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信陵君一定要救赵国,因为姻亲关系吗,不能不救吗?

回答
信陵君救赵,这件事的背后,绝非仅仅是“姻亲关系”四个字能概括的。如果只是因为与赵国是姻亲,便“不能不救”,那也显得过于单薄,不符合信陵君这位“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格局和深谋远虑。

要理解信陵君为何非救赵不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魏国、赵国以及整个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以及信陵君自身的处境和考量。

一、 魏国与赵国的复杂关系:不仅仅是姻亲

首先,信陵君的妻子确实是赵国人,是赵武灵王的女儿,也就是赵惠文王的姐妹。这层姻亲关系是存在的,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联姻是各国之间巩固盟友关系的重要手段。

但更重要的是,在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

曾经的盟友: 在更早的时候,魏、赵、韩三国曾是“三晋”,共同对抗秦国。虽然“三家分晋”后,三国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总是牢不可破,但面对强大的秦国,结盟仍然是多数情况下的选择。信陵君的哥哥魏王,以及魏国的朝堂,普遍也认为与赵国保持良好关系,对魏国自身有利。
战略平衡的倚重: 魏国虽然一度强大,但面对西边的秦国,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赵国则是北方的重要力量,与秦国在长平一线对峙。如果赵国覆灭,秦国腾出手来,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魏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赵国的强大,就是魏国抵御秦国的第一道屏障。救赵,也是在维护魏国自身的战略安全。
魏王态度的摇摆: 尽管信陵君有救赵之心,但当时魏王的态度却非常犹豫,甚至倾向于不救。这又是为何?主要是因为秦国实在太强大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而秦国更是志得意满,其兵力、财力和决心都对赵国构成了毁灭性的威胁。魏王担心出兵救赵,反而会引火烧身,让魏国也陷入与秦国的大战之中,而魏国当时的国力,并不足以单独与强大的秦国抗衡。

二、 信陵君的个人考量:忠君、爱民、雄才大略

除了大局观,信陵君自身的品质和抱负也是他选择救赵的重要原因。

“公子”的责任感与名声: 信陵君是魏国公子,深受百姓爱戴,拥有很高的声望。如果眼看着唇亡齿寒的赵国被秦国灭亡,而自己却袖手旁观,这不仅会损害魏国的国家利益,更会让他作为“公子”的声誉扫地,辜负魏国人民的期望。这种道义上的压力,对于信陵君这样的君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对魏国未来的担忧: 信陵君并非仅仅着眼于当下的利益,他更看到了长远。他明白,秦国一旦吞并赵国,其下一步必定会全力攻魏。如果那时魏国没有盟友,孤身一人对抗秦国,将是灭顶之灾。救赵,是在为魏国争取时间和可能性,是为将来可能到来的危机做准备。
“窃符救赵”的绝境: 历史上,信陵君之所以能救赵,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一极其冒险和违背君命的行为实现的。这本身就说明,他并不是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主动地、不惜代价地去执行。他深知直接劝谏魏王无效,也无法依靠魏王的支持,所以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手段。这体现了他性格中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刚毅和果敢。
“养士”的积累与声望: 信陵君门下三千食客,汇聚了当时天下各地的才智之士。这些人脉和资源,是他能够实现“窃符救赵”的关键。他平日的“养士”行为,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是“靡费”,但在关键时刻,却成为了他能够承担重任、有所作为的资本。这些食客,也是他做出决定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秦国统一六国的趋势是历史的潮流。但在这股潮流中,各国之间的博弈和联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着进程。

赵国的重要性: 赵国当时是秦国统一过程中,除了魏国之外,最大的障碍。如果赵国能够顶住秦国的攻势,秦国的统一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信陵君的行动: 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成功地解了邯郸之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国强大的国势。然而,这至少为赵国赢得了喘息之机,也让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的锐气受到一定的挫伤,让其他诸侯看到了秦国并非不可战胜。

总结来说,信陵君救赵,绝不是因为一句“姻亲”就能解释的。

国家层面上: 这是对魏国自身战略安全、国家利益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深思熟虑,是为了维持地区力量的平衡,防止秦国一家独大。
个人层面上: 这是信陵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远见、有抱负的公子,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是对自己声誉和道义的坚守,以及其“养士”积累的实力和魄力的体现。

