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视新闻称「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的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

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交通部门、还是科研机构?数据的收集方式、时间范围、地域覆盖范围都至关重要。是全国性的数据还是特定地区的数据?是全国性的数据,那么其代表性如何?
发案率的定义: “发案”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指交通事故的发生?还是指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是所有的交通事故,还是具体的、可归责的交通事故?是严重交通事故还是所有程度的事故?“万人的发案率”是指每万名驾驶人,还是每万名人口中的驾驶人?是所有登记的驾驶人,还是实际活跃的驾驶人?这些定义会直接影响到数据的解读。

例如,如果“发案”仅统计重大交通事故,那么男性驾驶人占比较大的职业(如货车司机)可能会拉高比例。如果“发案”统计的是轻微剐蹭等小事故,其警示意义可能就相对较小。

二、 可能的解释与潜在原因(多角度分析)

在理解了数据来源和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这个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这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1. 驾驶行为与风险偏好:

冒险与冲动: 研究表明,男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偏好和更强的冲动性。这可能体现在超速、危险驾驶、酒驾、疲劳驾驶等方面,这些行为都与更高的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
驾驶习惯: 男性驾驶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速度、急刹车、急转弯等“运动化”的驾驶方式,而这些习惯在高强度驾驶环境中更容易引发事故。
注意力分配: 在复杂路况下,男性和女性在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处理上可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认为,女性在驾驶时可能更倾向于关注周围环境的整体变化,而男性可能更侧重于当前的驾驶任务。

2. 驾驶时长与类型:

总驾驶时长: 如果男性平均总驾驶时长远高于女性,那么即使在相同的风险系数下,他们发生事故的总量也可能更高。例如,许多职业驾驶人(货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等)以男性为主,他们的驾驶里程和时间远超普通家庭用车驾驶人。
驾驶场景与车辆类型: 男性驾驶人可能更多地接触到大型车辆(货车、SUV等),这些车辆的操控难度和潜在危险性可能更高。他们也可能更多地在夜间、恶劣天气等复杂路况下驾驶。

3. 生理与心理因素:

生理差异: 虽然驾驶能力与性别并非绝对挂钩,但一些生理上的差异可能间接影响驾驶表现。例如,某些研究探讨过男性在反应速度、视觉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否在驾驶事故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 男性在面对压力时,其应对方式可能与女性不同。在紧急情况下,一些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判断失误的情况。

4. 社会文化与刻板印象:

社会角色分工: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外出工作和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角色,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道路上的活跃度更高,承担的驾驶任务也更重。
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社会上可能存在“男人是好司机”或“女人是马路杀手”的刻板印象。我们需要警惕这些刻板印象是否影响了对数据的解读,或者数据本身是否受到这种刻板印象的潜在影响(例如,统计时对某些性别特征的行为进行放大或缩小)。

5. 统计偏差与观察者效应:

统计样本的偏差: 如果统计样本没有充分代表不同年龄、不同驾驶经验、不同驾驶场景下的所有驾驶人,那么可能会出现偏差。
“发案”的记录与归因: 在某些情况下,事故的发生原因可能被过于简单地归结为驾驶人本身的“发案”,而忽略了道路状况、车辆机械故障、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等外部因素。此外,在事故责任认定中,是否存在对男性驾驶人更倾向于归咎的倾向,也需要考虑。
主动报案与被动记录: 在轻微事故中,如果男性驾驶人更倾向于主动报案或承担责任,而女性驾驶人可能更倾向于私了或避免记录,这也会影响统计结果。

三、 数据解读的审慎与理性

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应该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

避免简单化标签化: 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这个数据就简单地将男性驾驶人“妖魔化”,也不能认为女性驾驶人就绝对安全。驾驶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个体行为、社会环境、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相关。
关注根本原因而非表面现象: 数据仅仅是一个结果的呈现,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果是因为男性驾驶人在某些高风险驾驶行为上存在普遍性问题,那么应该加强对这些行为的教育和引导。如果是因为职业驾驶人的男性比例过高,那么应该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安全技能和意识。
倡导整体安全意识提升: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驾驶人,提高整体的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才是最重要的。数据可以作为改进交通安全的参考,但不能成为性别歧视的依据。
鼓励更深入的研究: 这一数据也提示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学术研究,来揭示导致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交通安全政策和教育措施。例如,可以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驾驶经验的驾驶人在事故发生率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四、 对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影响

社会教育与宣传: 这个数据可以作为交通安全宣传的有力依据,尤其是在强调遵守交通规则、反对危险驾驶方面。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宣传内容,引起公众的重视。
驾驶培训与考核: 在驾驶培训和考核环节,是否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一些调整,加强对潜在风险行为的识别和纠正。
个人反思与改进: 对于男性驾驶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警醒,促使他们审视自己的驾驶习惯,提升安全意识。对于女性驾驶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驾驶安全的重要性,持续学习和提升。

总结来说,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数据。它揭示了在交通事故发生率上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性别本身。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包括驾驶行为、驾驶时长、车辆类型、社会文化、生理心理因素以及统计方法等。理解这些复杂性,才能更有效地制定交通安全策略,提升全社会的驾驶安全水平,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性别划分和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申请创意授权了吗?

