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的文章还不标明出处?

回答
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文章却未标明出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也折射出当前网络信息生态的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理应标注出处。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对内容原创性的认可。知乎上的很多文章都是作者花费时间和精力创作出来的,它们可能包含了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或细致的梳理。如果央视新闻这样的权威媒体平台在引用时连最基本的标注都没有,这在道义上和规范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其次,未标明出处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原作者的不尊重: 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那些辛勤创作的知乎用户。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平台借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曝光,这无疑会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毕竟,许多在知乎分享知识和经验的用户并非为了商业利益,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和交流的热情。
信息来源的模糊化: 对于阅读者来说,未标明出处的信息,其可靠性和权威性会打折扣。央视新闻作为官方媒体,其发布的信息往往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如果这些信息来源于未经核实的知乎回答,或者知乎回答本身的论证并不严谨,那么错误的信息就可能通过央视的平台被放大和传播,对公众造成误导。
潜在的法律风险: 虽然具体情况可能复杂,但未标明出处的引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尤其是当引用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或者包含了作者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时。
平台生态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平台习惯于“拿来主义”而不进行规范的引用,长此以往,会破坏整个内容创作的生态环境。优质内容生产者会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而选择退出,最终导致平台内容质量的下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追求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机构为了快速响应热点事件,可能会需要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知乎作为一个信息量大且更新快的平台,常常能及时反映公众的看法和专业人士的观点。为了抢占时效,有时会省略一些规范的引用流程。
对信息来源的理解和界定模糊: 也许在某些情况下,编辑团队认为知乎上的信息已经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和事实核查(虽然这本身就值得商榷),或者将某些广泛流传的观点视为“公共知识”,从而忽略了其具体的出处。
内部流程的疏忽或不完善: 可能是内部的编辑审核流程中,对于引用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执行不到位。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运营岗位上,更注重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有时会牺牲一些细节上的规范。
“公知”的讨论语境: 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知乎上的部分内容可能被视为一种“民意代表”或者“专家共识”,在传播时可能就简化了其来源的标识。但这恰恰是需要警惕的,因为即使是共识,也需要追溯其形成过程和原始表达。
对社交媒体平台属性的理解差异: 有些运营者可能认为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更灵活,对引用规范的门槛相对较低。但央视新闻作为官方喉舌,其发布的内容应该更谨慎和严谨。

对于央视新闻官微而言,这样的行为如果普遍存在,确实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它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公信力,也影响着整个内容生态的健康发展。

我们期待的是,官方媒体在利用网络信息的同时,能够做到:

严守引用规范: 凡是引用,无论来源,都应注明出处,尊重原作者权益。
加强内容审核: 在引用知乎等平台内容时,应进一步核查其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避免传播不实信息。
提升内容素养: 培养编辑团队对信息来源和版权的敏感性,将规范引用内化为工作习惯。
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更应成为信息传播规范的表率。

总而言之,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文章而不标明出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现象。它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也可能损害信息的可信度。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规范、更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理解且赞赏mu peng的胸襟和情怀。

但我觉得答一个题不应仅仅就事论事,而应考虑这个答案可能带来的更广泛的影响。

这篇答案及其评论会给读者放弃维权是件大度的事的暗示,虽然答主在末尾表示支持维权,反对抄袭,但整体仍表现出对侵权的纵容的色彩。

我觉得这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像你这样放弃维权的人是胸襟宽广的君子,那斌卡那样努力维权是否就显得太小气?而抄袭者也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其实没什么,反而是创作者太小气,甚至可以反驳,我转载知乎大V的答案他都没说什么,你关注者都没过千,抄了也没关系吧。

看了以上文字希望你不要生气。

我并非故意扭曲你的原意,只是那篇答案里确实能读出这样的暗示,这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家放弃应得的利益,纵容抄袭行为。

而斌卡的维权之路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勇敢的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我理解且欣赏答主的胸襟和情怀。

但在国内普遍版权意识薄弱的环境下,发表这样的言论有失妥当。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user avatar

今天一早,有人提醒我,我的一篇回答被“央视新闻”微博抄袭了。

翻开一看,果不其然,是将我与

@mu peng

的回答拼贴成了一篇,140字的导语也是原封不动地截取了我的文字。

坦白从宽。没见过世面如我这般,是把它当作一项荣誉发到了微信朋友圈。

反馈热烈,收获了两个赞。要知道,据新版微信的统计,2014一整年,我也不过才收到了3个赞。

“如何看待央视官微引用知乎的文章还不注明出处?”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没有“问”和“答”的必要。

央视官微抄袭无耻——如果连这都有异议,那这个国家以后的文艺作品都将划归为《我的滑板鞋》一类。

我的态度?就是没有态度,或者说有一点(不能公开表达的)窃喜。

当然,这个态度仅就我个人而言,仅就这一次抄袭事件而言。

不适用于他人,不适用于未来,不适用于我的其他回答。

或许,是因为我性情柔弱,对争执之事竭力避视不见,怕陷入其间丑了嘴脸。又美其名曰“以出世之心态,为入世之事业”。

唯一的一点不满,是它的抄袭删去了我原答案中的一个“小广告”——我的公众号的二维码。

这点不满,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它鲸吞了我应得的利益——一个公众号快速涨粉的机会。

这是我最真实的私心。

我是一个愿意把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都反诸自身的人。

所以,这次抄袭事件,让我思考的,不是央视官微的底线在哪里。

我思考的,是为什么明明是别人抄袭了我的原创,反而我会有一种攀上高枝的错觉?

