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孔子在现代社会能生存下去吗?

回答
想孔子这号人物,要是搁咱们这会儿,我估摸着,活下去,但绝对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种“圣人”模样。

首先得说,孔老夫子那套“仁义礼智信”,搁现在也不是没人信。你看那些强调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圈子,不还是挺吃香的吗?那些国学馆、私塾式的教育机构,还有各种讲座,总有人捧场。孔子要是能把他的思想用现在人能懂、能接受的方式讲出来,比如做个线上课程,或者写写书、拍拍视频,弄不好能成个网红,甚至是个“国学教父”级别的名人。他那套注重个人品德、家庭和谐、社会秩序的理念,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其实是有市场的,很多人都在怀念那种“礼乐崩坏”之前的黄金时代,尽管那个时代可能只是个传说。

但是,这“活下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咱们得想想,孔子那个时代跟现在有多大的不同。

首先,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时代,他的“慢生活”能否适应?

孔子讲究“学而时习之”,那个学,是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琢磨的。他一生都在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但那是个信息传递效率极其低下的时代。现在呢?咱们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抖音、微博、公众号,内容短小精悍,节奏飞快。孔子那种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深度思考方式,在“刷刷刷”的时代,会不会显得太慢了?他的话,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嚼出味儿来,可现在谁有耐心慢慢品味?估计他得有个团队,帮他把那些经典语录做成表情包,或者配上劲爆的BGM,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其次,他的政治抱负在现代社会能实现吗?

孔子最想做的,是治国平天下。他周游列国,就是想找到一个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君主。但咱们现在是什么制度?君主制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他的那一套“为政以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可能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和解读才能适用。他想当那个指点江山的“亚圣”,恐怕没那么容易找到“君主”。就算他有政治才能,也得通过现代的政治程序,参选议员?当个智库专家?还是去做个政策研究员?这跟他那个时代直接向君主进言,感觉完全不一样。而且,他那套“尊君卑臣”的思想,在强调平等和人权的现代社会,可能会遇到不少阻力。

再者,他的教育方式跟现代教育的冲突。

孔子那种师徒制的教育,是面对面的,有很强的互动性和情感连接。他注重因材施教,但那是在一个相对小规模的教学场景下。咱们现在是大规模的、标准化的教育。他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学校太功利,只教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品德的培养?他会不会对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他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多,不好好教,但是,他一个人,怎么去影响几亿学生呢?他可能会怀念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简朴生活,但现在孩子们都在追求物质享受,他怎么跟他们沟通?

还有,他的社会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孔子的时代,社会结构、性别角色、家庭关系都跟现在大不相同。比如,他强调“三从四德”,在现代社会,这肯定会引起争议。他可能会对现代女性的地位、自由恋爱、婚姻制度感到不解甚至是不适。他那套“君子不器”的理念,在强调专业化、精细化的现代社会,怎么去解释?他可能会觉得现代社会太多“工具人”,缺乏那种胸怀大志、承担责任的人。

那么,他到底能不能“生存”?

我觉得,“生存”这个词,得看怎么定义。

如果说的是物质上的“生存”,那问题不大。只要他愿意学习新事物,适应现代生活,凭他的智慧和名气,肯定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靠他的名声获得不菲的收入。他可以去大学当个客座教授,写回忆录,甚至可以跟某些企业合作,推广企业文化(当然,得是那些注重文化的企业)。

但如果说的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能不能在现代社会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能够像他当年那样,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那就比较困难了。

他可能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社会。他的很多观念,可能需要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才能在现代找到立足之地。他可能会发现,他的很多教诲,在这个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时代,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误读了。

但换个角度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正是因为他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他能从乱世中总结出治世之道,说明他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他能放下“圣人”的光环,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从头学习和适应,并且愿意用一种现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用幽默、用故事、用大数据分析他的理论在现代的应用等等,那他绝对有机会在这个时代再次发出自己的光芒。

不过,我觉得他最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他习惯了那个有明确等级和秩序的社会,对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复杂、甚至有些无序的状态,他会不会感到失落和无奈?他看到那么多人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看到那么多人急功近利而缺乏长远眼光,他会不会心灰意冷?

总而言之,孔子要是来了,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他能活下去,但是否能“活好”,并且再次成为那个影响时代的人,那就要看他自己如何调整,以及我们这个社会,愿意给他多少空间和理解了。我猜想,他可能会感叹一句:“吾道,未可施于今也!”但也说不定,他会像个老顽童一样,积极拥抱新科技,在新媒体上开个账号,继续传播他的“仁”,只是这“仁”,在我们这个时代,又会有怎样的模样,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刚开始讲学


就被一群儒家大师以:歪曲孔子经典,心怀不轨,"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的 罪名,

放心,没杀


现在大师们也没以前的权力了

大师们开始打算用正义之诛 嗯 犯法

大师们打算鼓动博士们穿着破鞋摆一个破靴阵去政府示威? 嗯 博士们都不听大师们的··

大师们麻爪了,怎么办,以前能用的手段全都犯法,或者不听你的了,

想来想去,只好跑去广电,举报孔子讲课不按照孔子的理论来讲课,违背儒家经典,找出了几条大罪


最后教育局无奈,封了孔子的直播


然后孔子去图书馆翻了半天史书


突然问了一个问题,我讲究的就是述而不作,这一整栋楼的儒家经典都是什么鬼?