没开玩笑,类似的观点15年就有了,引用的调查报告还是2007年的,这种论证方法甚至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就登堂入室了[1]我引用一下: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通过搜集到多份调查结果显示——女性驾驶员在比较严重事故方面的表现,比男性驾驶员要做得好得多。
  该份数据以2007年的北京为例,当年北京有139.8万女性驾驶员,占全体驾驶员总数的30.7%。然而,女性驾驶员负同等以上责任的一般事故(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与轻微事故相对,总共176起,仅占一般程序处理事故总数的3.3%。而造成了死亡的重大和特大事故中,女性肇事24起,死亡24人,分别仅占当年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的2.2%、2%。换言之,女司机肇事事故死亡人数仅约为男司机的50分之1。这与女司机是“马路杀手”的结论完全相反。

而关于这个观点跳出“北京市”,覆盖全国,在网上流传的时候,甚至连知乎都有提问和回答了(看到一女权主义者说“女司机事故率低于男性所以女司机比男司机更优秀”,这句话是不是有逻辑错误?):

这是很明显的诡辩——只谈总量,不谈平均,不谈事故背景,只谈概率。用英语的老话说:

Not even wrong.
连错都算不上。

最基本的道理,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我们看到的路面上的女司机占比根本就不到1/3,占比30.7%的139.8万女性驾驶员上路率根本远不及30.7%。

想说服网民这个观点,起码学一下英国人的统计办法 [2]

英国人怎么统计的呢?,看这个统计:driver fatal crash involvements per 100 million miles driven in 2016-17,正如字面意思上的,人家统计的是,“每100百万英里(一亿英里)”的各项驾驶统计数据,而不是直接去统计交通局多少男人登记了驾照,多少女性又登记了驾照,然后简单粗暴的跟男女事故数量去除。

根据英国人的统计数据,即便在这么一个统计数据底下,即便差别最大的16-19岁统计组,男性的事故概率也仅仅是女性的193%(Rate一列6.4/3.3,抱歉之前笔误),而整体统计概率上,男性的事故概率也仅仅是女性的1.6倍(Rate一列2.1/1.3)。

回顾一下,该微博博主声称的8.8倍比英国考虑驾驶里程后统计的1.6倍足足多了7倍,论倍数,是英国1.6倍结果的5.5倍。这个用中国数据比英国数据多出来的5.5倍,可能就部分反映了男女实际上路里程、频率相去甚远。

我觉得但凡是大学修过概率的,都不至于犯这种错误。


而且,根据我出国的所见所闻,如果统计中国的每1亿公里各年龄段各性别的比例,这个男女事故比例的倍数可能会比英国的更低,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女性相对来说更偏向独当一面,主流民意上男女都能开赶车,跟哎呀要体谅女司机开车差点正常啦不体谅是直男癌,这种普遍思维差异的不一样对塑造群体驾驶技术的引导的。

另外,我前面提到过,这样粗糙的除法还是不考虑驾驶背景的。

危险的路况(例如山路、夜路)、危险的车辆(例如运输有毒、易燃、易爆特种车辆)、危险的天气(大雾、大雪、沙尘暴、暴风雨)等等不利驾驶情况十有八九都是男性当司机的。


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男性保费更高原因就在这里,你的1张驾照要比异性的驾照上更多路、干更危险的活,收你更多保费不是合情合理么?

但是注意,这个保费多是综合了用户行为的结果,跟驾驶技术并不直接相关,举个极端例子,抗美援朝战争战场的男性司机出事概率肯定比北京市女司机的大得多,哪怕每1万公里这种驾驶里程平均后的结果大概也一样如此。但是这能证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汽车兵们驾驶技术达不到北京女司机平均水平吗?

再举一个例子:

印度目前仅发射过1次火星探测器,技术含量不论,最后是任务成功了,因此印度航天器去火星成功率100%;

美国发射过一大堆火星探测器,其中不乏翻车作品如水手3号、水手8号、火星观察者号、火星气候探测者号等,因此美国人搞火星探测成功率可能只有三分之二。苏联/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也有一堆翻车作品,成功率貌似比美国也只低不高。

请问是否能因此判断出,印度航天技术好,美国/苏联/俄罗斯航天技术辣鸡?啊我南亚男儿天下无敌啊!

要是有谁这么算“印度航天”的成功率,那一个印吹的说法是跑不掉了。


扯远了,说回来。有必要用去掉劳动者年龄段的办法去掉职业性驾驶,只保留为自己通勤的情况,只看上面表格里70岁以上的部分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对70+的夫妇开夜路、山路啥的还是会让老爷子开,没人70岁再去当司机开油罐车吧?

