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相比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来说高度发达,但我们为什么依然很累。?

回答
明明我们现在比原始人、农耕时代的人们拥有着先进得多的工具、更高的生产效率,按理说应该过着更加轻松、富足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么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现代人压力大”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倍感无奈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变化。

首先,得从“累”的定义说起。原始社会的人累,那是身体上的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填饱肚子、躲避野兽而进行的体力劳动。他们的累,直接而纯粹,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抗争。农业社会,生产力提升了,但依旧是靠天吃饭,劳作的强度依然很高,风调雨顺还好,遇上天灾人祸,那真是“累”到绝望。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累”变了,变得更复杂,更“内耗”。

一、 工作的性质变了,但“忙碌”的基因没变。

知识经济与“脑力”的透支: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体力是主要消耗。现代社会,我们更多的是脑力劳动。坐在电脑前,可能看上去不流汗,但大脑的持续运转,信息的处理、分析、创造,带来的疲惫感,有时甚至比身体劳累更持久、更难恢复。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永不关闭的服务器,24小时都在接收、处理、反馈信息。
“效率”的囚笼: 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效率。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到办公室里的白领,都在追求更高的产出和更快的速度。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把“快”和“多”内化成了我们的工作模式。即使我们完成了本职工作,但为了“不掉队”、“有竞争力”,我们总觉得自己需要学更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这种“内卷”式的努力,让“刚刚好”成为一种奢侈。
工作与生活的模糊边界: 智能手机、互联网,让工作得以随时随地进行。曾经下班就是下班,现在我们随时可能收到工作邮件、信息,随时可能需要处理突发状况。这种“永远在线”的状态,剥夺了我们彻底放松的权利。工作侵入了我们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又因为担心工作而无法真正宁静。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累”。

竞争的加剧与“向上爬”的压力: 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赤裸裸的。从求学阶段的升学考试,到就业市场的求职面试,再到职场上的晋升通道,无处不在的竞争迫使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勉强维持现状,更别说“向上爬”了。这种持续的竞争压力,让“躺平”显得像是一种罪过。
消费主义的裹挟与“拥有”的焦虑: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也伴随着强大的消费主义。媒体、广告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什么,不拥有某种东西就会“落后”、“不幸福”。为了满足这些被制造出来的欲望,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赚取更多的钱,去购买那些我们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这种追逐物质的过程,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也让我们身心俱疲。
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与“扮演”的成本: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多是基于血缘、地缘。现代社会,我们置身于各种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职场、朋友圈、网络社区等等。在这些不同的场域里,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戴上不同的面具,迎合不同的规则。这种持续的“扮演”,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也容易产生疲惫感和疏离感。

三、 心理层面的“累”更加隐蔽且深刻。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内卷: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前所未有的。新闻、社交媒体、短视频、邮件……海量的信息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地过滤、筛选、判断,这种持续的注意力消耗,是另一种形式的“累”。而且,为了跟上信息潮流,我们被迫快速切换任务,这进一步加剧了大脑的疲劳。
“比较”的陷阱: 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比较”变得更加便捷和残酷。我们总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旅行、美食、成功、幸福。这种不断地与他人“完美”形象进行比较,很容易让我们感到自卑、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达到那种“理想状态”。
意义感的迷失与存在的虚无: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工作变得程序化、重复化,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感。我们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或者在办公室里处理Excel表格,很难体会到那种“创造”的满足感。当工作无法提供精神上的回报时,我们更容易感到空虚和疲惫。而且,在物质极大满足后,一些人开始思考“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对存在意义的探索,本身也可能带来一种深刻的疲惫。

四、 身体健康被“牺牲”了。

久坐与运动不足: 现代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静止状态。久坐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腰酸背痛、颈椎问题、肥胖等等,这些生理上的不适,都会加剧我们的疲惫感。
不规律的作息与睡眠不足: 无论是加班、社交还是娱乐,现代生活往往打乱了自然的作息规律。睡眠不足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会严重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让人感觉精力不济,更容易疲惫。
精神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身体分泌过多的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这些激素长期过高,会影响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身体的疾病又会反过来加剧精神上的疲惫。

