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如何看待苏轼对卫青的评价?

回答
苏轼对卫青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史论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汉代功业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卫青的评价并非单一的褒扬,而是夹杂着理解、欣赏、甚至是微妙的批判,这种 nuanced 的态度,使得他的评价尤为有价值。

要理解苏轼对卫青的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展开:

一、 苏轼的时代背景与士人普遍情感:

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 宋朝在建国之初,为了避免唐末藩镇割据的覆辙,实行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使得文官地位远高于武将,军人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文人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更容易从文学、道义等角度来审视历史人物。
对汉代武功的复杂情感: 尽管宋代国策如此,但汉武帝时期对外征伐,尤其是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建立的赫赫武功,对于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宋朝士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忽视的参照。一方面,他们为汉武的雄才大略和卫青的战功感到振奋和向往,视其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对汉武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做法感到反思,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的体会。
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格: 苏轼本人虽然是文人,但他的仕途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亲身经历了政治的黑暗和民间疾苦。他的性格中既有豪放旷达的一面,也有对国家民族安危的深切关怀。这使得他能够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更全面地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

二、 苏轼对卫青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

苏轼关于卫青的评价主要散见于他的诗文之中,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其复杂态度的,便是他在《司马温公集》序中提到卫青时所发出的感叹。虽然具体文字不尽相同,但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高度肯定卫青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苏轼看到了卫青作为一名从卑微出身的骑奴,却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能够决胜千里的统帅,这本身就是非凡的。他赞赏卫青的军事部署、战场判断和临阵指挥。
苏轼尤其欣赏卫青的“不嗜杀”。这里的“不嗜杀”并非指卫青仁慈,而是指他在战略上不追求无谓的杀戮,而是以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战略目标为首要任务。他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体现了军事上的成熟和高效。例如,他会提及卫青如何能够深入敌后,将匈奴主力逼至绝境,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他认为卫青并非那种“勇而无谋”的将领,而是“智勇兼备”。卫青的战术并非简单地依靠个人勇猛,而是有周密的计划和对敌情的精准把握。

2. 对卫青“无尺寸之功”的疑义和反思:
这是苏轼评价中最有深度,也最具争议的部分。苏轼在某些场合提到了卫青“无尺寸之功”,这似乎与卫青指挥的几次重大战役(如漠南之战、漠北之战)的辉煌成就相矛盾。
然而,仔细解读,苏轼的“无尺寸之功”并非否定卫青的战功,而是指向了“封侯之赏”(即封侯拜将的荣耀)。他认为,以卫青的功劳,在当时的制度下,他应获得的封赏和荣誉应该更多,但现实并非如此。
这种“无尺寸之功”的表述,其实是一种对卫青所处政治环境的批评,更是对皇帝对功臣的“猜忌”和“吝啬”的一种含蓄的批评。 苏轼认为,卫青虽然屡建奇功,但他出身低微,家族势力单薄,且性格内敛,不善于经营人脉和自我宣传。在汉武帝晚年,随着卫青功劳的累积,也可能引发了皇帝的猜忌,或者说,皇帝对卫青的赏赐显得“吝啬”。
苏轼更深层次的意图,是想借此表达对“君臣之道”的思考。他认为,君主理应赏罚分明,重用有功之臣。卫青的例子,在苏轼看来,是汉武帝在对待功臣方面存在不足的体现。苏轼也可能借此影射宋代皇帝对待有功之臣的态度,表达对“贤臣不得重用”的忧虑。

3. 对卫青“无私”和“以身殉国”的肯定(间接体现):
虽然苏轼没有直接用“无私”来评价卫青,但他对卫青在军旅生涯中的表现,尤其是他在霍去病死后继续领兵的担当,以及他最终病逝的事实,都暗示了对卫青职业操守的肯定。
卫青一生为国征战,鞠躬尽瘁,最终病死军中,没有像其他一些名将那样因为功高震主而被猜忌杀害,这本身就是一种“全身而退”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苏轼对这种“功成而身不毁”的结局,虽然带有几分悲凉,但更多的是对其坚持的认可。

4. 对卫青性格的理解:
苏轼认为卫青性格“沉默寡言”,不事张扬,这与汉武帝时期的其他一些将领(如李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性格可能也是他未能获得更高荣誉的原因之一。
苏轼并不因此贬低卫青,反而认为这种沉默寡言可能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他不善于言辞,但他的行动比任何言辞都更能说明问题。