然后英国这个年龄段男女事故比例是2.8比2.1,相差2倍都不到了,就多了33%。

说到底,说男2.8女2.1多出的33%背后到底是男司机危险驾驶多33%还是男司机开夜路、山路等等危险环境多33%,这是我可以讨论的,毕竟没有一个山路驾驶统计可以看。但现在只按男女驾照数和事故数简单计算吧,Not even wrong. 任何观点想要说服人,讨论的前提是严谨。过于简单粗暴的论证方式只会沦为普通人的笑柄。如果这种论证连笑柄都没有沦为,那绝对是更大的悲剧

参考

  1. ^为女司机正名 数据显示:男性驾驶事故比例高于女性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3-09/7111528.shtml
  2. ^driver fatal crash involvements per 100 million miles driven in 2016-17 https://www.iihs.org/topics/fatality-statistics/detail/males-and-females
user avatar

我用闭着眼睛都能想到,女士兵死亡率比男士兵死亡率低,女消防员比男消防员死亡率低,女警察比男警察死亡率更低,女建筑工人比男建筑工人死亡率更低。

由此可见女性在战术,体能,战力,团队配合能力是远超男性的。

为了发挥女性这些优势,希望广大半边天们,别老去什么公务员文职,你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去当兵当警察,去当消防员,去 当宫酱。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玩了数据。看完这个答案,你基本就明白怎么玩的了。这个跟「辛普森悖论」有点关系。

我先假设小明和小刚都打篮球。

小明2分球, 500/1000,命中率50%。小明3分球,300/1000,命中率30%。

小刚2分数,450/1000,命中率45%。小刚3分球,50/200,命中率25%。

也就是无论2分球,还是3分球,小明的胜率都是胜于小刚的。但如果统计俩人总命中率。那么

小明,800/2000,投篮总命中率40%。

小刚,500/1200,投篮总命中率41.6%。

为什么在单项2分和3分都是小明胜,但总投篮命中率是小刚厉害呢?

因为小明投的3分多,更难。而小刚投的2分多,更简单。所谓的「总命中率」实际上是在用「小明的3分命中率」去对比「小刚的2分命中率」。

雷阿伦、科比职业生涯投篮命中率都是45%左右,而奥尼尔是58%。但你敢说奥尼尔是比雷阿伦和科比更优秀的射手?

奥尼尔命中率高,是因为他从不投3分,不是因为他投篮好。

回到男女司机问题上。

发案率≠肇事。发案率是指非死即伤,多数发生在卡车货车客车上。是民事或刑事案件。

3环内的买菜和通勤车,就算经常小磕小碰,但一般开10年也没有发案率。卡车和货车,无小磕小碰,但撞一次人就是一次发案。通勤车的C1驾驶证跟卡车的A1驾驶证,两位到哪哪个驾驶水平更高是很明显的。可如果只说「发案率」那确实是通勤车更低。

这个数据统计的还有70%是摩托车。而标题很鸡贼写了一个男性驾驶人。你平时会管摩托车叫驾驶员吗?你想「驾驶员」三个字想到的是骑摩托车的吗?

换句话说,这个数据是在用乡镇「货车客车卡车男司机的交通事故率+摩托车发案率」去对比「上下班通勤买菜的女司机发案率」。

然后标题换个写法「男驾驶人比女驾驶人发案率高」。

好的。

我奶奶最近20年在操场跑步和运动从未受伤过。而刘翔跑步多次跟腱断裂,姚明弹跳多次脚踝受伤,郎平长期软骨结缔组织损伤。他们受伤程度和次数是我奶的88.88倍。「这说明我奶奶运动和弹跳能力优于刘翔、姚明和郎平」。

user avatar

我爸,我姐夫,我,三名男性驾驶员。

大致里程:5,20,8.

事故数量(包括剐蹭):2,5,3.

万公里事故率:0.4,0.25,0.38

我妈,我姐,我媳妇儿,三名女性驾驶员。

大致里程:1,1.5,0.005.

事故数量(包括剐蹭):1,2,0.

万公里事故率:1,1.33,0

从人数上看,三名女驾驶员事故总数为3,平均事故为1.相反三名男性事故总数为10,平均事故为3.33.

就我家这个个样来看,男性驾驶员平均事故率是女性驾驶员的三倍多。

这里尤其点名批评我姐夫,作为一名20年驾龄的专职司机,事故数量最多,对得起自己的驾照吗!

另外也要表扬我媳妇儿,一次事故也没有,是最安全的司机。


大家说,我这个统计水平可以当媒体人吗?

user avatar

啥叫扯犊子?

这就叫扯犊子!

8.8倍怎么算的?麻烦把人数全部罗列出来

男性司机总人数乘以平均驾驶时间除以事故次数得到男性平均多少驾驶时间才会发生一次事故

然后再以同样的等式算一算女性的事故

我现在还可以开口说女性的事故率是男性的3倍?

什么?你要我出示计算数据?扯淡,自己算

本无心搞男女对立,但是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恶臭

实在是看不下去

user avatar

男驾驶员出事儿被讨论的基本都是

你看酒后驾驶,死了吧

你看,疲劳驾驶,死了吧

你看,赌气车,死了吧


女司机出事儿画风一般是

你给我解释解释你是怎么倒车把树撞倒的?

user avatar

既然央某这么喜欢用数据说话,那我们也陪陪它

1.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的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

想说明什么?

想说明男性驾驶人驾驶技术没有女性高超、驾驶不如女性谨慎小心?