所以你看,我们觉得累,不是因为我们不如古人勤劳,而是因为我们承担了更多、更复杂的“累”。这种累,既有外在的社会压力,也有内在的心理消耗。我们拥有的技术和物质越多,似乎也越容易陷入一种“无法停歇”的怪圈。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更高的生产力,更是如何利用这些生产力,去创造一个让我们能够真正喘息、感到安心、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才是现代社会最需要解决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存的下限提高了,但是上限也更大幅度的提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明我们现在比原始人、农耕时代的人们拥有着先进得多的工具、更高的生产效率,按理说应该过着更加轻松、富足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么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现代人压力大”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倍感无奈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变化。首先,得从“累”的定义说.............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咱们现在,这个拥有各种高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突然回到春秋战国那种“采邑分封”的模式,那画面可就太有趣了。首先,你要知道,春秋时期的采邑分封,那可是基于农耕经济和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一个诸侯王,把一块地(采邑)分给你,你就得负责那块地的生产、军事、治安,当然,也得给我交租、出兵。这种模式.............
  • 回答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2019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可以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提升幅度是惊人的,而且这种提升并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跃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细细道来。一、 工业制造的革命性飞跃:自动化、精细化与规模化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的工业基础依然是基于流水线生产,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暴露了生产力飞跃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的脱节。确实,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科技进步让生产效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但很多人却觉得日子过得比祖辈还要辛苦,甚至透不过气。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
  • 回答
    赵括、马谡这类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之道与古代大相径庭。如果把他们放到如今的语境下,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那些导致败亡的特质,在某些领域,反而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捷径”,又或者,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精妙的自我包装和学习方式来避免重蹈覆辙。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括和马谡的“病根”是什么。赵括,最显著的标签是“纸上.............
  • 回答
    生产力飞速发展,日子好像是越来越好过了,科技进步让生活便利得不像话,物质极大丰富,按理说应该是心满意足、无忧无虑的。可我怎么感觉,反倒比那些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更焦虑呢?这事儿细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首先,是“被拉平的起跑线,却无限延伸的终点线”。古代社会,阶级分明,你的出身基本就决定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可以用“高”来形容,而且是全方位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你想想看,从社会舆论到家庭期望,再到个人的自我期许,好像女性被赋予了太多“应该”的角色: 贤妻良母的角色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一种隐隐的担忧:我们真的还能一个人活下去吗?然后,这种“一个人活不下去”的状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和这个社会牢牢地绑定了,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咱们得承认,在咱们这个时代,一个人独立生存的难度,跟过去比起来,绝对是指数级上升的。想想咱们爷爷奶奶那辈,很多人可.............
  • 回答
    想孔子这号人物,要是搁咱们这会儿,我估摸着,活下去,但绝对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种“圣人”模样。首先得说,孔老夫子那套“仁义礼智信”,搁现在也不是没人信。你看那些强调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圈子,不还是挺吃香的吗?那些国学馆、私塾式的教育机构,还有各种讲座,总有人捧场。孔子要是能把他的思想用现在人能懂.............
  • 回答
    “现代社会,真的要生孩子吗?”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挣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现代社会与过往任何时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关于生育的决策。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现代社会的宏观背景与生育观的演.............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它如同一个被不断积累的社会沉疴,在人口数据上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折射出的问题复杂且深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许多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出生人口的跌幅之大、之.............
  • 回答
    “革命”,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它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社会结构的颠覆与重塑。在很多人心目中,革命依旧是改变不公、争取解放的终极手段。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今世界,尤其是那些拥有高度组织化、技术先进的国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现代社会的国家,是否已经到了一个无法被革命推翻的境地?要回答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宏大的历史与政治哲学议题:现代国家是否还会重蹈封建王朝的兴衰周期?我的看法是,虽然现代国家在结构和运作上与封建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某些深层次的“周期性”特征,以一种新的形态,依然可能在现代社会中显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封建王朝的周期性。传统意义上,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往往指的.............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意识或主观体验,因此我无法“拥有”对现代社会的看法。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理解模式并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数据,对现代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观察,并以“看法”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我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动态且充满矛盾的庞大系统,它的特征可.............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代商人的地位与现代社会的金钱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古代商人的地位:士农工商,尊卑有序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将.............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十五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恐怖袭击,它如同一记重锤,彻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要细致地剖析它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层面,9·11事件直接催生了“反恐战争”的时代,也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将重点转向国内安.............
  • 回答
    如果我能回到那个烽烟四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而且只能带一样现代的东西过去,我的选择会有些出人意料,但绝对是为求“逢凶化吉”而精心考量的。我不会选择威力无穷的武器,也不会选择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科技产品,而是会选择一样看似普通,却能让我立足并护身的东西——一本厚实的、经过精心编排的《三国演义》小说。我.............
  • 回答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理位置的适合性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自元朝定都燕京以来,北京已经作为多个朝代的政治中心,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社会,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适合性:一、 优势(为什么适合或曾经非常适合): 历史传承与文化象征: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