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样的神剧?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

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毫无关系。

一战时期,坦克作为一种新兴的军事技术刚刚诞生,各国的坦克设计都非常粗糙,技术也远未成熟。而谢尔曼坦克则是在二战时期,在一战和二战早期坦克的经验基础上,为了满足大规模生产和实战需求而设计制造的。它代表了二战中期坦克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离谱的误传呢?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

1. 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夸张和虚构: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很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小说、游戏等,为了追求戏剧冲突、渲染战场气氛或者单纯是编剧的疏忽,常常会对武器装备的性能进行大幅度夸张和改编。
“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元素强行拼凑在一起。试想一下,如果一部以一战为背景的电影里,突然出现一辆装备先进、火力凶猛的谢尔曼坦克,那该是多么震撼(又多么违和)的场面?这种“穿越”的设定,往往是为了制造一种“黑科技”或者“超时代武器”的神秘感,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或者为某个角色的英勇表现提供超乎寻常的道具。

2. 信息传播中的混淆与讹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上,错误的信息一旦开始传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很容易被放大和扩散。有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了关于“强悍德军坦克”的描述,又恰好对谢尔曼坦克有所耳闻(毕竟它是二战中最有代表性的坦克之一),然后就将二者联系起来,添油加醋地传播出去。甚至可能有人是误听、误记了某个信息,比如将“美军的谢尔曼”与“德军的坦克”混淆了,又把一战和二战的时间线也弄错了。

3. 对坦克性能的误解或对特定型号的错误认知:
即使抛开时间线的错误,单纯从性能数据来看,“射速350发重56吨”也显得异常夸张。

重量56吨: 谢尔曼坦克有很多型号,但其普遍重量大约在3033吨之间。56吨的重量,在二战时期已经接近一些重型坦克(如德国的虎式坦克,其早期型号大约50吨,后期达到56吨左右)。如果一辆谢尔曼重达56吨,那它的原型可能已经被进行了极大的改装,或者干脆就是被错误地套用了其他坦克的参数。
射速350发: 这是最不符合事实的部分。坦克的射速是由其主炮的类型、弹药装填方式以及乘员熟练度决定的。即使是装备自动装弹机(在二战时期尚未普及到谢尔曼上)或者高射速的机枪,单论主炮,350发/分钟的射速也是非常惊人的。谢尔曼坦克的主炮(如75mm或76mm炮)的射速一般在每分钟1020发左右,这是由人工装填的效率决定的。即使是辅助的勃朗宁M2重机枪(12.7mm),其理论射速也远没有达到350发/分钟,更何况是主炮。350发/分钟的射速,更像是某些轻武器(如冲锋枪)或者现代速射炮的性能指标,被错误地安在了坦克的主炮上。

那么,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看看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坦克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
一战时期的坦克(如英国的马克系列、法国的雷诺FT17)普遍体积庞大、速度缓慢、装甲薄弱、火力有限且可靠性差。

英国马克系列坦克: 有些型号重量可能接近30吨,但它们更像是一个移动的堡垒,行动缓慢,装备的机枪和短管火炮射速并不高。
法国雷诺FT17坦克: 这是现代坦克布局的奠基者,但它非常小巧,重量只有约6.5吨,装备一门机枪或一门短管37mm炮,射速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德军在一战时期也研制了坦克,例如A7V坦克,重达30吨,装备有4门炮和5挺机枪,但其射速同样无法与“350发”相提并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谢尔曼坦克:
谢尔曼坦克是二战时期盟军的主力坦克之一,以其高产量、相对可靠性和易于维护而闻名。

重量: 大部分型号在3033吨之间,一些后期加装了重型炮塔或装甲的型号会略重,但56吨已经远超了普通谢尔曼的范畴。
火力: 主要装备75mm炮和76mm炮,射速在1020发/分钟(人工装填)。辅助武器有12.7mm的勃朗宁M2重机枪,其射速理论上可达450550发/分钟,但实际有效射速会低很多,而且这是机枪的射速,不是主炮。
性能: 谢尔曼坦克的设计宗旨是平衡性能和生产效率,而不是追求极端的数据。它的速度、装甲和火力都在当时处于中等水平,但庞大的生产数量弥补了许多性能上的不足。

