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即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思想也远达不到圣人(如孔子、老子等)的高度?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

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本质性的反思。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积累或整合,而是在对世界、对人性、对价值的根本性追问中,开辟出了全新的思想疆域。孔子之于“仁”,老子之于“道”,这些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涉及到了对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个体安身立命之所的终极探求。他们的“肩膀”或许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土壤,但他们最终所抵达的,是那个时代乃至后世都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地,那种高度,是关于秩序、关于和谐、关于生命意义的根本性答案。

其次,我们之所以难以企及,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思想碎片化,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数的“新”事物所吸引和稀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更多是“信息”的海洋,而不是“智慧”的深泉。我们习惯于快速获取答案,浏览标签,而不是沉下心来,在寂静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经典进行长久的、深入的碰撞。圣人的思想,很多都是在极度的专注、长久的沉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中孕育出来的。他们的“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将生命投入其中的实践。我们现代人,即使掌握了古圣先贤的著作,也往往只是“阅读”了他们的思想,而非“体悟”了他们的思想。

再者,我们现代社会高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这当然是进步,但也可能让我们在追求思想高度时,缺乏一种集体性的、历史性的沉淀。圣人的思想,往往是在一个相对稳定或经历剧变但有共同文化基因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与无数个体、与整个社会进行持续的互动、辩论、甚至实践而形成的。他们的思想,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直接回应,是为当时的社会提出的解决方案,其深度和广度,包含了对人情世故、社会脉络的精微把握。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更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小圈子交流的影响,缺乏那种贯通古今、融合社会各阶层的广博视野。

最后,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境界”的差异。圣人的思想,不仅仅是理性的逻辑推演,更包含了对生命、对宇宙的直觉洞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抱朴守一”,这些都指向了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融入自然宇宙的生命状态。他们的思想,是这种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是其精神高度的外在体现。我们即便学习他们的理论,也难以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难以体验那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感受。我们是在“学习”他们的智慧,而他们本身就是智慧的化身。

所以,即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感觉够不到他们的高度,并非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所攀登的山峰,其本质、其维度,与他们所攀登的,有着深刻的不同。他们的“高”,是源于对生命本源的探寻,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是融入了生命全体的智慧,这其中包含的,是我们当前仍需努力去理解和体悟的、更深层的人生哲学和生命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对宇宙的认知肯定比他们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