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织田信长为什么不申请开创新一代幕府,就任征夷大将军?

回答
织田信长,那位日本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推翻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室町幕府,统一了日本大部分地区,为后来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奠定了基础。然而,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心中:为什么这位权倾一时的枭雄,在已经掌握了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后,却没有选择继承或开创新的幕府,并就任“征夷大将军”这一至高无上的武家之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信长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自身性格的特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否应该”的问题,而是关乎他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秩序,以及他对权力本质的理解。

一、室町幕府的衰败与信长的“破局”: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信长能够崛起的土壤——室町幕府已经名存实亡。从应仁之乱开始,足利将军家的权威早已扫地,幕府的实际统治力只限缩在京都附近。各地大名割据一方,以“下克上”的方式争夺权力。室町幕府的“幕府”概念,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非真正能够统一号令全国的政治实体。

信长推翻的,并非是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幕府,而是一个早已名存实亡、饱受诟病的旧秩序。他所做的,更像是一种“破局”,打破的是那种被旧势力束缚、无法有效治理的混乱局面。

二、信长的政治理念:“天下布武”与“天皇中心”的潜在倾向:

信长提出的“天下布武”并非简单的武力征服,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日本政治格局的理解和改造的意愿。

打破旧的等级制度: 传统的幕府体制,以将军为首,幕府官员、守护大名、其他武士阶层,层层分明。但信长所处的时代,这种等级制度早已因为战乱而变得模糊。信长上台后,他重用那些有能力、有功绩的人,不论其出身背景,例如他提拔的许多家臣,很多都不是传统的门阀武士。这与幕府那种强调血统和门第的传统有很大区别。
拥护天皇,但权力归于自己: 信长最关键的举动之一,就是将流亡的足利义昭迎回京都,并以此为借口“拥护”天皇。然而,他的目的显然不是要恢复将军的权力,而是要借助天皇的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将自己置于天皇的“保护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而非成为新的将军来“统治”天皇。
为什么不“效仿”前例? 历史上,源赖朝、足利尊氏都能成为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这给了信长一条现成的道路。但他没有选择这条路,原因可能在于:
他对“将军”这一头衔的看法: 也许信长认为,成为“征夷大将军”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幕府”的责任,要建立一套与过去相似的统治结构,而他可能对这种模式本身有所怀疑,或者认为其已经过时。
“天皇中心”的潜在倾向: 信长虽然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对天皇始终保持着一种“尊奉”的态度。他并非要取代天皇,而是要成为天皇之下、最有实权的人。如果他自己成为将军,理论上他就要与天皇平起平坐,甚至地位高于天皇(因为将军掌握实权)。这可能与他“拥护天皇”的姿态有所冲突。他更愿意扮演一个“摄政”或“幕后主宰”的角色,让天皇作为政治的“正统”象征,而自己则掌握实际的军政大权。
避免成为“第二个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的衰败,原因之一是将军权力的旁落和内部的权力斗争。信长可能不希望自己建立的新政权,也落入同样的窠臼。他更倾向于一种由他本人直接掌控、不受传统政治束缚的统治模式。

三、信长性格与执政风格:

信长的性格也对他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激进与创新: 信长是一个极具革命精神的人,他敢于打破传统,尝试新事物,比如他的军事改革、对火枪的运用、对佛教势力的打压等。他不太可能循规蹈矩地去继承一个他认为已经腐朽的旧制度。
实用主义: 信长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更看重的是实际的权力,而不是头衔本身。成为征夷大将军,需要一系列的仪式、任命、以及维持一套庞大的幕府官僚体系。这些对于信长来说,可能是效率不高、甚至是拖累。他可以通过掌握军权、控制各地大名、以及直接任命和罢免官员来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无需一个“幕府”的框架。
对“权威”的独特理解: 信长推崇的是“实力就是权威”,而不是“职位就是权威”。他通过战场上的胜利、对政治局势的掌控、以及对经济的 Reorganization 来确立自己的权威。他更希望被视为一个能够带来秩序和繁荣的“领袖”,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将军”。
对“安逸”的厌恶: 成为征夷大将军,意味着需要花费精力去维护幕府的各项规章制度,去与各方势力周旋,去处理复杂的政治斗争。信长更像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指挥官,他对那种“坐而论道”的政治,可能并不那么感兴趣。他更享受的是那种不断挑战、不断前进的过程。

四、历史的“未完待续”:

最终,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突然离世,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得到最终答案的悬案。如果他没有死,他是否会最终选择开创新的幕府?

