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苏斯洛夫以及他对苏联发展的功过?

回答
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苏斯洛夫,这位长期身居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即总书记)权力核心的人物,对于苏联的发展轨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一生,几乎与苏联历史的重大转折紧密相连,他的思想和决策,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苏联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要评价苏斯洛夫,我们必须将其置于苏联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

苏斯洛夫的政治生涯与核心影响力:

苏斯洛夫并非以改革家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更多的是一个坚定的意识形态捍卫者和党内秩序的维护者。他的政治生涯始于地方党组织,后进入中央,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期,他作为“理论家”和“思想斗士”的地位日益巩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他更是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所谓“集体领导”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宣传和组织人事方面。

他的影响力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

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苏斯洛夫最显著的标签是“意识形态的沙皇”。他深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真理,对任何偏离其原则的思潮都持高度警惕和压制态度。他掌管着包括宣传部、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内的多个关键机构,通过这些平台,他有力地塑造了苏联的官方话语体系,对内严格控制信息,对外则积极输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党内秩序的维护者: 苏斯洛夫极度重视党的统一和纪律。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党内派别活动和“修正主义”,在关键时刻,他往往是维护现有体制、反对激进变革的重要力量。例如,在赫鲁晓夫时期末期,他被认为是推动赫鲁晓夫下台的关键人物之一。
人事的影响力: 作为中央书记处成员和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提拔往往意味着对党内某些路线和思想的支持,而他的反对则可能导致政治生命的终结。

苏斯洛夫对苏联发展的“功”:

评价苏斯洛夫的“功”,需要从维护苏联制度和意识形态稳定性的角度来看:

1. 维护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 在苏联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统一的意识形态是维系国家和社会运转的基石。苏斯洛夫作为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者,成功地压制了可能动摇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和行为。在冷战背景下,外部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内部的质疑声音都对苏联构成了挑战,苏斯洛夫的强硬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党和国家的思想统一性。
2.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治局势: 在赫鲁晓夫改革后期的动荡以及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初期,政治斗争依然激烈。苏斯洛夫凭借其政治智慧和对党内规则的熟悉,在维护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巩固其权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代表了党内保守派的力量,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做出了“贡献”,尽管这种稳定是建立在僵化和保守之上的。
3. 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维护: 苏斯洛夫将维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统一视为重要使命。他积极参与对东方集团国家共产党的指导,强调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和对苏联模式的遵循,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苏斯洛夫对苏联发展的“过”:

然而,苏斯洛夫的“过”之处,对苏联后来的衰落和解体,其责任同样不可推卸:

1. 思想的僵化与禁锢,扼杀了创新和改革的活力: 这是苏斯洛夫最被诟病的一点。他对意识形态的极端固守,导致了思想的僵化和对一切新事物的排斥。这种环境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限制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苏联社会因此变得沉闷、缺乏活力,与西方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2. 阻碍了必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尽管苏联也曾有过改革的尝试(如柯西金改革),但苏斯洛夫及其所代表的保守势力往往是阻挠改革的主要力量。他担心改革会触动党的统治根基,因此倾向于维持现状。这种保守主义导致苏联错失了多次调整和发展的机会,使其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弊端不断积累。
3. 加剧了苏联社会的脱节和虚伪: 在苏斯洛夫的领导下,官方宣传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官方不断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民众却能感受到普遍存在的物质匮乏和体制的低效。这种宣传与现实的脱节,导致了民众的普遍怀疑和不信任,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 “僵化周期”的形成与维持: 苏斯洛夫代表的保守力量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扮演了“刹车片”的角色,延缓了体制的崩溃,但同时也阻止了体制的自我更新。这种“僵化周期”,即一段时间的改革尝试被保守力量压制后,又回到僵化,再等待新的危机出现的循环,最终将苏联拖入了死胡同。

总结评价:

苏斯洛夫是一位典型的苏联式政治家。他忠诚于他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并为此不懈奋斗。他的执着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苏联体制的稳定,尤其是在他执掌意识形态的那些年。然而,他的“成功”是以牺牲社会的活力、思想的自由和改革的可能为代价的。他不仅没有能够带领苏联走向繁荣和进步,反而将这个曾经充满潜力的国家推向了僵化和停滞的深渊。

可以说,苏斯洛夫是苏联后期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代表了苏联体制中那些阻碍进步、扼杀创新的力量。他的存在,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治哲学,是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一生,是对苏联体制弊端的一种极致体现:一个曾经以革命和进步为旗帜的国家,最终被僵化的意识形态和保守的政治力量所绑架,走向了衰败。评价苏斯洛夫,实际上是对苏联后期体制性质和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刻审视。他的功过是非,随着苏联的解体,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复杂。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褒贬可以定论的人物,而是一个深刻印刻在苏联历史中的符号,代表着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逻辑和意识形态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篇明义:苏斯洛夫和勋章一样,也是被某些文人过度贬低的人物。勋章的问题可以参看下面这篇回答。

