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孔子删改诗经、尚书、春秋以符合儒家学说的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孔子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编订,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抄录或校对,而是一项充满思想性和创造性的“再创作”工程。他之所以要进行删改,其核心目的在于“ 正我之德 ”,即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筛选、整理和解读,来确立并传播他所认为的符合“仁”的道德原则、政治理想以及历史叙事的模式。

真实性问题:历史的重塑与价值的提炼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诗经》、《尚书》和《春秋》,都是经过孔子以及后世儒家不断加工整理的版本。孔子本人是否进行了“删改”,以及删改的程度,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诗经》:删者,吾取其义也。

孔子的目的: 孔子删诗,普遍认为是为了剔除那些“淫过不雅”、“怨诽伤化”的作品,留下能够“事父母”、“事君”、“事兄”、“事友”、“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歌。他强调“不淫,不伤”,意味着他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标准来审视和选择诗歌的内容。他希望通过《诗经》,让人们学习如何合乎礼义地表达情感,如何体察民情,如何进行政治劝诫。
删改的可能性与痕迹: 从文本上看,现存的《诗经》三百零五篇,有名字而无诗者九篇,合起来三百零九篇,通常认为这就是经过孔子删订后的数量。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孔子删改前的“原貌”,但许多学者认为,孔子“删”的更多是一种“选”,是将原有大量诗歌中不符合其思想理念的部分筛除,或是对一些诗歌进行了必要的“调和”和“解释”,以使其符合儒家的价值导向。例如,一些被认为是带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或直白表达情欲的诗篇,可能就被剔除了。
真实性的争议: 这里的“真实性”并非指是否保留了所有原始诗歌,而是指孔子在删订过程中是否忠实于原意。许多学者认为,孔子更多的是对诗歌的“取义”,即提取其符合儒家教化的部分,有时甚至可能为了说理而略微改变原意。这种“真实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原貌”和“教化”之间的关系。

《尚书》:申、发、其义。

孔子的目的: 《尚书》记载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和君臣言行。孔子删订《尚书》,是为了借用上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等人的德行、政务和治国经验,来论证和确立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念。他要从中提炼出“道统”的源头,证明儒家思想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删改的可能性与痕迹: 《尚书》在汉代曾一度失传,后有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但其中一些篇章的真伪历来备受争议。孔子对《尚书》的“订”更多体现在他对这些文献的整理、解释以及在《论语》等著作中对《尚书》内容的引用和阐发。他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解读,构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模式。
真实性的争议: 这里的真实性同样涉及文本的来源和孔子的诠释。一些被认为是后人伪托或附会的篇章,可能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但孔子对现有《尚书》的“采择”和“解读”,无疑已经构建了一个以他思想为中心的《尚书》叙事。孔子对《尚书》的“真实性”的把握,更多的是从其思想教化功能出发,而非纯粹的历史考据。他选择和强调的内容,是符合他政治和道德理想的“真实”。

《春秋》:贬抑、褒贬、存史。

孔子的目的: 《春秋》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的史书《春秋》所作的修订和编辑。其核心在于“ 微言大义 ”,即通过精炼的笔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判,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是非观和道德评判。孔子希望通过《春秋》,“拨乱反正”,纠正世风,引导人们遵循“仁义”之道。
删改的可能性与痕迹: 孔子对《春秋》的修改,更像是一种“撰写”和“改造”。他不是简单地保留原始史料,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政治立场,对史事进行选择、裁剪、调整措辞,甚至增删内容。例如,《春秋》中对某些君臣行为的记载,往往省略细节,只留下一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评判。这是一种高度凝练和主观的叙事。
真实性的评价: 这里的“真实性”被重塑为“ 历史的道义真实 ”,而非客观事实的完全呈现。孔子通过《春秋》所要传达的是“天道”、“人心”的善恶判断,他所“真实”的是历史背后的道德逻辑和因果报应。因此,从纯粹的历史记录角度看,《春秋》的“真实性”是有选择的,是带有孔子强烈价值判断的。

