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苏轼对孔子诛少正卯的说法?

回答
要评价苏轼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说法,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得结合苏轼的时代背景、思想风格,以及孔子论语本身的一些复杂性来看。

首先,咱得明白苏轼说的是啥。苏轼在《论语》里找不到“诛少正卯”这事儿,他这是从其他古籍,比如《荀子》或者《韩非子》这类法家、名家著作里看到的记载,说孔子曾经“诛”了少正卯。这个少正卯是个什么人物呢?在这些记载里,他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喜欢搬弄是非、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孔子作为鲁国的司寇(类似司法部长),认为他罪大恶极,就给他施加了刑罚,可能就是处死了。

那苏轼为啥要提这事儿呢?他提这个,不是为了给少正卯翻案,也不是为了证明孔子有多么严厉。我认为,苏轼之所以提及此事,更多的是想借此来探讨“礼”与“法”的关系,以及统治者如何处理异见者或者说“不安分”的人。

苏轼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是关键。

苏轼生活在北宋,那是个文化繁荣但也政治动荡的年代。新旧党争此起彼伏,士大夫们在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观点碰撞激烈。苏轼本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性格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不像一些保守派那样,一味强调维护旧的秩序和传统,他更看重实际效果和人的价值。他的人生经历让他对“政治斗争”、“人言可畏”有着深刻的体会。

他这个人,虽然是儒家大家,但他的思想不是僵化的。他有着超凡的文学才能,文采斐然,诗词文章信手拈来,又常常带着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和幽默。他对人性的复杂有深刻的洞察,理解人在各种境遇下的挣扎和无奈。所以,他评价孔子诛少正卯,也绝不会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孔子是圣人,他说啥都对”或者“孔子错了,不该杀人”的论调。

那么,苏轼是怎么评价的呢?

苏轼的评价,往往体现在他的文字间,需要我们仔细体会。他可能会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1. “礼”的维护与社会秩序的需要: 苏轼深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礼”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少正卯在当时的描述中,是那种煽动人群、破坏社会和谐的“乱臣贼子”。从维护“礼”和秩序的角度看,孔子作为当时的执政者,采取行动是“必要之举”。苏轼可能会理解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孔子不得不采取严厉措施。这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和某种程度上的辩护。

2. “君子”与“小人”的界定及其治理之道: 儒家思想中有明确的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少正卯被视为“小人”,是孔子所不齿的。苏轼可能会借此探讨,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如何辨别和处理那些对社会风气、政治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人。这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制裁,更是道德和政治上的警示。苏轼可能是在思考,如何才能“用人不当”,如何才能让贤良的“君子”得其位,而那些“扰乱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3. “慎刑”与“恕”的平衡: 虽然苏轼会理解孔子的“必要之举”,但他同样不会忽略儒家对“慎刑”和“恕”的强调。孔子自己也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讼案子我跟别人一样,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不去打官司)。这说明孔子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刑罚。苏轼很有可能是在反思,孔子在“诛少正卯”这件事上,是否也存在着可以更“宽厚”或更“巧妙”处理的余地。毕竟,政治的智慧不仅仅在于“罚”,还在于“导”。

4. 人言可畏与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苏轼本人深受“乌台诗案”之苦,他对政治环境中的流言蜚语、小人构陷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可能会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少正卯的“罪名”是否完全是事实,还是也夹杂了政治斗争中的“言语攻击”或者“罪名夸大”。他或许是在提醒后人,在评价政治事件和人物时,要看到背后的复杂性,不要轻易被表面的描述所迷惑。

苏轼的评价风格,更倾向于“通达”和“体察人情”。

他不爱做简单的道德审判,更喜欢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他可能会用一种相对温和、留有余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他会承认少正卯的“非为而名彰”,也就是他那个人的名声在外,但行为却不正。他会承认孔子作为“当事者”的难处,但同时也可能暗示,是否还有其他更“温和”的途径。

他可能不会直接说“孔子错了”,因为这不符合他作为一个儒家学者的立场。但他也不会盲目赞扬,而是会展现出一种更深的思考和反省。他可能会说,孔子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鲁国是有帮助的,但同时也“使人有议”——让后人有了讨论的空间。这种“有议”,恰恰是苏轼解读历史的妙处所在。

