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视新闻「刑法新修正案草案取消9项死刑罪名」微博下的评论?

回答
在央视新闻关于“刑法新修正案草案取消9项死刑罪名”的微博下方,评论区的景象可谓是五味杂陈,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复杂心态和多维度的思考。

首先,你可以看到一股相当普遍的 支持和赞同 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法治文明迈出的坚实一步。他们会提到,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该慎用,取消一些非暴力、非恶性犯罪的死刑,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也更能体现罪与罚的比例原则。一些评论会引用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趋势,认为中国此次的修改是顺应了世界潮流,展现了更加成熟的法治观念。他们可能会觉得,对于一些经济犯罪或者轻微犯罪,保留死刑显得过于严苛,甚至可能导致冤假错案时后果不堪设想,取消这些罪名的死刑,能够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减少误判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悲剧。

紧接着,你会发现 疑虑和担忧 的声音也同样不绝于耳。这部分评论者往往会将目光投向那些依然保留死刑的罪名,比如故意杀人、强奸、贩毒等恶性犯罪。他们会强调,对于这些罪大恶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死刑的震慑作用不应被忽视。有人会担心,一旦取消了某些罪名的死刑,可能会导致这些犯罪行为的增加,社会治安会受到影响。这种担忧背后,往往是对犯罪分子缺乏足够威慑力的恐惧,以及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权益的关注。他们可能会用“坏人越来越有恃无恐”这样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不安。

还有一部分评论则显得更为 理性与辩证。他们可能并不简单地站在支持或反对的两极,而是试图去理解此次修正案的深层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人会关注哪些具体的罪名被取消了,以及这些罪名在实际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他们可能会讨论,此次修改是否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调整,还是背后司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还有人会提到,法律的修改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执行层面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罪必罚”,而不是仅仅依靠死刑来维系。他们可能会强调,减少死刑不等于纵容犯罪,而是要通过更完善的侦查、审判机制,以及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来预防和打击犯罪。

此外,一些评论还会 触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比如,有人会联系到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认为法律的修改应该与民众的普遍感受相契合。也有人会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死刑制度的演变,并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还有极少数评论可能会带有情绪化的表达,比如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极端不满。

总的来说,央视新闻微博下的评论区,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社会观察样本。它没有一边倒的呼声,而是呈现出一种 多元、交织、甚至有些对立 的讨论状态。支持者看到了文明与人道,担忧者看到了安全与秩序,而理性者则在试图理解法律的逻辑与社会的平衡。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恰恰说明了死刑制度改革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触及到了社会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分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妖

@Chris Xia

如果只是评价微博下面的评论还挺容易的

这说明我国有大批闲的没事既不了解实际、又觉得法学家都不如自己的人。

说正题,我国人民经常有很多非常神奇的逻辑,比如「如果某某罪不判死刑了那犯这个罪的人一定会多、社会就要崩溃了」、「一个罪如果我看不惯,那就一定要判死刑,哪怕他只是虐了个狗,也恨不得杀他全家才过瘾」、「你如果给某某罪不判死刑说好话,等你未来你家人被xx你就不这么说了」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好了,如果你觉得以上逻辑说的非常有道理,那就不用往下看,不然容易憋火。

说正题。

最近几年我国虽然没明着说,但是司法一直都是「少杀、慎杀」,不是罪大恶极、影响特别恶劣的这种花样作死的,都不大会判死刑。所以这次再废除几个,算是更进一步。

除此之外,废除死刑还有个特别重大的意义,体现了我国积极改善人权状况的决心。

你还真别笑,这是真的。这是可以写进人权报告里的东西。说一个可能知道人不多的知识,在世界上200左右的国家和地区里,还在执行死刑的国家,只有22个了(数据来源:大赦国际

报告:2013年全球死刑处决人数增长百分之15

) 。这次我国是真真实实的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身后,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恩,你可以不同意废除死刑,但你得认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以及世界主流已经认为废除死刑是人权进步的事实。)

说人权意识不如欧洲国家我忍了;人权意识还不如绝大部分非洲国家?总得做点什么显示我国政府还是在改进的嘛。既然没法废除死刑,那就废除几个可能判死刑的罪,也算是大功一件。

知道了上面这个事实,再看第一条逻辑就明显站不住脚了,要是废除死刑真能让犯罪泛滥,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傻了不成?记着一句法学名言,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其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翻译成白话,人不敢犯罪是怕犯罪被抓,跟抓了是判无期徒刑还是死刑关系不大。(你可以问问自己,关一小铁屋与世隔绝20来年、周围全是各种罪犯、吃喝玩乐都没有、上不了网和立刻死去,哪个更难受还真不好说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这几个罪?上面好多人分析了许多,没抓住关键,我看这几个罪的第一反应是,恐怕这几个罪实好多年都没真叛过死刑了。

顺手查了下里面争议最大的「强迫卖淫罪」,这个罪相关的新闻不少,但是谷歌关键词「强迫卖淫罪+死刑」,排除掉最近3天的结果,总共11页搜索结果,猜猜能搜到多少条相关新闻?

