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织田信长多次惨败在斋藤龙兴手下,还能夺取美浓?

回答
织田信长在夺取美浓的过程中,确实曾多次败于斋藤龙兴之手,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史实。然而,信长最终能够成功统一美浓,并由此开启他的霸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斋藤龙兴的治国与军事才能的局限性:

年轻、经验不足: 斋藤龙兴在继承家业时年纪尚轻,缺乏足够的政治和军事经验。而织田信长虽然也有年轻冲动的时期,但他在统治尾张期间,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实战经验和对人心的把握。
内政上的失误: 龙兴即位后,并未能有效安抚家臣,反而出现了家臣离心离德的现象。这为织田信长的介入提供了机会。例如,斋藤家内部的谱代家臣如日根野弘就等对龙兴不满,甚至被信长收买或利用。
军事上的策略保守与犹豫: 尽管龙兴在某些战役中展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整体而言,他更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策略,缺乏主动进攻和大胆出击的魄力。这使得他在面对信长这种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手时,显得被动。
对盟友的依赖性不足: 斋藤家在战国时代后期,虽然有实力,但并非最顶尖的势力,也没有形成稳固的同盟网络。相比之下,信长在与斋藤家作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盟友,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局面。

2. 织田信长的军事才能与策略:

军事革新与战术运用: 信长是一位军事革新者,他并非一味地依赖传统骑兵和弓箭。他懂得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例如在桶狭间之战中,他大胆使用兵力上的劣势以奇袭取胜。在与斋藤家的交锋中,他也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
长远的战略眼光: 信长明白夺取美浓对于其日后统一日本的重要性,因此他并非仅仅是为了报一时的军事失利,而是抱着长远的目标稳步推进。即使在战败后,他也能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
利用内部分裂的智慧: 信长善于抓住对手内部的矛盾,并加以利用。斋藤家内部的不稳定,尤其是对龙兴统治不满的家臣,成为了信长渗透和瓦解斋藤家的重要突破口。他通过拉拢、收买、甚至直接接纳倒戈的斋藤家臣,不断削弱龙兴的实力。
坚韧不拔的精神: 信长并非是常胜将军,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坎坷和失败。但正是他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让他能够屡败屡战,最终走向胜利。

3. 关键性的战役与转折点:

虽然信长多次败给龙兴,但其中一些战役的性质和结果,为信长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弘治元年(1555年)浮野之战: 这是信长第一次与斋藤家的大规模交锋。信长在与斋藤势力的激战中遭遇了惨败,损失惨重。这次战败虽然对信长是个打击,但同时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斋藤家在军事上的实力,以及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
弘治三年(1557年)稻叶山城攻防战(首次): 信长曾试图攻取稻叶山城,但未能成功。这次失利进一步暴露了信长在攻城战中的不足。
永禄元年(1558年)末森城之战: 信长再次尝试进攻斋藤家,并在末森城附近与斋藤家的大部队交战,再次遭遇失败。

然而,即便有这些失败,信长能够最终夺取美浓,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内应的建立: 这是信长夺取美浓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信长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治上的拉拢和经济上的支持),在美浓内部建立了自己的支持者和情报网络。其中,日根野弘就等对斋藤龙兴不满的重臣,成为了信长重要的内应。
利用氏家直元等斋藤家臣的倒戈: 随着斋藤龙兴统治的衰落,一些原本效忠斋藤家的重要家臣,如氏家直元等,对龙兴感到失望,并最终选择倒戈投靠织田信长。这极大地削弱了斋藤龙兴的实力,并为信长提供了攻入美浓的绝佳机会。
持续的军事压力与消耗: 尽管信长在一些战役中失败,但他从未停止对美浓的军事压力。这种持续的消耗战,逐渐消耗了斋藤家的实力和士气,也让斋藤家内部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发酵。
时机的把握: 在斋藤龙兴内部矛盾激化,实力逐渐衰弱的关键时刻,信长抓住了机会。他利用美浓国内的动荡,配合内应的行动,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

4. 著名的“稻叶山城攻防战”(二次)与最终的胜利:

永禄十年(1567年)的攻坚战: 这是信长夺取美浓的决定性战役。在之前多年的渗透和内应工作之后,信长集结重兵,准备一举拿下斋藤家的统治中心——稻叶山城(现在的岐阜城)。
利用内应的策略: 在攻城过程中,信长运用了“黑夜奇袭”和“内外夹攻”的策略。他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在得到内应的配合后,成功潜入稻叶山城。
心理战与士气瓦解: 稻叶山城守军在突然遭遇内外夹攻后,士气迅速崩溃。斋藤龙兴自身在关键时刻也未能做出有效的应对。
美浓的归属: 最终,织田信长攻克了稻叶山城,斋藤龙兴被迫逃亡。至此,美浓国正式被织田信长所夺取。

总结来说,织田信长之所以能在多次败给斋藤龙兴的情况下夺取美浓,其核心原因在于:

他比斋藤龙兴拥有更卓越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他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尤其是斋藤家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家臣的离心离德。
他通过长期的经营,在美浓内部建立了稳固的内应和支持网络,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他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并调整策略。

可以说,信长夺取美浓的过程,是一场综合了军事实力、政治谋略、情报战和心理战的复杂较量。尽管在纯粹的军事对抗中他曾遭遇失败,但他在大局观和长远规划上远胜于龙兴,最终笑到了最后。这次胜利不仅为信长赢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织田家的声望和实力,为他日后统一日本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其说信长败给龙兴,不如说信长败给了美浓的豪族联军。

经历了赖艺,道三,义龙之后,美浓的豪族开始觉得自家头上的大名实在是又烦事又多。龙兴不能说无能,但是以三人众为首的美浓豪族只需要这么一个垂拱而治的”圣天子“而已。

龙兴想反抗的后果就是成就了某竹中名人16人夺城的威名,清君侧完事,圣天子请继续垂拱而治罢。

反观织田这边,虽说信长有个大傻瓜的名号,但是具体看他的表现,可以说是个老ASS的政治家了。从上位以来就是施展各种手段统合家里的力量,(有种说法,平手政秀是被他逼杀的)可以说是踩着一票不服的豪族甚至织田亲族上位的。

两边一比,织田大败亏输,但是他能不断发展手下的直属力量,越来越强。美浓这边一群不思进取的地里鬼迟早是要败的。

但是即便如此,信长最后也还是选择了步步蚕食和分化拉拢才能击败美浓的豪族们,给自己赢得了关键的发展时间。


再说龙兴,这位其实挺有才能,逃出美浓这个牢笼之后,先是去了长岛继续反抗织田,然后魔王杀过来,他又跑路到了近畿,和一票公卿僧俗混的很好,同时也在暗自积蓄力量,时刻准备和信长过不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洛伊斯见到龙兴,他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深谋远虑,极有才能之人,甚至写进了他的书里,这种评价无疑是能够体现出龙兴绝非什么昏聩无能沉溺酒色的人。

之后的岁月里,龙兴也多次参加各种反信长的军势,始终奋战在反抗信长的第一线。三好,一向宗,朝仓,只要跟信长过不去的,那就是他斋藤龙兴的队友。

最后,引用一位知友的回答:可能谁都没想到,刀弥坂的死人堆里,还有一个斋藤家的旧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织田信长在夺取美浓的过程中,确实曾多次败于斋藤龙兴之手,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史实。然而,信长最终能够成功统一美浓,并由此开启他的霸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斋藤龙兴的治国与军事才能的局限性: 年轻、经验不足.............
  • 回答
    关于织田信长征讨杂贺众的失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但又事出有因的事件。将十几万大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与杂贺众这样一支区域性的国人势力相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是实力悬殊的碾压,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织田信长之所以在杂贺征讨中碰壁,甚至可以说最终收效甚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杂贺众的.............
  • 回答
    太田牛一之所以要在《信长公记》中编织织田信长过江口时水流变浅、翌日立刻变深这一“灵异”故事,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的原因,远不止于简单的记录史实。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策略,意在通过奇迹般的描写,为信长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为他的行动增添合法性和天命所归的色彩。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太田牛一的用意:.............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人,而织田信长被许多人视为第一,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不同评价标准和历史侧重点。两者都是日本战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伟大之处各有千秋,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样的争论。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织田信长更受普遍推崇。为什么你会觉得丰臣秀吉是战国第一.............
  • 回答
    明智光秀为何选择背叛织田信长,以及为何将本能寺作为发动叛乱的地点,这其中的缘由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尽管历史学界对此提出了多种推测,但光秀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恐怕已随着他的离世而永远沉寂。不过,结合当时的史实与各方记载,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几个被广泛讨论的、可能促使光秀做出如此惊人举.............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为何没有十足把握便选择背叛织田信长,转而对抗丰臣秀吉、柴田胜家、德川家康等实力派,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得知光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结合当时的局势以及他对织田家内部力量的认知,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关键因素,来理解他那看似“不可能的胜利”的豪赌.............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1590年,织田信雄之所以断然拒绝了丰臣秀吉提出的转封东海道的要求,其背后并非简单的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考量。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信雄对自身所处地位和实力的评估。彼时,虽然信雄继承了织田家的部分势力,并且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凭借与德川家康的联合,给丰臣秀吉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甚至一度.............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中国象棋中“马脚”的设置,是棋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马的移动方式,增加棋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平衡游戏的公平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规则的由来与作用: 一、马脚的定义与规则在象棋中,“马脚”指的是马在移动时因被其他棋子(如车、炮、士、象等)挡住而无法按“日”字跳格的状况。.............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迅速崩溃,其“半壁江山”迅速瓦解,这一过程涉及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角度详细分析: 一、国民党内部的系统性崩溃1. 腐败与派系斗争 国民党统治集团长期依赖军阀势力,内部派系林立(如蒋介石、陈诚、李宗仁、白崇禧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