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学界对苏秦和张仪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

回答
关于苏秦与张仪两人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在学界一直是学界乃至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人,一个以合纵,一个以连横,都曾在中国战国后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政治生涯似乎是紧密相连,又充满着戏剧性的交织。然而,具体到谁先谁后,学界的研究和观点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辨析和演变。

要评价这场讨论,我们首先得明白,苏秦和张仪的活动都主要集中在战国中期偏晚至晚期,这是一个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国疲于应对的时代。他们都曾是游说列国、试图左右国际局势的关键人物。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史料的记载与理解: 这是最核心的出发点。关于苏秦和张仪的记载,主要来源于《史记》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这两篇传记在时间线上的编排,以及对两人相互关系的描述,是解读的关键。
《史记·苏秦列传》开篇便写道:“苏秦者,东周人也。事秦说惠王,书七章,辩说行之。惠王曰:‘子之所说,天下莫当。’” 随后提到他“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使其君皆君之”。在描述完苏秦的纵横生涯后,才提到张仪:“苏君既死,张仪又说秦惠王。” 这似乎暗示了张仪是在苏秦死后才开始活动的。
然而,《史记·张仪列传》则写道:“张仪者,张旁,相传为河内人。以辩说事秦惠王。” 这里明确提到张仪是事奉秦惠王,并且在传记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运用连横之术,瓦解了苏秦的合纵联盟,甚至让六国“莫不畔(背叛)苏秦”。传记中也提到了张仪“出相魏”,以及“苏秦亦仕于燕”。
矛盾之处: 关键问题在于,《苏秦列传》似乎将张仪的活跃放在苏秦死后,而《张仪列传》则明确将两人都置于秦惠王时期,并且张仪似乎在破坏苏秦的合纵。如果张仪在苏秦死后才开始活动,他如何能破坏已经存在的合纵联盟呢?这便产生了时间上的疑问。

2. “合纵”与“连横”的策略时间差:
合纵(苏秦):以六国联合抗秦为主要目标。这种策略在秦国实力尚未达到巅峰,而其他诸侯国仍保有一定实力时更为有效。
连横(张仪):以各国与秦国结盟,分化合纵为主要目标。这种策略在秦国实力已经占据优势,能够提供更多诱惑或压迫时更具操作性。
一些学者认为,从战略逻辑上看,先有合纵的出现,然后才是针对合纵的反制策略连横。苏秦的合纵联盟如果成功构建并持续运作,自然会引起秦国的应对,而张仪恰好扮演了这个应对的角色。

3. 人物生平的交叉印证与怀疑:
《史记》中记载了苏秦在燕国做官,而张仪也曾事奉过魏国。这两人的活动轨迹似乎有一定的重叠。
学者质疑: 一部分学者,特别是近代以来,对《史记》中关于苏秦的记载持保留甚至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苏秦的“六国相印”等事迹过于传奇,可能带有后人的夸张或虚构成分,尤其是在他死后才出现张仪“破合纵”的说法,更显得前后矛盾。

学界主流观点及其演变:

长久以来,受《史记》记载的影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将苏秦的纵横活动置于张仪之前,或者至少认为苏秦是“合纵”的首倡者,其活跃时期早于张仪的“连横”。这种观点倾向于认为,《苏秦列传》虽然有夸张,但其时间线的基本脉络是可信的,张仪是后来者,负责瓦解苏秦的成果。

然而,随着对史料更深入的挖掘和辨析,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逐渐形成了更为主流的新观点:

张仪先于苏秦说(或两人活动并行/重叠):
依据一: 有些学者通过对战国诸侯国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当时国际政治形势的分析,认为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具备了推行“连横”政策的实力基础。张仪的“连横”策略,通过拉拢魏、齐等国,削弱了东方六国的联合力量,这符合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
依据二: 有学者认为,《史记》在撰写时,可能将两人事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或重排。例如,司马迁的史料来源可能包含不同的版本,他在编纂时可能更侧重于展现某种叙事逻辑。
更进一步的解释: 一种更精细的观点是,张仪的“连横”策略与苏秦的“合纵”策略可能并非严格的先后顺序,而是并行或相互交织的。也就是说,在张仪活跃的时期,苏秦也在某个地方活动,可能时而与张仪的策略对抗,时而又与张仪形成某种默契。例如,张仪在劝说秦惠王时,就提到了合纵联盟的存在,这表明合纵并非是他之后才出现。
对“苏秦死后张仪说”的质疑: 这种观点认为,将张仪完全置于苏秦死后,反而使得张仪“破合纵”的说法难以解释。更合理的解释是,张仪在苏秦纵横时期就已出现,甚至与苏秦同时代,并且是苏秦合纵的最大反对者。