三、 苏轼评价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 苏轼的评价不是简单地将卫青定位为忠臣或奸臣,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去审视。他看到了卫青的军事才能,也看到了他在权力政治中的局限。
对“君臣之道”的深刻洞察: 苏轼通过卫青的例子,触及了君主如何对待功臣这一重要政治议题。他强调了君主的责任,也暗示了臣子的困境。
为后世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苏轼的评价,为后世史家和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卫青的一个重要维度。很多学者认为,苏轼的观点是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他改变了人们对卫青评价的单一化倾向。
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文化自觉: 苏轼作为宋代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他的评价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历史人物进行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总结来说,苏轼对卫青的评价,并非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理解”和“反思”。

他看到了卫青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和战略眼光,认为他是杰出的军事家。但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卫青在政治上的某些不足,以及汉武帝对功臣的态度可能存在的问题。苏轼用“无尺寸之功”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评价,实则是在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政治感慨和对君臣关系的哲学思考。他以文学家的细腻和史学家的理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卫青形象,以及一个更复杂、更耐人寻味的汉朝历史侧面。这种评价,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轼会不会打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李靖,岳飞两人是会打仗的,尤其是与大规模骑兵集团的仗。岳飞: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又云: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 唐朝李靖: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 对比这两人和苏轼对于卫青的评价,你觉得谁靠谱?卫青唯一的黑点,在于靠着姐姐的裙带关系起家,这对于绝对坚持政治正确的文人来说是不得了的大问题。更巧合的是,这些对卫青不屑的诗文都是这些文人在被贬被罚的时候写的,能有多客观?

user avatar

屁股决定脑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轻视武将,最倚重文人士大夫的时代,人家都和皇帝明说了:“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苏轼作为既得利益者,鄙视武将是正常的,连辛弃疾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最后无法一展抱负,只能写诗填词,最后大家想起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他个词人,真是莫大的悲哀。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流行民国范,声称民国是黄金年代,因为民国就是丐版宋朝,教授们拿几百大洋的工资,文人们随便写点文章就能得到天价稿费,嘴里一个个喊着救国,喊着破除封建文化,一不下基层,二不参加革命,精致利己,沉迷于打牌和嫖妓,美其名曰“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这样的汉奸文人都能被捧上天,蒋介石这么一个在苏区搞“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屠夫,愣是捏着鼻子只敢在日记里对胡适破口大骂,这样的地位哪个文人不喜欢。可恶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逼着文人改造,简直有辱斯文,还普及义务教育,泥腿子都识字了,还怎么装逼?

user avatar

这是一种误读

也是当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人生的必然误读

毫无疑问,我们从开疆拓土战功彪炳的角度,卫青霍去病,往前一点有白起王翦往后一点如李靖侯君集等等都是历史上的名将,为各自王朝,从而也为中国的疆域版图做出突出的贡献,理应被我们纪念尊奉。这是不错的。

但是,抛开具体的功业论,从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人格特征以及对中国文化文明的影响和贡献角度说,评价就不那么确切了。

更进一步,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人格的饱满和自由角度说,武人名将通常是够不上有独立人格的存在的。原因也很简单,将军是军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军人就是国家(在古代则是恩主君主帝王)的鹰犬爪牙,是泯灭个性的服从者,自然不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可言。苏轼,也包几乎所有中国古代文人儒者都对武人给以较低评价,甚至直接漠视武人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这里:军人与孩童妇女一样,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完整独立人格的,是依附于主人的奴才或工具人。正是从这个角度,苏轼说卫青是“若青奴才”。

那么这是不是以出身论人呢?是,也不是。

首先,卫青出身马奴,人尽皆知,苏轼如此评谈论卫青,当然是翻出他的出身做证据了,说这是以出身论人没错。况且,古代中国毕竟也是一个等级社会,士大夫以出身论人不为过,此其一。

