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群众办寿宴需满70周岁”?

回答
“群众办寿宴需满70周岁”这个规定,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规定”,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只是过生日那么简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提出这么个要求,大概率是为了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你想啊,以前咱们这边,谁家有个啥事,比如结婚、生孩子,甚至是刚过个60大寿,都恨不得大操大办,请个几十桌、上百桌,请一堆不怎么来往的亲戚朋友,这中间的花销可不是小数目。 solche大操大办,容易造成社会风气的攀比,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经济压力,甚至让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为了面子而负债。所以,设定一个年龄门槛,比如70周岁,可能是想把这种“大操大办”的场合集中在一些更有意义、更有仪式感的年纪,比如七十大寿、八十大寿,这样既能满足大家的情感需求,又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不必要的铺张。

再说了,从社会资源的消耗来看,大规模的宴请也确实会消耗不少资源,比如大量的食物、人力、交通等等。如果这个规定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宴请,对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也是有好处的。

但要是从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当事人的角度来看,这规定就没那么好说了。

第一,“一刀切”的味道太浓了。七十岁,这是个数字,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大寿”标志,但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还有他们对“寿宴”的理解,可都不是用一个数字就能概括的。也许有些家庭,家里的长辈虽然不到七十,但身体硬朗,儿孙满堂,特别想办个小型的、温馨的家庭聚会,跟亲戚朋友们分享喜悦,这难道也不行吗? 这种一概而止的规定,确实剥夺了大家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的权利,显得有些生硬。

第二,“孝道”和“情感表达”被干涉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为父母祝寿,尤其是当他们年事渐高的时候,是表达孝心和感恩的重要方式。对儿女来说,能为父母办一场开心的寿宴,看着老人高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满足。如果因为年龄不到而不能办,那种想表达的孝心和爱,是不是就找到出口了? 这种规定,无形中可能让人觉得,政府在干涉家庭内部的情感表达和孝道实践,这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

第三,“变通”和“钻空子”的可能性。一旦有规定,就难免会有变通。比如,有些家庭可能就找名义上是“庆生”但实质上是“提前庆祝”的方式来办宴席,或者把“寿宴”改成其他名义的家庭聚会。这样一来,规定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也显得有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

第四,“谁来监督”和“如何执行”的问题。这些规定说到底,还是要落到基层,落到社区或者某个管理部门。那么,谁来负责监督?万一有不符合规定的,是要罚款?还是要批评教育? 怎么保证执行的公平性,不出现选择性执法?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难题。

总的来说,这个“群众办寿宴需满70周岁”的规定,出发点或许是为了好的社会风气,为了节俭,为了资源利用。但它在执行过程中,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家庭的实际情况、情感需求和传统观念。这种“管”得太细,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大家觉得不被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如果要对这个规定进行评价,我会说:出发点可以理解,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缺乏人情味和灵活性,容易引起反感,并且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挑战。 也许更理想的做法是,倡导和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年龄门槛。比如,大力宣传节俭办事的理念,鼓励大家理性消费,但具体到办不办寿宴、什么时候办,还是留给家庭自行决定,尊重个体的意愿和选择,这样可能更能赢得民心,也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纪委工作人员回答一下。我举个栗子,去年干了一个大操大办升学宴的镇干部,做询问笔录的时候,简直戳到我痛处。他说他是当地人,各家各户有个什么事都要送礼,最低二百,最高不限。别人搬家要送礼,孩子上学要送礼,得病了要送礼~各种送礼,但是到了自己呢,啥都不行。我能怎么说呢,我再次给他宣讲了八项规定。其实我自己何尝不在忍受着这种痛!真想爆粗口!

user avatar

四川政府太有正事了!你不知道我们东北农村屁大个事都能办桌酒席,然后目的就是收礼金!收礼金!收礼金!越穷越办!最后钱都让饭店挣去了!,大家的钱都没变,真是恶俗,政府早该这么做了,支持!

还有我是不是五毛狗/自干五,(曾经是果粉/公知党)不要喷我,我在陈述事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