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医书上没有几个病的病因机制是明确的,没有几个病是能完全治愈的。
别的学科发展到今日,理论体系基本完善、自洽。工程学在修一座大桥的时候,没有人觉得有必要用别的理论体系,比如说烧个乌龟壳得到一些启示之类。现代医学无法解释或是不能给出满意解释的东西,给别的理论提供了存在土壤。
现代医学是一门幼稚的学科,尽管它在幼稚的阶段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帮助这门幼稚学科走向成熟,正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去年的 12 月,山东省潍坊市中国解放军第 89 医院手外科接诊了一名重伤病人。
这位病人因为意外事故,右手遭遇重伤。
伤得有多重呢?
整个手从小臂到手指这段肢体,被齐齐斩成 6 段。
画面有些血腥,为了让各位知友能直观感受当时病人的伤情,又不至引起不适,我网上找到一张据说是当时救治时拍摄的 X 光图,给大家直观感受下:
可以看出来,整只手几乎是被 5 只等距的利刃一次性切断的,一只完整的手变成了 12 块,光 5 根手指就损坏成 8 块大小不一的残肢。
触目惊心啊,可能正常人都会认为,这手铁定了没救了,毕竟一个正常的人手指脚趾加一起才 20 根,而这一只手就断成 12 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残手,解放军 89 院的医生们,3 组 9 人,经过 17 小时连续奋战,硬生生把这只手接上了。
要知道,断肢再接手术可不仅仅是把骨头接上,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都要医生一点点缝上,所用的针线肉眼都看不清楚,医生需要借助光学设备,在不足 1 毫米的区域里穿针引线。
而且每一步都要精细小心,稍有不慎,就算接上了也会影响再植后的功能恢复。
下面是手掌接合后的图片,为了照顾大家阅读感受,我马赛克化了一下,但是大家还是可以根据轮廓看出效果。
怎么样,可能大部分人看到这张照片,感到的是断肢的恐怖。
而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看到的是现代医学发展之下,断肢再植技术发展的恐怖。
实际上,全世界断肢再植技术最好的国家,就是咱们中国。
早在半个世界前的 1963 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就在陈中伟院士的带领下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臂再植手术。时至今日,上海六院依旧是全世界最大的断肢再植中心。
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国内的断肢再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甚至可以做到将一些肢体状态尚好但是断端组织情况很差的断肢先保存在患者腹部里,待断端处理好以后再取出接上。
(有新闻为证,我真的没骗你)
当然,这项医学技术现在还不能算彻底的完美,因为国内断肢再植手术虽然已经做得很漂亮,但是术后功能恢复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术后并发症如指体长期肿胀 、局部发硬、主动伸屈功能障碍等仍然常见,指腹瘪塌 、手指感觉迟钝等也不少见。
早在 2003 年,国内著名的手足外科专家程国良教授关于断肢(指)再植的讨论中就提到,我国的再植后功能恢复仍欠人意 。评论里也有几位朋友指出上面 89 院这个病例最后没能彻底成功。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现代医学最恐怖的一点:日臻完善、永无止境。
先解决从无到有,再解决从有到优,先接上你的手,保住这只手,再努力做术后恢复,尽量保住更多的功能。
虽然已经是世界领先,但是国内医学界依旧在为断肢再植手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问题努力攻关中。
所以啊,从医生的角度看,为啥中国的「双十一」能做得这么大?
还不是因为咱们中国有世界领先的断肢再植技术,免除了你天天剁剁剁剁剁手乱买东西后,谁给你接上去的「后顾之忧」
双十一又要到了,可以拜一下下面的男神,是他以及之后中国无数医生的努力,赐予了你今年双十一剁了手以后,来年「接着剁」的能力。
最后推荐下督工 @马前卒 的这篇回答: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作者:梁可炅
浙江省第一医院,硕士
应该就是越来越清楚为什么会死但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活着
继续广告,心外科大师第一弹第二弹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5213 3029/answer/407679219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940 8533/answer/326208293
图片可能会引起非专业人士不适,点击前做好准备。
泻药,实话实说,医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面对很多疾病时,我们并没什么可做,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领域更是如此。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慢慢改变这种情况,保障更多孩子生存的权利。
转载请私信~~
言归正传,想到了去年引爆所有心脏科医生的一个神器!
如上图,左面是一只真实的章鱼,而右边这个小章鱼名字叫Octobot,中文名字叫章鱼机器人,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Robert J. Wood和Jennifer A. Lewis在2016年发明的,是全世界第一个软体机器人,他可是会动的哦。
基于此,就出现了我跪了一年都无法表达钦佩之情的研究成果: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另一支研究团队的开山之作,Conor J. Walsh副教授研究团队与波士顿儿童医院心外科医生Frank A. Pigula团队,共同首次将软体机器人技术用到了可植入医疗设备中。他们给心脏发明了一件外套,可以让跳不动的心脏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Walsh和Pigula团队的这一重要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刊登在著名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 [1]。
Pigula医生是全世界先心病领域最强单位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心外科医生,目前已作为主任就职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附属 Kosair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在2016年,在Pigula医生来我院开会交流时,有幸与之深入交流,对其心外科领域的天赋和对医学发展的卓越见解深感折服,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天才。
Pigula在给很多心力衰竭的患者做治疗时总会感到很无奈,因为传统治疗心衰的设备叫做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VADs)。这个设备对于心脏而言是有创的,在治疗的过程中,VADs会抽出心脏中的血液,然后将血液泵入主动脉或肺动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心力衰竭,但是由于血液会与设备接触,血液破坏、形成血栓等风险极大。
于是,作为心外科医生的Pigula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的构想是设计一款不接触血液的心室辅助装置。与哈佛大学应用科学学院Roche一起探讨后,他们一致认为软体机器人应该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其工作原理即将软体机器人包围心脏,命令其收缩,达到外力压迫心脏收缩,从而恢复心脏功能。如动图所示:
三年来,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心脏的外形上找到灵感,最终设计了这个软体机器人,即心脏的外套。
接下来,Pigula和Walsh在猪体内做了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他们找了6头猪,用药物处理,使它们患上心力衰竭,心脏的功能直接衰竭到基础水平的47%,当研究人员给猪的心脏套上外套之后,奇迹发生了,心脏的功能恢复到药物处理前的97%,几乎是完全恢复了心脏的功能[1,2]。我们来看动起来的,Amazing!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件外套是给每个病人定制的,可以制作成不同大小;另外,如果某个病人室左心衰为主,那么这件外套可以设计成对左心的压力更大,而让右心更多的自己工作(右侧同理);在这件外套和心脏中间,是一层对心脏表面有吸引力的凝胶材料,可以防止磨损心脏表面,使心脏和外套更加合适。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4100万人受心衰的困扰,仅美国就有500万患者,每年医疗费用高达320亿美元,而中国相应的数字无疑更加庞大!对于作为一个年轻心脏外科医生的我,软体机器人应用于治疗心衰,就是最前沿的最震撼的医学发展!相信在未来,我们能见到这样的设备装进人体,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Roche ET, Horvath MA, Wamala I, et al. Soft robotic sleeve supports heart function. Sci Transl Med. 2017;18;9(373).