其次,苏轼这段话里点了两个人,一个是卫青,汉武帝“踞厕见卫青”,另一个是汲黯,汉武帝是“不冠不见汲长孺”。苏轼讲“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先是对汉武帝的评价,使用了“无道”二字,这大抵就是古代士大夫是对君主最坏的评价。汉武帝无道,无足观,但有一件事做的还不错:就是在拉屎的时候接见卫青,却不敢不戴帽子就见汲黯。苏轼用这件小事中显露出的汉武帝对待二人的不同态度调侃了一下汉武帝,这就不是在以出身论人,而是以这二人不同的遭遇,以调侃的口吻阐释了士大夫所坚持的人格尊严。

当然,对于当代人来说,理解这件事,理解苏轼的嘲讽,苏轼对汉武帝“无道”的评价因人而异。有些人无需多说,很自然地就能理解苏轼的观念,而有些人无论你怎么解释都会鄙薄地反对。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格尊严这种事情是人性获得、文化递进的一个路径,而生杀征伐予取予求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本性,二者本就不是同一层次同一论域的内容。那么崇拜杀人无算的征服者名将英雄的人,自然是很难同时容纳士大夫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价值评判的。事实上,中国文化,儒家曾经能有如此超越的地位,就在于儒家具有塑造人性的精神力量和方法。接受了儒家熏陶,培育了完整壮大人格的士大夫会拥有广博的精神世界强大的信仰力量,他们不会被世俗功利权力地位金钱奢靡所裹挟而专注于理想信念和原则。就具体的事务能力而言,士大夫可能是迂腐刚愎甚至百无一用,但是,当事涉伦理价值理想信念的大关节,肉体柔软无用的士大夫的精神内核却坚比金石,不可摧折。而这正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到文明自由逐步进阶过程中区别于野兽的最根本的人性特征,即,人有精神追求,人有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人有不可摧折的骨气,人有坚定不移的原则,人有不可践踏的尊严。这是文明教化的结果,不被刀枪砍杀酷刑折磨所消弭。这就是儒家教化在那个年代能够吸引有精神追求的高尚士人的一个原因,当然学而优则仕是更普遍的原因。但是教化就是这样一种奇异的力量,即使最初你是以实用功利的态度进入,教化的结果常常在增长你的知识丰富你的精神的同时也会日渐磨蚀你的实用理性,而铸就你坚定的理想精神。所以,中国的古代君王,一方面依赖儒家教化和士大夫治国,一方面又用权力的蛮力强力打压胁迫士大夫,就是因为士大夫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是治国利器,同时又是独立于君王意志之外的难以摧垮的精神旗帜。宋朝是士大夫处境最好的一个时期,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在宋朝士大夫身上体现的最充分。苏轼的豪放纵情和睥睨嘲讽都是这种自由独立的人格体现,而无需唯唯诺诺面面俱到讨好网友的政治正确。那么,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尽管在功利势利以成败论英雄的当代人眼里是“大帝”(中国从来就没有大帝这个称号,电视剧为古人上尊号,也算是别开生面额),在古代士大夫眼里却是评价不高,“无道”大抵是汉武帝的古典定评。而汉武帝无道的一个相对小一点的证据就是不尊重士人,汲黯就曾讽刺汉武帝是“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尽管这在当代也被解为任人唯贤不拘出身雄才大略不拘小节云云)。

当然,我们今天谈论“汉武帝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不会像苏轼那样去解释这个问题,而会以卫青亲近,亲密人之间不避隐私,汲黯疏远,所以更重形式云云,所以汉武帝如此恰恰是亲卫青远汲黯。苏轼不知道这一点么?苏轼傻么?还是古人笨?就这么一点亲疏远近的常识古人难道不是早在红山半坡就知道的么?所以,问题不在于卫青是否和汉武帝更亲密,更得汉武帝信任,而在于苏轼对汉武帝的政治作为不认可。作为汉武帝鹰犬的卫青是汉武帝政治作为的全面倚杖,完全依附于汉武帝,自然也就得不到苏轼的认可。相反,汲黯这样的士大夫,即使在汉武帝面前也从未自贬人格,地位低于君主,但人格精神独立于帝王,是可与君主平等交流的对话者,这才是苏轼和士大夫所尊崇的具有人格尊严的楷模。的确,就功业而论,卫青数度大败匈奴,在当代人看来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但是古人没有现代人民族国家的观念,且卫霍辈所攻击征伐的区域不是汉民族传统领地,并且,他们的征伐攻掠的地域即使在今天也并未全部纳入新中国的疆域,尽管在当代人眼里,卫霍的征伐是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自然合理,但在苏轼,也包含几乎所有古典时期的主流士人眼里,卫霍的征战并非如此简单宏大且自然合理,所以,苏轼对卫青的征伐功业不那么看重也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苏轼真正反对的,并不是作为历史人物的卫青,

