问题

为什么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不应该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将领吗?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

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蜀汉政权相对于曹魏和东吴,其根基是最薄弱的。刘备集团最初是寄人篱下,从荆州一路辗转到益州。虽然刘备个人能力出众,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辅佐,但其早期军事力量的积累,与曹操统一北方、孙权经营江东相比,是明显逊色的。这意味着他们可供选拔和培养的“种子”本来就少。

不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更大的资源优势,能够吸引和吸纳更多的人才;也不像东吴,占据江东富饶之地,有稳固的统治基础和相对充裕的财政支持。蜀汉在益州立足后,虽然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其人力、物力依然是相对匮乏的。这种先天性的“家底不足”,使得一旦在战争中出现重大损失,其恢复和补充的速度就显得格外吃力。

二、早期人才的“虹吸效应”与“一将难求”的局面。

刘备集团早期的核心军事人才,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都是一时之选,可以说是“将星璀璨”。这些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都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卓越的统帅才能。他们的存在,是刘备集团能够与曹操、孙权抗衡的关键。

然而,这种“老臣当道”的局面,在后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虹吸效应”: 这些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将领,自然会占据中枢的军事指挥权和晋升通道。年轻一代的将领,即使有才能,也往往难以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他们的成长速度被延缓。就好比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的小树苗很难阳光普照,自然难以茁壮成长。
“一将难求”: 当这些老将一个个在战乱中牺牲,或者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时,蜀汉就立刻陷入了“一将难求”的窘境。人才的断层开始显现。例如,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在荆州方向的力量遭受重创,而诸葛亮北伐期间,虽然有魏延、姜维等将领,但他们往往是承担具体的战役任务,而能够作为诸葛亮或姜维的副手,并且能够独立撑起一方大将的,却显得捉襟见肘。

三、诸葛亮时代的“过度集权”与人才选拔的局限性。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擎天之柱,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在治国理政和军事指挥上,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过度依赖个人能力: 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虽然保证了效率和质量,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其他官员的锻炼和成长空间。很多本可以由副手或下属处理的事宜,都集中到了诸葛亮手中。这使得他周围的将领,更多的是执行者,而不是独立的思考者和决策者。
人才选拔的思维定势: 诸葛亮在选拔人才时,固然看重德才兼备,但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倾向于选拔那些性格沉稳、听话的将领。而那些具有冒险精神、敢于挑战常规的将领,可能不那么容易得到他的完全信任和重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来源。
北伐的巨大消耗: 诸葛亮主导的北伐,虽然战略目标明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消耗巨大,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人才。每一次北伐失败,都会带走一部分宝贵的军事将领和士兵,这种损耗是难以在短期内弥补的。

四、继承者们的能力与政策失误。

诸葛亮之后,蜀汉的军事领导出现了断层。

蒋琬、费祎的守成之策: 蒋琬和费祎接任后,虽然也勤于政务,但在军事上更倾向于休养生息,停止了大规模的北伐。这固然是为了稳定内政,但同时也意味着军事人才的锻炼机会大大减少。长期停战,即使有再好的苗子,也难以在实战中得到磨砺。
姜维的“逆天而行”与孤军奋战: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进行北伐。但此时的蜀汉国力已经远不如前,而曹魏却日益强大。姜维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牵制和象征性的抗争,其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关键的是,姜维的北伐往往是孤军深入,身边能够给予他足够支持和配合的将领却越来越少。他虽然个人能力超群,但也要面对兵力不足、后勤困难、缺乏强大副手的多重困境。

五、内部政治斗争与权力结构的影响。

任何一个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都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蜀汉后期,虽然不像曹魏那样存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但也有一些因素影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和发展。

宦官集团的干政: 后期黄皓等宦官专权,他们的眼光和能力,自然无法与诸葛亮、姜维等相比。宦官集团往往会排斥有能力、有骨气的文臣武将,而提拔那些阿谀奉承、唯命是从之辈。这种政治生态,无疑会扼杀有才之人的晋升空间。
士族集团的影响: 蜀汉后期,虽然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寒门出身的官员占据主导,但一些老牌士族的影响依然存在。他们在人才选拔和推荐上,可能也会有自己的考量,不一定能完全做到唯才是举。

六、文化和教育的侧重点。

三国的时代,虽然重视军事,但对军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事院校。更多的是通过师徒传承、战场实践以及个人天赋。