(3.16补充)

央某的结论是“驾驶水平不由性别决定”,而选用的是“平均万人发案率数据”

那我怀疑央某就是想用平均万人发案率的数据来比较男女的驾驶水平有什么问题吗?(3.16补充结束)

如果说发案率高就能代表男性驾驶员不如女性驾驶员,那我用它的逻辑举个例子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虽然理论上女性是不能从事矿井作业等劳动的,但实际上应该还是存在个别违法作业者

也就是说,在矿井作业者中,男性矿井作业者平均万人的发案率是女性矿井作业者的 ?倍

虽然这个是个“?”倍,但我想怎么也远超8.8倍这个数据了

那么是否能说明男性矿井作业者不如女性矿井作业者谨慎小心,作业经验不如女性丰富?

而需知,矿井作业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一直备受重视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伤亡人数都较其他安全事故多

如果说女性矿井作业者能比男性矿井作业者更谨慎小心,那要不考虑考虑下去顶起半边矿?

到这一步,我觉得足以体现只看发案率这个数据是很不严谨甚至是可笑的做法

只看发案率,不看双方在同等驾驶时长、同等驾驶里程的、相似路况的事故发生率,是得不出央某真正想要的结论的


如果还有人不懂,那我借鉴评论区好兄弟的逻辑用这个GIF来说明[1]

(完整视频请点击注释1跳转网页)

【1】已知狗也能开车

【2】已知狗作为驾驶员的发案率比人更低

【3】已知狗作为驾驶员几乎没有出现过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在高速上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也接近0%

请问能否得出狗比人开车更小心谨慎、技术更好的结论?

我们又是否应该消除对狗的偏见,物种偏见不应该成为任何动物的枷锁?



2.虽然央某这种做法很可笑,但毕竟人家是那啥,所以我们让一下它

假设男性的平均驾驶技术真的不如女性,驾驶期间也不如女性小心谨慎,导致男性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那又怎么样呢?

女性驾驶员愿意去从事客运或货运司机吗?

公交车、出租车、滴滴、货拉拉的女性司机占比能高起来吗?

驾驶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我国卡车司机男性还能占比95.8%呢?

“在中国,卡车司机这个极具流动性的群体以男性为主”

既然流动性高,那么自然代表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不存在所谓男性占了这个岗位就不走的情况,而央某这边又可能认为男性驾驶员不如女性驾驶员小心谨慎,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你是主营货物运输的企业,已知女性驾驶员比男性驾驶员更小心谨慎,交通事故发生率更低,且给女性驾驶员开的工资能比男性驾驶员更低,请问你招谁?

交通事故发生率更低→运输风险低

发的工资更少→运营成本低

可问题在于,现在的卡车司机并不是以女性为主,也从未听闻“女性卡车司机”比“男性卡车司机”更吃香的说法,那么究竟是用人单位蠢呢?还是央某所谓的发案率说法存在理解问题呢?

一边享受着男性在货运和客运方面提供的服务,一边说男性驾驶员不如女性小心谨慎发案率高?


因为卡车司机的事故分析和数据比较好找,所以我用这部分的数据给做个简要分析

(3.15 因为还有不满意的,那我对数据部分重新补充排序)

首先是卡车司机的数量:

【我国应该重视职业卡车司机的收入情况与发展趋势 - 官阳 - 汽车与安全 2019】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卡车司机的数量已超过3000万人,是他们承载着全国76%的货运量。

【“关爱3000万卡车司机,构建行业命运共同体”倡议书 - 中国储运 2020】

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 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不顾个人安危,逆行 而上运送物资,为打蠃疫情防控狙击战做出 了突出贡献。

中国储运:

《中国储运》创刊于1990年,月刊,是由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主管主办的物流行业期刊。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指定合作刊物

卡车司机数量定下来了,数量约为3000万,比例参考上文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和下面这篇调查

《中国卡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李冰漪 -中国储运

调查总样本数为3153+18人,男性占比99%,女性占比1%

取个折中比例,男性卡车司机驾驶员比例为:(99%+95.8%)/ 2 =97.4%


接下来是载客汽车和载货汽车的比例测算

根据交通运输部《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数据(发布时间为2020年5月12日)

2019年年末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165.49万辆,拥有载客汽车77.67万辆、拥有载货汽车1087.82万辆。

测算了一下,载货汽车数量约为载客汽车数量的14倍

(不是我不想找20年和21年的数据,是人家真的还没把数据放出来,么得办法)


再往下是工作强度的数据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关注他雇司机、卡嫂 - 李静宇 - 中国储运 2019】

相比自雇司机,他雇卡车司机工作强度更大,收入则相对较低。他雇司机每日平均驾驶时间为8.2个小时,驾驶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占45.5%(比自雇司机高出9.7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40年之四代卡车人数据报告 - 李静宇&运满满 - 中国储运 2019】

卡车司机工作强度总体较大,且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有数据显示,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物质生活而打拼的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司机比例超过三分之二,12小时以上的占到近四成。


再再往下用的是G7物联网的报告数据(个人认为还算比较全面)

G7(G7物联)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北京,是公路物流行业的物联网科技平台

《中国公路货运行业智慧安全白皮书 [3]

G7大数据平台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的百万公里事故数为3.7起

注意这个数据,用的是“百万公里事故数”而非“发案数”


大部分货运司机通常于凌晨完成装车并开始驾驶,到早晨7-9点已连续工作8小时左右,处于疲倦状态,而该时段通常为通勤早高峰,道路车辆密度激增,综合导致了事故的高发率。

