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工那张“苏州方言地图”太客气了。先祖父有言,苏州四门的话都不一样,按这个标准,逼死密恐症啊。咱要不要先定个“标准苏州话”出来?
同样的“北京话”,我这个北京大杂院出来的说话一不留神就让北京大院出来的听不懂。我们哪个算“北京话”呢
P.S. 别问我评弹唱的是哪一种,30年前有那么一阵我确实听得懂苏州老人讲话,但是评弹照样听不懂
先看数据:
苏州常住人口超千万 位列全省第一苏州、徐州、南京位列江苏人口榜前三位。苏州常住人口数达1061万人,是江苏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2016年4月28日)
到2015年底,苏州的户籍人口为667万,也就是近400万人都是外来人口
另外,苏州还有一二百万的非常住人口,2014年就有人说苏州1200万总人口,这两年就算经济疲软,估计也没跌太多。这意味着苏州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包括非常住),本来就是一半对一半的关系。
更何况苏州户籍人口并不意味着世居苏州,其中还包括上百万从外地落户苏州的人。我过去在苏州交通设计院工作,同事有一多半是外地人,但基本都落户苏州,我们这些人的孩子当然不会说苏州话。我儿子在苏州的几个小朋友也不说苏州话——因为他们家里根本没人说。
再考虑到外来人口大多数处于生育年龄,本地人口老人多,60%的苏州新生儿本来也没有生在说苏州话的家庭。在这种情况下,还有20%-30%的苏州孩子使用苏州话,恰恰说明了苏州地方文化保存的很好啊。苏州地铁报站还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普通话和苏州话各报一遍,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对于那些真心害怕苏州话消亡的人,我只想说一句——喜欢就要出钱啊,不出钱别人怎么知道你喜欢?没人拦着方言爱好者集资建立保护基金,开设方言培训班——当然也得别人愿意来学才行。
还有,苏州话本来就不是一个“纯洁”的概念,叶祥苓先生专门编过苏州方言地图集。从类似资料中可以看到,在苏州范围内,“我”的发言就有好几种,其他词可想而知。当年在苏州工作时,我也听过本地同事抱怨郊区人的口音“土”。可苏州郊区的人口密度相当大,十万人的乡镇比比皆是,凭什么他们说的就不是苏州话呢?那些要“保护”苏州话的人,会考虑到郊区居民的发音吗?会要求政府保护各个乡镇的土话吗?你猜这些乡镇的人会不会抱怨苏州城区居民的语言霸权呢?
苏州方言地图50P要注意,上面两张图仅仅是苏州市区(含郊区)的方言地图,苏州市下辖的其他区县市都不在内。比如说东面的昆山在图中就是白色。区县之间的区别比图上反映的更大:
苏州地区各县级市声母数目不一,常熟话33个声母、张家港话34个声母、昆山话27个声母、太仓话28个声母。
其实,保护语言本来就不是个单纯的文化问题。现在地球上以中文为母语的人还比英文为母语的人多,但为啥学英语的比学汉语的人多?因为英语世界发达。现在的苏州为什么有吸引力?为什么苏州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因为苏州的发展目标不仅仅定位于一个江南旅游小城,而是中国第一重工业城市,这才是最近几十年苏州发展的本质,是所有苏州人最大的利益所在。
2003年我在苏州工作的时候,整个苏州能逛街的地方,只有观前街和石路两个个商业区,石路差不多是纵横各两条街,观前街纵横五六条街,如果不进店只走路,加起来半小时就走完了。留园中心小学(从石路走过去十分钟)后面还有很多泥泞的小街道,雨天裤子上都是泥水。那时候在街头满耳听的还是苏州话,但真的有人乐意回到那个时代之前吗?我看最“纯正”的苏州本地人也不乐意再去住老房子,在河道里洗衣服倒脏水了吧。现代化是个大趋势,你个人可以选择性接受现代化,但不能替别人做选择。日常生活使用什么语言,恰恰不是你个人的事,必须是双方都认可才可能用起来。既然苏州人选择了变成重工业基地,就得接受普通话传播的结果。否则的话,西部很多农村地区近百年没有外来人口进入,口音可能一直没变化,有人喜欢么?
相关回答:
「江南小镇」是什么样子? - 马前卒的回答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