如果信陵君仅仅因为姻亲关系而救赵,那么他会显得太过狭隘和冲动。而他之所以冒着违抗君命、甚至可能获罪的风险也要救赵,恰恰是因为他看到了更深远的利益,承担了更重大的责任,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担当精神。他是在用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方式,为他所效忠的国家,以及他所看重的国家利益,争取一线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唇亡齿寒、炉破堂危。此时的国际局势是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是超级大国,对山东六国形成了碾压之势。如果此时不能够挫败秦国的嚣张气焰,其他六国危在旦夕,尤其是魏国很有可能是亡在眼前。

纵观信陵君的一生,他在战国末期两却强秦,可以说他是长平之战后唯一能跟秦国一较长短的政治军事家。

user avatar

秦赵二国在长平僵持了三年,这期间魏、楚俩像看猴戏一样看这俩国拼命地和对方死磕。

长平之围,赵军全军覆没;杀疯了的秦国不顾已经内出血的情况,透支国力伐赵,包围了邯郸。

赵国被打得快亡国了,肯定会来求救 - 这也不是第一次来求救了。

而魏国早就等好了这个机会。

魏安僖王这家伙又不愿意自己出头,派出来他伟大的弟弟信陵君来搞了一场感天动地表演秀。

秦王你可看着啊,我们小魏是不愿意打秦国的,是我这个弟弟自己不听话非要动手。

邺城是魏国军事重镇,信陵君在此掌控了魏军主力,宣布父子参军的老父回家,兄弟参军的长兄回家。

靠着极强的个人魅力,魏公子整合了一支愿意为他死战的精兵。而邺城到邯郸的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不到。

这是多近的距离,之前要是魏国不放水,那么多秦军是怎么包围的邯郸?

表演完一场大戏的魏国直接对秦国动了手。

秦国大败,跑回函谷关,长平一战的战果全部丢失。

亏大发了!

