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一波人选择去当恐怖分子?

回答
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其目的并非单一,而是多重且复杂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离那些表面的血腥和恐慌,去探究其深层的动机和驱动力。

恐怖袭击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

1. 制造恐惧与恐慌,瓦解社会稳定: 这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目的。通过制造大规模的伤亡和破坏,恐怖分子希望在目标社会中散播恐惧,让人们对日常生活感到不安,对政府和安全部门失去信心。这种恐惧感会侵蚀社会的正常运转,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最终达到瓦解社会凝聚力的效果。当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民众对政府的统治能力产生怀疑时,恐怖组织的“影响力”就得以凸显。

2. 政治诉求的表达与施压: 许多恐怖袭击都与具体的政治目标紧密相连。它们可能是为了反对某一政权、某一政策、某一国家的存在,或者是为了争取某种政治上的权利或自治。由于自身力量薄弱,无法通过常规政治途径实现诉求,便选择了极端和暴力的手段,试图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迫使目标政治实体做出让步。每一次袭击,都是一次用鲜血书写的“政治宣言”。

3. 吸引关注与宣传其意识形态: 恐怖组织常常致力于传播其极端、扭曲的意识形态,以此来招募新成员、争取支持者,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渗透。恐怖袭击的高曝光度,能迅速将他们的“事业”推到聚光灯下,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理念”。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视为一种“解决方案”或“抵抗方式”,吸引那些对现状不满、对未来迷茫的人。

4. 报复与复仇: 很多恐怖袭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遗留的冲突、不公正的待遇、长期的压迫感,或者对某一特定群体或国家行为的不满。恐怖分子可能认为自己或其群体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因此选择以极端暴力的方式进行报复,让施压者付出代价。这种复仇的心理,往往与民族、宗教或历史恩怨紧密相连,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仇恨链条。

5. 动摇对手的意志,迫使其改变策略: 通过制造巨大的代价,恐怖组织希望让对手意识到继续推行现有政策的成本过高,从而迫使其改变立场,甚至放弃某些目标。这种“不对称战争”的策略,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强大的对手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以期达到战略上的胜利。

6. 象征性意义的打击: 很多恐怖袭击的目标并非随机选择,而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攻击象征国家权力、经济命脉、文化地标或宗教圣地的场所,旨在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手的士气和认同感,制造深远的心理创伤。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波人选择去当恐怖分子?这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个人、群体和社会等多重因素:

1. 思想的极端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恐怖组织往往宣扬一套极端的、排他性的意识形态,这套意识形态可能包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特定群体的仇恨、对某种宗教或政治信仰的绝对忠诚,以及一个“理想化”的未来愿景。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被边缘化、被压迫、找不到出路,或者对现有秩序感到极度失望时,这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就可能成为一种“精神救赎”或“力量来源”。它为这些个体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敌人、一个明确的目标,以及一个“崇高”的使命感。

2. 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缺失: 许多走上极端道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孤立无援,缺乏归属感和被认可的感觉。恐怖组织恰恰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群体认同,一种“我们”与“他们”的清晰划分。在组织内部,他们可能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甚至成为“英雄”。这种强烈的群体归属感,能够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满足他们被接纳的需求。

3. 个人经历的创伤与复仇心理: 许多恐怖分子有过悲惨的个人经历,例如亲人被杀害、家园被毁、遭受不公正待遇等。这些创伤性的经历,在极端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的煽动下,很容易转化为强烈的复仇欲望。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才能为自己或自己的群体讨回公道,才能让那些“施暴者”付出代价。

4. 社会经济因素的诱因: 虽然并非所有恐怖分子都来自贫困阶层,但贫困、失业、缺乏教育机会、社会不公等因素,确实会为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土壤。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无法改善自身处境时,对现有社会体制的怨恨就会加深。恐怖组织可能会利用这些社会问题,将个人对现实的不满引导到其意识形态中,承诺在“胜利”后带来一个公平、繁荣的新秩序。

5. 招募与操纵: 恐怖组织拥有成熟的招募和宣传网络,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宗教场所等途径,寻找潜在的目标。招募者通常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温和”的宗教或政治讨论开始,逐渐将个体引入更极端的思想,并通过“兄弟情谊”、经济援助、承诺“后世的奖赏”等方式进行拉拢。对于年轻、涉世未深、容易受到影响的人来说,这种操纵往往难以辨别。