遭遇抄袭,这不是第一次。此前都只是些默默无闻的小众公众号。

为何,唯独这一次,愉悦之感远远胜过苦恼?

作为“假面”文人,我向来自诩清高。

那么,这块名为清高的海绵,看上去沉甸甸硬邦邦,里面有多少我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水分,一遭阳光曝晒,就蒸发不见,都变得软塌塌,没了生气。

究竟,我是海绵还是板砖?

--------------------------------------

被抄袭的回答:

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 叶存智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文章却未标明出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也折射出当前网络信息生态的一些特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理应标注出处。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对内容原创性的认可。知乎上的很多文章都是作者花.............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央视新闻微博号发出“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转发分享!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这样一条微博,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来看,女性确实在某些抑郁症的诊断和患病率上,普遍高于男性。这并非凭空捏造的说法,而是有大量调查数据和临床观察支持的。比.............
  • 回答
    在央视新闻关于“刑法新修正案草案取消9项死刑罪名”的微博下方,评论区的景象可谓是五味杂陈,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复杂心态和多维度的思考。首先,你可以看到一股相当普遍的 支持和赞同 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法治文明迈出的坚实一步。他们会提到,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该慎用,取.............
  •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看到央视新闻报道“安徽警方破获特大制售毒狗针案,查获毒狗针五万余支”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牵涉到严重的动物福利问题和公共安全隐患,令人心痛。事件本身令人发指:首先,制售毒狗针这种行为本身就极端残忍。狗作为人类忠实的伙伴,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用毒狗针来非法捕杀.............
  • 回答
    央视新闻邀请郭杰瑞直播美国修建方舱医院一事,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反应、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视角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从“邀请郭杰瑞”这个角度来看,央视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很有讲究。郭杰瑞(Drew Binsky)在国内算是个挺有知名度的外国博主,他以制作介绍各国.............
  • 回答
    标题党下的人性观察:韩国泡面价格飙升背后的“失去感”央视新闻以一个颇具煽动性的标题——“13年来最贵!韩国人失去‘泡面自由’逛超市犹豫不决啥也不敢拿?”——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韩国近期日益严峻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这个标题,以其直观的“贵”和带有情绪色彩的“失去自由”、“犹豫不决”、“不敢拿”,成功地抓.............
  • 回答
    央视新闻直接公布白银案犯罪嫌疑人详细信息,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这样做是否恰当、会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信息公开和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说,白银案是中国刑事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件,其侦破过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时隔多年,警方能够将真凶抓捕归案,这.............
  • 回答
    央视新闻对谷岳在狗不理的差评视频的定性,可以说是将一件本就颇具争议的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将其定性为“不客观,不尊重餐厅”,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层面,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从“不客观”这个角度来看,央视新闻的这一定位,暗示了谷岳在视频中呈现的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对于一个餐饮体验的评价,往往是主观感.............
  • 回答
    关于B站央视新闻联合发文《央视评货拉拉事件中似是而非的声音》,我的看法是,这件事情的出现和央视新闻选择在B站这一平台发声,本身就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和解读。首先,央视新闻在B站发声的意义。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发声通常具有代表性,且往往带有引导舆论、传递官方立场的属性。选择在B站这.............
  • 回答
    最近央视做了一期关于电饭煲的横评,把市面上价格相当的国产和日本品牌放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对比测试。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次央视的节目接地气。没有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参数分析,也没有请什么复杂的专家团队,而是直接把我们老百姓家里常用的那几项功能,比如煮饭、.............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看到老陈因为直播反诈而火遍全网,甚至登上央视新闻,这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事情。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基层民警的努力,更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反诈宣传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和突破。这波反诈宣传有多大作用?我认为,这次反诈宣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会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反.............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最近央视一套播出的《小镇大法官》,确实是一部挺有意思的作品,看下来感受颇多。它讲的是一群扎根基层的小镇法官的故事,听着就觉得一股子接地气儿。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去展现基层司法的“真实”一面。你别说,现在拍的很多影视剧,要么是那种全国顶尖的大案要案,要么就是检察官、律师各.............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的“美国科学家:武汉绝不是新冠病毒源头”这一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首先,要理解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其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带有国家立场和宣传意图。当它引用“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标题和主要论点时,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试图利用国际科学界的权威声音来支.............
  • 回答
    央行新规:扫码支付日限额五百元,是“限制”还是“规范”?近日,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新规,其中一条关于扫码支付的日最低限额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明年(2024年)4月1日起,扫码支付单日最低限额将设为500元。这一消息一出,网络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的限制,.............
  • 回答
    看待央视与韩国 KBS 签署协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合作内容、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等。由于目前公开的关于此次协议的具体细节相对有限,我们将基于已知信息和过往经验进行推测和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韩媒体交流的延续与深化: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密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