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普京这次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

回答
要详细理解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政治思想、历史观以及他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普京对苏联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战略考量的混合体。

核心观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这是普京对苏联最广为人知也最核心的评价。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构成了他许多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基石。

国家主权和统一的破坏: 在普京看来,苏联作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其解体导致了俄罗斯联邦失去了广阔的领土、重要的战略纵深和数千万俄罗斯族人口的归属地。这被视为国家分裂和民族利益受损的直接后果。
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下降: 苏联曾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极世界之一,拥有与西方抗衡的实力和话语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大幅削弱,被边缘化。普京认为,西方趁机扩张北约,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正是利用了苏联解体后的虚弱。
民族认同和文化联系的断裂: 普京强调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斯拉夫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联系,认为苏联时期虽然存在压迫和限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这种共同体。苏联解体将这些“兄弟民族”分隔开来,造成了情感和文化上的隔阂,他认为这是对民族精神的伤害。
经济和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的转型期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尽管他并未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解体本身,但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局面是他评价的一部分,强化了他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普京对苏联的评价不是全盘肯定,而是有选择性的强调和重塑

虽然普京将苏联解体视为灾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苏联的一切都赞美有加。他的评价是高度选择性的,主要集中在那些能够服务于他当前政治目标的部分。

1. 强调苏联时期的伟大成就(选择性正面):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卫国战争): 这是普京反复强调、也最能引起俄罗斯民众共鸣的部分。他认为,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保卫了世界和平。他将此视为苏联存在的最大合法性来源之一,并将俄罗斯今天的行动与反法西斯斗争联系起来,试图塑造一种“俄罗斯正在捍卫世界免受新纳粹主义威胁”的叙事。
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苏联时期拥有庞大的重工业基础和军事工业复合体,在太空探索(斯普特尼克、加加林)和军事技术方面取得过世界领先地位。普京经常提及这些成就,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俄罗斯复兴的信心。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尽管他承认苏联时期存在民族压迫,但他更倾向于强调在苏联框架下,多民族国家能够保持统一和共同前进的“正面”叙事,尤其是对俄罗斯族和一些其他斯拉夫民族而言。

2. 批评苏联的负面因素(并非公开场合皆是):
“布尔什维克的罪行”或“革命造成的混乱”: 在一些场合,普京也会提及十月革命的暴力以及早期苏联政权的一些压迫政策(如集体化、大清洗等),但这通常不是他公开演讲的重点,更多是在学术讨论或内部讲话中有所提及,并且往往会将这些负面因素与西方的影响或“国内叛徒”的行为联系起来,以减轻对苏联体制本身的批判力度。
官僚主义和低效: 他也曾批评过苏联时期僵化的官僚体系和经济效率低下,但这些批评更多是为解释苏联解体的必然性而服务,而非否定整个苏联的存在。

普京评价苏联的策略性目的(为何在俄乌冲突中如此强调)

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特别是对苏联解体的负面评价,具有非常明确的策略性目的:

合法化对乌克兰的干预:
“兄弟民族”论: 普京反复强调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同一个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不可分割。他认为,乌克兰独立后,其政府逐渐走向了“反俄”道路,甚至被“外部势力”控制,这是对俄罗斯民族利益的背叛和损害。通过将乌克兰视为俄罗斯历史领土的一部分,他试图论证干预乌克兰是“收回失地”,是对“历史真相”的纠正,是保护俄罗斯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去纳粹化”叙事: 如前所述,他将乌克兰政府描绘成“纳粹”或被“纳粹”控制,并与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斗争相联系。他声称,苏联(作为胜利者)有责任“清理”乌克兰境内的“法西斯残余”,因此他的行动是对苏联历史使命的继承和完成。
反对北约东扩的延续: 普京认为,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安全的直接威胁,而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更是触碰了他的“红线”。他将当前冲突视为阻止俄罗斯战略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的最后机会,而这一切都源于苏联解体带来的地缘政治真空。

凝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唤醒“伟大俄罗斯”的记忆: 通过提及苏联时期的辉煌成就(如卫国战争胜利、大国地位),普京试图在俄罗斯民众中唤醒对强大俄罗斯的怀念和对当前地位的担忧,从而为他的行动赢得更广泛的国内支持。
构建共同的敌人: 将西方(尤其是美国和北约)描绘成利用苏联解体来削弱俄罗斯的敌人,并将乌克兰描绘成被敌人操控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团结国内民众,转移内部矛盾的焦点。