至于苏斯洛夫为什么也会被黑,其实还是和慈父有关。苏联某些文人臧否人物有一条最大的标准,那就是他是否激烈抨击过慈父。如果是的话,哪怕是个大坑比也能被吹上天(至少也有人帮忙甩锅)。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对不起,喷你没商量。苏斯洛夫和勋章帝其实都延续了玉米魔怔前对慈父的评价,但因为他们没有像玉米和地图头那样使劲骂慈父,所以也就享受了这些人攻击慈父的溅射伤害。

说实在的,苏斯洛夫挨骂要比勋章帝冤枉的多。勋章帝好歹有家风不好等真实黑点,苏斯洛夫则作风正派,属于怎么也找不到黑点的类型,结果别人只好从他的能力下手,把他黑成一个只会寻章摘句的饭桶(虽然地图头更像这种人)。苏联文人编的一个段子也传到过中国过,可作为例证。那就是布尔拉茨基和其他顾问忙了一晚上写出来的演讲稿,苏斯洛夫想从中插上一句伊里奇的话,结果他从一个抽屉里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那句话。由此看来,苏斯洛夫就是一个只会背书的Five无疑了。

实际上的苏斯洛夫则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全能型人物。卫国战争期间,他在斯塔夫罗波尔组织过游击队和纳粹德军对线,还当过军事委员。卫国战争还没结束,他就被分配到立陶宛去稳定当地局势,当时立陶宛到处都是曾与纳粹勾结过的反苏势力,形势很严峻。苏斯洛夫自己就提供过几个例子:

然而就在这种不利局势下,苏斯洛夫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很短时间内就平定了立陶宛境内的反苏势力,当时立陶宛的“森林兄弟”在波三小里面算势力比较大的,而在苏斯洛夫等人的周密布置下,反倒是最先被摧毁的一股势力。1952年,“森林兄弟”主要首领Adolfas Ramanauskas就被迫宣布停止有组织的武装活动。现在有些贬低苏斯洛夫的文章,反而从反面说明了他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镇压反苏势力的同时,苏斯洛夫还极大地发展了立陶宛的经济:

可以说苏斯洛夫在立陶宛干得相当不错,因而深受慈父赏识。他这一点和在摩尔达维亚当政的勋章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靠实绩提升的。只不过苏斯洛夫1946年就到中央工作了,比勋章早六年。

苏斯洛夫既不是什么书呆子,而且他的责任心也很强,他和谢列平一起让玉米走人,就是为了纠正玉米的错误,随后苏联的经济总算从玉米晚期的大危机里面走出来了。他们最先让勋章来负总责,然而后来勋章的表现却不如人意,拒绝对玉米的错误做进一步的纠正,而且勋章后面也表现出他并不合适当老大,于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马祖罗夫私下商量,准备给勋章一点颜色看看,让他悔过。

结果勋章一溜烟就跑去找军队的负责人格列奇科和其他元帅了

这一招直接把苏斯洛夫三个人吓得魂不附体,他们还记得1957年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卡岗诺维奇一起要把玉米的老大地位废除了,让他搞农业。结果玉米得到朱可夫的支持,反倒把这三个老前辈给丢翻了。要是剧情这么发展下去,眼见得苏、谢、马三个小字辈就要步莫、卡、马三位老前辈的后尘了。

结果三个人最后给勋章帝认了错才结束,马祖罗夫主动退休,谢列平跑去搞工会了,只有苏斯洛夫还留在原位上。这也是苏斯洛夫一生的转折点,之前他雄心勃勃,要大展宏图。后来他也心灰意冷,独善其身了。后期的苏斯洛夫基本上也是佛系人物了。现在大家也应该知道为什么勋章不敢得罪军队了吧?

user avatar

一个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很有能力的好官僚(不带有任何的贬义),他的履历近乎完美,但是他的最终的工作成绩在历史上可有可无。

他煞费苦心宣传的所有东西,人民都只把它当做呵呵。

在官僚体制下,他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体制对于一个官僚的所有要求,可是不符合时代、国家、人民的要求。

他死后不到十年,他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

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只为了把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空洞的理论一再重复,加以粉饰而已,而那套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连篇谎话。

总而言之,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官僚,但远远谈不上思想家、理论家之类的称号,在时代背景下,他的努力显得非常微不足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