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织田信长为什么要杀德川信康?明智光秀又为何要叛乱杀信长?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

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君臣恩怨,而是牵扯到织田家与德川家之间微妙的政治平衡,以及信长本人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

信康是德川家康的长子,也是家康极为看重的继承人。在信长统一日本的宏伟蓝图中,家康作为其最重要的盟友,德川家的未来至关重要。信康的存在,不仅代表着德川家的延续,更承载着织田家与德川家联盟的未来。

然而,历史的记录显示,信康的死因与信长的妻子、浓姬(织田信长的正室,斋藤道三之女)的侄女,也就是松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是松姬指控信康品行不端,甚至可能与父亲家康在处理领地事务上有意见相左之处,这些“罪状”被传到了信长的耳中。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信长对德川家将来可能对织田家构成威胁的担忧。

信康本性刚烈,且少年得志,在战场上也表现出不俗的勇武。信长或许认为,这样一个极具个性和实力的继承人,一旦羽翼丰满,成为家康的继任者,对织田家的长远统治可能会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毕竟,织田家与德川家虽然是盟友,但各自都有着独立的野心和利益。信长此举,与其说是为了惩罚信康的“罪过”,不如说是为了在萌芽状态就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障碍。他向来以其冷酷的决断力和“必要之恶”著称,为了巩固自己的霸权,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身边最亲近的人,哪怕是盟友的继承人。

更有一个说法是,信长是想通过处死信康,来试探和“敲打”家康。信康是家康的爱子,信长此举无疑是给了家康沉重的一击,也迫使家康必须在信长和儿子之间做出选择。家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与织田家的联盟,不得不忍痛割爱,选择牺牲信康。这既是对家康忠诚度的考验,也是信长巩固自身地位的手段。

至于明智光秀为何要叛乱杀信长,这是战国史上最令人费解的事件之一,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绝对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推测方向来深入剖析:

1. 个人恩怨与情感上的压迫:

这是最广为流传也最容易被理解的说法。明智光秀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一步步爬升到信长身边的重要武将。然而,信长以其特有的“天下布武”的霸道和不羁,对部下常常是严苛甚至侮辱性的。

长期的屈辱与不公: 据说,信长常常在公开场合对光秀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挖苦,比如嘲笑他的出身,或者在他处理事务上吹毛求疵。这对于一位曾经在幕府担任过要职、自视甚高且能力出众的武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光秀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和被贬低的环境中,内心的不满和怨恨可想而知。
被信长强行夺走领地: 有说法认为,信长曾将光秀的领地(近江坂本城)暂时让给其他人,又在之后要回,这种反复的举动让光秀感到不安和被猜忌。更直接的可能是,信长在战争中,为了调动部队,会随意调配部下的封地和城池,这种权力上的绝对优势,让光秀的个人利益和地位变得不稳定。
对信长暴虐的失望: 信长在统一日本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其残酷的一面,比如在对付其他寺庙、敌对势力时,不惜进行屠杀。光秀本人信奉佛教,对信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可能心存不满和反感。他对信长“乱暴”的治理方式可能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2. 政治立场与对信长政策的担忧:

对信长“灭佛”政策的反感: 信长对寺庙势力进行了强力镇压,这对于信奉佛教的光秀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冲突。他可能认为信长的做法过于激进,对佛教文化的破坏是他难以接受的。
对信长称霸天下的野心的警惕: 信长早已露出了想要统一日本,甚至挑战天皇权威的野心。作为对幕府体系和传统政治有一定了解的光秀,他可能预见到信长最终的走向会对日本的政治格局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而这种颠覆是否一定有利,他可能持保留甚至怀疑的态度。
“天下统一”后的地位不确定: 一旦信长完成了天下统一,他的权力将达到顶峰,到时候像光秀这样的部下,其地位和作用可能会被进一步边缘化,甚至成为信长清除的对象。光秀可能预感到了自己在大一统后的政治前途不明朗,于是先发制人。