2. Payne CJ, Wamala I, Abah C, et al. An Implantable Extracardiac Soft Robotic Device for the Failing Heart: Mechanical Coupling and Synchronization. Soft Robot. 2017;4(3):241-250.ii
恐怖到,连一个病毒都能闹到天翻地覆,最后不得不揭开疾病很多都是自愈的残酷现实。
免疫系统与有限干预才是人体医学的实质。培补正气吧
。。。。。。。。
。。。。。。。
。。。。。。
。。。。
。
现代医学还真没那么恐怖。大脑缺血缺氧超过8分钟直接呵呵,如过像这位答主所说的斩首的话颅内血液还会大量往外流,估计得更短。据说当年拉瓦锡上断头台之前答应在铡刀落下之后尽量地眨眼。行刑的刽子手,提起这颗伟大的头颅数着,说拉瓦锡至少眨了十一下。
经评论提醒我光想脑袋了还忘记说了斩首的话颈动脉失血量连补液都没办法补,连开静脉通路的时间都没有。就算马上去补液,补液的速度觉得赶不上失血的速度。
最重要的是这点时间我估计还不够慌乱的人群冷静下来的。答主的同学能够第一时间抱着答主的脑袋往医院送?你们是真爱啊。而且说真的,我觉得世界上的觉大多数人如果看见一个人都已经被斩首了,估计想找的已经不是救护车,而是保护现场叫警察来处理了。
脊髓离段后再植而且功能基本正常?这尼玛能拿三个诺贝尔奖。能接的上算一个,接上了没截瘫还能拿一个,再灌注损伤基本为0,答主此刻还能思路清晰的打字还能拿一个。我估计答主灵感来自之前热炒换头手术,不过已经被证实是一场闹剧。
是的现在有用间充质干细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我在知网上看到这方面的论文最早的是06年就有,然而直到今年仍然还是在大鼠上做实验,估计距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我还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有能力做到这一切的。
尼玛这还能骗800赞,我觉得这不是医学教育的缺乏,这存粹是没经过脑子想一下,就算是不了解医学上的难度有多大,总能理解这种手术的轰动效应有多大吧。
媒体疯狂报道了吗?朋友圈被刷屏了吗?UC震惊部和网易新闻。。。。。他们就算了吧
========================================
现在那位答主已经1500+赞了,不过我感觉大部分人应该是点个赞来让大家看看这个奇葩
这是西南医院的官网
这是神经外科所有专家的名单
没有姓杨的
骨科
也没有姓杨的
而且和断肢再植关系最大的手外科或者显微外科我根本没找到,也许西南医院根本就没这俩科室,可能人家连断指再植的活都不接。
所以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杨主任给这位答主做的手术
杨永信吗?
让我来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大家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恐怖的水平
这个故事要从200年前的传奇苏格兰外科医生Robert Liston说起
要知道200年前,微生物还没有被发现,还没有手术消毒,还没有麻醉。
罗伯特是当时著名的“苏格兰一把刀”,因为刀快,对于当时没有麻醉,没有消毒,没有止血的手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你慢了病人可能就痛死,出血死了
他的刀有多快呢?
切除一个20公斤的睾丸肿瘤,用时4分钟
髋关节截肢+(不小心)切除了病人的睾丸,用时2分半钟
膝关节截肢,用时25秒
他最有名的两个病例至今在英国的医学界口口相传
这些医学故事可能今天看来有点荒唐,但是正是当年外科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残酷的屠宰般的手术。
1846年,美国牙医威廉·莫顿开始使用乙醚作为麻醉进行手术,病人醒来后声称没有感觉到疼痛
1860年,法国生化家超级巨星路易巴斯德发现病菌理论,把感染和病菌联系了在一起,为手术消毒铺平了道路
1865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的超级巨星(我爱称英国皇家外科学院一代目)约瑟夫·李斯特开始使用石碳酸作为消毒剂,立即降低了手术术后感染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死亡率自45%下降到15%,使得外科手术成为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至今以李斯特命名的李斯特奖章依然是世界外科界最高荣誉,他的头像至今依然是你走进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左手第一幅雕塑,被称之为现代外科之父。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现代医学自此突飞猛进
从屠宰一般的手术
到现在
200年前的人又有谁能够想到医学竟然发展到如此恐怖的水平
一代代医学人星火传递,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