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明朝对元朝残余,不像汉对匈奴,唐对突厥那样,彻底清理掉?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
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其统治基础依赖于对中原的控制和对蒙古高原的军事动员。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在蒙古高原分裂为多个小政权(如瓦剌、鞑靼、兀良哈等),这些政权内部矛盾丛生,缺乏统一的军事力量。与汉朝(匈奴)和唐朝(突厥)面对的相对统一的游牧民族集团不同,元朝残余势力已陷入内部分裂,无法形成对明朝的直接威胁。

2. 地理环境的制约
元朝残余势力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而明朝的国力在初期(洪武、永乐时期)已高度集中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明朝的军事重心更多放在南方的倭寇、台湾、东南亚,以及北方的蒙古各部(如瓦剌、鞑靼)之间。元朝残余势力的活动范围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对明朝的持续威胁。



二、明朝的军事与政治策略
1. “怀柔”政策与边疆治理
明朝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通过封赏、联姻、册封等方式分化元朝残余势力。例如:
瓦剌与鞑靼的分化:明朝通过册封瓦剌首领(如也先)为“顺义王”,并联合鞑靼势力对抗北元残余,避免直接冲突。
卫所制度:在北方设立卫所(军事驻防地),如“开平卫”“宣府卫”,既防御元朝残余,又控制蒙古各部,而非彻底消灭其政权。
与元朝残余的“合作”:明朝在北方边疆与元朝残余势力(如北元)有复杂的互动,甚至在某些时期(如永乐年间)与蒙古各部进行贸易或联姻。

2. 明朝的军事能力与资源分配
明初的“北伐”与“靖难之役”:洪武年间,明朝曾多次北伐,但因内部动荡(如蓝玉案)和北方边疆的复杂局势,未能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永乐时期的“迁都”与“北巡”:朱棣虽曾北伐蒙古,但其目标更多是巩固皇权和控制北方边疆,而非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些军事行动更注重边疆稳定,而非大规模战争。

3. 明朝的“防御性战略”
明朝的边疆政策以长城防御体系为核心,而非主动进攻。明朝通过修缮和扩建长城(如明长城),将北方边疆控制在“胡汉分界”线,而非彻底清除元朝残余势力。这种策略更符合明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经验:游牧民族难以被彻底消灭,但可通过军事威慑维持和平。



三、汉唐与明朝的对比
1. 汉朝对匈奴的“彻底消灭”
汉武帝的军事行动:汉朝通过“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北伐,摧毁匈奴单于的统治中心(如河西走廊、漠北),迫使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内附)和北匈奴(西迁)。
政治手段:汉朝通过和亲(如卫子夫)、设郡县(河西四郡)等手段,将匈奴势力纳入中原体系,最终彻底瓦解匈奴的军事威胁。

2. 唐朝对突厥的“分化与控制”
唐太宗的“怀柔”政策:通过册封突厥可汗(如颉利可汗)为“都督”,联合突厥势力对抗东突厥(后来的回鹘)。
军事与政治的结合:唐朝在突厥草原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通过经济控制和军事威慑,使突厥势力无法统一。
突厥的分裂:突厥汗国在唐朝后期分裂为多个小政权(如回鹘、黠戛斯),无法形成统一的威胁。

3. 明朝对元朝残余的“动态平衡”
元朝残余的“分裂”:北元政权在明初已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等部,无法形成统一的军事力量。
明朝的“边疆管理”:明朝通过卫所制度、互市贸易、蒙古各部的内部矛盾,维持与元朝残余势力的平衡,而非彻底消灭。
历史教训:明朝吸取了汉唐“彻底消灭”的失败经验(如汉武帝的消耗战、唐朝的“安西四镇”),更注重长期稳定的边疆治理。



四、国际环境与历史背景
1. 元朝残余势力的“弱小化”
元朝灭亡后,北元政权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且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如也先与孛罗忽的权力斗争)。明朝通过分化政策,使元朝残余势力难以形成统一的军事威胁。

2. 明朝的“内忧外患”
国内问题:明朝初期面临“洪武之治”后的社会恢复、宦官专权(如刘瑾)、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等问题,难以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对抗北方游牧民族。
外部威胁:明朝需要应对倭寇、琉球、安南等周边问题,同时与朝鲜、越南等国维持关系,资源分配有限。

3. 蒙古各部的“自我分化”
明朝的北方边疆并非单一的元朝残余势力,而是由多个蒙古部族(如瓦剌、鞑靼、兀良哈)共同构成。这些部族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明朝通过分化策略维持平衡,而非彻底消灭。



