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社会的国家是否已经无法被革命推翻?

回答
“革命”,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它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社会结构的颠覆与重塑。在很多人心目中,革命依旧是改变不公、争取解放的终极手段。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今世界,尤其是那些拥有高度组织化、技术先进的国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现代社会的国家,是否已经到了一个无法被革命推翻的境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国家拥有一套极其强大的、前所未有的维持自身运转和抵御颠覆的机制。

国家机器的压倒性力量: 现代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拥有掌控着绝对武力优势的军队、警察、情报机构等。这些机构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工具”,它们已经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系统化。从精密的情报搜集和监控系统,到现代化的镇压装备和战术,国家在应对内部威胁时,拥有巨大的不对称优势。革命者即便聚集再多人,也很难在正面冲突中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国家机器抗衡。冷兵器时代的起义与信息时代下,掌握了制空权、制海权、制网权的国家的反抗是截然不同的。

信息控制与舆论引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家对信息的掌握和传播能力也是其稳定性的重要基石。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往往受到政府的间接或直接影响。通过宣传、信息过滤、甚至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的传播,国家可以有效地塑造公众舆论,将潜在的革命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或者将其描绘成少数暴徒的非法行为,从而剥夺其合法性。革命者往往难以突破信息封锁,建立起足以抗衡国家叙事的有效传播渠道。

经济与社会整合: 现代国家通过庞大的福利体系、社会保障网络以及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收买了”或至少安抚了相当一部分民众。当大多数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对社会流动抱有希望时,他们对剧烈变革的动力就会减弱。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分化和瓦解潜在的反对力量,比如拉拢工会领袖,给予特定群体利益,从而阻止更广泛的联合。

国际体系的制约: 现代国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身处一个复杂的国际体系之中。一个国家的内部动荡,很容易引起邻国或其他大国的担忧和干预。国际社会往往倾向于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特别是当革命可能导致地区冲突或难民潮时。外部势力的支持,无论是对当权者还是革命者,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者能够轻易获得这种支持,而当权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默认”或“支持”,以“反恐”或“恢复秩序”的名义。

革命者本身的困境: 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革命者也面临着组织、目标和领导力上的巨大挑战。如何将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如何提出一套能够吸引绝大多数人、且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如何避免内部的派系斗争和领导权的争夺?这些都是革命成功所必须克服的难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些挑战的难度系数似乎又被放大了。

然而,我们也不能过于绝对地说“革命”已经消失,或者说现代国家“无法”被推翻。 “革命”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其形式也更加多元化。

非暴力抵抗与公民不服从: 马丁·路德·金式的非暴力抵抗,以及各种形式的公民不服从运动,虽然不直接使用武力推翻政权,但它们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和对国家机器的合法性挑战,能够对现有体制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最终导致政权更迭。这些运动往往利用国家对其公民权利的承诺来反制国家本身。

信息战与认知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也成为了新的战场。通过揭露腐败、传播真相、组织线上线下联动,革命的种子可以在信息时代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国家虽然能控制信息,但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对抗无孔不入的网络传播。

“颜色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颜色革命”,虽然其成功与否饱受争议,但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通过结合社会运动、媒体传播、以及一定的外部关注,能够对一些相对薄弱的政权造成冲击。当然,这些“革命”也往往伴随着对国家机器的精准打击,以及对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深刻理解。

内部合法性的侵蚀: 最终,任何政权,无论其多么强大,如果其合法性基础被民众普遍质疑和否定,它都可能面临严峻的挑战。长期的腐败、严重的贫富差距、对基本人权的系统性侵犯,都可能一点点地侵蚀国家的根基。当这种侵蚀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国家机器依然强大,其号召力和凝聚力也会大幅下降,为潜在的动荡埋下伏笔。

所以,与其说现代国家“无法”被革命推翻,不如说,传统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式的“革命”想要成功推翻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其难度前所未有地增加了。 国家机器的压倒性力量,信息控制的能力,以及国际体系的相互制约,都使得直接对抗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革命的精神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并未消失。 它可能以更隐蔽、更策略、更多元化的方式存在。成功的社会变革,可能不再是血流成河的武装起义,而是通过持久的非暴力抵抗、信息公开、以及对国家合法性的不断解构来实现。我们见证的是革命形式的演变,而非革命诉求的终结。