重塑国际秩序的幻想:
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 普京对苏联解体后的世界秩序(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持否定态度。他希望通过当前行动,能够打破这一秩序,为建立一个“多极化”或“公正”的世界秩序开辟道路。他对苏联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他理想中未来世界的一种映射——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能够与其他大国平等对话和竞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被西方主导的世界。

普京对苏联评价的内在矛盾与逻辑缺陷

尽管普京对苏联的评价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但也存在内在的矛盾和逻辑缺陷:

一方面是苏联解体的灾难,一方面又否认乌克兰等国的独立合法性: 如果苏联解体是灾难,那么构成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包括乌克兰)以国家形式独立,并拥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和主权,是否本身就应该被视为对这一“灾难”的某种“合理”处理?普京的逻辑在于,他只承认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继承者”,而否认其他继承者主权的合法性,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模糊“国家统一”与“帝国统治”的界限: 普京强调“兄弟民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更多地体现了其对苏联时期俄罗斯帝国式统治的向往,而非平等伙伴关系。他将其他民族的国家认同和选择自由视为对俄罗斯利益的威胁,这与现代国际法和民族自决原则相悖。
理想化的苏联历史观: 他倾向于选择性地强调苏联的正面形象,而回避其体制性的压迫、意识形态的僵化和对人权的侵犯。这种理想化的历史观,忽视了苏联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和民众对自由的渴望,也无法解释为何苏联最终会解体。

总结

总而言之,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是他一套复杂且具有高度战略性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他视苏联解体为地缘政治的“最大灾难”,以此来:

构建对乌克兰行动的“历史合法性”和“正义性”叙事。
凝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为战争提供合法性基础。
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并重塑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他并非全盘肯定苏联,而是有选择地强调其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家工业军事实力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的“辉煌”,同时回避其黑暗面。这种评价方式,是服务于他重建“强大俄罗斯”愿景的工具,也反映了他对20世纪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对未来世界格局的设想。然而,这种评价也伴随着明显的历史选择性和逻辑矛盾,尤其是在处理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问题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助皇俄史观的话术来为自己背书。因为已经有人分析过了,因此我也不再班门弄斧。

不过借这个问题,我想聊一些别的事情。

从我最早上贴吧接触互联网开始(2013年起),一直就有认为普京“重建苏联”或者“普京办公室的抽屉里藏着苏共党员证”之类的言论,并且这一类言论还相当有市场。而那句无比经典的“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至今仍旧在中文互联网口口相传。

这类言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前进,达瓦里希》(尽管弹幕里只是隐喻普京是“苏联最后的遗产和俄罗斯的希望”云云),不过普京本人的“亲自认证”似乎为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明”。