五、结论:明朝的“动态平衡”策略
明朝对元朝残余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基于以下核心逻辑:
1. 元朝残余势力已分裂为多个小政权,无法形成统一威胁;
2. 明朝的军事和政治资源更倾向于边疆防御而非大规模战争;
3. 明朝通过“怀柔”政策和边疆治理,实现长期稳定的边疆秩序;
4. 历史经验表明,彻底消灭游牧民族集团成本极高,且难以持续。

相比之下,汉朝和唐朝面对的匈奴、突厥集团更具统一性和军事威胁,因此需要更彻底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明朝的策略更符合其历史环境和资源条件,体现了“以夷制夷”和“动态平衡”的边疆治理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明朝时继续往北方打已经毫无意义,当时丝绸之路已断,而且地理环境变化昔日很多草场到了明朝那会已经成了荒漠,北方又因为自宋以来连年征战而残破不堪。怎么看怎么觉得没必要打,所以明朝选择了开拓南方。

明朝的国际环境与汉唐时期不同,明朝开国北有残元南有麓川,要知道麓川王朝其实力远不是什么大理南诏越南之流能比的。明朝经过多年征战才将其打残。

开拓南方不仅仅只是打击麓川,同事经略云贵、改土归流。云南贵州二省也正是在明朝才成为了汉地,而没有像过去那样一旦中央王朝衰弱便立马反叛,反而云南成了李定国抗清的大本营。可以说明朝立国多少年,就打了多少年土司,南方的大型土司都被明朝清理干净了,只剩了一些小鱼小虾。

总结一下就是明朝和汉唐时期开拓方向不同,而到了明朝继续往北打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明朝选择了开发南方。在我看来无论是开发北方还是南方没有说谁优谁劣,难不成南方的土地比北方的贱?只是面临时代不同,朝代的各个条件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按照网民对明朝“彻底清理蒙古”的理解,那么唐朝彻底剿灭突厥的定义应该是:

灭掉东突厥

灭掉西突厥

灭掉后突厥

灭掉葛逻禄

灭掉突骑施

灭掉回鹘

灭掉黠戛斯

灭掉骨利干

灭掉契丹

灭掉奚

......

哦距离比较远的哈扎尔我就不算了,但是根据明末呼伦贝尔的阿鲁科尔沁(嗯,科尔沁草原在呼伦贝尔)和松嫩草原的嫩科尔沁来说,那还得把大兴安岭东西的室韦诸部也全都橄榄才行吧?

要是被瓦剌太师俘虏也能这样算的话,那:

契丹武士搞出营州之乱在河北杀人放火横扫四方,都是当年不斩草除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唐朝太子被逼迫给大汗拜舞,一个不答应身边的大臣都要被活活打死,肯定也是当年不斩草除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雍王(李)适至陕州,回纥可汗屯于河北,适与僚属从数十骑往见之。可汗责适不拜舞,药子昂对以礼不当然。回纥将军车鼻曰:“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可汗于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长子,今为元帅。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且两宫在殡,不应舞蹈。”力争久之,车鼻遂引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各鞭一百,以适年少未谙事,遣归营。琚、少华一夕而死。

回鹘大兵屠掠洛阳杀几万人,肯定也是当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初,回纥至东京,放兵攘剽,人皆遁保圣善、白马二祠浮屠避之,回纥怒,火浮屠,杀万余人,及是益横,诟折官吏,至以兵夜斫含光门,入鸿胪寺。

另外是谁告诉你汉朝彻底清理了匈奴的?如果这样那灭掉了西晋的前赵开国皇帝刘渊是个什么人?汉人吗?

至于题目下还有逼逼赖赖什么汉唐有西域明朝无西域的......靠北,我提供个镜像问题你思考一下:为什么与匈奴、突厥相比北元不去稳定的经营西域?卫拉岱汗、岱总汗、摩伦汗、阿剌克汗、乌格克图汗他们在干什么呢?

我觉得啊,你乎很多人其实是没资格抨击明清腐儒的,因为闭耳塞听妄自尊大对外界变化茫然无知的程度丝毫不逊于那帮士大夫。拿着汉唐经验在这指点江山,像极了那位津津乐道汉明灭安南然后信誓旦旦的表示大清一定可以横扫南蛮,最后在面对法国大舰队时效仿两千年前的韩信摆出了一字长蛇连樯阵带着大清王师去送死的张大人:

“意以为吾之船与炮不如彼之坚且利。带船之管驾,大副、二副半出自船厂之学童,使分散他处,昔走耳。吾故为此淮阴背水之阵,为督兵者目所能见,将于死中求生,亡中求存。

另外我又看了看题主所提过的问题:


......吉瑟斯,幸亏题主大概不知道汉朝末年深受羌乱困扰,不然肯定问为啥汉武帝不把羌人做成肥皂,到头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别问,问就是主不在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