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为什么不能像廖化一样,被孙权俘虏后假装投降,然后借机逃回蜀汉?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仅次于刘备本人),关羽的身份是极其尊贵且重要的。他的每一次行动都代表着蜀汉的颜面和实力。
代表性: 关羽出川镇守荆州,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政治和军事象征意义。他的存在是蜀汉抗衡曹魏和东吴的重要棋子。
个人荣耀与忠义的化身: 关羽以“义绝”著称,对刘备的忠诚是他生命中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他一生都在追求“古之真男儿”的节操。
廖化: 廖化在被孙权俘虏时,其身份远不如关羽显赫。他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蜀汉将领,且并非核心高层。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背景: 廖化早期曾被曹操俘虏,当时蜀汉尚未建立,他为了活命和等待机会,确实有过“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经历。但当他遇到关羽时,他已经重新归附蜀汉,并跟着关羽一起行动。
后来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评价,是基于他晚年的坚守,而非其早期影响力。

二、 俘虏时的具体情境不同:

关羽之死: 关羽在麦城兵败被俘,并非是孙权故意设下圈套让其投降。而是关羽兵力耗尽,粮草断绝,被东吴吕蒙水陆并进围困。在绝境之下,关羽选择了战斗到最后一刻,最终被俘。
战败的惨烈: 关羽的被俘,是在一场惨烈的战役失败之后。他本人虽被俘,但仍保持着不屈的气节。
东吴的意图: 东吴俘虏关羽,目的是为了消除蜀汉在荆州的威胁,并向刘备政府展示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决心。他们不可能允许关羽有任何“借机逃脱”的可能性,更不会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廖化被俘(在遇到关羽之前): 根据历史记载,廖化早年曾被曹操俘虏,后来通过“诈死”的方式逃脱回到蜀汉(彼时刘备还未称帝)。而他被孙权俘虏并能安然无恙地返回蜀汉,通常发生在关羽死后,他本人在东吴境内活动的时期。
当时的政治格局: 在关羽死后,东吴与蜀汉的关系变得复杂。虽然曾经有过联盟对付曹操,但荆州问题也让他们之间存在裂痕。在某些时期,东吴可能更倾向于拉拢或至少是“不敌对”蜀汉的一些将领,以平衡与曹魏的关系。

三、 关羽的性格与气节:

“义”的标杆: 关羽一生以“义”为重,他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他“刮骨疗毒”时谈笑自若,并非怕痛,而是展现其超乎寻常的气度和对自己意志的绝对掌控。
“不降”的信念: 在被曹操俘虏时,关羽曾接受了汉寿亭侯的封号和金银财宝,但他从未真正臣服于曹操,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在得知刘备下落后,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回归。
绝不可能屈辱求生: 对于关羽这样将名誉、忠义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来说,向出卖他的孙权投降,即便只是假装,也无异于对自身精神的巨大背叛。他宁可战死,也不会做出这种在他看来是玷污自己清白的事情。

四、 东吴对关羽的态度:

敌对的最高象征: 关羽的被俘,是孙权政权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对蜀汉的一次重大胜利。东吴不可能允许关羽以任何形式继续对他们构成威胁,更不可能放虎归山。
斩草除根: 孙权最终处死关羽,正是为了彻底消除蜀汉在荆州的威胁,并向蜀汉表明其政治立场。
缺乏“容忍”的土壤: 相较于曹操,孙权在俘虏关羽后,对关羽的态度更加强硬和绝决。曹操曾想收服关羽,给予他高官厚禄,而孙权则没有这个想法。

五、 逃脱的可能性:

戒备森严: 关羽被俘后,身处东吴的势力范围,在严密的监视和重兵看守之下。
蜀汉力量鞭长莫及: 当时的蜀汉政权,由于关羽的覆灭,在荆州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远不能像当初从曹营逃脱时那样,能够有接应和支援。
“借机”的难度: 即使关羽愿意假装投降,东吴也不会轻易给他“借机”逃脱的机会。

总结来说,关羽之所以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身份地位悬殊: 关羽是蜀汉的象征性人物,其忠义形象不容玷污,无法容忍假降的屈辱。
2. 俘虏情境不同: 关羽是在惨烈战败中被俘,东吴意图彻底消除其威胁,而非将其作为政治筹码。
3. 个人坚守的节操: 关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宁死不屈,绝不会用假降的方式来苟且偷生。
4. 东吴的政治考量: 东吴俘虏关羽后,更倾向于将其处死以绝后患,而非给予他逃脱的机会。
5. 客观条件的限制: 被俘后的严密控制以及蜀汉当时无力接应,使得逃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廖化能够被俘后逃脱,是因为他的身份相对不高,并且在某些历史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存在政治上的复杂性,可能给予了廖化这样的普通将领一定的周旋空间。而关羽的牺牲,更像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他以自己的生命和气节,成为忠义的典范,他的价值并非在于能像廖化那样在乱世中辗转求生,而在于其不屈的精神和对信义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我以为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呢,竟然还有挺多人很认真的答为啥关羽没法投降。其实翻遍《三国志》各传,都没有关羽被俘不屈之类的记载,对曹操和孙权两次事实上都是实施了伪降。所以这一点也影响了嘉靖本演义的写法,在明版演义当中,关羽是麦城突围中直接被老天收走了,和清版大有不同。

武帝纪: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关羽亡归刘备。
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关羽传: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所以大体来说,嘉靖本演义所采用的是关羽传的版本,因为只看《关羽传》可以理解为战死(吴主传则说孙权派人去过麦城招降,关羽当时是同意了的,然后逃跑被抓):