3. 阴谋论与第三方势力介入:

羽翼丰满后的野心: 一些史学家也认为,光秀并非完全是被迫反叛,他可能也有着自己统一日本的野心。当他掌握了足够的实力和兵力后,看到信长在征讨毛利家时,将大量兵力调离京都,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
其他势力(如朝廷、足利将军家、毛利家等)的策动: 也有说法认为,是京都的朝廷贵族或是一些被信长压制的旧势力,为了推翻信长的统治,暗中策动了光秀。光秀可能成为了他们手中的棋子,被许诺以更大的权力和地位。或者,当时远在安土城的信长,其军中存在不稳因素,例如信长最信任的森兰丸的兄弟,或者信长宠信的其他将领,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对信长不满,并联合了光秀。

历史真相的扑朔迷离,反而使得明智光秀的“本能寺之变”成为一个永恒的谜团,也成为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政治暗杀事件。 光秀选择在信长最虚弱、最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动袭击,并且成功地将其本人击杀,这无疑需要精密的策划和强大的决心。

总而言之,信长杀死信康,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算计和对潜在威胁的消除,体现了他冷酷无情的一面。而光秀的叛乱,则可能源于长期的压抑、对信长政策的不满、对自身地位的担忧,甚至可能夹杂着野心和外部势力的影响。这两起事件,都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人性在其中的复杂纠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载我自己写的分析。

德川信康被命令切腹这件事情,有点类似本能寺事变。事情发生的过程本来比较清晰,但是后世的说法越来越多,造成不相干的解释扰乱视野。

先说德川信康是谁。

他是德川家康的嫡长子。母亲是筑山殿,原来今川义元的外甥女。老婆是织田五德,织田信长的女儿。

1579年,他被软禁,然后下令自杀。

一般对这件事情的描述,是说他老婆伍德跟他不和,然后写信给父亲告状,说德川信康还有他妈串通敌人武田家。送信的人是酒井忠次。织田信长问酒井忠次,德川信康这人怎么样。酒井忠次没有为信康辩解。然后织田信长回信说那就都杀掉吧。

德川家康掂量自己实力完全够不上织田信长,只好从命,于是先派家臣杀掉筑山殿,二十多天后下令赐死德川信康。

这个描述比较详细,出处是三河物语,三河物语的作者是大久保忠教,所谓物语者其实就是故事书。

还是按照人的视角来看。

筑山殿: 养父今川义元,自从今川义元被织田家逆袭以后,今川家衰落,她也失去了地位。恨织田家的人是很正常的。本来婆媳就不和,何况儿媳妇还是织田家的人。她一介女流又没受过什么教育,恨了就表达出来了很正常。 织田五德是她儿媳妇,连续生了两个女儿都没有一个儿子。筑山殿便迫不及待的给德川信康找了个小妾。小妾的父亲是原来武田家投降过来的武将。

另外有传闻说筑山殿内通武田,具体是她的私人医生(一个旅居日本的中国医生),平时是在武田家的地盘上行医的,负责来往沟通。

这点我们以常理推测一下:首先德川信康和母亲筑山殿被杀的事情发生在1579年,3年以后就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本能寺烧烤大会,这时是织田家势力的顶峰,天下已经没有任何一家诸侯可以跟织田家对抗。武田家在3年后就彻底灭亡了,此时的武田已经是风中残烛。就算筑山殿她一个不识时务也没有远见的女流真心想要拉拢武田家,发动政变搞掉德川家康,扶持儿子上台,然后联手武田,对抗织田——试问有别人会跟她一起发昏么?真要这么做,她也就想想而已,本身的生活圈子就窄小,还指望串通其他武士来搞政变,怎么可能。

