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韩国电影中的明末八旗军是凶残剽悍的杀人机器,而中国影视剧中的早期八旗军则杀气不足?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
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杀、掠夺和征服为主。清军入关后,八旗军在山海关战役、北京城破、以及对江南地区的清剿中,确实展现出极强的杀戮性。韩剧中将八旗军描绘为“凶残的杀人机器”,可能源于对清军入关后侵略行为的强烈负面印象,尤其是朝鲜在明清战争中的立场(朝鲜曾多次与清朝发生冲突)。

2. 早期八旗军的组织性与制度性
早期八旗军(如皇太极时期)更多是满洲贵族的军事力量,其组织体系(如八旗制度、牛录编制)和军事技术(如火器、骑兵战术)在辽东战争(16181644)中逐渐成熟,但战争风格更注重战术协同而非暴力。中国影视作品可能更关注八旗军的军事制度(如“八旗制度”“满蒙联姻”)或历史人物(如皇太极、多尔衮),而非其暴力性。



二、文化视角与历史叙事的差异
1. 韩剧的“侵略者”叙事
韩国影视作品常将清朝描绘为“侵略者”,尤其是对朝鲜的战争(如1636年清军入朝鲜)。这种叙事可能源于朝鲜历史上的“壬辰倭乱”(15921598)与清军入关的对比,导致韩剧中八旗军被强化为“野蛮征服者”。此外,韩国历史学者可能更倾向于强调清朝对朝鲜的压迫性,而中国学者则更关注八旗军的军事制度和历史地位。

2. 中国影视的“合法性”叙事
中国影视作品常从“正统性”角度解读八旗军,强调其作为清朝建立者的军事成就(如统一女真、击败明朝)。早期八旗军的战争(如萨尔浒之战、辽东战争)更多被塑造为“军事胜利”而非暴力。这种叙事可能受到中国历史观的影响,即强调“以武力统一中国”的合法性,而非强调屠杀。



三、影视创作目的与观众心理
1. 韩剧的“冲突性”需求
韩国影视作品(尤其是历史剧)常通过强化敌对关系(如清朝与朝鲜)来制造戏剧张力。八旗军被描绘为“杀人机器”,可能源于对清朝侵略性的夸大,以突出朝鲜的抵抗与悲剧色彩。这种叙事符合韩剧中常见的“弱国抗争”主题,如《大明宰相》《朝鲜王朝》等。

2. 中国剧的“历史理性”需求
中国影视作品更注重历史细节和制度分析,而非情绪化渲染。早期八旗军的战争(如1630年代的辽东战事)可能被简化为“军事扩张”而非暴力,以突出八旗军的组织效率和战术创新(如骑兵战术、火器使用)。这种叙事更符合中国观众对“历史真实”的期待。



四、历史资料的解读差异
1. 韩剧可能依赖“野史”与“民间传说”
韩国影视作品可能引用了一些关于清军屠杀的民间传说(如“清军入关时屠城”),而中国影视作品则更依赖官方史书(如《清史稿》《明史》)或学术研究,强调八旗军的军事制度和组织效率。

2. 中国影视的“客观性”倾向
中国影视作品可能更注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如多尔衮的“铁血”与“政治手腕”),而非单一的暴力性。例如,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八旗军被描绘为“有组织的军事力量”,而非“嗜血怪物”。



五、历史事件的侧重点不同
1. 明末八旗军的“屠杀”与“征服”
清军入关后,八旗军在山海关战役、北京城破、江南清剿中确实有大量屠杀行为(如“剃发令”“扬州十日”),这些事件在韩剧中被放大为“凶残”的象征。而中国影视可能更关注这些事件的政治意义(如清朝的合法性)而非暴力性。

2. 早期八旗军的“防御”与“扩张”
早期八旗军(如皇太极时期)更多是满洲贵族的军事力量,其战争(如萨尔浒之战)可能被中国影视作品描绘为“战术胜利”,而非暴力。例如,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八旗军被塑造成“纪律严明的军队”,而非“嗜血之师”。



六、文化象征与民族心理的投射
1. 韩剧的“民族创伤”叙事
韩国历史中,清朝与朝鲜的战争(如1636年清军入朝鲜)被视为“民族耻辱”,因此八旗军被塑造为“侵略者”,以强化朝鲜的苦难形象。这种叙事符合韩国历史观中对清朝的敌视心理。

2. 中国剧的“正统性”叙事
中国影视作品可能更强调清朝的“合法性”,即八旗军作为满洲贵族的军事力量,最终统一中国。这种叙事下,八旗军被塑造成“有组织的军事力量”,而非“嗜血怪物”。



总结:差异的根源
| 维度 | 韩剧表现 | 中国剧表现 |
||||
| 历史背景 |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 早期八旗军的组织性 |
| 文化视角 | 强调清朝对朝鲜的压迫 | 强调八旗军的军事制度 |
| 创作目的 | 制造冲突与悲剧 | 突出历史理性与制度分析 |
| 历史资料 | 依赖民间传说与敌对叙事 | 依赖官方史书与学术研究 |
| 民族心理 | 强调民族创伤 | 强调历史合法性 |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也体现了影视作品在历史叙事中的主观性与时代性。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与影视作品的复杂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国产剧中我大清能有机会当反派的戏真的不多,其次,就算把大清作为反派按照国内的编剧套路大体不外乎两种形象,要么凶残到底要么就是猥琐狡诈,基本就是两大丑化反面人物性格的套路

其实以往棒子的正剧里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一定会好到哪里去,比如《惩毖录》里的虎之助和太阁,根本就是两个中二病,至于《不灭的李舜臣》之流,我懒得说了

所以这次《南汉山城》里对清军,对反面人物的的刻画在棒剧里面也算出类拔萃了

尤其是皇太极。全片虽然台词和露脸很少,也没有特地给他虚构什么一言不合就砍人的戏,但就是能从他的神态和语调里读出一种“你不臣服我就让你的朝鲜生不如死”的绝望和压抑,这种残忍,才是最深层次的残忍






可惜就这样一个杀伐决断,有勇有谋,不怒自威,之前国内和棒子电视剧恐怕都无人能出其右的皇太极形象,网上依然有N多人觉得是在黑我大清。(摊手)

user avatar

连跟自己有血海深仇的前朝如何祸害人民都不拍,还指望拍前前朝的事?

user avatar

演员一个月几百块 拼什么命啊

user avatar

一天两盒饭,8小时不过百,还要人家演出“凶残剽悍”,这也太不拿群众演员当人了吧?

演员是个职业,电影是门生意,扯一大堆这那的就是不谈收入待遇职业前景,这是病,得治。

user avatar

上为清末最精锐的袁世凯武卫军,1902年护送中国皇帝和太后回銮


上为醇亲王奕譞


恭亲王奕訢


清军鸟铳手


广西提督苏元春戎装照
团练
中法战争时期传令兵
厦门八旗和绿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