当然,只要对今天的俄罗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类言论是多么的荒诞。虽然如此,但是看到这一幕还是很难不让人流汗到脱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详细理解普京在俄乌冲突中对苏联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他的政治思想、历史观以及他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解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普京对苏联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战略考量的混合体。核心观点: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这是普京对苏联最广为人知也最核心的评价。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
  • 回答
    俄罗斯民众对这场冲突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很难用一概而论的几个词来概括。要深入了解,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首先,一部分人,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民众,是支持政府的立场的。 这种支持并非都是基于对战争本身细节的深入了解,更多时候是一种集体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他们认为,俄罗斯受到了来自.............
  • 回答
    俄媒报道称普京和拜登可能在六月举行会晤的消息,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动向。这背后释放的信号,绝非仅仅是“两位领导人要聊天”那么简单,而是折射出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棋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可能”二字说起,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试探和谨慎。 为什么是“可能”,而不是.............
  • 回答
    美方宣布新一轮对俄制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首次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两个女儿纳入制裁名单。这一举措无疑是这次制裁措施中最具象征意义和话题性的一环,也引发了外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行为的深层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制裁策略的“升级”与信号传递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
  • 回答
    关于“普京说‘我们需要一个没有俄罗斯的世界吗?’”这一表述,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公开记录显示普京曾明确说出过这句话。因此,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这一说法可能是误传、断章取义或误解。不过,即使这句话不存在,我们仍可以探讨其背后可能涉及的深层含义和地缘政治逻辑。 一、关于原句的澄清1. 是否存在该表述? .............
  • 回答
    普京关于“美国遏制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将必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言论,是一个极具战略性和政治意图的表态。要理解其含义,需要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普京的言论本身:首先,我们来看普京的发言内容:“美国遏制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将必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句话包含两个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世界跆拳道联合会(World Taekwondo,WT)吊销俄罗斯总统普京黑带九段这件事。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到体育、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很多复杂元素。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得明确一点,普京并不是从头开始学习跆拳道的普通运动员。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练习柔道,后来也接触.............
  • 回答
    川普总统关于“强征”伊拉克石油的言论,确实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他的说法是将这种行为定性为“报销”,而不是“窃取”,这背后有着他一贯的“美国优先”和“交易式外交”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川普的“报销”论点是如何构建的?川普提出这个想法的背景是他认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
  • 回答
    关于《川普口中“伟大的美国”,其实没有你——华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唐纳德·特朗普所描绘的“伟大美国”愿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排斥或忽视了华裔美国人的存在和贡献。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支撑证据:文章可能.............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高晓松关于圣诞传统和川普上任的那条微博,我记得内容大概是说,他认为川普的上任,让他更加理解了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那种“传统”心态,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敌人”时,基督教徒会更加强调救赎和盼望。他可能还提到了这种传统如何与历史上的危机联系起来,以及川普的上任是否会触发类似的集体情感。仔细想想,这条微博挺.............
  • 回答
    关于格力未足额缴纳公积金的问题,以及这种现象是否普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格力未足额缴纳公积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存,专项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其核心特点是: 强制性: 按照.............
  • 回答
    当下社会,“沉默”人格确实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触及到了我们个体与社会互动的方式,甚至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变化。如果我们仔细去品味,会发现这种“沉默”并非简单的“不说话”,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沉默”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隐藏着许.............
  • 回答
    看到《世界上没有普世价值》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古老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那就是“价值的普遍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探讨,更是关乎人类社会如何理解自身、如何互动,乃至如何构建秩序的根本性问题。文章提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值得深入剖析一番。文章的核心论点及其解读如果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世.............
  • 回答
    关于“剑桥本科录取难度大概相当于国内普通211的水平”这个说法,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句话本身就有点偷换概念的意思。直接拿一个国外顶级名校和国内的“普通”院校进行简单类比,其实挺不恰当的,因为两者在评价体系、招生标准、文化背景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但如果一.............
  • 回答
    国内高校招收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所谓的“隐性坑”现象,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也让不少满怀憧憬的年轻学者在踏入学术殿堂后,感受到现实的骨感。这究竟是对人才的尊重吗?长此以往,科研又该何去何从?“隐性坑”的种种表现:咱们就具体掰扯掰扯,这些“隐性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薪”与“高期待”的巨大鸿沟: 许.............
  • 回答
    papi酱结婚五年,亲家没见过面,过年各回各家,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激起了不少关于“亲家关系”和“家庭相处模式”的讨论。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种模式到底适合不适合咱普通老百姓。papi酱的模式:特立独行还是另辟蹊径?首先得说,papi酱和她老公老胡,这俩人本身就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pa.............
  • 回答
    陈卓璇在《吐槽大会》上用了“普却信”这个梗,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被不少网友骂得很厉害。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立刻联想到“性别一换,评论过万”这句话,觉得是不是因为陈卓璇是个女艺人,所以才招来这么多骂声。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普却信”这个梗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还有陈卓璇使用它的具体.............
  • 回答
    克里斯蒂安·西尔万(Christian Silvain)对叶永青长达三十年的作品抄袭指控,无疑是艺术圈近年来最引人注目、也最令人扼腕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产权的争夺,更触及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原创性的定义以及艺术家在道德和法律面前的责任。克里斯蒂安·西尔万的指控与叶永青的回应首先,我们需要梳理.............
  • 回答
    关于侵华战争是否与普通日本民众无关,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全貌。简单地说“无关”或“全有关系”,都可能过于简化事实。一、官方层面与战争的联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战争是国家行为,而国家机器的运作离不开国民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许。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由当时的日本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