所以她真的只是恨而已,又不像德川家康那样懂得隐忍,于是就表达出来了。织田五德又不能忍受筑山殿长期的各种刁难。

织田五德: 织田信长的女儿,在织田德川两家结盟的时候,就嫁过来做德川信康的老婆,但那时两人年纪还小,后来才过门。跟德川信康只生了两个女儿。因为娘家势力大,所以平时在冈崎城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德川家康对她非常恭敬,简直完全不像是个长辈。但是筑山殿各种看不惯她,最后酿成了这次惨事。 她老公切腹自尽以后,她被德川家送回织田领地,后来跟着自己的哥哥们度日,70多岁后老死。

织田五德给老爸的信都控诉了些什么呢?有12条罪名。哪12条呢,以下是其中一个版本的说法

  1. 筑山挑拨我(指德姬,下同)和信康之间的关系   2. 因为我只生女儿,所以筑山经常当面嘲笑我没用,甚至还殴打我     3. 筑山和唐人(明朝人,也就是中国人)医生减敬搞外遇     4. 筑山在冈崎城内花天酒地,铺张浪费,滥用开销     5. 筑山曾经说过,要让武田家灭了织田家和德川家     6. 筑山曾经拜托武田胜赖,让他在灭了德川家之后给自己找个老公     7. 武田胜赖答应了筑山的要求,并且推荐了家臣,是一个姓小山田的人     8. 冈崎城的城下町最近流行歌舞,乃是信康所带动起来的,影响很坏     9. 信康曾因手下不会跳舞而将其射杀     10. 信康曾经因打猎回来心情不好而将一个和尚殴打致死     11. 信康曾经以我从尾张带来的侍女“太吵闹”为由将其杀死     12. 信康曾多次和其他女子勾搭,并且娶侧室

  以上,就是这全部罪状了。 前面说筑山的,都是婆媳不和的琐事,哪家没有。至于筑山有没有可能串通武田……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哪怕筑山真的在吵架中说过“你看我不叫武田胜赖带兵来砍死你”之类的话,武田胜赖也来不了。

就算织田五德写的信不都是这12条,想想也知道大抵不会相差太远。首先德川家的决策中心是远江国的滨松,那是德川家康的据点。三河国的冈崎是原来德川家康起兵的地方,现在已经是大后方,不会有什么核心的军国内幕可以给织田五德探听汇报了,也只有一些闺房中女人之间的矛盾可说。再者战国时候女人的地位也比较低,本来就没有太多参与大事情的机会。能有什么可说呢。

织田信长要是拿这种事情来跟酒井忠次对质,不会太掉价么。别人的一堆家事酒井忠次能说得出来哪个真哪个假么。再说你信长自己就杀一堆和尚包N个小妾,我酒井忠次能说信康杀和尚包小妾是罪过?连罪过都不算,我还辩解个屁。

德川信康: 作战勇猛,之前在和武田的屡次战争中都表现出色。死的时候时年21岁。脾气刚烈暴躁。碰上一个娘家牛逼的大小姐,两人怎么可能感情好……

在许多记载上,都有写德川信康脾气很差。他喜欢跳舞,拉上当地老百姓跟他一起跳,但是看到有着装不好的,就认为是人家不给他面子,说杀就杀。还有曾经在路上强迫一个和尚给他牵马,和尚不情愿,他就拿绳子把和尚套住,栓在马身上,走起来就拿鞭子打马,把和尚拖了个半死。(和之前五德的说法细节不完全相同,但是有类似,所以可知应该大抵是有)

如此种种,并非出自单一记录,因此可以猜测就算其中偶有一两处并不真实,但总体来说还是和他的实情比较贴切。

因为德川家康迁居滨松以后,很早就把冈崎交给了儿子信康,让他做城主,留下一堆家臣辅佐他。但德川家康一直在前线忙于对抗武田,因此信康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城主,一直没有人能教导管束他,其他老家臣的话他也不听,老家臣们又不能拿他怎么样。

至于串通武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打武田可带劲,就算他妈有这想法,他自己也不可能配合。再者他是嫡长子,本来以后做老大的人就是自己,有什么必要去颠覆自己老爸呢。

几处史料的比较:

根据《松平家忠日记》记载,早在事发前一年(1578)的正月,织田信长曾经来到冈崎,探望女儿,调和两人关系。这个记录和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说那时信长来到三河跟尾张交界的地方打猎吻合。松平家忠是当时冈崎的家臣,生于1555年,战死于1600年的关原合战的前奏——伏见城之战。他写的可以说是真真切切的当时人的记录,而且死于德川幕府建立之前,自己写的日记应该完全没有倾向和美化任何人的必要。连他这样的下面人都知道城主信康和织田五德家庭关系不和睦,可知事情是闹得多么剧烈。

《三河物语》,作者大久保忠教,生于1560年,死于1639年,享年79岁。三河物语成书于1626年到1632年之间,相当于经历乱世的老人家写来教育儿孙辈年轻武士的回忆故事。这本书上面的说法是讲织田信长看德川信康勇武有器量,担心日后自己的儿子织田信忠治不住他,于是写信命令德川家康处死儿子。德川父子都是被迫的。

且不说一个70岁的老人家是否真心记得清自己还是十来岁的年轻小武士那时大人物之间的内幕,也不说他在德川幕府建立以后他有没有在书里粉饰主公当时杀死儿子的行为。就算真的如他所说,织田信长真的操心以后自己儿子的未来,首先应该担心的也是自己手下的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柴田胜家那一帮子猛人,他们哪一个的领地不比此时的德川家康大,经历的恶战不知道比织田信忠和德川信康这帮年轻人高到哪里去了。再说织田信忠比德川信康大好几岁,多打过很多仗,消灭武田的总指挥就是织田信忠……德川信康才20出头,能不能比自己老爹牛逼都是未知数,想靠他干翻织田家……就跟“早生20年可以统一日本”的伊达政宗一样,说出来笑两声就行,当真就太幼稚了。

至于另外一种说法,讲织田信长知道信康没有异心,只是刻意要他死,看德川家康敢不敢违逆,不敢就从此奠定德川家的臣下身份,若是敢那就是公然挑战织田……说真的,德川家康当时的领地实力连单挑羽柴秀吉都不够用,你是织田信长你犯得着搞这种小动作给自己树敌么。德川家康名义是织田的盟友,实际这时已经是臣下。只要织田信长从朝廷那里拿下一个“太政大臣”或者“关白”这样的职位,就立即成为天下所有武士的名义首领,德川家康自然也不能例外。但事实上朝廷主动想给织田信长这种官职,他都看不上(参看后来的本能寺事件前的记录)——挟天子以令诸侯我都不屑于搞了,我还挟儿子令德川,不是有病么。

除了《三河物语》,其他的史料都是说织田信长当时是收到德川家康的书信通知,织田信长回信表达的意见都没有说要把女婿杀死这样的话。别的记录说“就按照德川家康自己的意见来办”。织田信长是信康的岳父,也算是他长辈,所以无论德川家康想要怎么处置这件事情,写信通报织田信长都是应该的。而织田信长也确实没有干涉德川内事的必要,回信也合乎礼数。

现在的信康已经是信长的女婿,好歹还和织田家有纽带,说难听点他日明智光秀或者羽柴秀吉这些人造织田信忠的反,还可以拉上德川家的家主信康做个支援。如果德川信康死了,德川势力肯定要换其他的继承人。新的继承人可是跟织田家一点纽带都没有了。织田信长要是杀他那简直是脑子进了屎。

至于前番女儿写信说的n条抱怨,他也只能是随便写点安抚的话,再让来人带回去。之前一年去冈崎探望女儿的时候,女儿肯定也抱怨过家庭关系的事。那时怎么表态的,现在肯定也只能表同样的态。

