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孔子穿越来现代社会,一边延续过往理念、一边发展新哲学,他最坚持的、和最先放弃的想法,分别会是什么?

回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夫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喧嚣而又充满可能性的现代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定会如一块古玉,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映照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辉。细细想来,他最坚持的,以及最先妥协的,或许正如他一生所追寻的“道”一样,既有不变的根本,也有因时而变的智慧。

最坚持的: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

如果说孔夫子穿越而来,有什么是他会毫不动摇、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的,那一定是“仁”的思想。这股贯穿儒家核心的温暖与关怀,在这个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时代,只会显得愈发珍贵。

他会看到,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新月异,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比春秋战国更加深邃。网络上的键盘侠,现实中的冷漠旁观,让他这位崇尚“泛爱”的圣人,必定会痛心疾首。他会高声疾呼:“夫仁者,爱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他会强调,科技可以拉近距离,但无法取代内心的温度。真正的沟通,是发自肺腑的关切,是对他者生命尊严的尊重,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他会继续倡导“礼”。但这里的“礼”,不再是简单地拘泥于古代繁复的仪式,而是升华为一种社会文明的契约和行为规范。他会惊叹于现代社会的交通规则、法律条文,认为这是人类理性秩序的体现。但他也会发现,这些外在的约束,往往难以触及人心的根本。他会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制礼作乐,以教民也。今之人,虽有礼,而无和,则何益矣?” 他会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礼”,是对规则的自觉遵守,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是对社会和谐的共同追求。他会鼓励人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让自由变成放纵,不让个性变成张扬跋扈。

他还会特别强调“孝”。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也不同。但他会看到,即使时代变迁,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依然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石。他会鼓励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时间陪伴父母,多一些耐心倾听,多一些实际的关怀。他会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连接。

最先放弃的(或者说,会进行最大程度的调整和重塑的):对具体制度的执着以及某些历史语境下的细节。

反过来说,如果孔夫子穿越而来,有什么是他会最先意识到需要“与时俱进”,甚至有所“舍弃”的,那便是他对某些具体政治制度和历史语境下的细节性规定。

他曾周游列国,也曾极力推行他的政治理念,试图恢复周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国度。他会惊讶于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民主选举、权力制衡、法治国家。他会发现,他曾经设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可能会对“人人平等”的理念感到新奇,甚至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

然而,以孔夫子的智慧,他很快就会明白,时代的车轮不会倒转。他曾经推崇的“德治”,在现代社会需要与“法治”相结合。他不会否定德治的重要性,反而会将其视为法治的补充和升华。他会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然今之世,德之行,犹为难矣。故必辅之以法,则可得而治也。” 他会认识到,法律的刚性约束,是现代社会维持秩序的必要手段。但他会继续强调,法律的背后,更应该有道德的支撑,否则法律就会变成僵化的工具,而非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

此外,他曾经对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可能会显得过于繁琐和不合时宜。例如,他关于丧葬礼仪的许多细节,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会被认为是过于劳民伤财。他会认识到,这些礼仪的根本在于表达哀思和敬意,而不是形式本身。他会说:“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恶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必不置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他会提醒人们,重要的是“仁”的核心精神,而非拘泥于具体的表现形式。他会鼓励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仪式和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他会对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和传播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说“有教无类”,这本身就与现代教育的普惠性不谋而合。但他也会发现,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播方式如此多元和高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他会惊喜于这种信息爆炸,但同时也会警惕知识的碎片化和浅薄化。他会思考,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帮助人们区分真伪,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海量信息所淹没。他可能会尝试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将儒家思想以更易于理解、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传播出去,比如通过网络直播讲学,或者与现代学者合作创作易于普及的读物。