缺乏军事理论的传承: 相对于其他方面,蜀汉在军事理论的创新和传承上,似乎也显得不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经典固然都在,但能否将这些理论与新时代的战争形式相结合,并培养出能够驾驭这些理论的将领,是个问题。
文教并重,但侧重文治: 诸葛亮在治蜀期间,注重文治,发展生产,稳定民心,这对于国家根基的稳固是必要的。但当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时,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倾斜。

总结来说,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匮乏,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根基薄弱,导致人才“底盘”小。
早期名将的“虹吸效应”,压制了后辈的成长。
诸葛亮时代部分政策的局限性,限制了人才的锻炼机会。
继承者们的能力不足和政策选择,加速了人才的断层。
后期宦官干政等内部政治因素的腐蚀。
战争本身的消耗,以及缺乏系统化的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

长年累月的战争,确实能够“磨炼”出一些将领,但这种磨炼需要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合理的用人机制和足够的战略纵深作为支撑。当这些要素缺失时,即使再多的战争,也可能只是徒劳地消耗着本已不多的人才储备。蜀汉后期,就像一个已经透支的身体,即使想做最后的搏杀,也已无回天之力,其军事人才的枯竭,正是这种衰败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

首先,大前提不成立。诸葛亮北伐结束于建兴十二年,姜维正式开始大规模北伐已是延熙十七年,其间相隔整整二十年。

众所周知,蒋琬、费祎执政期间,蜀汉刨去小规模骚扰,北伐基本告一段落,以古人寿命,整整二十年的和平时期已足够世代交替。因此,姜维北伐时搞得一批老卖年糕的宿将当家也便无足为奇。

翻翻史册,几乎整个蜀汉中生代军事班子就是诸葛亮通过南征北伐培养起的,诸如王平、马忠、邓芝、张翼、廖化、张嶷等等,其中便包括姜维本人。

但休养生息二十年,这个名将团体几乎凋零殆尽,刨去俩能续的,就是张嶷这种身残志坚老骥伏枥的主儿,说来姜伯约也是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大白话说,诸葛亮培养出的军事人才几乎都死绝了,姜维是重打锣鼓另开张。

回头看看,二十余年后蜀汉还仰赖诸葛亮培养选拔的人才,就这还能指摘孔明不会用人,乃至阻塞贤路,真是刨去蠢坏不知如何形容。

至于姜维北伐却无新生代将才涌现,只能说蜀汉后期的政治出现了大问题。

一方面,姜维指挥下的汉军战斗力依然强劲,说明中层军事干部十分得力;一方面,军事高层永远是那几张老面孔,与诸葛亮时代新人辈出,动辄越级提拔的局面迥然不同,说明论资排辈已成风气,人才选拔机制已呈现官僚化倾向。

姜维不是诸葛亮,相较之下政治才能谈不上杰出,且长期领兵在外,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有限,即便在军中,论资格也压不倒几个老家伙,自然只能接受搓麻将的妥协局面。

话说回来,这也是政权稳定后锐气消磨的普遍倾向,不赘言。

至于刘备时期的人才鼎盛局面,这是非正常现象。须知,这位仁兄从河北溜达到四川,什么地方特色没品尝过,什么类型的军事人才没搜罗过?大浪淘沙,一路长征过来,幸存者能是什么品种?

《后出师表》说得非常明白: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随着这批纠合四方之精锐的相继离世,人才储备水平的下降无可避免。诸葛亮靠着个人天才开挂强行续了一波,但随着时间推移,蜀汉的人才库必然会回归一州之地的正常水平。

user avatar

@风大 可稍息否又在倾倒垃圾了,这种洋洋洒洒写一堆东西,却顾左右而言他,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反而歪曲史料瞎扯淡的回答,真的是很很好的智商鉴别工具。能熟练看出文章漏洞的,我觉得都算是对史料熟稔,并且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了,一句话,恭喜你已经入门了。

这次风大又扯了什么淡呢?

不难看出,前面举那么多刘璋旧部法正彭羕的例子,以及强调用人的重要性,都是与本题无关的废话,因为压根没讲到诸葛亮姜维时期的蜀汉将领如何。

然后笔锋一转,突然讲起了李恢,并用更多的废话讲陈汤的经历,得出诸葛亮没用好李恢的结论。

熟练,真熟练。

回答问题不是越长就越正确,相反,如果刻意长篇大论,讲些与题目无关的东西,那就得小心——多半是要上私货了。

@大内义兴 对于风大拙劣的黑诸葛亮手法已经详细揭示了,这里简单说下陈汤与李恢。

1,风大说西域属于凉州,是燉煌太守的下属。

很明显是没看过《汉书》的。西域在宣帝时就专门设置了都护,专管西域诸事。燉煌的西界,是玉门、阳关两关。

《汉书·西域传》: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2,陈汤被打压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迫害,而是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石显或许是恨屋及乌,而匡衡、李延寿等人对陈汤行赏的阻挠更多是源于儒生与法吏的对立。而封赏的争论,在刘向上疏劝解后,“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之后,本已告一段落。后面的继续贬谪,恐怕跟陈汤自己不无关系了。