——以上是织田信长的态度,看看当时的态势就很明白了。

再看酒井忠次,德川家臣中四大天王之首,自从德川家康还在寄人篱下的做人质时就陪伴着照顾家康的人。三河物语的详细说法是他没有为德川信康辩解(甚至有可能添油加醋的描述信康的恶行),造成后来织田信长下令杀死信康的结果,德川家康非常怪罪酒井忠次,给他的领地远少于另外三个“天王”。甚至在后来酒井忠次退休以后向德川家康恳求增加自己儿子的领地,被德川家康反过来讽刺说“就你知道心疼自己儿子吗?”还有一次,与忠次父子一起观赏幸若舞时,看到为了主公而献出自己儿子首级的场面时,家康流泪说“你们看看啊”。

但事实上在事件之后,和武田家决战的最后三年里(后面就本能寺了),酒井忠次还是被委以重任。后来1616年大阪之战消灭丰臣家(羽柴家),天下彻底安定以后,酒井忠次儿子的领地还是增加到了另外三个天王的level。

在1579年,酒井忠次是如何进入到这件事情中呢。首先,1579年安土城竣工,魔王信长5月乔迁新居。盟友德川家康自然要派自己的家臣去道贺的,酒井忠次是首席家臣,他去最合适。关于酒井忠次到达安土的日期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6月16日,anyhow反正肯定6月底之前不会错。他去安土这一趟是有确实记录的。

酒井忠次有没有可能顺带拿织田五德的信来给信长呢?几乎完全不可能。首先织田五德嫁来德川家本身就是政治婚姻,除了结盟也有监视的目的,她给自己老爸送的信肯定是派自己的手下来送,怎么可能让被监视的德川家的重臣来捎带。

酒井忠次在安土拜见织田信长,魔王肯定是问到过女婿德川信康的表现。德川信康那种暴躁又固执的性格,酒井忠次可能不会有好评,但说的也肯定不是织田五德所控诉的那些问题,估计会说“在对阵武田的某某战役中他表现很急躁不沉着”之类。

信长有可能拿织田五德说过的家庭琐事来问了酒井忠次。不管事情真假,酒井忠次一定是哭笑不得的当成八卦来跟信长谈这些小事的,或者甚至压根没谈。魔王最后对德川信康态度和结论,大抵应该也是“看来以后还要好好管教和引导才行”之类。绝对不会弱智离谱且掉价的强迫德川家康把儿子杀掉。

但是酒井忠次一定是把这次谈话的过程汇报给德川家康了,不管是他当时在安土写信给德川家康说的,还是他离开安土以后7月份回到滨松说的。所以德川家康finally知道了儿媳妇写信抱怨的事情,很有可能是酒井忠次回去报告给他的。

酒井忠次本人应该不会有太强的主观愿望希望信康死,毕竟这种事情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但是战国时代的武士,总的希望还是自己主家整个势力蓬勃发展,如果有比信康更有出息的继承人带领德川家,大家肯定会有更多的蛋糕分。德川信康虽然暴躁鲁莽,但换掉他也得德川家康自己拿定主意,而且确实有新的计划中的继承人才行。如果德川家康有干掉信康的打算,只要理由充分,而且是为整个德川势力的未来考虑,酒井忠次应该也不会阻拦,甚至深度参与。

然后8月初,德川家康就对儿子动手了。

最后说德川家康: 在事发前的一年(天正6年,1578)9月,从冈崎回到滨松的家康便命酒井忠次下令三河的家臣众「不可到冈崎出勤」,松平家忠也从石川数正及平岩亲吉中得知三河家臣要「留在各自居地」 ,于是家忠就急忙把身在冈崎的妻女接到滨松(《松平家忠日记》)。

在1579年8月4日,德川家康派兵把信康撵出冈崎城,并软禁。(当时《信光明寺文书》家康写给织田信长侧近堀秀政的书信) 8月10日禁止其他人和信康往来(《家忠日记》“九日命信康及他的小姓众到远江堀江。十日,命令各国众签署誓书,明言不可跟信康接触、通信”) 8月15日德川家康写信通报织田信长说了“有关三郎不自重之事,我已经把他撵出冈崎”blabla。