总而言之,孔夫子穿越到现代,如果他依然是他自己,那么“仁”与“礼”的精神内核,他定会视为圭臬,并以更深刻的洞察去捍卫它。而那些历史上具体的制度设计和礼仪细节,他则会以其超然的智慧,审时度势,将其重塑,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这个时代形成对话,而非格格不入。这便是“孔子”的价值所在,也是“道”之所以永恒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坚持的依然是仁,最先放弃的是对封建帝王的一厢情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夫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喧嚣而又充满可能性的现代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定会如一块古玉,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映照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辉。细细想来,他最坚持的,以及最先妥协的,或许正如他一生所追寻的“道”一样,既有不变的根本,也有因时而变的智慧。最坚持的:仁者爱人.............
  • 回答
    (我,孔秀,是这函谷关的把守者,平日里也算是尽忠职守,不敢有半分懈怠。怎奈今日,竟遇到了这等硬茬!)“来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关将军?”我拱手问道,心中已是警铃大作。倒不是我怕了关羽,而是这函谷关乃是朝廷重地,规矩森严,无凭无证,擅闯关卡,那是何等罪名?我孔秀若因此连累了全家,岂不冤枉?关羽果真点了点头,.............
  • 回答
    孔子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能否成为朋友?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思想实验,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点乃至哲学体系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内核,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可能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也看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一、 潜在的共同点与吸引力:尽管看似风马.............
  • 回答
    那日,杏坛讲学结束后,孔老夫子精神矍铄,步履也比往常轻快几分。他想顺道去看看城郊那位贫寒却好学的学生。日已西斜,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映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正当夫子边走边思索着如何开导那学生近来有些懈怠的心事时,冷不防,从路边一片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狗来。那狗毛色杂乱,眼神里透着一股子野性.............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站在我们面前,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再想想那些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把心灵鸡汤、成功学卖得风生水起的罗振宇、陈安之们。那么,那位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能否在当今的知识付费时代,像他们一样,凭一张嘴就收割一茬又一茬年轻人的钱袋子呢?咱们先得承认,孔子本身就有极强的“粉丝号召力”。.............
  • 回答
    想孔子这号人物,要是搁咱们这会儿,我估摸着,活下去,但绝对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种“圣人”模样。首先得说,孔老夫子那套“仁义礼智信”,搁现在也不是没人信。你看那些强调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圈子,不还是挺吃香的吗?那些国学馆、私塾式的教育机构,还有各种讲座,总有人捧场。孔子要是能把他的思想用现在人能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让孔子穿越时空,来治理现代中国,那画面,啧啧,绝对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可能性。初来乍到的孔子,或许会先陷入一片茫然。 想象一下,他从春秋时期的车马慢悠悠,突然置身于钢铁森林般的城市,车辆川流不息,信息爆炸如潮水般涌来。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那些飞来飞去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仁爱与礼仪的圣人,手握国家大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非简单的“仁政”二字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体系的构建,一个文化的重塑。首先,在政治上,孔子治国,绝不会是权力至上的君主制。他会以“德治”为核心,将“仁”和“礼”渗透到政治的每一个角落。 选贤任能,而非世袭或权.............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将孔子的教诲融会贯通,并将其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重塑。首先,“仁”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 仁,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冷漠、欺诈、霸凌将难以.............
  • 回答
    倘若春秋时期真有一个国度能全然秉持孔子仁政的理念,并以此为根本,一路发展壮大,那么其强大之处,绝非仅止于兵戈强盛,而应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这其中的逻辑,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仁政的根基在于人心。 孔子所倡导的“仁”,核心在于“爱人”。一个真正施行仁政的国家,首要的便是关心民生,体恤民情。.............
  • 回答
    孔子的确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秩序,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安其分”,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君王嘛,理应“爱民如子”,以德服人,关心百姓的福祉;臣子呢,则要“忠君”,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种基于等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哲学。但是,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更深层次的.............
  • 回答
    我们之所以感觉即便站在先哲巨人的肩膀上,思想也难以企及孔子、老子等圣人那样的高度,并非是因为我们站得不够高,而是因为他们攀登的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山峦,他们所见的风景,其维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框架。首先,要理解的是,这些先哲并非仅仅是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上,他们更是对人类经验和生存困境进.............
  • 回答
    孔子对学生“72贤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孔子个人能力或学生素质的问题,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社会现实以及儒家思想传播过程的深刻反思。一、 孔子对“72贤人”的期待与宣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孔子为何会对他的学生抱有如此高的期望,并对.............
  • 回答
    要理解孔子说的“仁”,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不断被阐释的理念,而不是一本僵死的说明书。孔子“仁”这字儿,就像是一颗种子,他洒下去,后人跟着一块儿培育,每个人看到的都会有点儿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它最根儿上的那个意思。“仁”的根子:爱人,以及推己及人孔子最直白地说“仁者,爱人”。这话说得简练,但背后道理可.............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都带有一些色彩,很难一言蔽之。 要理解它,或许得从它的初衷和实际运作这两个层面去看。最初,孔子学院的设想,就像是为中国文化搭建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 那个时候,中国经济腾飞,文化输出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就像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推广机构一样,中国也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让.............
  • 回答
    孔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熠熠生辉的名字。要评价他,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因为他所影响的层面太过深远,涉及了哲学、教育、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更重要的是,他所构建的思想体系,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他.............
  • 回答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那可真是春秋末期鲁国政坛上的一桩大事,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少正卯”是何许人也。根据史书记载,少正卯这个人,在鲁国那可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地位不低,而且还挺有个人魅力,尤其是在年.............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