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里对诸葛亮的评价说“贤相”名不副实: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

回答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对诸葛亮“贤相”之名不副实,并指出其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颇具争议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论据,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杨师群教授观点的核心:

杨师群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出发点很可能是从“民为贵”的政治哲学角度出发,认为一个真正“贤”的统治者,其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减轻其负担。他可能认为,尽管诸葛亮在军事、内政、法律等方面展现了卓越才能,但其在蜀汉政权运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内政策上,可能未能充分体现出“惠民”的实质,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从而质疑了其“贤相”的声誉。

具体的“百姓负担沉重”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挖掘可能存在的证据:

1. 连年北伐的巨大消耗: 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最显著的政治活动就是数次北伐曹魏。虽然这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但战争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消耗。
军粮供应: 每次北伐都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运往前线,这必然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为了支撑这套体系,蜀汉可能会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征收力度,增加赋税和徭役。
兵役征发: 战争需要大量的士兵,这会从农民中抽调青壮年,影响农业生产,并给家庭带来经济和劳动力上的损失。
战争损耗: 即使不考虑战败,战争本身也会造成物资的损耗,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百姓身上。

2. 严苛的法律和制度: 诸葛亮以治国严谨、赏罚分明著称。《出师表》中“治军”、“治民”、“赏罚”、“禁奸”等词语,都体现了他对制度建设的重视。然而,严谨的法律和制度,如果执行过度,也可能成为百姓的负担。
法度森严: 诸葛亮推行的法律可能相对严苛,对各项事务都有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和效率,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百姓的自由,增加了违规的风险,一旦触犯,惩罚可能不轻。
税收和徭役: 为了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军事行动,税收和徭役是必然的。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详细描述蜀汉百姓的税负水平,但从常理推断,为了支撑北伐,这些负担很难轻。

3. 对民生的关注程度: 尽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庶几可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效忠勤王之志”的决心,但其主要的精力似乎都投入到了北伐和制度建设上。一些历史学家可能会质疑,在这些宏大的目标下,对普通百姓的民生福祉的关注是否被置于次要地位。
“功业”与“民生”的权衡: 诸葛亮肩负着兴复汉室的政治使命,这使得他的施政目标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将国家的战略目标置于短期内民生的改善之上,认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最终惠及百姓。

如何看待这些“负担”?

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评价,关键在于如何衡量这些“负担”:

“贤”的定义: 什么是“贤相”?是仅仅指治国的才能和效率,还是必须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如果“贤”包含“惠民”,那么诸葛亮的行为是否满足这一标准,确实值得商榷。
历史的局限性: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权林立。蜀汉作为三国中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其生存和发展本身就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对抗强大的曹魏,诸葛亮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力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史料的解读: 《三国志》等史料在描述诸葛亮时,多以褒扬为主,强调其勤勉、智慧和忠诚。关于其对百姓的压榨,直接的、详尽的史料并不多。杨师群教授的评价,很可能是基于对当时整体社会状况的推断,以及对“贤相”标准的重新解读,而非直接的证据链。
“名不副实”的程度: 即使承认诸葛亮统治下的百姓负担可能较重,这是否就足以否定其“贤相”之名?“贤相”并非“圣人”,其施政必然受到时代、国情、政治目标的制约。诸葛亮在维持蜀汉政权稳定、发展生产、规范法制等方面的贡献,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

杨师群教授关于诸葛亮“贤相”名不副实的评价,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史观的视角,强调了从“民生”角度审视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他的观点可能指向了诸葛亮连年北伐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其严苛的治国方略对百姓可能造成的负担。

然而,要完全认同“名不副实”的论断,可能还需要更充分的、直接的史料支持,以量化这种“负担”的程度,并与诸葛亮在其他方面(如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选贤任能等)的贡献进行更细致的权衡。

可以说,杨师群教授的评价,挑战了我们对“贤相”的刻板印象,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看到他们行为的多面性,尤其是要关注其政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讨论,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历史,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流传已久的定论。诸葛亮是复杂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某答案,真是醉了,我不过是贴出具体事实,连太多的主观看法都没有,居然被说成人身攻击。

我有说他不孝了吗?不过是网上的材料而已。

杨教授本身就是史盲,这么气急败坏,而且还不让评论……

以下原答案。


为什么(我知道的)政法大学教授,都是史盲呢?