《松平甚助(亲员)由绪书》中就曾提及「信康公因为年幼之故,就算闻得谏言,亦不多听从」。另外,在天正四年(1576),酒井忠次、平岩亲吉等辅佐老臣,因为信康当时沉迷当时冈崎所流行的舞蹈,写信给家康报告自己的担心(《大三川志》)。这是比较能反证三河物语中,信康优秀的说法。

冈崎原来是当年三河一向一揆(佛教里的极端势力、造反组织)的风暴中心,德川家康刚刚统一三河国的时候就爆发的三河一向一揆,是他一生当中最大挑战里绝对可以排名前三的(另外两个是武田信玄给他造成的三方原惨败和本能寺后的伊贺穿越)。所以德川家康应该是对这种三河当地的群众运动和集体活动非常敏感和恐惧,哪怕是民间跳广场舞也可能背后有组织。自己的嫡长子居然参与这种活动中去,要是被极端宗教组织洗脑了怎么办。(好像山冈庄八写的小说《德川家康》就是这样解释的?我不太记得清了。他跳舞应该是事实,但有没有因为跳舞的活动接近极端宗教组织,这个就真的没法知道了)

在德川家康晚年得到天下的庆长十七年(1612),家康写给儿媳妇阿江的书信中(德川秀忠老婆,浅井长政和织田阿市的女儿),就重提到信康的事件: 「我曾想,要是三郎(信康)能健康的成长就好了,但我却没有发现自己令他喘不过气,便就这样让他长大了。到了他成年后,即使千言万语的教导他也好,因为他自小已自由放任之故,终于不敬双亲,轻忽行事。凡事推搪窒责,诸多借口,最终陷入父子相争的局面。就算我如何教他,亦充耳不闻。反而憎恨父亲,就连身为父亲的我亦因此认为他(信康)性格生来便是顽劣的。」

在1600年的关原合战,德川家康命令德川秀忠带主力来关原跟石田三成决战,结果德川秀忠在上田城被牛逼的真田信繁父子拖住,错过了战机。德川家康感叹说“要是让信康来带兵,何至于就这种水平”……

这么多当时人物的书信,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下令杀死德川信康的就是德川家康本人,并且父子不和是从很早以来就有并且逐渐发展恶化的情况,德川家康他本人的态度十分惋惜,但又非常无奈。德川家康早年忙于对抗今川和武田,保障家族的存续,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很多时候都成问题。实在是没有余裕把德川信康带在身边培养教导。他以为武士的儿子早当家,就可以把他留在冈崎大后方,到后来信康变得脾气强硬高傲,已经难以挽救。写给阿江的信就是他最真实的态度。

另外,为什么是1579年呢——德川秀忠是1579年5月出生的。所以有可能自从德川秀忠一出生,德川家康就没打算再让信康做继承人。

德川家康第一个老婆筑山殿,年纪比自己大,是他在今川家做家臣的时候被今川义元塞过来的老婆,本身就身份不对等,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基础,婚后两年生下长子德川信康。

二儿子结城秀康,老妈叫于万,于万是筑山殿的侍女,后来侍寝德川家康,怀孕了。筑山殿十分嫉妒气愤,就让人鞭打她,然后剥光她衣服捆起来扔到森林里。后来被耿直忠心的家臣本多重次解救,寄养在平民家。后来儿子出生了,就是结城秀康。因为于万这样的曲折经历,德川家康始终对结城秀康是否自己的亲生儿子存有疑心,后来虽然承认他是自己儿子,却始终没有打算让他做继承人,先是送去本能寺后得势的羽柴秀吉那里做人质,后来又把他过继给结城家做继承人(所以成年以后姓结城)。大阪之战前还把他分封到北方远地,防止他和羽柴家藕断丝连,到时派兵来支援大阪。