可能出现的情况:
依然不称将军,继续以“天下人”的身份统治: 就像他统治的方式一样,直接控制权力,不拘泥于传统头衔。
在彻底稳定局面后,寻求新的合法性: 也许在完成了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后,他会考虑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头衔,或者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而“征夷大将军”或许不是他唯一的选项。
最终屈从于政治现实,成为将军: 尽管他有自己的理念,但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承认和更高的合法性,他也有可能最终接受“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和实践这个头衔。

总结来说,织田信长没有申请开创新一代幕府、就任征夷大将军,是他复杂的政治理念、鲜明的性格特质以及对当时日本政治格局深刻理解的综合体现。 他并非不想统一日本,也并非不想成为权力中心,而是他以一种超越传统的方式来追求这一切。他追求的不是“继承”一个旧的权威,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核心在于他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而非一个象征性的头衔或一套僵化的制度。他像一个艺术家,打破了旧有的画布,却在构思下一幅杰作时,被意外中断了。这使得后人对他的构想,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木下昌規『戦国期足利将軍家の権力構造』(岩田書院2014)对这个问题有过说明。

自室町幕府成立以来,征夷大将军就是足利氏的家职,由他人来就任将军是不可接受的。除此之外,足利义昭于天正十六年在丰臣秀吉的邀请下归京,准三后宣下,同时将征夷大将军之职奉还朝廷。也就是说征夷大将军一直都是足利义昭,不可能再补任第二个将军。而基于前理由,木下氏认为公家也对于说动足利义昭解任将军并不积极。关于此详细的具体可以参照木下氏「鞆動座後の将軍足利義昭とその周辺をめぐって」。

说到这里,应该已经足够清楚了

另外,征夷大将军这个位置代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镰仓幕府的成立,或者说源赖朝为什么要选征夷大将军这个职位?

许多人(包括日本的非中世史研究者)都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源赖朝是做了征夷大将军才开幕的。这个看法实际上是错的。源赖朝幕府的法理是前右大将家政所,政所、侍所都是私人的家政机关。征夷大将军更应该看作是一个差遣职务,更应该看作新即位的后鸟羽院与源赖朝修复关系下的自然选择。

室町幕府的成立显然与镰仓幕府还要不同。家永遵嗣氏认为足利尊氏的将军自称是为了裁判再开(「室町幕府の成立」『学習院大学研究年報』2008),但私以为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其他理由。包括镰仓以来的武家社会的源氏将军观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家永2008虽然提出了裁判再开这一目的,从法制史的观点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全国武士对足利将军的认同感,这一点是不能无视的。

此外,家永遵嗣曾提出「権威的な権力」(『室町幕府将軍権力の研究』東京大学日本史学研究室1995)这一概念,然而在保证了「権威的な権力」的同时,「権力的な権威」是并非就一定存在的。