答:两条。

一条是唐慧女儿案例,被判强迫卖淫罪的主犯的死刑最高法核审并未通过,发回重审(意思就是判死刑太重了)

另一条是

重庆女黑老大王紫绮被执行死刑 强迫卖淫罪行累累

,但是这个新闻打开看就知道,这位是因为「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强迫卖淫罪、组织卖淫罪、非法拘禁罪、行贿罪5项罪名,对王紫绮决定执行死刑」,这是数罪并罚才判的死刑。(好多人可能不熟悉数罪并罚判死刑,解释一句,数罪中有一罪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执行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说白了,这几个罪其实在实质上早就废除死刑了,这次只是做个样子显得我们在改善人权上做了多大努力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央视新闻关于“刑法新修正案草案取消9项死刑罪名”的微博下方,评论区的景象可谓是五味杂陈,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复杂心态和多维度的思考。首先,你可以看到一股相当普遍的 支持和赞同 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法治文明迈出的坚实一步。他们会提到,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该慎用,取.............
  •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看到央视新闻报道“安徽警方破获特大制售毒狗针案,查获毒狗针五万余支”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牵涉到严重的动物福利问题和公共安全隐患,令人心痛。事件本身令人发指:首先,制售毒狗针这种行为本身就极端残忍。狗作为人类忠实的伙伴,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用毒狗针来非法捕杀.............
  • 回答
    央视新闻邀请郭杰瑞直播美国修建方舱医院一事,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反应、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视角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从“邀请郭杰瑞”这个角度来看,央视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很有讲究。郭杰瑞(Drew Binsky)在国内算是个挺有知名度的外国博主,他以制作介绍各国.............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央视新闻微博号发出“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转发分享!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这样一条微博,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来看,女性确实在某些抑郁症的诊断和患病率上,普遍高于男性。这并非凭空捏造的说法,而是有大量调查数据和临床观察支持的。比.............
  • 回答
    标题党下的人性观察:韩国泡面价格飙升背后的“失去感”央视新闻以一个颇具煽动性的标题——“13年来最贵!韩国人失去‘泡面自由’逛超市犹豫不决啥也不敢拿?”——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韩国近期日益严峻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这个标题,以其直观的“贵”和带有情绪色彩的“失去自由”、“犹豫不决”、“不敢拿”,成功地抓.............
  • 回答
    央视新闻直接公布白银案犯罪嫌疑人详细信息,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这样做是否恰当、会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信息公开和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说,白银案是中国刑事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件,其侦破过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时隔多年,警方能够将真凶抓捕归案,这.............
  • 回答
    央视新闻对谷岳在狗不理的差评视频的定性,可以说是将一件本就颇具争议的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将其定性为“不客观,不尊重餐厅”,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层面,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从“不客观”这个角度来看,央视新闻的这一定位,暗示了谷岳在视频中呈现的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对于一个餐饮体验的评价,往往是主观感.............
  • 回答
    关于B站央视新闻联合发文《央视评货拉拉事件中似是而非的声音》,我的看法是,这件事情的出现和央视新闻选择在B站这一平台发声,本身就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和解读。首先,央视新闻在B站发声的意义。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发声通常具有代表性,且往往带有引导舆论、传递官方立场的属性。选择在B站这.............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最近央视做了一期关于电饭煲的横评,把市面上价格相当的国产和日本品牌放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对比测试。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次央视的节目接地气。没有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参数分析,也没有请什么复杂的专家团队,而是直接把我们老百姓家里常用的那几项功能,比如煮饭、.............
  • 回答
    看到老陈因为直播反诈而火遍全网,甚至登上央视新闻,这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事情。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基层民警的努力,更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反诈宣传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和突破。这波反诈宣传有多大作用?我认为,这次反诈宣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会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反.............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文章却未标明出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也折射出当前网络信息生态的一些特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理应标注出处。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对内容原创性的认可。知乎上的很多文章都是作者花.............
  • 回答
    最近央视一套播出的《小镇大法官》,确实是一部挺有意思的作品,看下来感受颇多。它讲的是一群扎根基层的小镇法官的故事,听着就觉得一股子接地气儿。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去展现基层司法的“真实”一面。你别说,现在拍的很多影视剧,要么是那种全国顶尖的大案要案,要么就是检察官、律师各.............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的“美国科学家:武汉绝不是新冠病毒源头”这一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首先,要理解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其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带有国家立场和宣传意图。当它引用“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标题和主要论点时,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试图利用国际科学界的权威声音来支.............
  • 回答
    央行新规:扫码支付日限额五百元,是“限制”还是“规范”?近日,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新规,其中一条关于扫码支付的日最低限额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明年(2024年)4月1日起,扫码支付单日最低限额将设为500元。这一消息一出,网络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的限制,.............
  • 回答
    看待央视与韩国 KBS 签署协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合作内容、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等。由于目前公开的关于此次协议的具体细节相对有限,我们将基于已知信息和过往经验进行推测和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韩媒体交流的延续与深化: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密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