而现在1579年5月,终于他宠爱的小妾于爱,给他生下了老三德川秀忠,所以德川家康打定主意要给秀忠做继承人。老大信康脾气这么坏,只知道战场上刚猛,家臣也不支持他,事业要是交到他手里,也许整个德川势力最后都会像吕布那样死无葬身之地吧。劝退他,他不可能听。他打仗这么勇猛,简简单单的强迫他出家或者隐居,可能治不住他甚至还会逼得他造反,他是嫡长子,还是能纠合到一些人围绕他捣乱的,到时内斗了会死更多的人,对其他家臣又是一番折磨……不杀能怎么办。这样在8月底织田信长回信以后,德川信康9月被下令切腹。

织田五德寄给老爸的抱怨书信,就成了德川家康杀掉信康的契机。当年刘备有了亲生的刘禅做继承人,也是这样处置刘封的,刘封是蜀汉的一员悍将,本来刘备一直没有儿子,收养了他准备培养做继承人的。刘备也犹豫过是否可以不让他死,但诸葛亮明确表示你要是不打算让他继承,就只能让他死,不然你懂的,内乱起来死的人更多,外面还有曹操孙权,哪个是省油的灯,乱起来大家全完蛋。于是刘备含泪下令刘封自尽。

所以酒井忠次在这件事情里的角色就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封,虽然深度参与,虽然提过方案,虽然主公和他商量,但归根结底还是主公决策和最终负责。只不过以刘备的胸怀,不会把这种无可奈何的事情迁怒于诸葛亮。但德川家康呛酒井忠次“就你知道心疼儿子?”有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迁怒的心态(假定德川家康真的说过这种话)。即使如此,德川家康也完全不能凭着冲动抹煞酒井忠次一直以来的功绩,所以最后还是给了他很多的封赏。

从本多重次再看: 刚才说了解救于万和结城秀康母子的本多重次,是德川家的猛将、重臣和忠臣。早在三河平定一向一揆的时候他就立下很多战功,战后安抚当地百姓又获得了极大好评。

本能寺烧烤以后,天下归属羽柴秀吉,秀吉的老妈来德川这里做人质,换来德川家康臣服。晚上秀吉老妈的房子着火了,本多重次来救火。秀吉的老妈却误以为是本多重次来放的火要烧死自己。于是秀吉非常记恨他。后来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要讨伐北条家,路过本多重次的城池想要在这里休息,派手下通报他准备。本多重次几次没理他,不知道是无心的还是故意的。战后羽柴秀吉命令德川家康把本多重次杀了。

德川家康敷衍了事,谎称本多重次病死了,暗地里偷偷送他去乡下隐居。你说他没死,他说死了,古代社会这么闭塞,你有条件去乡下核实么——想敷衍太容易了。不过,因为顾虑秀吉的态度,论功行赏的时候德川家康只给本多家分了很少的土地。本多重次没有一点怨言,后来1596年去世。1600年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终于可以不必顾忌羽柴家的态度,他没有忘记本多的功劳,给本多的儿子封了很多土地。