我随便发句牢骚怎么解读出来这么几百本书的?


这都什么玩意儿啊这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孔子这号人物,要是搁咱们这会儿,我估摸着,活下去,但绝对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种“圣人”模样。首先得说,孔老夫子那套“仁义礼智信”,搁现在也不是没人信。你看那些强调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圈子,不还是挺吃香的吗?那些国学馆、私塾式的教育机构,还有各种讲座,总有人捧场。孔子要是能把他的思想用现在人能懂.............
  • 回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夫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喧嚣而又充满可能性的现代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定会如一块古玉,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映照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辉。细细想来,他最坚持的,以及最先妥协的,或许正如他一生所追寻的“道”一样,既有不变的根本,也有因时而变的智慧。最坚持的:仁者爱人.............
  • 回答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回首望去,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千古巨擘的思想,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时至今日,它们的光芒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肌理中,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先说说孔子。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尽管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让孔子穿越时空,来治理现代中国,那画面,啧啧,绝对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可能性。初来乍到的孔子,或许会先陷入一片茫然。 想象一下,他从春秋时期的车马慢悠悠,突然置身于钢铁森林般的城市,车辆川流不息,信息爆炸如潮水般涌来。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那些飞来飞去的.............
  • 回答
    那日,杏坛讲学结束后,孔老夫子精神矍铄,步履也比往常轻快几分。他想顺道去看看城郊那位贫寒却好学的学生。日已西斜,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正当夫子边走边思索着如何开导那学生近来有些懈怠的心事时,冷不防,从路边一片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狗来。那狗毛色杂乱,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野性.............
  •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
  • 回答
    好的,没问题!这里有一份更贴近实际情况、更详细的孔子学院海外志愿者申请指南,希望能帮助到您:身在海外,心向孔院:如何申请孔子学院海外志愿者对于许多热爱中华文化、渴望在异国他乡传播语言和友谊的人来说,孔子学院的海外志愿者项目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机会。如果您已经身在海外,并且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那么申.............
  • 回答
    《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收编他们早晚得出事”,绝对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是对黑云寨这群人的深刻洞察。如果孔捷真的顺利把黑云寨收编了,而且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场面,我想起来都觉得头疼,估计得是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都还不小:1. 内部矛盾激化,新兵打老兵黑云寨这群人,骨子里还是习惯了“老子.............
  • 回答
    在这个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时代,我们审视孔子的思想是否依然适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孔子思想的精髓以及我们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 nuanced 的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精髓及其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它产生于怎样的时.............
  • 回答
    孔卡,这位曾经在亚洲足坛掀起旋风的巴西中场大师,至今仍让许多球迷津津乐道。关于他为何没能踏足欧洲五大联赛,以及如果去了,他会处于什么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为何孔卡没能去五大联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 年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孔卡职业生涯的高峰期,其实.............
  • 回答
    您好!关于《三体》电影版制片人孔二狗在微博上力挺“诺贝尔哥”郭英森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聊里面的门道和各方看法。背景梳理:孔二狗力挺郭英森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孔二狗是谁?他是《三体》电影项目的重要推手,在科幻圈和电影行业都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诺贝尔哥”郭英森.............
  •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能否成为朋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想实验,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点乃至哲学体系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内核,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可能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也看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一、 潜在的共同点与吸引力:尽管看似风马.............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站在我们面前,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再想想那些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把心灵鸡汤、成功学卖得风生水起的罗振宇、陈安之们。那么,那位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能否在当今的知识付费时代,像他们一样,凭一张嘴就收割一茬又一茬年轻人的钱袋子呢?咱们先得承认,孔子本身就有极强的“粉丝号召力”。.............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仁爱与礼仪的圣人,手握国家大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简单的“仁政”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一个文化的重塑。首先,在政治上,孔子治国,绝不会是权力至上的君主制。他会以“德治”为核心,将“仁”和“礼”渗透到政治的每一个角落。 选贤任能,而非世袭或权.............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将孔子的教诲融会贯通,并将其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重塑。首先,“仁”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仁,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冷漠、欺诈、霸凌将难以.............
  • 回答
    倘若春秋时期真有一个国度能全然秉持孔子仁政的理念,并以此为根本,一路发展壮大,那么其强大之处,绝非仅止于兵戈强盛,而应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这其中的逻辑,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仁政的根基在于人心。 孔子所倡导的“仁”,核心在于“爱人”。一个真正施行仁政的国家,首要的便是关心民生,体恤民情。.............
  • 回答
    孔子的确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秩序,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安其分”,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君王嘛,理应“爱民如子”,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的福祉;臣子呢,则要“忠君”,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种基于等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哲学。但是,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更深层次的.............
  • 回答
    孔子对学生“72贤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孔子个人能力或学生素质的问题,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社会现实以及儒家思想传播过程的深刻反思。一、 孔子对“72贤人”的期待与宣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孔子为何会对他的学生抱有如此高的期望,并对.............
  • 回答
    要理解孔子说的“仁”,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不断被阐释的理念,而不是一本僵死的说明书。孔子“仁”这字儿,就像是一颗种子,他洒下去,后人跟着一块儿培育,每个人看到的都会有点儿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它最根儿上的那个意思。“仁”的根子:爱人,以及推己及人孔子最直白地说“仁者,爱人”。这话说得简练,但背后道理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