这一点在织田信长研究上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织田信长,那位日本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推翻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室町幕府,统一了日本大部分地区,为后来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奠定了基础。然而,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心中:为什么这位权倾一时的枭雄,在已经掌握了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后,却没有选择继承或开创新.............
  • 回答
    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这两位战国时代的巨人,他们的关系曾如胶似漆,却又暗藏着深刻的裂痕,最终导致了信长对家康之子信康的绝情之举。而明智光秀的背叛,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整个织田家卷入了血雨腥风。这两桩历史疑案,至今仍引人揣测,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权谋与人性交织的复杂图景。关于织田信长为何杀德川信康.............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日本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留下了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其中一个便是他那令人费解又充满戏剧性的绰号——“尾张大傻瓜”。这个称呼,并非是他名垂青史后的美誉,而是在他年少轻狂、羽翼未丰之时,那个被称为“尾张之国”的小地方,乡里乡亲们送给他的一个带着几分戏谑、几分无奈的评.............
  • 回答
    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这位叱咤风云的天下布武之人,最终却倒在了曾经最信赖的部下明智光秀的刀下,这无疑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要说信长为何会败给光秀,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的发生。首先,从宏观上看,信长当时正处于一个看似巅峰却也暗藏危机的.............
  • 回答
    织田信长在日本民众心中拥有的超高人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考虑到他在历史上的行事风格——强硬、果断,甚至不乏残酷。他并非那种以温柔或仁爱著称的君主,反而常常因为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压制反对势力而受到批评。然而,正是这种“残暴”的另一面,恰恰构成了他吸引力的重要来源。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人.............
  • 回答
    明智光秀为何选择背叛织田信长,以及为何将本能寺作为发动叛乱的地点,这其中的缘由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尽管历史学界对此提出了多种推测,但光秀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恐怕已随着他的离世而永远沉寂。不过,结合当时的史实与各方记载,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几个被广泛讨论的、可能促使光秀做出如此惊人举.............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为何会弑杀织田信长,以及他后续诡异的举动和最终的离奇死亡,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大谜团。尽管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没有一个确凿的定论,就像一个精心铺就的舞台剧,帷幕落下后,观众依然在猜测演员内心的真实动机。一、 弑君之谜:动机的重重迷雾光秀的行为,简单粗暴地归结为“谋反”,但其背后原因.............
  • 回答
    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之所以执着于“上洛”(进京),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都在京都,而掌握了京都,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和号召力。这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考量,绝非简单的个人野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上洛”对于当权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室町幕府时代,虽然将军的实权旁落,但天皇和幕府.............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人同情织田家被丰臣秀吉夺取天下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得清楚的,它牵扯到历史的进程、人们的认知,还有一点点宿命论的味道。首先,织田信长这个人,就像一把双刃剑。信长公当年那是什么样的人物?那是革新者,是打破旧秩序的猛将。他烧毁比叡山,镇压一向一揆,推翻室町幕.............
  • 回答
    织田信长在夺取美浓的过程中,确实曾多次败于斋藤龙兴之手,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史实。然而,信长最终能够成功统一美浓,并由此开启他的霸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斋藤龙兴的治国与军事才能的局限性: 年轻、经验不足.............
  • 回答
    关于织田信长征讨杂贺众的失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但又事出有因的事件。将十几万大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与杂贺众这样一支区域性的国人势力相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是实力悬殊的碾压,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织田信长之所以在杂贺征讨中碰壁,甚至可以说最终收效甚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杂贺众的.............
  • 回答
    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这几个字在日本历史上可谓是响当当,但要说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是不是“军国主义”,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天下布武”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含义首先看字面,“天下布武”可以拆成“天下”和“布武”。 天下: 这当然是指日本全国,当时的日本还.............
  • 回答
    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寻找一位在文治武功上能与织田信长相媲美的人物,需要审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历史功绩。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若要强行进行类比,汉武帝刘彻或许是其中一位比较贴切的参照对象,但同时也要看到两人之间显著的差异。织田信长的时代背景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首先,我.............
  • 回答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这桩发生在1571年的惨烈事件,至今仍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血腥篇章。要理解信长为何会痛下杀手,必须深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比睿山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比睿山的“权势”与信长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比睿山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圣地。延历寺,这座坐落在比睿山上的寺庙建筑群.............
  • 回答
    如果将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他们的地位大致可以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深刻影响时代走向的乱世枭雄相媲美,但具体到哪个级别,还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质和成就来细细品味。织田信长,他如同中国历史上那些出身不高,却凭借超凡的胆识、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军事.............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太田牛一之所以要在《信长公记》中编织织田信长过江口时水流变浅、翌日立刻变深这一“灵异”故事,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的原因,远不止于简单的记录史实。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策略,意在通过奇迹般的描写,为信长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为他的行动增添合法性和天命所归的色彩。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太田牛一的用意:.............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日本战国时代最具争议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历史的确引人入胜,想要深入了解,几本好书绝对是开启这扇大门的不二之选。如果想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切入,了解信长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尾张国主一步步崛起,建立起影响深远的天下布武大业,那么《织田信长》这本书是不错的起点。它通.............
  • 回答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两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若是将他们置于中国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有何不同?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有趣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各自的对应参照。织田信长: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接近的或许是明朝中后期那位力挽狂澜的“改革者”与“打破旧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