德川家康为了家臣都可以这样敷衍照顾,可见真要是织田信长开口要求他杀信康,他要是不想杀的话一样可以帮着敷衍过去。杀德川信康就是他的决定,虽然确实悲伤无奈了一点。

——————————————————————————————————

关于本能寺的问题,看我在另外一个回答下说的吧。

明智光秀为什么要背叛织田信长?且为何要选在本能寺发动叛乱?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 回答
    明智光秀为何选择背叛织田信长,以及为何将本能寺作为发动叛乱的地点,这其中的缘由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尽管历史学界对此提出了多种推测,但光秀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恐怕已随着他的离世而永远沉寂。不过,结合当时的史实与各方记载,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几个被广泛讨论的、可能促使光秀做出如此惊人举.............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为何会弑杀织田信长,以及他后续诡异的举动和最终的离奇死亡,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大谜团。尽管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没有一个确凿的定论,就像一个精心铺就的舞台剧,帷幕落下后,观众依然在猜测演员内心的真实动机。一、 弑君之谜:动机的重重迷雾光秀的行为,简单粗暴地归结为“谋反”,但其背后原因.............
  • 回答
    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之所以执着于“上洛”(进京),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都在京都,而掌握了京都,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和号召力。这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考量,绝非简单的个人野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上洛”对于当权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室町幕府时代,虽然将军的实权旁落,但天皇和幕府.............
  • 回答
    太田牛一之所以要在《信长公记》中编织织田信长过江口时水流变浅、翌日立刻变深这一“灵异”故事,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的原因,远不止于简单的记录史实。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策略,意在通过奇迹般的描写,为信长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为他的行动增添合法性和天命所归的色彩。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太田牛一的用意:.............
  • 回答
    织田信长,那位日本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推翻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室町幕府,统一了日本大部分地区,为后来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奠定了基础。然而,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心中:为什么这位权倾一时的枭雄,在已经掌握了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后,却没有选择继承或开创新.............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日本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留下了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其中一个便是他那令人费解又充满戏剧性的绰号——“尾张大傻瓜”。这个称呼,并非是他名垂青史后的美誉,而是在他年少轻狂、羽翼未丰之时,那个被称为“尾张之国”的小地方,乡里乡亲们送给他的一个带着几分戏谑、几分无奈的评.............
  • 回答
    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这位叱咤风云的天下布武之人,最终却倒在了曾经最信赖的部下明智光秀的刀下,这无疑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要说信长为何会败给光秀,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的发生。首先,从宏观上看,信长当时正处于一个看似巅峰却也暗藏危机的.............
  • 回答
    织田信长在日本民众心中拥有的超高人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历史上的行事风格——强硬、果断,甚至不乏残酷。他并非那种以温柔或仁爱著称的君主,反而常常因为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压制反对势力而受到批评。然而,正是这种“残暴”的另一面,恰恰构成了他吸引力的重要来源。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人.............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人同情织田家被丰臣秀吉夺取天下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得清楚的,它牵扯到历史的进程、人们的认知,还有一点点宿命论的味道。首先,织田信长这个人,就像一把双刃剑。信长公当年那是什么样的人物?那是革新者,是打破旧秩序的猛将。他烧毁比叡山,镇压一向一揆,推翻室町幕.............
  • 回答
    织田信长在夺取美浓的过程中,确实曾多次败于斋藤龙兴之手,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史实。然而,信长最终能够成功统一美浓,并由此开启他的霸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斋藤龙兴的治国与军事才能的局限性: 年轻、经验不足.............
  • 回答
    关于织田信长征讨杂贺众的失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但又事出有因的事件。将十几万大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与杂贺众这样一支区域性的国人势力相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是实力悬殊的碾压,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织田信长之所以在杂贺征讨中碰壁,甚至可以说最终收效甚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杂贺众的.............
  • 回答
    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这几个字在日本历史上可谓是响当当,但要说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是不是“军国主义”,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天下布武”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首先看字面,“天下布武”可以拆成“天下”和“布武”。 天下: 这当然是指日本全国,当时的日本还.............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这桩发生在1571年的惨烈事件,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血腥篇章。要理解信长为何会痛下杀手,必须深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比睿山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比睿山的“权势”与信长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比睿山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圣地。延历寺,这座坐落在比睿山上的寺庙建筑群.............
  • 回答
    如果将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他们的地位大致可以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深刻影响时代走向的乱世枭雄相媲美,但具体到哪个级别,还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质和成就来细细品味。织田信长,他如同中国历史上那些出身不高,却凭借超凡的胆识、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军事.............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日本战国时代最具争议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历史的确引人入胜,想要深入了解,几本好书绝对是开启这扇大门的不二之选。如果想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切入,了解信长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尾张国主一步步崛起,建立起影响深远的天下布武大业,那么《织田信长》这本书是不错的起点。它通.............
  • 回答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两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若是将他们置于中国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有何不同?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有趣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各自的对应参照。织田信长: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接近的或许是明朝中后期那位力挽狂澜的“改革者”与“打破旧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