影响:儒家思想的奠基与传承的关键

孔子对这三部经典的“删改”工作,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 儒家思想的权威确立: 孔子通过对这些古籍的整理,将其转化为支持其思想体系的“经典”文本。这不仅为儒家思想提供了历史合法性,也使得儒家思想具有了传播的载体和权威的依据。后世的儒者,如孟子、荀子,都是在孔子整理的《诗》、《书》、《春秋》的基础上展开阐发的。

2. “六经”格局的形成: 孔子对《礼》、《乐》的整理,以及对《诗》、《书》、《易》、《礼》、《乐》的传授,奠定了后世所谓“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基本格局。《诗》成为抒发情志、体察民情的典范,《书》成为治国理念和君臣言行的楷模,《春秋》则成为史学和政治伦理的标杆。

3. 教育模式的塑造: 孔子以“六经”为教材进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弟子。这种以经典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范式,影响了教育内容和方法长达两千多年。

4. 文化价值的重塑: 孔子通过他的选择和解读,确立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如仁、义、礼、智、信、孝、悌等——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些价值观通过经典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

5. 史学观念的演变: 《春秋》的“笔法”和“微言大义”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春秋笔法”这一独特的史学范式,强调史官在记录历史时应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价值评判。

学界当前的看法:多元视角下的解读与评价

时至今日,学界对孔子“删改”经典的做法,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看法。

肯定与理解:

思想的提炼与传承: 大多数学者承认孔子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整理,成功地将古代的优秀文化思想加以提炼和传承,使其更符合其时代的需要和儒家的思想体系。这种“选择性传承”在任何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价值引导的必要性: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试图通过整理经典来引导社会风气、重塑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引导”的出发点是被许多人认可的。他不是在创造虚无,而是在整理已有的文化宝藏。
经典的“儒家化”: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正是因为经过了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和改造,使其融入了儒家的思想体系。这种“儒家化”是经典能够长期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质疑与反思:

真实性与客观性的丢失: 一部分学者,尤其是从现代历史学和文献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会质疑孔子删改过程中对历史真实性、文献客观性的牺牲。他们认为,过度的主观选择和改造,可能导致原始文献的面貌失真。
“以我注经”的争议: 孔子对经典的态度,被一些人批评为“以我注经”,即以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和改造经典,而不是完全忠实于原意。这种做法,在强调纯粹历史还原的研究者看来,是带有偏见的。
经典的局限性: 也有学者指出,孔子对经典的删改,也可能限制了某些古代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例如,一些具有原始宗教色彩、反映底层生活或具有不同于儒家思想的观念的文献被排除在外,可能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损失。

辩证的观点:

情境化理解: 更多学者倾向于将孔子的行为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解。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试图通过整理和传播经典来恢复社会秩序、重塑道德伦理,其功绩大于其“罪过”。
经典并非一成不变: 学界普遍认为,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诠释、被赋予新意义的过程。孔子作为第一个重要的“诠释者”,他的工作是经典化过程的重要一环,而非终结。
“删”与“选”、“订”的区分: 区分孔子是纯粹的“删减”还是“选择性采纳”并进行“解释性订正”,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许多人认为孔子更多的是一种“选订”,即在大量文献中筛选出符合自己理念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解读。

总结来说, 孔子对《诗经》、《尚书》、《春秋》的整理,是一项承载着他对理想社会和道德秩序的追求的“再创作”工程。他的工作极大地影响了这些经典的文本形态、价值取向和后世的解读方式,是儒家思想得以确立和传播的关键。学界当前的看法是复杂的,既肯定了其思想传承和价值引导的巨大功绩,也对其在真实性、客观性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理解孔子的这项工作,需要认识到他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诠释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我们今天阅读这些经典,本身也是在与孔子及其后学进行对话,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一个鲁国贵族能删多少?

