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为什么有信心发动一战?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

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传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其军事机器的效率、严密的组织和先进的战术理论闻名欧洲。这种军事基因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德意志帝国。
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德国的军事工业实力突飞猛进。克虏伯(Krupp)等企业生产的先进火炮、军舰和武器装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德国陆军拥有规模庞大、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常备军,其总参谋部的参谋素质和战略规划能力也备受推崇。
《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的自信: 这是德国制定的一项针对两线作战(对抗法国和俄国)的详细军事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铁路的优势,快速调动部队,在最短时间内击败法国,然后再转向东线对付俄国。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的闪电战成功,为施里芬计划提供了战略灵感和信心,认为可以复制这种快速取胜的模式。
海军的扩张与对英国的挑战: 德国海军在俾斯麦之后迅速扩张,特别是通过海军上将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的努力,建立了强大的无畏舰舰队,试图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这种海军扩张本身就包含了德国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争夺全球影响力的野心,也反映了德国对自身海军实力的自信。

二、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

“后发优势”与快速的工业化: 德国在统一后,利用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体系,实现了惊人的工业化速度。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化工、电气、钢铁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军事扩张: 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德国庞大的军事开支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使其能够持续研发和生产先进的军事装备。这种经济上的富足,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夺一席之地”的自信。

三、政治野心与民族主义情绪:

统一后的民族自豪感与“世界强国”的愿望: 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极大地激发了德国的民族自豪感。年轻的德意志帝国渴望在国际上获得与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和尊重,不愿再扮演“欧洲的局外人”或“次等强国”。
“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渴望: 德国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德国人口增长迅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来维持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这种对“生存空间”的渴望,促使德国寻求对外扩张,包括争夺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与英法等国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
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 德国认为英法等国已经瓜分了世界大部分殖民地和资源,形成了对德意志帝国不利的国际格局。德国希望通过打破现有平衡,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来争取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四、对其他国家的误判与战略失误:

对英国参战意愿的低估: 德国高层普遍认为,英国不会因为比利时被侵略而轻易参战,或者即使参战,其陆军力量也无法对德国构成实质性威胁。他们认为英国更关心其殖民帝国和海军利益,而对欧洲大陆的事务相对保守。然而,这是一种致命的误判。
对俄国动员速度的低估: 施里芬计划依赖于快速击败法国,然后回师东线。德国低估了俄国在普法战争后军事改革和工业化带来的动员能力,认为俄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组织起大规模军队。
对战争范围和持续时间的乐观: 许多德国决策者相信战争会很快结束,并且能够以德国的胜利告终。他们认为,一旦取得对法国的胜利,其他国家也会被迫接受德国的条件。这种“速胜”的乐观心态,削弱了对长期战争可能性的警惕。
对“均势”和“力量平衡”的错误理解: 德国认为通过先发制人和迅速的军事行动,可以瓦解敌对同盟。然而,他们的挑衅行为反而促使原本可能中立的国家加入反德阵营,加剧了冲突的规模。

五、外交失误与联盟体系的僵化:

威廉二世皇帝的个人因素: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一位好大喜功、冲动易怒的君主,他的外交政策往往缺乏深思熟虑,例如“无限制潜艇战”的决定,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
“坦荡的联盟”(Blank Check)给奥匈帝国: 1914年,德国向奥匈帝国提供了“坦荡的联盟”,承诺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这成为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直接原因,也为战争的全面爆发铺平了道路。德国的这一举动,是在一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心态下做出的,显示了其在关键时刻的冒险倾向。
缺乏灵活的外交手段: 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国未能有效地运用外交手段来缓和局势,反而选择了一种强硬的军事姿态,将事态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总结来说,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心,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之上:

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成熟的战争机器。
快速发展的工业和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统一后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渴望成为世界强国的野心。
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战略误判和对自身军事优势的过分自信。
缺乏外交灵活性以及历史形成的军国主义思维模式。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强大的基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由于误判和战略失误,最终将德国和整个欧洲拖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之中。德国的信心,最终被现实残酷地击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的内容主要参考Christopher Clark的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

德国高层没有信心发动一战。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能有多大的机会获得胜利。

德国发动一战,很大程度上,是陷入了民族国家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考陷阱。

1,民族国家主义把国家拟人成一个假想的共同体,社会达尔文主义让民族国家主义者觉得民族国家间是种必要时会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2,在德国的民族国家主义者的角度,德国作为一个“迟到的民族国家”,是一个虽然历史上辉煌,但是在近代被周围的民族国家(特别是法国)打压和欺凌的国家。而随着德国的发展,周围的国家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继续打压德国,冲突不可避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考陷阱)。