而是某人的姐姐当了皇后/宠妃,某人的外甥当了皇帝/太子;某人就可以从奴隶或者布衣,一步登天,成为统兵大将,然后立下功勋,进而成为大将军、执掌国政的汉朝制度。

每个皇帝都有各自的外戚,卫青和霍去病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和民族英雄,能保证之后的代代国舅爷也都是军事天才和民族英雄么?

汉武帝接下去不就用了李广利?带着七万大军叛国投敌了。之后汉朝的外戚大将军们,一代代又出了多少奇葩种?

给宫女缝上连裆裤、禁止皇帝宠幸,老婆毒杀皇后的霍光;

装了几十年圣人、然后谋朝篡位的王莽;

公然给小皇帝喂毒饼的跋扈将军梁冀;

最后是全无见识的杀猪屠夫何进,几个无脑操作就让天下分崩离析,群雄混战,十室九空,天下人口损失超过七成……

司马氏的晋朝,继续重用外戚,杨骏和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李隆基的盛世大唐,轰然倒塌,五年间天下人口减少三分之二,罪魁祸首除了他自己,绝少不了杨国忠这个身兼五十余个重要职位的外戚宰相……

所以,这种皇帝以天下为私产,重用外戚为国家重臣的制度,难道不应该被彻底否定么?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就是隋唐开启的科举制,与之配套的、到宋朝彻底完善的政府文官制度,领先世界各国上千年之久。

令国家从各个阶层选拔人才,让广大中下层阶级的精英都有了顺畅的上升渠道,苏轼作为宋朝士大夫的佼佼者,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藐视千年之前的汉朝外戚制,本就理所当然。

何况,就算功盖千古如秦始皇、汉武帝,也一样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后世各朝君臣普遍当成反面教材的,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才是三代以下历朝公认的明君典范。

因此,哪个大臣敢“称赞”自己的皇帝是秦皇汉武,那也就比当面说他是隋炀帝好得有限,杀头、贬职、免官、流放,任选一样吧,视该皇帝的心情和性情而定。

所以,信口嘲讽一个汉武帝这个“反面典型”重用的外戚臣子,对苏轼一个宋朝士大夫而言,再寻常不过了。因为这就是当时社会精英的普遍共识,或者说【历史局限性】

所以,在科举士大夫的这种共识和语境下,列举卫青的战功/能力/贡献如何卓越、人品如何高尚谦冲,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反过来可以说,他的战功/能力/贡献越大,人品越好,士大夫就越要否定他……

因为少一个功勋卓著的卫青,以汉武帝时的鼎盛国力,难道就会被匈奴灭了?难道就会被匈奴夺去多少郡县疆土?

但一个野心勃勃的王莽,一个不学无术的何进杨国忠,是真的足以让盛世瞬间崩塌,天下大乱,十室九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此外,苏轼赞扬汲黯、贬低卫青,根本原因并非因为文武之别,而就是基于他们对汉武帝的截然不同态度:是铁骨铮铮?还是曲意逢迎?

真到了政府中枢腐朽的国难关头,一个苏轼固然肯定阻止不了靖康之耻、崖山海难;但再有多少个如卫青一般忠勇能战的武将,也同样根本无力扭转大局:两宋末年到明朝末年的无情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百无一用的,当真只有书生么?

归根结底,正是皇帝之错,是“逢君之恶”的奸佞臣子之错,正是不能约束昏君奸臣的国家制度之错。

以宋朝最出色的名将岳飞为例,岳飞是“良家子”从军,从一个小兵,凭自己个人的武勇,实打实的战功,在当时无数爱国士大夫的援护和举荐下,一步步升迁成为统兵大将的,相比于走裙带关系上位,可以说“出身甚正”。

岳飞遇害,正是宋高宗赵构和秦桧这对昏君奸臣,破坏宋朝旧有体制,权力过大不受制约的恶果。

岳飞当时已经是枢密副使,国家宰执重臣,如果赵构真正遵守宋朝此前百余年优待大臣的惯例,岂有杀害之理?而且,与岳飞一同遇害、被流放的,同样还有以宰相赵鼎为代表的众多主战派重臣。