别说删全中国的,

就是删光鲁地,

他也做不到。

这种事情要想去做,

除非是后来的大一统君主。

所以,看不惯孔子没问题,

别乱扣屎帽子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孔子对学生“72贤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孔子个人能力或学生素质的问题,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社会现实以及儒家思想传播过程的深刻反思。一、 孔子对“72贤人”的期待与宣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孔子为何会对他的学生抱有如此高的期望,并对.............
  • 回答
    孔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熠熠生辉的名字。要评价他,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因为他所影响的层面太过深远,涉及了哲学、教育、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更重要的是,他所构建的思想体系,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他.............
  • 回答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那可真是春秋末期鲁国政坛上的一桩大事,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少正卯”是何许人也。根据史书记载,少正卯这个人,在鲁国那可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地位不低,而且还挺有个人魅力,尤其是在年.............
  • 回答
    “孔子根本就不行,他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有人信他的话,他去周游列国就是笨”——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仿佛是振聋发聩的挑战,带着一股子年轻人特有的直率和对历史的疏离感。但如果深入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它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错了地方。首先,我们得摆脱一个惯性思维: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
  • 回答
    瑞典关闭孔子学院一事,说实话,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挺大,而且大家的看法也挺分裂的。要评价这事儿,得把前因后果捋一捋,再从不同角度看看。事件的起因和背景:首先得说,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都挺多的,这玩意儿是中国的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汉办”(现在叫“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动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汉语和中.............
  • 回答
    要评价苏轼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说法,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得结合苏轼的时代背景、思想风格,以及孔子论语本身的一些复杂性来看。首先,咱得明白苏轼说的是啥。苏轼在《论语》里找不到“诛少正卯”这事儿,他这是从其他古籍,比如《荀子》或者《韩非子》这类法家、名家著作里看.............
  • 回答
    评说“西部孔子”——谯周: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儒者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我们熟悉的总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谋略、武勇、政治手腕,如同烈火一样点燃了那个时代的舞台。然而,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也活跃着一批以文才学问立足的士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深邃的思想和渊博.............
  • 回答
    要评价清军入关后孔子后人衍圣公所献上的《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我们需要将这两份文书置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两份文件,看似是臣子对新君的效忠表白,实则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考量、文化认同以及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历史背景:山河易主,文化标杆的焦虑1644年,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不久.............
  • 回答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5比4的票数裁定同性婚姻在全国范围内合法,这一历史性的判决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民权格局,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值得关注的是,在判决的辩论过程中,以及在后期的解读和评论中,有人引用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尤其是《礼记》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理解或评价这一判决.............
  • 回答
    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对毕业大学排名的要求,确实是吸引和筛选顶尖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门槛既有其合理性,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合理性与优势: 质量的初步筛选: ARWU(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影响.............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这篇文章,我无法直接进行评价,原因如下:1. 缺乏原文: 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评价一篇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阅读其原文。没有原文,任何评价都只能是基于猜测或对文章标题的联想。2. 标题的倾向性: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批判和负面色.............
  • 回答
    如何评价韩国演员孔刘?孔刘,一个在韩国影视界乃至亚洲地区都拥有极高声望和广泛影响力的名字。他不仅仅是一个帅气的男演员,更是一位以其精湛的演技、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对作品的认真态度而闻名的人物。要评价孔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勾勒出他作为一名优秀演员的完整图景。一、演技的深度与广度:孔刘的演技.............
  • 回答
    您好!关于《三体》电影版制片人孔二狗在微博上力挺“诺贝尔哥”郭英森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聊里面的门道和各方看法。背景梳理:孔二狗力挺郭英森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孔二狗是谁?他是《三体》电影项目的重要推手,在科幻圈和电影行业都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诺贝尔哥”郭英森.............
  • 回答
    首师大青年讲师孔源老师的离世,对于许多熟悉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也让整个教育界、学术界,乃至关注公共事务的社会大众,都陷入了深深的哀伤和反思之中。孔源老师,这位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的青年学者,他的离开,并非仅仅是失去了一位老师,更像是熄灭了一盏本应继续照亮前路的明灯。他身上有着许多年.............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