如匡衡所弹劾的,“汤以吏二千石奉使,颛命蛮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盗所收康居财物,戒官属曰绝域事不复校”属实吗?属实。

汤素贪,所卤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后面陈汤又上疏诬告康居王侍子假的,经核实为真,下狱当死,又有谷永求情。“天子出汤,夺爵为士伍。”

后面王凤对陈汤非常倚重,“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一决于汤。汤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说多从。”然而陈汤又因为贪恋钱财,与解万年勾搭欺君终受惩处,这又能怪谁?

陈汤虽斩杀郅支单于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他在过程中是矫诏行事了,匡衡等人的诘责也无可非议。矫诏影响赏赐的又不是就陈汤一个。常惠受诏护送乌孙贵人,擅自征兵攻杀龟兹王,回来后未受赏罚;冯奉世奉命护送大宛诸国客,矫节发兵平定莎车,因萧望之的反对仅仅封光禄大夫,同样赏赐单薄。然而呢,常惠、冯奉世是否也要鸣个不平呢?汉代是不是因此就人才断绝了呢?

3,李恢受啥不公待遇了,为啥就可以类比陈汤了?

《三国志·李恢传》: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

有功即赏,毫无争议。

李恢解遥领的交州刺史,在本郡做太守更是殊遇。李恢故后,其侄李球为蜀汉战死殉国。所谓不公正的待遇,竟然能让人效死,我是真的笑死了。

风大说李恢彻底平定南中,明显连《三国志》都没看过。至少《张嶷传》就压根没看过。不过南中虽有小乱,然而如雍闿朱褒这样能动摇国本的大规模叛乱,是再也没有了。诸葛亮平南也深知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故而自己也说“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就可以了。

我一直觉得通史帝大多是骗子。看到风大,呵呵,正好印证这个观点了。

回到问题,这个问题本不是问题,蜀汉堪用的将领并不少。至于更高标准的杰出统帅,这种英才更多是靠天分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北地王刘谌,这位蜀汉皇室的血脉,在国破家亡之际,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杀妻戮子,而后自刎。按理说,这样一位王爷,在绝望的顶点选择了如此决绝的殉国方式,理应激起蜀汉军民的万丈悲愤,乃至感动无数。然而,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他的壮烈并未如预期般掀起波澜,反而像是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蜀汉灭亡后,再也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举起“再兴汉室”的大旗,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想,而是多方面的历史现实、政治逻辑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蜀汉政权的性质与“汉”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政权对“汉”的代表权是如何来的。刘备以“汉室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要理解为什么蜀汉和魏国都有“后世粉丝”,而吴国相对冷门,咱们得从历史的长河里,以及人们关注点上找原因。首先,从历史的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说,蜀汉简直就是自带流量。你想啊,刘备,一个卖草鞋的,怎么就一步步打出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颠沛流离.............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诸葛亮,这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病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他身后,我们那位雄才大略、宿敌司马懿,却为何一反常态,终生未再对蜀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其中缘由,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背后,是战场上的忌惮、朝堂上的权谋,以及对大局的深沉考量。首先,诸葛亮之死,对蜀汉来说是擎.............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蜀汉到了后期,人才凋零的现象确实非常明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暴露了刘备,尤其是他在后期,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建国之初,人才基础就相对薄弱。 起点不高: 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刘备最初起兵时,势力范围小,根基浅,能招揽到的优秀人才数量就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早期追随的少数.............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
  • 回答
    黄权降魏后没有重归蜀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因变得愈发复杂和不可逆转。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1. 历史背景与个人立场:忠诚的困境 蜀汉的政治环境: 黄权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对蜀汉政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逐渐加剧,人才凋零,国.............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特别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脉络,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历史的,但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也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说法,就更多地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描.............
  • 回答
    说起蜀汉五虎上将,张飞、关羽、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猛将个个骁勇善战,是刘备集团最坚实的军事支柱。然而,随着他们相继离世,蜀汉的军事实力也仿佛被抽去了脊梁,人才凋零的局面愈发明显,以至于后来的北伐,虽然有诸葛亮这样旷世的奇才坐镇,却也难以为继。这其中缘由,并非仅仅是“后继无人”这么简单,而是多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