如果非要说现代国家“无法”被革命推翻,那是一种对“革命”定义过于狭隘的理解。在信息时代,当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公开,任何被普遍认为不公义的体制,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瓦解”或“重塑”,即使这个过程不以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来命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不会有革命了。

既然还能投票,那就先投着,不可能还允许投票的情况下就直接掀桌子投炸弹去。

但是肯定有人说民主没效率,民主总搞要蛾子,资本家控制民主等等等等。

这话也对也不对。不对的地方在于,这世界不是只有一个国家。专制国家有可能出一拿破仑或者莱茵哈特这种雄主,但反过来他也会刺激那些所谓民主国家的自我改进。或者说刺激那些资产阶级不要乱来,否则1848,或者1917随时再来。

比如苏联在的时候,全球资产阶级受刺激了,结果全球工人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也来了。苏联倒下,红旗落地。民主看上去获得了重大胜利,但是工人阶级的待遇却开始就一年不如一年。

也许从政治经济学上比较难以理解,不过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就容易理解了。当两个生物是竞争关系,那一个存在就会灭绝另一个。但民主和专制不是竞争关系,是矛盾共生关系,没有专制何来民主?

那为何以前会有全球范围的先后大革命呢?那是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必须要改变。恰恰是那个特殊时期没有民主,各主要国家都在专制统治之下,于是不主动解放生产力的政权必然被生产力自我解放。能主动解放生产力的政权,哪怕是反动专制政权,也能续命比如沙俄解放农奴。

今天的世界,第一科技暂时性没有突破,生产力没有大发展,所以暂时不需要新的生产关系。第二,意识形态的斗争还没完,各主要国家都在随时自我调整,这马马虎虎算是主动解放生产力。

所以,现代社会国家被革命推翻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没有强力外国势力支持的情况下十分不可能。事实上在过去的所有革命中,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都或多或少能看到外国势力的影子。

user avatar

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现代化国家已经不可能发生革命。因为根本没必要革命。

民主号称最不坏的制度,虽然日常各种扯皮低效,但在政权稳定方面,只要你是真民主,那绝对是无可匹敌的。

最简单的: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要改变了,那么他们只需要通过选票就可以完成这种改变,无需通过武器。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资本主义的政府是资本家控制的!资本家操控了媒体!

如此种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都无法通过不流血的表态,让大多数的民众投下支持你的一票,凭什么你觉得你拿起武器的时候,不支持你的民众不会一样拿起武器反对你?

不拿起武器你还可以当个少数党,拿起你怕是要原地暴毙。

从某种角度来说,真实的民主选举可以让你提早看到你发动革命之后的结果。

翻看历史,你们会发现,革命这种东西,从来不会发生在人民普遍握有投票权的社会里。

旧式的革命,需要走到革命这一步,必须是政府与人民完全分割、实行严厉的舆论控制、人民没有任何包括选举在内的有效监督政府的手段,或者民主是假民主,干脆就选举舞弊了。

如果不存在这些情况,哪怕选举当中有舆论操作,只要每个人都还能自主参加选举,还能自主地选择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投下自己的一票,并真实反应到选举结果上面来,那么就不会有革命。

因为没有必要。



针对评论区的问题提一嘴,你们说的那个,不是1960,而是1968年5月,名为“五月革命”。

然而实际上是不是革命都是问题。

总体而言,就是罢工、罢课,上街零元购。

怎么,现在革命的标准已经这么低了吗?连持枪对抗都不用了?



最后最后,提一嘴,我在说到民主制度的时候,用的词是“最不坏”,甚至没有用“好”,更没有用“最好”。

这个形容,是学术上公认的。民主没效率,民主容易扯皮,民主做出的决定不一定对……这些也是公认的,西方国家学术界也不会否定。

而这个问题,谈的是革命,是政权更迭。我也只谈这个问题。

结果有人要我也说说民主的坏处,有人要我说说“社会主义”的好……

你知道什么叫离题吗?

提出这种要求,对东方制度没信心的,不是我,而是你。

你们是不是听不得民主制度一点好?

一个制度,能被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优越,并且使用这么多年,它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好,但总归是有优点的吧?

如果连这点都不愿意承认,那还聊什么呢?