3,站在这些德国人的角度,a)冲突是早晚要发生的,b)德国的军事发展速度会不及其他国家总体的发展速度。于是得到的结论是:即然迟早要打仗,越迟可能越不利,不如在早一点的时候,自己决定战争的时间和场所,胜率虽然低,但是还是会比往后拖要高。

4,所以说,德国高层没有信心发动一战,他们的认知里,德国作为需要不断发展的民族国家,在进行一种被迫的进攻性防御。他们自己也不觉得胜率有多大,只是觉得不主动胜率会更低。

5,一个经典的错误的社科理论可能导致的巨大灾难的案例。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准备好了。而法国和俄国并没有准备好。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被问及会不会爆发战争的时候,曾做过一项最恐怖的和平保证:

“我不认为会爆发战争,因为法国和俄国还没有准备好。”

众所周知,第1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但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则是。两大对立集团的根本矛盾。

关于第1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历代历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众多论文发表。

最后历史学家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两大阵营的对立。

2新旧帝国的冲突。

3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

4殖民地分布的不均匀。

以上几点是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几点原因。

从设萨拉热窝事件到第1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期间还有一个月多月的时间。

这非常奇怪,因为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矛盾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解决,但事情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我刚才之前说的那些。

实际上第1次世界大战无处不在印证着克劳塞维茨的那句名言。

战争不外乎是政治的继续。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喜欢征服的狂人外(比如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几乎所有政治家在决定战争时,他的目的都不是统治全世界。

自从普法战争结束,德国打败法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以来。德国的历代总参谋长都在规划未来的战争形势。列出自己的计划。

因为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这一尴尬的地理位置,所以他就要考虑自己可能会面临的两线作战。

如何避免进行两线作战呢?通常情况下有外交和军事两种手段可以选择。

下图为俾斯麦,老毛奇,罗恩

普鲁士选择的是外交手段。比斯曼运用他那灵活的外交手腕,精准的把控欧洲各大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为了对抗法国。俾斯麦知道,因为之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法国结成仇人。俄国是不会帮助法国的,所以德国也就避免了,他东部会受到俄国的入侵。

而在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指要求奥地利签订了一个非常少的赔款条约。目的就是避免普法战争时,奥地利会帮助法国。这样一来法国就被孤立起来。德国也就可以全身心的对抗法国。

比斯麦担任的一支第二帝国首相的这么多年来,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进展有序同时能与各国列强不发生重大利益关系。可见比斯麦的外交手腕之灵活。他也被称为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男人。

可等到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之后,德国的外交。战略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与俄国关系上。三皇条约,名存实亡。德俄关系开始恶化。与英国是关系上,由于威廉二世梦想着建立与德国陆军相匹配的德国超级海军而导致了英德开始长达10年的海军军备竞赛。这也直接促使了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英国倒向了协约国一方。

可以说这时候的德国如果发生战争必将受到两线进攻。

关于德国未来的战争,德意志帝国历代总参谋长都有自己的看法。从老毛起以来。德国的总参谋长们都奉行着先俄后法政策。就是先攻打俄国再攻打法国。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那个人就是施里芬大将

他提出来一个在战争史上相当有名的计划——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

施里芬计划可以看成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也可以说,施里芬元帅也就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这种施里芬计划的提出使得德军在一战前期迅速攻入法国

施里芬这个人非常的奇怪。在战争开始前一年他就已经去世,但是纵观整个20世纪近50年的战争,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影子。

他生前详细的计划出了德国需要做的行动。

但计划战争有一个缺陷是明显的。那就是一个计划,当它的跨度时间越长,跨度范围越大,它的出错率就越高,就越考量统帅的修改能力。但接替施里芬大将的人是谁呢?就是小毛奇大将。

小毛奇大将无力修改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错误。由此造成了德国必须在战争爆发之后在施里芬计划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那德国到底应该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呢?

从德国统治者的角度上说,应该。

为什么呢?我们来听听威廉二世所说的不会爆发战争的原因。

我认为不会爆发战争,因为法国和俄国还没有准备好。

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和平保障。

为什么不会爆发战争呢?因为俄国和法国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但谁准备好了?德国准备好了!

所以从战争角度上看,如果德国现在不发动战争,一旦等法国和俄国战争动员准备好后,那就更没有胜算。

所以从战争角度上看,德国必须在现在发动战争。

从其他更深远的原因看为什么德国会发动战争。

这就是新旧帝国的冲突。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崛起于第1次工业革命和第1次工业革命后。

而德国美国这些新兴的帝国之崛起于第2次工业革命。但他们完成国家独立走向副长之路后,看着已经被英法荷比等老牌殖民国家瓜分殆尽的世界后,他们作何感想?他们不想要殖民地吗?