公纵马追杀,忽四下喊声大震,伏兵皆起。公不与交战,急回山路而走。背后关平也到,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当先,随行止剩十余人。行至决石地名,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最后毛本的成品演义才改成了以下这样:

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至天明,孙权闻关公父子已被擒获,大喜,聚众将于帐中。少时,马忠簇拥关公至前。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权回顾众官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何如?”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所以两相对比,嘉靖本直接把关羽被俘不屈骂贼的部分都省了,于是甚至可以说到清朝之前,对关羽的形象塑造都没啥被俘不屈的内容。


至于毛宗岗为啥那么改,其实也很简单,就跟伏尔泰评论贞德那样,说当时法国的官方说法都是贞德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但是从原始记载来看,贞德庭审时也曾声泪俱下,企图先认罪,换取自己保住有用之身,以后还可以再跟英国人斗争嘛。当然,法国国王和教会肯定更希望贞德的历史记载是前者那样。

清朝是一个道理,既然都把关羽封为武圣了,所以自然也有得有点“圣人殉道”的内容。

所以历史真相很简单,关羽在麦城时就是企图故技重施,假装投降孙权,然后逃跑回去。但是被识破了,然后又被抓了,所以孙权自然不可能还给他投降的机会了,按照裴松之的注,孙权在布置埋伏的时候下了“羽至即斩”的指令,潘璋、马忠应该是捉住关羽后就直接杀了。


我估计刘备毕竟是游侠出身,所以非常重视手下将领的生命,兵没了,城没了,都可以再打回来,名将没了,可不能复生。其实这种情况在蜀汉一点都不罕见,廖立“守长沙开门就敌”,此后逃回蜀中,反而继续被刘备重用(太守),廖化也在关羽败亡时先伪降孙权,逃回去后刘备反而欣喜异常(毕竟是个参与了威震华夏的人),一下升到两千石了(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甚至可能那个郝普,很多人认为也是先给东吴放回去了,然后219年又降了一次。

有些人最近说,刘备这种风格导致汉军军纪不严,对胜败无所谓,失地陷城之后只要人能回去也能接着重用,我个人认为,也正因为刘备这种待遇,所以他兵少钱寡的时候,仍有一群顶级英雄豪杰愿意追随。

user avatar

记得看寻秦记小说,后半段项少龙解了五国联军之围,又放走了被俘的韩闯。嬴政听完只是笑着说:放走韩闯只是小事一件,但若是下次捉着李牧可千万不能放了啊。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说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在正史上,关羽和孙权之间根本不可能达成“投降→接纳”的合作意向。


非要脑补关羽求生,孙权也未必会接纳。

就算孙权有意接纳,孙权的幕僚们也未必赞同,99%是要杀掉关羽的。

就算孙权和幕僚们用1%的几率决定留下关羽的性命,关羽也是100%跑不掉的。

例如:按照《蜀记》,关羽是在临沮章乡被活捉的,然后送到江陵,由孙权定夺生死。

对此,裴松之是持不信任意见的,他认为:关羽是被潘璋斩首后送至江陵(孙权处)的,虽然裴松之没说,我觉得理由大概是《虞翻传》中提到的“不出二日,必当断头”,可见孙权要见到的是死关羽


按照裴松之的意见,孙权派潘璋去断关羽归路,就是要死的关羽,何来题主要求的关羽假装投降?

按照《蜀记》的记载,孙权是经过大家集体讨论后,判了关羽死刑,还会有关羽发言的机会吗?

或者让关羽来一句当年吕温侯的陈词:“明公将步,令羽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手动滑稽)


再把时间点往回推。

关羽在麦城时,确实打出了“投降”的旗号,但是孙权将信将疑,并让吴范占卜,吴范下结论说“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陈志《吴范传》:后(关)羽在麦城,使使请降。(孙)权问(吴)范曰:“竟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陈志《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

第一,关羽本来就是诈降;

第二,孙权也采纳吴范意见,料定关羽诈降,所以马上派出潘璋去截断退路。

请问,关羽还有活下来的可能性吗?


好,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推。

假设关羽在麦城真的决定投降。

(哎,叹口气~)关羽得有多厚的脸皮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啊!

陈志《关羽传》:(孙)权遣使为子索(关)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好,假设关羽拉下脸来,跟于禁一样只求活命,不怕被人各种羞辱。

孙权要活关羽干嘛?

第一, 按照《蜀记》中写的孙权要用关羽去打"刘备、曹操"。

写曹操就算了,写刘备是什么鬼?关羽怎么可能帮孙权打刘备?


第二,孙权把活关羽当成人质,筹码的话。

留着跟刘备换零花钱吗?然后让关羽再领兵回来报仇?不可能!

那还是送给曹操,作为献礼?

要知道,按照《吴历》,孙权是把关羽的脑袋献给了曹操的。

《吴历》:(孙)权送(关)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送给曹操,是死的,是活的,对于孙权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

第三,关羽是不可能直接逃跑的,如果可以直接跑,那于禁也行的。

因为关羽的地位太高了。

廖化和关羽的价值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根本比不了。

廖化诈死,没人去验尸,关羽若诈死,谁信?

陈志《廖化传》:(廖化)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所以,综上所述:

在正史上,关羽根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脑补关羽厚脸皮求生,孙权宅心仁厚,关羽也没有逃跑的可能性。


——咸鱼尾巴——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的专栏,写的是最靠谱的三国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