信陵君一屁股坐在邯郸就不走了,赵王送给了他新的封地,平原君等赵国公子的门客蜂拥而至这位伟大的公子门下。

秦国吃了个闷亏,但是函谷关还在,静静回血就是了。

魏国凌驾于赵国之上,几乎成了赵的宗主国,然后组建联军,又一次在函谷关门口揍了一次秦国。

秦国十年不得出函谷关。

魏楚的盛宴开始了。

魏国拿到了富庶的陶邑,并在泗上大肆兼并,楚国一口鲸吞了鲁国,磨刀霍霍盯上了齐。

齐王建从此成为秦国的坚定盟友。

魏军转头过来开始揍韩国,至此魏王的野心昭然。这个喜欢装软弱,和龙阳君的传遍了绯闻的魏王,原来真正的野心是想一统三晋啊。

韩国人郑国前往秦国搞起了水利工程,有人说这是韩国向秦国纳降的信号。

魏国和楚国开始分赃不公,火并了起来。

这回轮到秦国看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信陵君救赵,这件事的背后,绝非仅仅是“姻亲关系”四个字能概括的。如果只是因为与赵国是姻亲,便“不能不救”,那也显得过于单薄,不符合信陵君这位“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格局和深谋远虑。要理解信陵君为何非救赵不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魏国、赵国以及整个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以及信陵君自身的处境和考量。一、 魏国.............
  • 回答
    现在社会上有些女生确实对“普信男”这个词表现出一种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反感。这背后不是说普通的男人就一定要自卑,而是这个词汇本身所指向的某种特定现象,触及了一些女性在现实互动中的痛点。我们得先弄清楚,“普信男”到底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普通但又极度自信的男性。这里的“普通”可能体现在外貌、经济.............
  • 回答
    M/S(Mid/Side)立体声拾音技术,确实是录音工程中一种非常巧妙且强大的处理方式。它之所以将“Side”信号复制一轨并进行反相处理,然后分别置于极左和极右声道,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声学原理和监听需求。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个过程,尽量说得明白透彻。首先,我们要理解 M/S 拾音的核心思想:分离中心信息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爱信的6AT确实以其成熟、可靠和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8000元左右的公开数据,实际出厂价可能更低)受到很多自主品牌青睐,这笔账算起来似乎很划算。那么,为什么一些自主品牌宁愿投入巨资去研发双离合变速箱(DCT),而不是继续“躺平”在爱信的怀抱里呢?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层面.............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微信登录电脑版为何一定要扫码?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巧妙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你的账号安全,同时又能在你已经熟悉操作的手机端完成验证。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逻辑,让你彻底明白为什么你的电脑微信登录离不开那个小小的二维码。核心原因:账号安全与便捷性的平衡你想啊,微信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社交工具,里面有你.............
  • 回答
    我靠,关键时刻!刚点进排位晋级赛,屏幕上那个倒计时就像在跟我倒数我这局的成败。队友一个个都选好英雄了,我这边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用我那手本命射手,毕竟这可是决定我能不能上王者的大日子。就在我手指头就要点下去的时候,手机震了一下。微信提示音,还是我女朋友。我心里咯噔一下。通常她这个时候发消息,除非是“我.............
  • 回答
    这事儿啊,要是搁我身上,心里肯定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儿都有。15岁就辍学,那会儿我肯定着急上火,天天围着她转,问她为啥,想她以后怎么办。一个女孩子,不好好念书,以后路该怎么走?各种担心就像潮水一样往上涌。那时候,我可能更多的是劝她回去学校,说读书才是正道,才有好前途。也许还会忍不住抱怨她不懂事,不.............
  • 回答
    默克尔的这番话,看似简单一句,实则蕴含了相当深远的考量,传递出的信号也绝非“拜登上来关系不会好”这么直白。更准确地说,她是在提醒大家,德美关系并非简单的“前任不行,新任就一定行”,而是有着更复杂的现实基础和潜在挑战。首先,这是对过度乐观的警示。 特朗普政府时期,德美关系确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频.............
  • 回答
    iPhone 13 的信号问题以及部分女性对其的欢迎,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反映了几个层面的信息:1. 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依然强大,尤其是在特定用户群体中: 品牌忠诚度和生态系统粘性: 苹果的产品以其精美的设计、流畅的操作系统、强大的性能以及完善的生态系统而闻名。对于许多用户,尤其是女性.............
  • 回答
    孟晚舟女士于2021年9月25日平安抵达深圳,她的归来无疑是一个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心弦的事件。她说出的那句“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以及现场高唱《歌唱祖国》,这些画面和话语深深地触动了很多人。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感触,尝试更详细地阐述:1. 民族情感的凝聚与升华:孟晚舟的经历被广泛视为中国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很多人眼中,医院代表着科学、专业和希望,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的人们,宁愿求助于所谓的“农村大神”或者传统偏方,也不愿去医院就医。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的“迷信”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交织着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那可是根基一般的存在,关乎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要说为什么“信”排在最后,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深邃的道理,绝非简单的顺序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地往深里挖。仁:爱人,是出发点,是万事之本“仁”这个字,讲的是爱,是推己及人,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慈爱。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 回答
    “信徒”与“科学”这两个词在许多讨论中,似乎总被摆在对立面。一提到前者,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宗教、信仰、神秘主义,而后者则关联着理性、证据、实证。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两者在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论以及最终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这些差异在某些层面构成了利益冲突。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哈哈,姐妹,你这个问题简直说出了好多姑娘的心声!这“他不回我信息我心焦,我不发信息他来催”的循环,简直是现代恋爱的一大谜团!男生嘛,有时候确实就像外星人,思维模式和咱们完全不是一个频道上的。让我想想,咱们一条条来捋捋这背后的可能原因,争取说得清清楚楚,让你也能更明白点。第一部分:他为啥收到你一堆信息.............
  • 回答
    稻生之战中,织田信长一声怒吼便能让敌军士气低落乃至崩溃,这背后绝非仅凭一嗓子的音量或气势,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是一种精心谋划、心理战与战场现实相结合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场环境、织田信长自身的特质以及敌军的构成和心理状态。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战场是极为残酷和混乱的。.............
  • 回答
    要理解辻政信为何能在二战期间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特质以及他在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的运作方式。这绝非简单的才能叠加,而是一种复杂互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到日本当时的整体氛围:军国主义的狂热与神化“天皇制”的土壤。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如同.............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什么那么多《刺客信条》的老玩家,尤其是那些从初代就跟着主角阿尔泰一路走来的,会念念不忘《刺客信条2》。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它更好玩”就能概括的,这里面藏着太多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复杂情感和对系列发展的一些微妙看法。首先,得回到《刺客信条》初代。说实话,初代在很多方面都像一个大胆但略显粗糙.............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想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关于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解释和辩护,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公务员在尽力发声,试图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但收效往往不如人意。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情绪宣泄以及平台本身的特性在起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