你大可以在你的精神世界里畅想美好,没必要跟任何人讨论了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革命”,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它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社会结构的颠覆与重塑。在很多人心目中,革命依旧是改变不公、争取解放的终极手段。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今世界,尤其是那些拥有高度组织化、技术先进的国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现代社会的国家,是否已经到了一个无法被革命推翻的境地?要回答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宏大的历史与政治哲学议题:现代国家是否还会重蹈封建王朝的兴衰周期?我的看法是,虽然现代国家在结构和运作上与封建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某些深层次的“周期性”特征,以一种新的形态,依然可能在现代社会中显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封建王朝的周期性。传统意义上,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往往指的.............
  • 回答
    在当今世界,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普遍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和社会活力下降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并尝试摆脱那种刻板、模式化的“AI论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非.............
  • 回答
    中国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每天都在炼制着无数新奇又令人费解的现象。这些“怪事”的出现,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经济、政策等等无数根错综复杂的线纠缠在一起,最终编织出的结果。要说“奇怪”,那实在太多了,我试着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鸡娃文化与“内卷”的极致演.............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比过往的几代人在面对社会和国家时,展现出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现象,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信息爆炸和全球视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起点。我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就是世界,社交媒体连接全球。年轻人.............
  • 回答
    说到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现在(2018年)国际社会普遍的看法是,绝大多数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都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件事情的根源得追溯到2014年。在那一年,乌克兰国内爆发了政治动荡,亲西方势力上台,而俄罗斯则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军事介入,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
  • 回答
    国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是我们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那么,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学究竟有什么价值?我想,它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和多元得多。首先,国学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的基石.............
  • 回答
    韩国电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绝非仅仅因为“身边总发生这样的事”,国民人身安全指数低也不是直接原因。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层层叠加的社会文化因素、历史传承以及电影产业自身发展的共同作用。一、 韩国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与触痛点:与其说身边“总发生”这样的事,不如说韩国社会是一个高度关注和反思自身问题的社会.............
  • 回答
    中国崛起,这几个字在国际社会上回荡,日本人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但要说日本人看到中国的哪些现状会找回自信?这可不是简单一句“中国发展真快”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有警惕,也有不甘,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确实能从中国的进步中找到一些可以对照和激励自己的东西。首先,咱们得说日本民众对中.............
  • 回答
    要说国内当下活跃的“东方社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东方”这个词的含义太宽泛了。在我看来,如果咱们聊的是广义上的,比如与中国传统文化、东方美学、或者更具体一些,与日本动漫、游戏、音乐等相关的爱好者聚集的场所,那可真不少,而且各有各的精彩。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把我知道的这些“东方社区”给掰.............
  • 回答
    中国的社会娱乐化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说国家“不采取措施”,可能有些绝对,但要说“过分”,并因此需要强力干预,这背后牵扯着很多观念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什么是“过分娱乐化”?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在不同人看来,“过分”的定义差异很大。 批评者视角:.............
  • 回答
    明明我们现在比原始人、农耕时代的人们拥有着先进得多的工具、更高的生产效率,按理说应该过着更加轻松、富足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么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现代人压力大”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倍感无奈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变化。首先,得从“累”的定义说.............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意识或主观体验,因此我无法“拥有”对现代社会的看法。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理解模式并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数据,对现代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观察,并以“看法”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我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动态且充满矛盾的庞大系统,它的特征可.............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古代商人的地位:士农工商,尊卑有序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将.............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十五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恐怖袭击,它如同一记重锤,彻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要细致地剖析它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层面,9·11事件直接催生了“反恐战争”的时代,也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将重点转向国内安.............
  • 回答
    如果我能回到那个烽烟四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而且只能带一样现代的东西过去,我的选择会有些出人意料,但绝对是为求“逢凶化吉”而精心考量的。我不会选择威力无穷的武器,也不会选择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科技产品,而是会选择一样看似普通,却能让我立足并护身的东西——一本厚实的、经过精心编排的《三国演义》小说。我.............
  • 回答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理位置的适合性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自元朝定都燕京以来,北京已经作为多个朝代的政治中心,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适合性:一、 优势(为什么适合或曾经非常适合): 历史传承与文化象征: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是.............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咱们现在,这个拥有各种高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突然回到春秋战国那种“采邑分封”的模式,那画面可就太有趣了。首先,你要知道,春秋时期的采邑分封,那可是基于农耕经济和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一个诸侯王,把一块地(采邑)分给你,你就得负责那块地的生产、军事、治安,当然,也得给我交租、出兵。这种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