来听听德国外长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吧。

我们不能听人等待。我们不能听上帝对我们摊手说怎么办,世界已经瓜分完了。我们不想阻止任何人,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人阻止我们的步伐。

由此可见德国对于殖民地的渴望。

第1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是新旧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战。

user avatar

第一、德国不是一战的发起国,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不是,不能因为德国出了个铁血首相和威廉二世,或者因为老柏林正黑旗的喜欢搞军国主义,就印象流地把“战犯”的屎盆子统统都扣到德二的身上。

第二、德国没有信心通过战争直接掀翻当时的世界秩序,而且当时的德国不具备单挑全世界的实力,和平发展对当时的德国而言,是实现国际地位“弯道超车”的最好玩法。

因为就当时的科技文化发展程度而言,德国基本就是世界第一的先进国家,仅有的几块殖民地实际上就经济价值而言几乎是可有可无(瑙鲁这个小不点的殖民地反而是当时德国最“值钱”的海外资产),总体战时德国可调动的有效资源和战斗力,高过除当时英美以外的任何国家,单论人力就比当时地大物博且同为列强成员的法国和沙俄更强,更不用说质量上还占一定优势,这点在一战时也通过实际的战场表现得到了体现。

一战的爆发,问题在于当时的欧洲各国陷入了资本增殖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囚徒困境”,虽然彼此间有共同利益,但无法真正信任对方,且当时欧洲尚“武德充沛”,远没有现在这样“白左”,各国上层更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断向外拱火,“和平解决”太“娘炮”了,能动手就不吵吵。

德国、奥匈:你瞅啥?

法国、沙俄:我瞅你咋滴?

尽管很多时候动手和吵吵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而德国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单是个后起发达国家,还是一个处在一个强则“万国来朝”,弱则“万国来操”的尴尬地缘位置,地处“欧陆中原”,为维护自身的和平发展,它必须扩军。

但在当时的欧洲环境下,扩军等同于“备战”,世界各地都被瓜分干净了,德国还这么扩军究竟是针对谁?

德国:我这是为了维护欧洲和平!做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英国、法国、沙俄:真的吗?我不信。

比利时、意大利、美国:俺也一样!

奥匈:……小老弟……帮把手……哥老了……你帮帮忙……拉兄弟一把……咱哥俩一起干塞尔维亚咋样(忽然兴奋脸)?

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类似多米诺骨牌,一块倒了,其它的很难不倒。

德国有野心是真的,威廉二世的嘴炮后面有相应的具体作战计划也是真的,但“下大旗”是不是一定要挑头发动世界大战,却真的未必。

因为就当时的德国来说,真打起来“独木难支”也是真的。

德二:欧洲这旮沓,历代大规模征战百十余次,其中的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兵家必争之说。

当年的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是何等英雄,可现在,法俄两国大势已去,英国也理应退位让贤,也正是在那凡尔赛,先王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东征西讨,大获全胜并加冕开国。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战争,仿佛这欧洲古战场对我们德国凶多吉少。

四十年前,我们从勃兰登堡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一次称霸战争,德意志版图遂归于一统。王旗所到之处,民众箪食壶浆,真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四十年之后,对于已经实现大德意志复兴的帝国来说,这欧洲大地,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吗?

无论怎么样,交战双方是德奥意对法俄,以三国对两国,优势在我!

《威廉二世找盟友》这首歌的讽刺确实是德国当时朋友圈的尴尬体现,属实扎心,尽管威廉二世微微一笑,表示问题不大,应保持谨慎乐观。

反过来,如果一战前的德国和日本换个家,那么今天可能电视剧里最容易过审的,就是“抗德神剧”了吧。

一战刚要开始的时候,威廉二世就想和尼古拉二世握手言和,但最后结果,是谁都没落得好。

当时的欧洲火药桶只是缺个火星子,火星子有了,炸不炸就不是具体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自己说的算的了。

user avatar

???

一战怎么就成德国发动的了?

这底下有些答主答的都是些什么鬼?

准备好了?谁跟你说准备好了?一战爆发时压根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准备好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一场失控的连锁反应的最终结果。

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于1914年7月28日率先向塞尔维亚宣战,隔天俄国动员,又隔2天后奥匈动员。

7月31日德国要求俄国取消动员但俄国没理德国,于是8月1日德国遵守与奥匈的盟约向俄国宣战,并要求法国保持中立但法国没有回应,因为法国和俄国也有盟约,也没理德国,于是德国又于8月3日向法国宣战,并在8月4日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英国在军事上与法国和比利时都有同盟关系,于是对德宣战。

8月6日,奥匈对俄国宣战,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俄国佬一开始动员就是为了打奥匈。

8月12日,英国遵照盟约对奥匈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你看上面的时间线,哪里是德国发动了一战?分明是奥匈和俄国好吧?

