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视新闻微博称30%的已婚女性都遭受过家暴?家暴真有这么普遍吗?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的、抽样方法科学、样本量足够大的调研,那么这个数字的可信度会比较高。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家暴的统计往往存在一些挑战:

取样偏差: 调查对象是否能真实代表全体已婚女性?是否存在某种倾向性,比如更容易接触到有家暴经历的群体?
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是在特定地区还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家暴的发生率可能会有差异。
统计口径: “遭受过家暴”是如何定义的?是包括了言语、精神、经济控制,还是仅限于身体暴力?不同的定义会影响统计结果。
隐蔽性: 家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多受害者会因为恐惧、羞耻、经济依赖等原因而选择沉默,不向外界透露。这意味着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比统计数据还要高。

但即便是存在这些挑战,任何一个指向较高比例的统计数据,都说明家暴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30%这个数字,如果属实,意味着在中国,平均每三个已婚女性中,就有一个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

2. 家暴的普遍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家暴真有这么普遍吗?”这个问题背后,反映了很多人对家庭暴力严重性的认知不足,或者认为家暴是少数家庭才会遇到的不幸。但事实是,家暴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个阶层、各种背景的家庭中,其普遍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不仅仅是身体暴力: 很多人一提到家暴,就想到拳脚相加的身体伤害。但家暴还包括更隐蔽、但同样具有毁灭性的形式:
精神暴力: 辱骂、贬低、威胁、恐吓、冷暴力、控制等,长期下来会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
经济控制: 控制受害者的经济来源、消费,甚至限制其工作,使其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施暴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手段。
性暴力: 强迫配偶进行性行为,即使在婚姻关系中,这依然是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
为何如此普遍?根源在哪里?
父权制文化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是“顶天立地、有力量”,而对女性则存在“贤良淑德、以夫为贵”的刻板印象。这种观念容易滋生男尊女卑的思想,认为男性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可以支配女性。
权力不平等: 家庭内部往往存在权力不平等,施暴者利用这种不平等来控制对方。
经济依赖: 如前所述,经济上的弱势一方更容易成为被控制和施暴的对象。
“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 这种观念阻碍了家暴受害者求助,也让施暴者肆无忌惮。
法律法规和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 尽管我国在反家暴方面已经有了法律规定和相关机制,但其执行力度、社会对受害者的支持和保护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求助,或者求助后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施暴者的侥幸心理: 由于家暴的隐蔽性,很多施暴者认为“打老婆是家务事”,不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3.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应该做什么?

30%的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数字,它代表着成千上万个破碎的家庭,无数女性遭受的痛苦和煎熬。面对如此普遍的家暴现象,我们需要:

提高全社会对家暴的认知: 让更多人明白家暴的危害性,它不是小事,也不是私事,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犯罪行为。
鼓励受害者发声: 消除受害者的羞耻感,让他们知道寻求帮助是正当的,而且有途径可以获得支持。打破“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
完善法律法规和执行机制: 加强家暴的预防、制止和惩处力度,让施暴者付出代价。
加强社会支持体系: 建立更多庇护所、心理咨询机构,为受害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区、学校、医院等都要承担起识别和干预家暴的责任。
反思性别文化: 从根源上挑战父权制和性别歧视,倡导性别平等,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家暴的发生。

央视新闻微博发布这样的数据,目的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引起警醒,推动全社会正视家暴问题,并采取行动去改变。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家暴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常想是不是有些人非得要被脚踩脸上了才会反抗。

如果男人都不为自己发声,他就该死!我是男人,所以我反对女权造谣中国男人强奸率22.7%的报道。

如果已婚男都不为自己发声,他也就该死!我不是已婚男,所以这次我不发声。

user avatar

zhuanlan.zhihu.com/p/51数据是假的,女权社会就是滋生这类谣言的土壤和温床。

user avatar

只要女人愿意,你看她一眼都可以算侵犯,你说重一句话都是家暴!

user avatar

30%的中国已婚女性都曾遭受过家暴

我不懂,这个数据如何得出的?既然用了"中国",那么谁家收到过关于这个的调查问卷?大概我家被漏了?

user avatar

主要是男的被踢,会不认为是家暴。而女的被碰了一下可能就算是家暴

视频中一个男的在擦车,一边擦一边听歌还跟着唱。

我还去查了,我想要雪白的姑娘是真的歌词。

当这个男人唱到这一句时,一个女人快速冲了出来,然后踢他。

然后看视频文案,妻子反应也太真实了一个表情。这个表情一般意义是笑哭。表明这是一个好笑的事情。我去看了一些评论,没人会说家暴,都没人往这方面想。所以也没人认为这是家暴。

那你反过来想,要是一个女的看到电视里的明星,说一句好想嫁给他。然后老公跳出来给她一耳光,你觉得评论会是怎么样的?