突然想到这一段了,请让我笑一会儿,这和杨教授的言论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东,汉东……呵

好吧,笑完了,再说点题外话。

我稍微了解过一些杨师群教授的事迹,因为我买过一些他的父亲杨宽先生的著作。本着对杨宽先生的尊敬,我稍微上网了解了下杨宽先生的生平。


这位杨师群教授,正是杨宽先生的儿子之一。

杨宽教授生前的自传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很难找到,大约只能找到电子版(孔夫子或许有实体,没查证过)

其中有关于他的儿子的。

当然,我也无意就道德上对杨师群教授进行审判,我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感兴趣的可以找杨宽先生的自传来读,附带一提杨师群教授后来也进行过辩解。

我主要是强烈推荐杨宽先生的著作


好了,题外话说完,现在说杨师群教授。

这位教授有一句名言“中国五千年文明,没有哪一年是灿烂的。”

所以关于杨教授言论的荒谬,我就不再重复。关于当年杨教授的博客风波,我也不想再提,都有高票说得很详细了。

我们就看杨师群教授的著作吧,就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立场不同也很正常,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凝结着杨师群教授数十年阅读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的《中国历史的教训》

上目录,看第四十五条,其实杨教授对于诸葛武侯的看法早就存在了。

至于内容……抱歉,我是云读者。感兴趣是可以去看,因为我只看到自序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杨教授是个怎样的人,我就不做主观评价了,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屁股不同,能有什么令人惊奇的言论,都不足为奇。


3.8更新,补充个好玩的

user avatar

这位杨师群教授,感觉他的思想觉悟不高啊!是不是对想借诸葛亮,映射一些什么东西?

想对几十年前的事情提意见,直接说啊,不用那么拐弯抹角的!

言归正传,这里说一说诸葛亮百姓治下的负担吧。

首先要明确,诸葛亮北伐,既然是打仗,百姓肯定是比平常承受更多的负担,比如徭役。

但陈寿在《诸葛亮传》里,借孟轲强调"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也就是说诸葛亮让蜀汉百姓服徭役,百姓不怨恨诸葛亮。

《三国志》和《汉晋春秋》多次提到诸葛亮在几次北伐前后屡屡“治戎讲武”、“厉兵讲武”、“教兵讲武”,这“讲武”就是宣传政策,让百姓知道,蜀汉政府始终代表蜀汉百姓的利益。

  • 诸葛亮宣传政策,发动百姓
(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注)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注)杜预注左传卷四十三:三月,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常法。
(注)陈寿评曰: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除了教化群众外,还被比喻为召公和子产,召公亲力亲为处理群众上访,子产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向群众公开,而诸葛亮则兼具召公和子产的特点,以实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的效果,以使百姓“无怨者”。

(注)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诸葛亮还发明木牛等辎重,而使“人不大劳”,以降低百姓的徭役。

诸葛亮的军费,主要来源于南中豪强,以及蜀布贸易。

当然,北伐还要大量消耗物资,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诸葛亮通过打击南中豪强酋长,来补贴北伐军费。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说明诸葛亮北伐军费,南中承担了相当份额。

(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注)三国志李恢传: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诸葛亮命令李恢为南中都督,把南中的豪强酋长迁徙到成都,而与其部族隔离,以蜀汉政府来替代豪强酋长,亲自上阵收税,减少了中间损耗和环节,然后“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来“充继军资”,从而做到北伐费用不绝。

诸葛亮还强调蜀锦是“民贫国虚”时的“决敌之资”。在诸葛亮的运营下,使得曹魏“市于蜀”,东吴也“资西蜀”,把蜀锦发展成为蜀汉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注)刘宋山谦之的丹阳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
(注)与群臣论蜀锦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復不喜也。

当然了,由于蜀布过于流行,产量跟不上需求,以至于曹丕抱怨蜀布质量下降而“殊不相比”,连鲜卑人也开始不高兴。

现在很明确了,诸葛亮时期,百姓的负担:

  • 百姓徭役负担:有,但诸葛亮通过教化百姓,执法公平公正,来发动百姓,而百姓不怨。
  • 百姓经济负担:比较轻,通过打击南中豪强,以及蜀布贸易,来补贴军费。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了诸葛亮时期的百姓负担,但也基本上说了诸葛亮的解决方式。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