总结一下,“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个说法,是将以下几种错误信息杂糅在一起:

1. 时间线错误: 将本属于二战的谢尔曼坦克放在了一战背景下。
2. 国家错误: 将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说成是德国的。
3. 型号/性能参数错误: 将56吨的重量(更接近某些德军重型坦克或后期改型)和350发/分钟的射速(完全不符合任何历史坦克的弹药装填方式和主炮性能)硬套在谢尔曼身上。

这种“神剧”般的描述,最有可能来自于不严谨的文艺创作,或者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真和误解。它所制造的,是一种对历史的“颠覆性重塑”,而这种重塑,往往是为了满足虚构叙事的需求,与真实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在讨论历史时,我们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去考证和分析,避免被这些虚构的“神剧”情节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不少人抖机灵的,炫军事装备知识的那么积极

我就想问一下,有多少人能说出这部神剧的名字?啥时候,在哪个电视台上映的?

这年头,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算。这大概就是舆论追逐热炒此事的本因吧

-------------------------------------------------------------------------------------------------------------


先撇开那个德国谢尔曼坦克的神剧情节,单说说这部剧。印象里这部名为海上孟府的电视剧是前年就上映的(记得的是在东南卫视),当时我简单看了几集,里面有不少大腕,比如段奕宏,廖凡,陈冲,何赛飞等。故事也比较老套,就是讲一个亚圣后裔怎么冲破传统思想,追求实业救国道路的故事,剧情还算中规中矩,演员演技也够水准,说实话,要是没有坦克这个梗,就国内现在这个演技令人担忧的小鲜肉称王称霸,满屏整容脸争奇斗艳的现状,这部剧起码就演员演技,剧情,制作方面而言算不错的了。

再来说说坦克这个梗,不追此剧的不易注意到这个细节,不过我当时确实是碰巧碰到这段情节了,这个当然算是全剧的一大bug,剧组确实功课做的不足,但凡是个军迷都忍不住吐槽,但我当时也就一笑而过,谁没事会在这个时候追究那个历史细节啊(虽然这个细节比较广为人知),还是紧着看剧情吧。

我只是没想到这个细节居然在将近两年后的今日被挖出来被大肆批判嘲弄,还被进一步解读引申。

虽然未必客观,但我还是想引用一下该剧在豆瓣上的短评

在该剧播出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到德国坦克事发之前,虽然关注度没有多高,但评论大体还都是从整体剧情出发,有吐槽的也只是吐槽情节或演员演技,比如



可以看出还都属于正常影评

知道前两天坦克这个梗出来之后,评论风格就突变的整齐划一如观光团风格了。



想来,恐怕军迷这个群体里,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微小的机会来炫耀自己的军事知识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军迷之外,亦有不少人就算不知道也不想露怯丢人,于是也就跟在后面一起鼓噪。想起前一阵吐槽抗日神剧的狂欢,这部分人的心态也可以理解一二了。

我不是演艺圈的,自己的生活轨迹也跟影视制作八竿子打不着,但作为一个平日追国剧胜过追美日英剧的老观众,个人觉得这个bug热炒一下虽然没什么,但网络舆论偏好以偏概全,看热闹不嫌事大,急于下结论的尿性,很可能会混淆视听,将来报道上有偏差,影响可不好呀。

----------------------------------------------------------------------------------------------------------------

其实以一部不温不火的电视剧中出现的些许bug来以偏概全的讨论当今的中国电视制作水准,实在有失公允。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电影/电视剧里的精品佳作都是少数,多数的不是低成本粗制滥造用来圈钱的烂片,就是演技剧情尚可但制作不上档次的残次品和平庸之作。但就涉及各种军事知识的台词剧本设计和道具制作,天朝的神剧不说佳作如云,但还是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

我们知道不少神剧烂片会有手撕鬼子,骑自行车上铁轨,八路军杀红了眼拿起56式扫射,满清官员端起捷克造。

但佳作也不少,只是这些佳作无法挑逗舆论的G点。毕竟这年头,真正做的好的,没人搭理,因为无嘈可吐,人们往往喜好从犄角旮旯里寻摸些烂货,或者举起放大镜找寻玉璧上的瑕疵,无限放大并猛烈的批判一番,借机发泄一下,秀一把自己的优越感。

就举几个佳作做例子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是我看过的中国最好的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里面从道具到台词都非常棒



初级军迷,谁能保证一眼就认出这个是日本的94式37毫米战防炮?