而且直到现在,对一战战争责任的研究也没有定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在加拿大读大学时学一战历史,期末论文的题目就是“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只要是说得有理,写德国还是写英国还是写奥匈都能拿高分。

事实上,更多同学包括教授,都认为英国推行的经济政策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一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言归正传,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当时根本没有哪个国家有信心发动战争,只是形势逼迫它们不得不入场。即便萨拉热窝事件最后没有演变成失控的局面,也会有第二次萨拉热窝事件、第三次萨拉热窝事件,总有一天,战争会爆发。

就像是两千年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没有人想要战争,大家都想要和平地发展,但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击败对方就成了生存的唯一选择。

user avatar

一战当然是德国人发动的。

不然塞尔维亚人刺杀了奥地利人的皇储,与法国人有什么关系?

战史上现在还在喋喋不休地吐槽因为俄国进军东普鲁士,所以德国不得不缩短施里芬计划的右翼去增援东线。

可是一战互相宣战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奥地利要惩罚塞尔维亚刺杀斐迪南,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要保护塞尔维亚免受奥地利征服,俄国对奥地利宣战;

德国要支援奥地利免受俄国攻击,德国向俄国宣战;

法国要保护俄国免受德奥攻击,向德国宣战。

为什么德国打俄国竟然成了计划外的多余事情?为什么德国卯足劲先去和法国人打得头破血流?

一战之所以是一战,当然是因为德国人不管不顾地非要打法国,才变成的一战,不然在各国皇帝的努力下最多就是塞尔维亚多给奥地利割让点好处罢了。

二元君主国的皇帝陛下年纪太大了,不想要战争,为此陛下不惜把皇储夫妇被杀归因于贵贱通婚罪,属于上帝神罚;

俄罗斯帝国的沙皇陛下在双方动员开始后仍然要求德国皇帝考虑德奥俄进行三方谈判;

而德国皇帝对德国总参谋长的要求是动员德国军队全力向东。

但是德国总参谋长告诉德国皇帝,德国陆军只会攻击法国,别的事情不会。

所以德国的外交人员做好了这样的预案:

即使法国承诺放弃法俄协约的条约义务,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德国也仍然要向法国提出割让边界军事要塞的要求。

而在德法互相宣战的四天之前,德军巡逻队就已经越过边境线与法军发生了交火。

德国不是有信心发动一战。

而是德国军队要打仗,而且德国军队只会打法国。

于是事情就变成我们看到的样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
  • 回答
    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战中重创了德川家康,这无疑是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后,他却选择了撤军,未能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德川的核心据点浜松城,这一决定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引发了诸多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印度古代历史地理格局和政治版图演变的核心。简单来说,虽然旁遮普和信德在印度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到了“十六雄国”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那片区域的政治中心和主要力量并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能够独立成“雄国”的实体。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十六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乌克兰确实存在一些持有新纳粹主义思想的个人和团体,但将整个乌克兰的民族主义与新纳粹主义划等号,或者认为德国民众普遍支持这些新纳粹主义派别,是对复杂现实的过度简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乌克兰的民族主义与“新纳粹”现象:历史根源与现实表现首先,理解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至关重要。乌克.............
  • 回答
    德国对华立场和中国民众对德国印象的反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交织着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德国对华政策的逻辑以及中国民众对德国产生好感的根源。一、 德国为何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反华”姿态?首先,需要明确“反华”这.............
  • 回答
    这种现象其实挺普遍的,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吹捧”日本而“贬低”德国,甚至觉得德国“不堪入目”或者日本“十分强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得承认,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情绪和个人观感在作祟。人是感性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国家或文化的看法,并非完全基于.............
  • 回答
    .......
  • 回答
    听到有人说高铁是德国人发明的,但又觉得德国高铁存在感不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事情掰扯清楚。首先,关于“德国人发明了高铁”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它背后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德国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真正意.............
  • 回答
    在德国的企业里,华人晋升到高层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挑战,这背后牵扯着文化、社会结构、语言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与其说“很少有”,不如说相对比例不高,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能力问题。首先,语言障碍是绕不开的第一道门槛。 德语是德国社会和职场的通用语言。虽然很多大型跨国企业内部会有英.............
  • 回答
    您好!关于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舱门的设计,我将为您详细解答,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描述,避免AI生成的痕迹。为何二战德国坦克炮塔后方会有那个舱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您留心观察过德国坦克的炮塔后方,可能会发现那里通常会有一个小小的舱门。这个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实战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考.............
  • 回答
    Hooksiel,这个坐落在德国北海之滨的美丽小镇,它的历史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带着一股来自海洋的悠远气息。如果你曾在 Hooksiel 的海边驻足,或许会注意到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行令人动容的文字:“纪念在碧海中找到永恒归宿的亡灵”。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悼词,它背后隐藏着 Hooksiel 与海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都扮演了核心角色,这绝非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德国会两次站在世界冲突的风口浪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战前及一战后到二战前这段时期德国的内外境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统一帝国的崛起与失落感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