相反,充当害死岳飞主要帮凶的贼子,就包括张俊、杨沂中这些对君主俯首听命的重将。

所以,换了岳飞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下,也肯定一样可以成为千古名将。

换了卫青在赵构手下,也无非杀头如岳飞、免职赋闲如韩世忠、曲意服从如杨沂中,这么三种结局之一。

换了苏轼在赵构手下,也必是激烈要求抗金、力保岳飞、忤逆昏君奸臣,贬官流放后,或如赵鼎一般遇害,或者就这么了此残生。

因此,那些以为文官和武将都是各自铁板一块、水火不容的集团,甚至认为岳飞遇害是文官士大夫的错,更因此觉得苏轼贬低卫青,等于他也会不顾国家安危,去贬损、迫害包括岳飞在内的优秀武将,才是简单的【二极管思维】,想当然尔。

事实上,卫青能成就千古功业,归根结底因为他的君主是汉武帝这位千古一帝;如果换了晋惠帝呢?换了隋炀帝呢?换了宋徽宗呢?换了崇祯帝呢?

凭他的军事天赋,固然同样也可能流芳青史,但终究还是要如岳飞一般无力回天,报国无门,徒留千古憾恨!

——国家的强大和稳定,是应该建立在成熟稳定、流动畅通的制度的基础上,还是去赌君主和外戚的能力与人品?

事实上,唐宋以来,雕版印刷术的普及,让广大底层平民,也都有了凭自己个人努力争当做题家,然后跃上龙门一举跻身精英群体的可能,这当然远比期盼自己的漂亮姐姐/妹妹被皇帝看中,自己跟着一步登天,这种万中无一的机会,要靠谱得多了。

以蒙古帝国的武功,不到百年就卷铺盖滚蛋,关键的一条,就是科举断断续续,极不认真,所以被广大底层精英去率众聚义,夺州占府,推倒也如此轻易。

满清种种弊政再天怨人怒,入关后坚持开科取仕,就是奠定其二百余年的基业的关键根本。甚至吴三桂夺取半壁江山,满清内忧外困之际,康熙帝玄烨也绝不敢停了针对汉人的开科取士。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些汉人精英之所以会尽心竭力,去力保岌岌可危的大清朝,不就是太平天国那边的科举形同儿戏、更要刨他们儒家士大夫的根么?

而此时的欧美各国,都纷纷仿照中国科举制,推行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英国于1855年推出《关于录用一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美国于1883年推出《彭德尔顿法》《文官制度法案》。日本从1894年开始,实行《高等文官考试》,其余国家同样纷纷效仿。

时至今日,世界各个主要国家的政府办公人员,无不是通过考试选拔而来,本质上正是中国科举制的现代化模板。

最后,满清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慈禧太后在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后,为收买人心,不得不推行所谓“新政”,下令废除科举制,却也让传统汉人官僚和士子们,都被堵死上升通道。摄政王载沣更搞出一个【皇族内阁】,直接回到了清朝初期,满洲八旗贵族一言堂的模式。

正因为众多埋头于子曰诗云的传统读书人,都彻底被砸了饭碗,断绝了仕官渠道。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纷纷投身新式军队作底层军官,或是成为各地官员的幕僚,或者远赴国外留学,最终共同构成了反清阵营的重要力量,而武昌起义举兵之后,执掌地方权力的立宪派官僚,全在看热闹出工不出力,让满清王朝不堪一击,退出了历史舞台!

终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倾国倾城的姐姐妹妹不可求,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军事天赋更千古稀见,而做题家是人人努力,皆可为之。——所以,千万别得罪【小镇做题家】呢。

user avatar

因为卫青作为外戚,被科举上来的士大夫们喷是政治正确

尤其是当卫青和汉武帝放到一起说的时候

user avatar

卫青是外戚、非正途出身。

帝国体制成熟后,这号人基本不能出头了。

user avatar

苏轼算什么啊,对外不能保护国家,对内不能利于国家,只配在那里阴阳怪气嘲讽,建议让他穿越靖康时期,让他去拿刀抵抗金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