记得原著里克虏伯吐槽是 这个不是德国炮,是苏联造的。估计剧组找不到可以拉上来的苏军二战战防炮,就干脆改了情节,剧组对细节的追求力度可见一斑

还有今日被广为吐槽的谢尔曼坦克。这个和之前小太爷手下的士兵疯狂劈砍的日本95式坦克,都是剧组专门找四川一个模型制造厂制作的。

此外各种轻重武器也基本没有硬伤,甚至到轻机枪换弹匣这类细节,可以说这部剧算是国内战争片的翘楚了,就是放到国际上也丝毫不落后(注意只是不落后而已,我没想非要跟兄弟俩和血战太平洋这样的巅峰之作相比的意思)

《南京!南京!》

不管当年有多少人热衷于黑这部剧和陆川,但起码在我看来,这部戏对日本兵从装备到作战方式的还原程度连日本人都甘拜下风。(可以去看看nicovideo里日本人对该剧的评价)

剧组花10万块钱复原的国军维克斯B型坦克(注意炮塔上牺牲的坦克兵帽子上垂下的电线,没错,英军售华的维克斯坦克有一部分是装备有通讯设备的),这个对细节的追求程度,让人佩服否?初级军迷有哪个能一眼认出这个坦克型号?


日军坦克就不细说了,剧组也是花钱请国内的厂子专门做的,还能开得动呢。

这部戏的道具制作水准,完全不逊于高水平的美剧

同样还有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里的豆战车


《血战长空》

高希希导演的,基本上是楚汉传奇的原班人马。但明显乏人问津

剧中国军空军抗战初期的各型战斗机(从美国货到苏联货到意大利货都有还原)


这CG制作的不说有多完美,但至少没有硬伤。

还有最近的《东方战场》


从电脑CG到模型布景,这部剧几乎把抗战时期所有参战的中日军机挨个表现了一遍,剧组功力不可谓不用心



又有多少军迷能一眼认出这是国军装备的Gamma 2e型轰炸机?

这部剧可是连该型飞机的座舱和座舱罩都完整复原了

其他空战场面里出现的中日飞机可以自行慢慢看。这里不赘述

此外还有《滇西1944》《战长沙》《长沙会战》《喋血孤城》,还有很多很主旋律的影视剧,其涉及军事装备方面的台词,装备都做的很细。

国内的军事题材影视剧,里面有制作精细到让军迷大呼过瘾的,也有让人无力吐槽的,这其实都是正常的,我想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有高人能人神人也有烂人懒人坏人,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神剧烂片,吐槽一下发泄一下就足够了,没必要引申那么多,有精力还是多看看佳作,我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军迷,不会把眼睛永远只盯着烂片或者只盯着一部戏里出现的bug,然后借机炫耀肚子里那点学识,一个合格的观影者,也不会心理变态到成天与烂片为伴或者只会找茬。

--------------------------------------------------------------------------------------------------

最后啊,我算理解为何历史圈和军迷圈里单身狗比较多了。人家妹子看的是剧情,迷的是帅男欧巴,谈的是演技,你跟一边强行科普度娘水平的历史军事知识,还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嗯,就你懂,就你懂得多,显摆装逼也不分个场合,活该你注孤生,呵呵呵




---------------------------------------------------------------------------------------------------

评论里也真是逗






这位兄弟好眼力,我今天才知道原来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哥用的这把轻机枪是捷克ZB26呀。真是太涨姿势了。看来我还是要学习一个,来,教我回字的四种写法吧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谢尔曼m1在德军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而且还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因为苏联间谍的破坏,这件事被封存起来。幸好这件事在苏联解体后,才被发掘,在这部电视剧里发扬光大。

深陷凡尔登绞肉机的德国军队,已经对于这种无休止的战壕争夺战越来越厌烦。

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三世下令要秘密研发出一款决战兵器,用来改变战局,大破法军!