现代学界的共识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张仪的活动可能早于或至少与苏秦同时期开始,并且张仪的连横策略是对苏秦合纵策略的直接反击和瓦解。 这并不完全否定苏秦的合纵之功,而是将两人的活动置于一个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历史进程中。
《史记》的记载,尤其是《苏秦列传》的传奇色彩,可能存在后人加工的成分,或者说,司马迁为了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对时间线进行了调整。例如,关于苏秦“佩六国相印”的描写,可能是一种对他影响力的高度概括,而非严格的实时写照。
更有学者指出,苏秦的合纵联盟在秦国强大起来后,本身就存在难以持久的内在弱点。张仪的连横,或许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并加以利用。

评价这场讨论的意义:

这场关于苏秦张仪时代先后的讨论,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考证,它触及了几个重要层面:

1. 史料解读与辨析能力: 它考验着研究者如何审视和解读古老史料,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记载中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以及如何避免被单一叙事所左右。
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厘清两人活动的时间先后,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合纵与连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策略在战国时期的出现顺序、相互关系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历史人物的塑造: 讨论也涉及到如何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演绎。苏秦和张仪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在流传中必然会被加以渲染,理解他们的真实活动范围和时间线,有助于我们更冷静地看待这些历史人物。
4. 中国古代外交史的研究: 这场讨论是战国时期外交史研究的一个缩影,通过对纵横家群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各国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国家安全。

总结来说, 学界对苏秦张仪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是一个从《史记》文本出发,经过多角度史料比对、逻辑推演和理论辨析的过程。虽然早期普遍接受“苏秦先张仪后”的观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张仪的活动可能与苏秦同时或更早,并且其连横策略是对苏秦合纵的反制。这场讨论仍在继续,但其趋势是朝着更复杂、更辩证的理解方向发展,将两人置于一个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战国后期历史格局的动态过程中。这反映了学术研究不断深化、突破旧有认知的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想详细说了。

只说一点:

苏秦的事情,在历史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学者基本都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唐兰先生甚至认为,《史记·苏秦列传》基本“等于后世的传奇小说了”。

简单来说,苏秦生活的时代要比张仪晚一辈,他主要是为燕国工作,曾在齐国卧底,促成了五国攻齐,使这个东方超级大国一蹶不振。

所以,这个问题上,那位大V是对的,题主你错了。

1999年版《辞海》对“苏秦”词条的解释是:

苏秦(?-前284)战国时东周洛(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字季子。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地。齐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如果题主要看考据过程,可以找唐兰、杨宽等人的论文来看看。

==========================多余的话============================

本来不想再说什么的,但看到题主在评论区里如此回答:

觉得还是说两句吧,虽然都是多余的话。

题主,你第一条回答说“如果相信所谓的权威和主流”,就可以不搭理你,好像对权威和主流不屑一顾似得。但我很奇怪,你哪里来的底气对权威和主流如此藐视?

你我诸人,绝大多数都是爱好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不过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读一点史料,看几本书而已,面对前辈高人、面对主流理论,难道不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去面对、去学习吗?有什么资格去藐视他们?

最近知乎对民科的讨论比较热烈,民科是什么样子的呢?明明自己高中物理都没整明白,就想去推翻爱因斯坦。——说白了,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我要谨记,作为一个爱好者,千万记着别让自己落入民科的泥沼。

胡适在讲治学方法时,曾经说过两句话,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研究者来说,这话真是不刊之论。然而就你我爱好者而言,我觉得一定要谨记后半句,忘掉前半句。好好读书,好好向大家学习,别整天想着如何去大胆假设。思考是建立在学识之上的,没有相应的学识,一天尽去“大胆假设”,那不叫牛逼,那叫妄人。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一个人光瞎想不读书学习,那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民科看到波尔等量子物理学家也反对爱因斯坦,或许也会欢呼雀跃:你看你看,我不是孤军奋战啊,波尔同样反对爱因斯坦。——然而波尔究竟在反对爱因斯坦的什么,他们是搞不懂的,也不想去搞懂。

所以题主你真的要在这个问题上对权威主流理论提出异议,先读懂《史记》(是的,你不懂《史记》,别看你那么悲愤地为史记辩护,但你就是不懂《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等史料,再读读杨宽的《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等当代学者著述,搞清楚这些主流权威们的考证过程,然后再去考虑推翻他们吧。