我这个人比较爱玩抖音,涉及到夫妻矛盾的视频,男女欺负对方但是不至于死人的事件中,男的欺负女的,配乐基本是悲伤的,女的欺负男的,配乐大多是欢快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看看是不是这样。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099783344537190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央视新闻微博号发出“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转发分享!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这样一条微博,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来看,女性确实在某些抑郁症的诊断和患病率上,普遍高于男性。这并非凭空捏造的说法,而是有大量调查数据和临床观察支持的。比.............
  • 回答
    在央视新闻关于“刑法新修正案草案取消9项死刑罪名”的微博下方,评论区的景象可谓是五味杂陈,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复杂心态和多维度的思考。首先,你可以看到一股相当普遍的 支持和赞同 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法治文明迈出的坚实一步。他们会提到,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该慎用,取.............
  • 回答
    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文章却未标明出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也折射出当前网络信息生态的一些特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理应标注出处。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对内容原创性的认可。知乎上的很多文章都是作者花.............
  •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看到央视新闻报道“安徽警方破获特大制售毒狗针案,查获毒狗针五万余支”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牵涉到严重的动物福利问题和公共安全隐患,令人心痛。事件本身令人发指:首先,制售毒狗针这种行为本身就极端残忍。狗作为人类忠实的伙伴,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用毒狗针来非法捕杀.............
  • 回答
    央视新闻邀请郭杰瑞直播美国修建方舱医院一事,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反应、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视角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从“邀请郭杰瑞”这个角度来看,央视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很有讲究。郭杰瑞(Drew Binsky)在国内算是个挺有知名度的外国博主,他以制作介绍各国.............
  • 回答
    标题党下的人性观察:韩国泡面价格飙升背后的“失去感”央视新闻以一个颇具煽动性的标题——“13年来最贵!韩国人失去‘泡面自由’逛超市犹豫不决啥也不敢拿?”——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韩国近期日益严峻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这个标题,以其直观的“贵”和带有情绪色彩的“失去自由”、“犹豫不决”、“不敢拿”,成功地抓.............
  • 回答
    央视新闻直接公布白银案犯罪嫌疑人详细信息,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这样做是否恰当、会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信息公开和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说,白银案是中国刑事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件,其侦破过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时隔多年,警方能够将真凶抓捕归案,这.............
  • 回答
    央视新闻对谷岳在狗不理的差评视频的定性,可以说是将一件本就颇具争议的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将其定性为“不客观,不尊重餐厅”,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层面,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从“不客观”这个角度来看,央视新闻的这一定位,暗示了谷岳在视频中呈现的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对于一个餐饮体验的评价,往往是主观感.............
  • 回答
    关于B站央视新闻联合发文《央视评货拉拉事件中似是而非的声音》,我的看法是,这件事情的出现和央视新闻选择在B站这一平台发声,本身就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和解读。首先,央视新闻在B站发声的意义。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发声通常具有代表性,且往往带有引导舆论、传递官方立场的属性。选择在B站这.............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最近央视做了一期关于电饭煲的横评,把市面上价格相当的国产和日本品牌放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对比测试。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次央视的节目接地气。没有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参数分析,也没有请什么复杂的专家团队,而是直接把我们老百姓家里常用的那几项功能,比如煮饭、.............
  • 回答
    看到老陈因为直播反诈而火遍全网,甚至登上央视新闻,这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事情。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基层民警的努力,更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反诈宣传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和突破。这波反诈宣传有多大作用?我认为,这次反诈宣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会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反.............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最近央视一套播出的《小镇大法官》,确实是一部挺有意思的作品,看下来感受颇多。它讲的是一群扎根基层的小镇法官的故事,听着就觉得一股子接地气儿。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去展现基层司法的“真实”一面。你别说,现在拍的很多影视剧,要么是那种全国顶尖的大案要案,要么就是检察官、律师各.............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的“美国科学家:武汉绝不是新冠病毒源头”这一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首先,要理解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其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带有国家立场和宣传意图。当它引用“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标题和主要论点时,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试图利用国际科学界的权威声音来支.............
  • 回答
    央行新规:扫码支付日限额五百元,是“限制”还是“规范”?近日,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新规,其中一条关于扫码支付的日最低限额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明年(2024年)4月1日起,扫码支付单日最低限额将设为500元。这一消息一出,网络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的限制,.............
  • 回答
    看待央视与韩国 KBS 签署协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合作内容、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等。由于目前公开的关于此次协议的具体细节相对有限,我们将基于已知信息和过往经验进行推测和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韩媒体交流的延续与深化: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密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