注意这个时间段,不是每个时间段的事故发生率都是一样的,而是有高有低


公路货物运输通常会受到司机驾驶行为、装备、外部环境、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因此造成事故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

意思很简单,就算是出现了事故,也不完全是因为司机的原因


从直接原因看,司机不当驾驶行为和设备盲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基于G7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公路货运事故中来自司机的因素占比为37%,来自设备盲区的因素占比为35%,是导致风险发生最核心的两个因素

如果要从事故原因来看,只有37%的事故原因是在司机身上


(又找到一篇报告,那我继续补充)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公路货运行业运行分析报告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G7智慧互联网 2017 [4]

(这篇有官方参与,可信度比上面那个应该更高一些)

不是每一条路的危险系数都一样的


这个和上文研究方向相似,主要是研究驾驶员疲劳驾驶的主要时段


终上所述:

首先,国内卡车司机驾驶员接近3000万人,其中约有97.4%为男性驾驶员,如果从事故发生数量来看,男性驾驶员造成/被造成的事故理论上会比女性驾驶员更大,但这根本证明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所谓的性别偏见

如果从较为专业的数据分析来看,可以选取的数据为【男女驾驶员的百万公里事故数】而非所谓【发案数】

而【驾驶员工作强度】【驾驶车辆时段】【行驶路段】【行驶速度】【其他外部因素】这些都会影响事故数,所以一样不能忽视,如果做不到控制变量,那么得出来的结论自然容易被质疑

所以我的建议是,央某可以自己动手搜一搜行业专业论文和专业的调研报告,连我这种小人物都能找到的数据,我想央某能获取的到的应该不会比我少,除非又像上次货拉拉一样抬手就发“圣经”


【彩蛋环节】

一个能说出在货拉拉事件中说出【正确的做法只有一个:制止并紧急停车】的媒体

我觉得咱还是别在驾驶水平这种问题上瞎掺和吧?


【给逻辑较差的阅读者提供的阅读说明】

本文逻辑很简单

【1】只看发案率数据来说明某性别比另一性别更不小心谨慎、技术更差是不合理的

【2】如果女性驾驶员真的普遍比男性驾驶员更小心谨慎技术更好,用人单位不会不考虑大规模雇佣成本更低风险更低的女性驾驶员

【3】通过货拉拉事件可知央某其实不怎么懂车辆驾驶,所以我不建议它在这方面的问题过多掺和

另:有人说我在挑拨两性矛盾,但凡我真想打拳带节奏,我要走的方向就该是

你们只看到男性驾驶员发案率高,却看不到男性驾驶员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很有可能导致驾驶员的伤亡,也就是说男性驾驶员群体平均万人所承担的伤亡率很可能是女性驾驶员群体的8.8倍
男人的命也是命,男性不应该承担如此之大的伤亡率比重,这是社会对男性的迫害!

你用发案率,我就给你换成伤亡率

数据,只不过是一个死物,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自然不难获取到有利于自己的哪一面,我不这么用只是因为我不想,但不代表我不能


2021-03-14 更新

我发现有个别认知/逻辑水平不高的人总想要杠,所以我不得不把观点说得更清楚一些方便这部分人理解

【1】我不完全反对央某的结论,男性驾驶员确实事故率会比女性更高,尤其是因酒驾醉驾或过度自信等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

【2】虽然我不完全反对央某的结论,但不代表它用发案率这个数据可以推导出男性驾驶技术更差、男性驾驶员不如女性驾驶员小心谨慎的结论

【3】至于该用什么数据,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但我知道即便用发案率这个数据,也还应该考虑【驾驶车辆类型】【驾驶路段】【驾驶期间】【驾驶员是否充足休息】等因素


最后,本文非专业研究回答,虽然踩我的人很多,但给我点赞的更多,能得到大家的抬爱深感荣幸,在此谢谢大家


2021-03-15 更新

10K赞同了,再次感谢大家的认可

评论区有不少人指出本文存在漏洞或不严谨的地方,我并不完全否认,甚至有一些说的很在理,同时欢迎各位的合理指正

如果让我来归因,我更愿意把能拿高赞的原因归为【因为某些事件,所以存在某些微妙的情绪】,而未必是因为【本文专业严谨】

至于是什么事件和什么情绪,见仁见智吧


2021-03-16 更新

有建议删除【下矿】和【狗】的例子,因为有部分人根本看不懂这两个例子想表达什么,但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无论怎么写都必然会有人不看回答就杠

其实【下矿】和【狗】这两个例子的目的就在于反对单纯只看发案率这个数据,有的人硬要说什么没有“平均万狗”/“基数不一样”,这……谁告诉你反驳就只有这一条路的

问题在于,只要我能得证不能只靠发案率来断定驾驶技术,那么单纯看平均千人发案率/平均万人发案率的数据也是一样不合理的

而数据部分则是从卡车司机的角度下手,提出了多种可能对事故率造成影响的因素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单纯的驳,即“不能这样推导结论”/“结论无效”,那么第二部分就是单纯的立,即“理论上应该/可以这样来推”