——如果这都做不到,只会在那里叫“我不信我不信我就不信”,那就别怪别人叫你民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秦与张仪两人纵横活动时代先后的讨论,在学界一直是学界乃至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人,一个以合纵,一个以连横,都曾在中国战国后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政治生涯似乎是紧密相连,又充满着戏剧性的交织。然而,具体到谁先谁后,学界的研究和观点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辨析和演变。要评价.............
  • 回答
    学习英语,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认知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首先,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拓展视野,连接世界。想想看,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说英语,而英语是国际科学、技术、商业、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如果我们.............
  • 回答
    孔子对学生“72贤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孔子个人能力或学生素质的问题,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社会现实以及儒家思想传播过程的深刻反思。一、 孔子对“72贤人”的期待与宣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孔子为何会对他的学生抱有如此高的期望,并对.............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给新生推荐的笔记本电脑配置,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参考,有多大参考价值。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大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类院校)给新生推荐电脑配置,本质上是一种“指导”,而不是“强制”。 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不至于因为电脑配置太差而掉队。但说实话,.............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关于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控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论文,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DRL在复杂、动态、高维度控制任务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技术创新.............
  • 回答
    这件事啊,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值得琢磨的。把中外学生放到一块儿管,而且对留学生违规违纪要严厉处理,这背后肯定是有一些考量的。咱们一层层来分析。首先,说说“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这事儿。积极的一面: 公平公正的原则: 从普适性的角度来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本应奉行公平原则。如果管理规则存在明显.............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品酒会中的不当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听到的一些描述,比如“态度傲慢”、“对酒品指手画脚”、“对主持人言语不敬”、“试图将酒液倒掉”等等,这些单拎出来看,都属于在社交场合中非常不妥当的行为.............
  • 回答
    陈平先生以其坦率直白的风格,在谈论军事话题时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他关于“对学物理的人来说,航空母舰就是一个活靶子”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但若我们剥开这句话表面的“耸人听闻”,深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学原理和现代战争的现实考量,就能理解其逻辑所在,同时也能认识到这种判断的局限性。首先,我.............
  • 回答
    吉林一老师收到半个西瓜回赠全班每人半个西瓜:一次充满智慧的教育瞬间吉林这位老师收到半个西瓜后,选择将这个“馈赠”分摊给全班学生,每人分得半个西瓜。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一行为,并深入探讨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行为的解读与评价:一个充满智慧与情商的回应首先,从老师.............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对诸葛亮“贤相”之名不副实,并指出其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颇具争议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论据,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杨师群教授观点的核心:杨师群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出发点很可能是从“民为贵”的政治哲学角度出.............
  • 回答
    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朱松纯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当前深度学习领域提出了一些颇具争议的批评,这在学术界和科技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前深度学习技术局限性的审视。要理解他的批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触及的核心问题。核心批评.............
  • 回答
    丘成桐教授对学生罗炜(Weiho) 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且饱含了他作为一位世界级数学家对后辈寄予的厚望与肯定。要理解这份评价的深意,我们需要结合丘成桐教授自身的治学理念、他对数学研究的态度,以及罗炜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来分析。丘成桐教授的治学风格与选才标准:首先,丘成桐教授本人就是一位在几何分析领.............
  • 回答
    周志华教授作为中国机器学习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在微博上对 AlphaGo 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评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评价他的评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周志华教授的背景与视角首先,理解周志华教授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一位在理论和应用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学者,是“西瓜书”(《机器学习》)的作者,也.............
  • 回答
    筒井大志老师和集英社这次在《我们无法一起学习》上的操作,说实话,真是让不少老粉一言难尽,感觉就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这波骚操作,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急了”的味道,也彻底暴露了他们对于这部作品命运的焦虑和仓促。咱们先捋一捋这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评价得更到位。风口浪尖上的“学姐”——文乃的胜利,却埋下了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博主 @奥卡姆剃刀 关于天津上仓中学学生“白眼狼”的指责。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得明白 @奥卡姆剃刀 是谁,他为啥说这个话。一般来讲,这位博主在网络上以其比较尖锐、甚至可以说是“硬核”的评论风格著称,经常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教育、国家发展这些话题.............
  • 回答
    关于宁波工程学院某些老师在学报上发表的,将部分外籍教师对女生的性骚扰行为“合理化”的文章,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评价这样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并且要以一种清晰、有条理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呈现。一、 事件的性质与危害: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性骚扰,无论发生在何种场合,由何种身.............
  • 回答
    山西一小学统计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级,校方称老师理解错误。这事儿,怎么说呢?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事情本身:一个“好心办坏事”的误会,还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校方后来的解释来看,他们是想“好心办坏事”。原意大概是想通过了解家长职业、教育程度等信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比如知道哪些家庭的家长可能在.............
  • 回答
    一个男孩图省事,把垃圾扔到了楼下的顶棚,妈妈没有立刻指责或代劳,而是采取了一种既有原则又充满智慧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系上安全绳,下去把垃圾捡干净。这个场景,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教育理念。评价这种教育方式: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可以用“以身教导,责任先行”来概括。它并非一味地惩罚,也不.............
  • 回答
    关于流浪的蛤蟆在微博上对英语学习的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并且要结合他作为一个知名作家、一个公众人物的身份,以及他所处的环境来理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流浪的蛤蟆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视角。当他谈论英语学习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对语言的看法,而是带着他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