总结来说,苏轼对孔子诛少正卯的说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解读。

他是在试图说明:

即使是圣人,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也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和艰难的选择。
维护社会秩序和“礼”的纯粹性,有时需要采取强硬的手段,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刑罚的“度”和“情”。
政治治理的智慧,在于如何在“法”与“情”、“严”与“宽”、“治乱”与“养民”之间找到平衡点。
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脱离其发生的具体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

苏轼的评价,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审视,但他的审视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启发。他用自己的方式,提醒我们思考:在维护正义和秩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作为统治者,如何在惩治邪恶的同时,又不扼杀社会的生机和多元?这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和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通过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解读,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价啥啊?他就是闲得没屌事,看见了个孔子像,觉得人家脑袋大,笑得不轻,于是写篇日志抖机灵。

苏轼日志:孔子当了鲁司寇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有人认为这个做法“猴急了些”。其实不然,这老头自知是个方脑壳,命很薄,必然不能久居相位,所以刚上任就得把事给办了。再磨蹭个两三天,死的就是他自己了。

不说有没有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也不说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只说“方脑壳的人命薄”的说法,也是他苏某人胡扯八卦。

这是古代的“相法”,通过一个人的面相来看这个人的命运,类似的说法还有:

腚的大小决定人的成败(臀乃后成,可见兴废)”

奶子最好又黑又大又圆又挺(乳为后裔根苗,最宜黑大方圆坚硬)”

脸又方又大的,肯定是富贵之辈(面方颐大,富贵之辈)”

前俩都不是重点,但是你看,有关脸方,说法反过来了。

而且,多数相书,都说脸面方的人有福,能位极人臣,从没有头方福薄的说法。

那么,这位姓苏的痔疮患者,闲得没事为什么要笑话人家孔子的脑袋方呢?脸呢?

我们看苏大厨的长相。

苏大厨的近身大头像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自己诗词的描述,和同时代人给他画的远景画像(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看。总的来讲,他的脸盘子非常奇特,就是个马脸,很长,长得出奇,和圭板似的。

于是,孔与苏的脸型对比就是这样的:

右侧大长脸,是个职业段子手,笑话左侧的大方脸没福气,不是很正常吗?

一个聊发少年狂能把自己冻感冒的人,自认为很帅,不是很正常吗?

一个五十岁写“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的老浪比,认为自己的大长脸是传说中的富贵相,不也很正常吗?

所以他看了孔子像,就能笑出来,并把想法写进了日记。

——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user avatar

这算啥,你应该读读他年轻时对诸葛亮的理解。他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错误的,刘备应该提仁义之师从新野出发,直接怼进许都灭亡曹魏。