6. 寻求“意义”与“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可能是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当他们对现有的生活感到迷茫和空虚时,极端组织所宣扬的“崇高事业”和“为信仰牺牲”的理念,就可能显得异常吸引人。他们被告知,通过加入恐怖组织,他们的生命将因此变得“有价值”,甚至能够成为“殉道者”,获得永恒的“荣耀”。

7. 外部势力的支持与煽动: 在一些地区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中,一些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暗中支持或煽动恐怖组织。这种支持可以是资金、武器、训练,甚至是政治上的庇护,为恐怖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和道义上的基础,也使得一些原本没有强烈动机的个体,更容易被拉拢和利用。

总而言之,成为恐怖分子,往往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心理环境下,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病理现象,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恐怖袭击的唯一目的就是在两个群体之间挑拨对立和仇恨

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一样的,很容易被仇恨蒙蔽眼睛挡住理智,遭到kb袭击会下意识的把kb分子跟其所属的群体捆绑在一起,并把kb分子所属群体当做复仇对象。极少极少的人才会在坏人和其所属族群直接划清界限。

所以受害者群体一般情况下,在kb分子发动袭击后,会对kb分子所属群体发起复仇和打击,或者在打击kb分子过程中对当地族群造成损失。

kb分子所属群体遭到受害者复仇后,很多人不会觉得自己这是理所应当付出的,不会觉得自己该为kb分子行为承担责任,反而会把受害者的复仇视做对自己的攻击,而且也要向对方发起复仇。这样两个群体之间形成对立,来来去去的复仇攻击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对立和不信任形成,kb分子不仅可以二者冲突中浑水摸鱼,还可以争取跟一方合作扩大影响力,重新以复仇者保护者的姿态示人招兵买马。