我不质疑发案率数据为假,我只不过是反对推导过程和结论罢了


2021-03-16 二更

给逻辑不好又想杠的部分朋友提供一份导图,希望能杠的比较有水平一点

参考

  1. ^狗狗驾驶员冲冲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z411B7ax
  2. ^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006/t20200630_3321335.html
  3. ^中国公路货运行业智慧安全白皮书 https://www.g7.com.cn/img/01-%E4%B8%AD%E5%9B%BD%E5%85%AC%E8%B7%AF%E8%B4%A7%E8%BF%90%E8%A1%8C%E4%B8%9A%E6%99%BA%E6%85%A7%E5%AE%89%E5%85%A8%E7%99%BD%E7%9A%AE%E4%B9%A6-CH.pdf
  4.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公路货运行业运行分析报告 https://www.g7.com.cn/img/03-%E5%9F%BA%E4%BA%8E%E5%A4%A7%E6%95%B0%E6%8D%AE%E7%9A%84%E4%B8%AD%E5%9B%BD%E5%85%AC%E8%B7%AF%E8%B4%A7%E8%BF%90%E8%A1%8C%E4%B8%9A%E8%BF%90%E8%A1%8C%E5%88%86%E6%9E%90%E6%8A%A5%E5%91%8A.pdf
user avatar

说明我国最官方的媒体队伍里面,依然有不少人,很懂得传媒,不太懂政治,以及,完全不懂逻辑和统计。

user avatar

随便找个天桥,站到中间数数下面的车,男司机和女司机各有多少。

ps 别光数轿车,家轿主要也就是上下班那会儿。货车面包车之类可是一天到晚在路上的。

总之全凭一张嘴,怎么说都行。按里程算,飞机还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呢。同样算法航天飞机更安全,一次任务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公里。至于135次任务坠毁2次?不告诉你就是了。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 世界上对抗新冠疫情表现最好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治愈人数远超中国。

user avatar

从古到今,男军人在战场的伤亡率和总数远远高于女军人。说明女军人的战斗力远远高于男军人。男人废物从战场滚开,未来终将是女武神的天下,打拳吧,女战神。

user avatar

补充一个角度:互联网有一个术语叫“月活” MAU (Monthly Active User)。意思是,一个月里有几个人真正用过这个 App。

比如有个人,每个月花 100 小时,上千块钱,打一个叫《和平吃鸡》的游戏。那个他给这个游戏,贡献了一个 MAU。

他每个月10号,还会花 10秒钟,打开一次小王庄商业银行的账户,查一下工资到账了没有。那么,他也给小王庄银行贡献了一个 MAU。

【不讲时长就是耍流氓】

user avatar

这个。。。央视,嘿嘿。

以下是同样的话术:

我国女性得前列腺疾病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说明我国女性对前列腺健康的重视程度更高,卫生习惯更好。。。

同样滴,我国男性得卵巢疾病的比例显著低于女性,说明我国女性地位还有提升空间,女性能够投入卵巢护理的资金不够,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亟待提高。。。

我国男性难产的比例显著低于女性,说明我国男性生孩子的技术更高。。。

我国女性被以强奸罪提起公诉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说明我国女性满足度更高。。。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居民每年缴纳的集中供暖费用远低于北方居民,这加剧了南北经济不平衡的态势。。。

我天朝男足在世界杯上只输过3场球,比巴西德国等都少多了,说明天朝男足水平高于巴西德国。。。

我天朝男子职业拳击运动员在重量级及以上的等级中还未尝败绩。而欧洲的梵蒂冈运动员则在同类比赛中还未尝过胜绩。。。

我朝生产的载重汽车在朝鲜战争期间没有出现一起故障、被击毁记录,而同期美国产品的残骸遍地都是,说明我朝汽车工业水平在1950年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

你说这你能看出问题在哪里吗?

统计是一门非常依赖取样方法的学科,同一件事,同一群样本,取样的方式不同,能给你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或者说导向。

当然,我不是说央视别有用心,从历史上看,不可能别有用心,对吧。哎~因为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是理工科本科二年级左右的专业课,这些学生不太可能进入央视从事采编工作,从而对从业者的智商水平进行改善。

user avatar

今天,我国孕产死亡率10万分之23,换而言之,每4000人就有1人难产而死

更可怕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难产死亡率的女性占比达到100%!是的,你没看错,难产而死的全是女性!

反观我们的国男,连一个难产而死的都没有!不仅如此,甚至连一个怀孕的男人都没有!气抖冷,中国女性什么时候才能站起来?!