理由是以至仁伐至暴,天下必会响应,成功志在必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苏轼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说法,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得结合苏轼的时代背景、思想风格,以及孔子论语本身的一些复杂性来看。首先,咱得明白苏轼说的是啥。苏轼在《论语》里找不到“诛少正卯”这事儿,他这是从其他古籍,比如《荀子》或者《韩非子》这类法家、名家著作里看.............
  • 回答
    苏轼对卫青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史论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汉代功业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卫青的评价并非单一的褒扬,而是夹杂着理解、欣赏、甚至是微妙的批判,这种 nuanced 的态度,使得他的评价尤为有价值。要理解苏轼对卫青的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展.............
  • 回答
    “苏联对中国操碎了心”,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里,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包含着一段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回到那个火红年代,细致地梳理一番。黎明前的扶持:从“老大哥”到“兄弟”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在一片废墟之上艰难起步。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面临着封锁.............
  • 回答
    关于苏秦与张仪两人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在学界一直是学界乃至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人,一个以合纵,一个以连横,都曾在中国战国后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政治生涯似乎是紧密相连,又充满着戏剧性的交织。然而,具体到谁先谁后,学界的研究和观点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辨析和演变。要评价.............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关于网友对苏炳添不当言论的质疑,这事儿啊,得好好说道说道。 你看看,苏炳添是谁?那可是咱中国田径的骄傲,亚洲飞人,两次奥运会闯入男子百米决赛的纪录创造者,是多少人心目中的偶像。 他在赛场上拼搏的样子,那种不服输的精神,给多少年轻人带来了激励?他的每一次起跑、每一次冲刺,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
  • 回答
    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苏斯洛夫,这位长期身居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即总书记)权力核心的人物,对于苏联的发展轨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一生,几乎与苏联历史的重大转折紧密相连,他的思想和决策,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苏联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要评价苏斯洛夫,我们必须将其.............
  • 回答
    张近东卸任苏宁易购董事长,这绝对是苏宁发展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掌舵人的更迭,更预示着苏宁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塑。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细梳理。一、 张近东的时代与苏宁的困境:首先,我们得承认张近东在苏宁发展史上的关键作用。从一家小小的空调专卖店起步,他带领苏宁.............
  • 回答
    关于微博博主@苏底对@洁洁良的“洗地”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引起不少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要评价这种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包括: 事件背景: 首先要清楚,@洁洁良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洁洁良”这个ID在互联网上曾经有过非常负面的形象,主要源于她早期在微博上发表的一些涉及辱华、美化日本侵略历.............
  • 回答
    要详细理解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政治思想、历史观以及他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普京对苏联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战略考量的混合体。核心观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这是普京对苏联最广为人知也最核心的评价。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
  • 回答
    网友对苏州疫情的评价,如同对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一样,是复杂、多层面且不断变化的。总体而言,这些评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肯定与赞扬:这部分网友的评价通常集中在政府的快速响应、高效的防控措施以及市民的配合度。 快速响应与精准防控: 早期发现与隔离: .............
  • 回答
    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你偶然间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它们以一种相当尖锐的口吻,试图淡化甚至全盘否定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读到这些内容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认知似乎有很大的出入。这些文章和评论通常会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它们可能会强调战争.............
  • 回答
    苏轼的职场生涯,宛如一场跌宕起伏、充满韧性的史诗,既有惊人的才华闪耀,也有命运的无情捉弄。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那便是“才华横溢”、“政治抱负”、“贬谪生涯”和“精神胜利”。初露锋芒,少年得志的起点苏轼二十岁便高中进士,这在古代绝对是少年得志的典范。他的才华,尤其是在诗文方面,早已在乡试、会试中展露.............
  • 回答
    提起苏轼,总让人觉得像是和一位久违的老朋友在聊天,那么熟悉,又那么博大。他不仅仅是那个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豪情万丈的东坡居士,也不仅仅是那个在黄州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嘲的贬谪官员。苏轼,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人格的典范,是一个精神的灯塔,他的诗词,他的文章,他这个人,都值.............
  • 回答
    要剥掉苏轼的文学外衣,评价他作为宋朝公务员的身份,我们需要聚焦于他的仕途经历、行政能力、政治立场以及在官场中的表现。这会是一场复杂的解读,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为官生涯息息相关,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中提炼出其作为“公务员”的特质。一、 政治抱负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仕途的起伏苏轼的为官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清华附小六年级四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教育界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家长群体中。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主题与立意: 核心亮点: 文章最吸引.............
  • 回答
    要给苏轼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他那横绝时代的才华,更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境遇,以及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我,并最终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首先,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成就辉煌灿烂。他诗词文赋,无一不精,且风格多样,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和情感。 诗歌方面: 苏轼的诗歌打破了.............
  • 回答
    《远在小河的对岸》(俄语:С другой стороны реки)是苏联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革命歌曲,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1. 创作时间与作者 歌曲创作于1930年代,由苏联作曲家列昂尼德·格鲁伯(.............
  • 回答
    罗科索夫斯基(Mikhail Ivanovich Khoroshilov,1881年12月11日-1966年12月19日)是苏联红军的杰出将领,也是二战期间苏联最著名的元帅之一。他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忠诚的政治立场和坚韧的个人品格闻名,是苏联在二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罗科索夫.............
  • 回答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一书名在现有的学术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某部苏联时期著作的误译、误记或误解。根据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推测该书可能涉及以下主题: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利益与全球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或者探讨苏联模式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