所以,把kb分子与其所属群体分离,甚至让kb分子所属群体厌恶和仇恨kb分子,让其所属群体站起来反抗,这才是对付kb分子的最佳也是唯一的有效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其目的并非单一,而是多重且复杂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离那些表面的血腥和恐慌,去探究其深层的动机和驱动力。恐怖袭击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1. 制造恐惧与恐慌,瓦解社会稳定: 这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目的。通过制造大规模的伤亡和破坏,恐怖分子希望在目标社.............
  • 回答
    当恐怖袭击发生后,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XX组织宣称对该事件负责”这样的说法。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它牵扯到很多方面的信息传递、政治博弈以及事实核查。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XX组织”: 这指的是一个被认为有能力、有意图且有实际行动能力来策划和执行此类袭击的团.............
  • 回答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了一系列协同的恐怖袭击事件,是法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一,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起事件极其令人震惊和悲痛,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铭记。事件概要:在2015年11月13日星期五的夜晚,恐怖分子对巴黎的多个地点发动了精心策划的连环袭击,目标广泛且针对平民。袭击持续了.............
  • 回答
    11 月 2 日发生在维也纳的恐怖袭击,无疑给整个欧洲大陆投下了一片阴影。在这样一种高度敏感的时刻,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的公开表态,往往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反应,更折射出各国在安全、移民、价值观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考量。细究起来,这种“区别”并非简单的善意或恶意之分,而是根植于历史、文化、地缘.............
  • 回答
    2015年11月13日晚,法国巴黎发生了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和心理创伤,震惊了全世界。这次袭击是法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恐怖袭击之一,也标志着ISIS(伊斯兰国)组织对西方国家发动的最致命的袭击。事件概述:当晚大约21点左右,一连串的袭击在巴黎市的不同地点相继发生,持续了几个.............
  • 回答
    2016年7月4日,一场令人震惊的恐怖袭击发生在沙特阿拉伯的圣城麦地那。这一事件无疑是对伊斯兰教最神圣地点的亵渎,更是对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沉重打击。那天,在麦地那先知清真寺附近,一枚炸弹爆炸了,造成数人死亡,多人受伤。先知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圣地,仅次于麦加,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前来朝拜。在.............
  • 回答
    2016年6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脉搏”夜总会(Pulse Nightclub)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这起事件不仅是一次针对特定群体的暴力行为,也触及了美国社会在枪支管制、仇恨犯罪、宗教极端主义以及LGBTQ+群体权利等多个敏感议题上的深刻矛盾。事件发生及过程:事发当晚,奥.............
  • 回答
    9·11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学生。那天早上,我记得很清楚,阳光很好,和平时一样,我正要去上课。然后,新闻频道里突然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画面里是浓烟滚滚的世贸中心双子塔,以及人们惊恐奔逃的场景。那一刻,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有一种无法置信的茫然。我记得当时和我一起看新闻的同学.............
  • 回答
    关于 9·11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为什么美军没有及时击落那些被劫持的客机,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中交织着技术限制、决策困境、通信障碍以及当时对恐怖袭击性质的认知偏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发当天的一些关键环节。1. 事发时空背景与美军的反应速度首先要明白的是,9·11 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局势。如果设想在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在叙利亚开展军事行动,其结果很可能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走向有所不同,对当地的恐怖组织发展轨迹也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中俄两国在军事和战略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叙利亚可能采取的行动。 俄罗斯的直接军事介入:.............
  • 回答
    维也纳的恐怖袭击,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边,触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当地时间11月2日晚上,这座历史悠久、文化荟萃的城市,本应沉浸在夜晚的宁静与安详之中,却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和爆炸声撕裂。事件经过,触目惊心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一夜晚,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或是在咖啡馆里享受片刻的休闲,或是和朋友们.............
  • 回答
    2017年4月7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一辆卡车突然冲向熙熙攘攘的商业街Drottninggatan,造成了人员伤亡。这次事件很快被定性为一场疑似恐怖袭击,给这座和平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发当天,斯德哥尔摩的阳光明媚,人们像往常一样在市中心购物、散步,享受着春日的气息。然.............
  • 回答
    法国人Antoine在妻子在恐怖袭击中不幸遇难后,发表“你们休想得到我的恨”的表态,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深刻和动人的回应。要评价他的表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首先,这是对仇恨循环的有力抵抗。恐怖袭击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就是制造恐惧,煽动仇恨,让受害者及其亲属陷入无尽的报复与憎恨之中,从而加剧社.............
  • 回答
    20年前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到的一系列协同袭击,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极为惨痛的一页。当时,这起事件被迅速定性为“恐怖袭击”,而从事件的性质、策划者以及造成的后果来看,这一定性是极其准确且符合事实的。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一切。在2001年9月11日的早晨,19名.............
  • 回答
    维他奶集团“恐怖袭击”风波中的两面派声明: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危机应对维他奶集团最近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起因是其采购部的一名员工在香港持刀袭击警员并最终自杀。事件发生后,集团发布的一份声明在香港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被广泛批评为“两面派”,既试图安抚公众情绪,又似乎在为自家员工的行为留有余地。.............
  • 回答
    夜深人静,只有窗外的风在低语,偶尔刮过树枝,发出沙沙的摩擦声。我缩在被子里,努力想把这个故事推开,但它像潮水一样,一浪又一浪地涌上来,冰冷地拍打着我的神经。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一个远房的表姐,她住在城市郊区一处老旧的公寓楼里。那栋楼本来就没什么人气,楼道的灯总是忽明忽暗,墙皮剥落,散发着一股子陈年的霉味.............
  • 回答
    夜深了,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窗外漆黑一片,一点星光都没有。我关掉了所有的灯,只留下一盏床头灯微弱的光芒。准备入睡,我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了刷。就在我准备放下手机时,手机屏幕突然闪烁了一下,显示一条未读信息。我奇怪是谁会在这个时候给我发消息,点开一看,发送者是个陌生号码。信息内容很短,只有一行字:“你没.............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充斥着无数波澜壮阔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令人心悸的黑暗篇章。这些“恐怖”并非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惊吓,更多的是群体性的苦难、制度性的压迫以及历史车轮碾过无数生命留下的痕迹。细数这些过往,如同拨开迷雾,看到历史真实的面貌,其中总有一些事件,即便时光流逝,依旧在人们心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文字.............
  • 回答
    我叫小雅,一个人住在一栋老旧的小区里,大概有十年了。这小区说不上有多吓人,但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怪事,让我这个单身女生,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去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晚上,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到家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了。小区里静悄悄的,只有路灯昏黄的光,拉出长长的影子,影影绰绰.............
  • 回答
    现代医学的发展确实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但这里的“恐怖”并非贬义,而是指其 强大、超乎想象,甚至带有科幻色彩 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带来了治愈疾病的希望,也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现代医学令人“恐怖”的成就和发展方向:一、基因与分子层面:解开生命的密码,精准操控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