中国男性难产率0%,男人怀孕生产安全有保障,并且能有效避免生育风险。因此,从生命安全和家庭完美幸福的角度出发,以后怀孕生孩子的事还是交给男人来做吧。

男人们在外花天酒地,甚至连替女人痛经一次都不愿意。既然如此,我们中国女人就买买买怎么了?我们中国女人看看男妓一样的流量明星怎么了?我们中国女人做EG又怎么了?至少外国男人敢去变性,敢名正言顺做女人,用实际行动体验做女人的痛苦。

我不禁思索,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一定是体制的问题。就像这个回答,我连搞个性别对立居然都有人阴阳怪气的回怼。

大概,中国男人就是这么普通且自信吧

user avatar

央视发的这玩意充分证明了自己学不好理科

user avatar

关于中国男足的一些事实

1.哥斯达黎加是世界杯史上为数不多能够在正赛中战胜过中国队的国家

2.即使是巴西队这样的世界强队也仅战胜过中国队一次

3.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中国队在世界杯正赛上不败纪录已经延续14年 (几年前的数据,最新记录是19年了)

4.纵观漫长的世界杯史,中国队也仅输过三次

5.中国队从未在世界杯点球大战中失利过

6.还没有任何一直亚洲球队能够在世界杯上战胜中国队

7.世界杯神奇定律 跟中国同组的球队必有冠军或者季军 (经评论区提示,这里“或者”应改为“和”)

8.自1930年至今,中国队在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杯历史中仅输过三场 让人肃然起敬

9.自土耳其爆冷战胜中国队后,他们至今都没有机会与东方红魔交手

10.没有一支球队能够在世界杯上击败中国队两次以上

11.面对欧洲诸强:德西荷法英意葡等 中国队至今保持不败金身

12.世界杯淘汰赛的点球大战中 中国队完成恐怖的零失球

13.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丢球数远少于足球之国巴西和以防守见长的意大利

14.中国队在世界杯正赛阶段的不失球记录已延续19年

15.在世界杯史上没有任何一支球队能将中国队拖入加时赛

16.没有任何一支非洲球队能在世界杯上战胜中国队,哪怕是逼平

17. 强如C罗梅西里贝里这样的超级巨星也从未在世界杯上攻破过中国队的大门 世界杯历史第一射手克洛泽也没能对中国队取得进球

18.整个美洲也仅有巴西与哥斯达黎加在世界杯上战胜过中国 阿根廷 厄瓜多尔 智利 墨西哥 美国等美洲强队都未能击败中国

19.邵佳一是唯一一位在世界杯上获得红牌的中国球员

20.至今没有任何一位球员在世界杯上两次攻破中国队大门

21纵观中国足球未来10年的规划 世界诸强想在世界杯上击败中国队也毫无可能

22.中国与巴西意大利豪夺9次大力神杯 几乎占到总数一半

23.世界杯史上没有任何一支球队在打平就能出线的情况下逼平过中国队

24.世界杯史上共产生八支冠军球队 仅巴西层战胜过中国队

25.世界杯史上对阵中国队的球队仅三支保持零失球

26.中国队在世界杯上仅小组赛品尝过输球的滋味

都是抄的,我也不懂足球,欢迎大家补充和纠错

user avatar

这就是可以一字不落的写进GMAT题里面,让大家作为驳论文章来写的材料。

男性驾驶人平均每万人的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个数字的计算是用交通事故发案除以某个性别的驾照持有者人数。但问题是,看交通事故方案率不应该除以驾照持有者的人数,而应该除以特定性别事实上上路开车的人的人数。

在大家身边是否有很多女性是持有驾照,但是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车的?除了私家车,在路上跑货运客运,以及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等所有专用途车辆的司机,几乎都是男的。如果你用事故数除以实际开车人数的话,这个比率肯定不是这样子。类似的数据分析其实出现过多次了。女司机当中,上路开车的比例要远远小于男司机。所以这样的数据分析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而且以上数据也无法推导出男性和女性驾驶技术的问题,因为男性的发案往往是酒驾超速等问题,这跟技术无关往往是个态度问题,有的甚至因为对技术过于自信。而女司机的方案往往是因为操作问题,比如转向灯弄成了雨刷,油门当成了刹车。再搞清楚具体案发原因之前,无法从数据上得出女性技术更好的结论。

所以央视发布这样的数据其实是不太负责任的,或者说发布这样的数据并不能导出他所说的这个结论。

user avatar

这说明女性驾驶技术显著高于男性。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强烈呼吁女同胞们投身到大货车、特种车辆、网约车、货拉拉、代驾等各类司机岗位上,为交通安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啥?你们不做?这个不好?

那还说个屁。


当然,作为经验丰富的女权人士,我还能提出无数个女性空有一身驾驶技术但不去这些岗位的理由:

  1. 货车长期跑野外,担心被侵犯。
  2. 网约车顾客鱼龙混杂,担心被侵犯。
  3. 代驾顾客一般喝多了,担心被侵犯。
  4. 特种车需要维护,不尊重女性生理劣势。
  5. 害怕男乘客跳车导致赔偿(链接)。
  6. 男司机微信群污秽不堪,不尊重女性。
  7. 大型车辆座位过大,不适合女性。
  8. ……

没想到吧。

user avatar

我国各地因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中,山西的万人死亡率高于北京数十倍。

所以证明山西人普遍挖矿能力不如北京人。

user avatar

父,母,我,对象

都有驾照

是否有扣分情况为

是,无,无,无

驾校外行驶里程(划掉)

百万级,百级,百级,零(划掉)