在层层选拔以后,这件任务交给保时捷公司亨利工程师,亨利也没有辜负威廉三世的希望,终于在1920年2月30日实验出第一辆样车。

但是遗憾的是,该车工程师亨利的妻子谢尔曼却偶感h7n9型流感,在缺乏丈夫照顾下,离开就这个世界。

悲痛欲绝的亨利为了纪念深爱的妻子,这辆车就以她命名——谢尔曼m1。

威廉三世在观看第一辆样车后龙颜大悦,下令要全线兵工厂加工加点制造。

而在当时西线的苏联红军,却没有按照条约那样退出战争,反而加紧穷征暴敛,从国内抓捕大量的劳动力,送往前线充当炮灰,用来换取英,美的友谊。

在得知德国拥有新式武器后,苏联红军的领导人戈尔与政委巴乔夫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派遣他们的王牌特工谢尔盖前去消灭这一奇迹武器!

谢尔盖不负众望,借着μs前线慰问团的机会混进去,化名欧根来到了第二帝国的心脏。

再潜入保时捷总部后,谢尔盖用他自带的反坦克锉刀搓掉了敌人炮塔,搓薄装甲。

而愚蠢的德国人却没有发现,他们的新式坦克炮塔被搓掉的事实,而是按照样车的格式制造一辆又一家的坦克。

最后德军一辆又一辆的谢尔曼m1被苏联红军的t26-85坦克打的落花流水。

由于这件事并不光彩,苏联下令掩盖这件事,直到今天这件被掩盖的真相,才被挖掘出来。

————————————————————

1.德国的末代皇帝是威廉二世,没有三世。

2.保时捷公司成立于1931年斯图加特。

3.亨利来源于CSOL一个制抢匠的梗。

4.一战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而且2月没有30号。

5.H7N9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

6.苏联成立后是撕毁同盟,割地赔款(虽然又收回来了),退出战争休养生息。

7.领导人来自苏联最后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8.谢尔盖来自《坦克世界》的设计师。

9.μs是日本偶像团体,意思为希腊的艺术神职的女神。

10.欧根是神罗的元帅

11.没有哪个制造厂是按照样车制造坦克而不是图纸。

12.T26坦克没有85型

user avatar

我觉得最后写的编剧,经过层层转包,钱收得很少,故意坑导演和转包的,知道写了他们也不懂.

估计现在这两位吃了哑吧亏还没法说,(如果坑人在先的情况下)

user avatar

真相只有一个:

原编剧是故意避开正确答案给剧组设坑的!

据说是为了避免被低成本抄袭所以放的暗扣,要是被抄了维权不成的话,起码还能坑一把剧组…(毕竟想想,一个不会军事知识的人写那么多名字和夸张的介绍前不可能不查一下的,查了就不会错那么啼笑皆非了,不查的话也会模糊处理何必故意不懂却瞎编那么多内容还全避开正确答案?估计是暗扣了)

原编剧:叫你抄!计划通|ω・)

user avatar

首先我家小曼惊呆了,

还有我家的M1,

我本人是后期狗外加伪 军迷和模型控,深恶痛绝现在此类狗血剧侮辱国民智商的行为。

有朋友调侃此剧中描述的坦克应该是穿越的扎古混合体。

我不以为然,其实排除编剧文化水平低心口胡来自以为是的本事之外,现在影视作品流水线式的制作流程如果层层把关这种低级错误其实很容易避免。编剧傻叉不是还有导演吗?导演不行不是还有导演各类审片吗?我不信现场演员和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看出这个台词问题。错一个是疏忽,错两个是没文化,错多了只能认为是故意的了。也许很多人其实看出来了但事不关己爱咋咋地。也许整个剧组都傻叉,或者其实人家故意留个梗给我们吐槽呢。毕竟只要火了就行又不是纪录片干嘛那么当真。话说只要不是政治错误电视台审批也很好过。

user avatar

说难听点,就现在国内电影/电视juan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他能写个谢尔曼而不是写成囧斯诺我已经很欣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