所以说男性驾驶技术远不如女性。

user avatar

好容易培养起来对官媒的信任感,被两个有争议的专题新闻一发就逐步动摇。

user avatar

事实上即便考虑到里程因素,每万公里司机事故率也是男性的偏高,而他们连这种数据都懒得去找,足以说明他们压根儿不在乎数据,只在乎立场和流量……

user avatar

差不多听听得了……

前两天他们还要求司机在发现乘客半身探出窗外的时候一脚踩死刹车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
  • 回答
    央视新闻对谷岳在狗不理的差评视频的定性,可以说是将一件本就颇具争议的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将其定性为“不客观,不尊重餐厅”,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层面,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从“不客观”这个角度来看,央视新闻的这一定位,暗示了谷岳在视频中呈现的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对于一个餐饮体验的评价,往往是主观感.............
  • 回答
    关于央视新闻微博提及“30%的已婚女性遭受过家暴”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和警醒的数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来源和统计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30%”是如何得出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引用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如果是来自全国性.............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央视新闻官微引用知乎文章却未标明出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从信息传播和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存在一些问题,也折射出当前网络信息生态的一些特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理应标注出处。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对内容原创性的认可。知乎上的很多文章都是作者花.............
  • 回答
    看到央视新闻报道“安徽警方破获特大制售毒狗针案,查获毒狗针五万余支”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牵涉到严重的动物福利问题和公共安全隐患,令人心痛。事件本身令人发指:首先,制售毒狗针这种行为本身就极端残忍。狗作为人类忠实的伙伴,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用毒狗针来非法捕杀.............
  • 回答
    央视新闻邀请郭杰瑞直播美国修建方舱医院一事,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反应、信息传播以及媒体视角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从“邀请郭杰瑞”这个角度来看,央视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很有讲究。郭杰瑞(Drew Binsky)在国内算是个挺有知名度的外国博主,他以制作介绍各国.............
  • 回答
    央视新闻微博号发出“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转发分享!关注女性心理健康!”这样一条微博,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从医学和心理学研究来看,女性确实在某些抑郁症的诊断和患病率上,普遍高于男性。这并非凭空捏造的说法,而是有大量调查数据和临床观察支持的。比.............
  • 回答
    标题党下的人性观察:韩国泡面价格飙升背后的“失去感”央视新闻以一个颇具煽动性的标题——“13年来最贵!韩国人失去‘泡面自由’逛超市犹豫不决啥也不敢拿?”——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韩国近期日益严峻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这个标题,以其直观的“贵”和带有情绪色彩的“失去自由”、“犹豫不决”、“不敢拿”,成功地抓.............
  • 回答
    央视新闻直接公布白银案犯罪嫌疑人详细信息,这确实是一个触动公众神经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这样做是否恰当、会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信息公开和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说,白银案是中国刑事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件,其侦破过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时隔多年,警方能够将真凶抓捕归案,这.............
  • 回答
    在央视新闻关于“刑法新修正案草案取消9项死刑罪名”的微博下方,评论区的景象可谓是五味杂陈,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复杂心态和多维度的思考。首先,你可以看到一股相当普遍的 支持和赞同 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法治文明迈出的坚实一步。他们会提到,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该慎用,取.............
  • 回答
    关于B站央视新闻联合发文《央视评货拉拉事件中似是而非的声音》,我的看法是,这件事情的出现和央视新闻选择在B站这一平台发声,本身就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和解读。首先,央视新闻在B站发声的意义。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发声通常具有代表性,且往往带有引导舆论、传递官方立场的属性。选择在B站这.............
  • 回答
    “打工人”的晨昏:央视新闻《早安,“打工人”!》的温情与思考10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推送的《早安,“打工人”!》一文,犹如清晨的一声问候,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用平实而温暖的笔触,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而充实的一天,也引出了我们对于当下社会中“打工人”这个群体及.............
  • 回答
    最近央视做了一期关于电饭煲的横评,把市面上价格相当的国产和日本品牌放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对比测试。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要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次央视的节目接地气。没有搞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参数分析,也没有请什么复杂的专家团队,而是直接把我们老百姓家里常用的那几项功能,比如煮饭、.............
  • 回答
    看到老陈因为直播反诈而火遍全网,甚至登上央视新闻,这确实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事情。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基层民警的努力,更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反诈宣传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和突破。这波反诈宣传有多大作用?我认为,这次反诈宣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会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反.............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最近央视一套播出的《小镇大法官》,确实是一部挺有意思的作品,看下来感受颇多。它讲的是一群扎根基层的小镇法官的故事,听着就觉得一股子接地气儿。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它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去展现基层司法的“真实”一面。你别说,现在拍的很多影视剧,要么是那种全国顶尖的大案要案,要么就是检察官、律师各.............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的“美国科学家:武汉绝不是新冠病毒源头”这一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首先,要理解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其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带有国家立场和宣传意图。当它引用“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标题和主要论点时,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试图利用国际科学界的权威声音来支.............
  • 回答
    央行新规:扫码支付日限额五百元,是“限制”还是“规范”?近日,央行发布的关于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新规,其中一条关于扫码支付的日最低限额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明年(2024年)4月1日起,扫码支付单日最低限额将设为500元。这一消息一出,网络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的限制,.............
  • 回答
    看待央视与韩国 KBS 签署协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合作内容、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等。由于目前公开的关于此次协议的具体细节相对有限,我们将基于已知信息和过往经验进行推测和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韩媒体交流的延续与深化: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密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