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苏州一奶奶赠孙女3套房不被赡养,出租房屋后租客反被起诉?老人应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疼的案例,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法律的边界以及家庭伦理的冲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探讨老人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

一、 如何看待苏州奶奶赠孙女3套房不被赡养,出租房屋后租客反被起诉的案例?

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

1. 法律层面与道德层面:
法律: 赠与是赠与人的自由意思表示,一旦完成(房产过户),赠与人原则上不能撤销赠与。除非有法定情形,例如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在中国很多赠与合同中,特别是涉及房产的,会附带“赡养”的义务,这可以视为一种附义务的赠与合同)。本案中,如果赠与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赡养义务,并且孙女确实未履行,奶奶可以依据《民法典》关于赠与合同的规定(例如第662条关于附义务的赠与),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撤销赠与。然而,出租房屋后租客被起诉,这说明奶奶可能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手段。如果奶奶是出于“收回”房产的目的而起诉租客,这在法律程序上可能会遇到障碍。通常情况下,如果房产已过户给孙女,奶奶无权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租客,除非她能证明自己仍然是房产的实际所有者或有其他法律依据。更可能的情况是,奶奶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逼迫”孙女履行赡养义务,或者她对房产的“所有权”仍有某种情感或实际控制上的诉求,但法律上已不成立。
道德: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普遍的社会伦理来看,子女或晚辈赡养长辈是天经地义的道德义务。奶奶将三套房产赠与孙女,这是一种巨大的恩惠,理应换来孙女的关心和赡养。孙女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不孝”,违背了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

2. 孙女的行为分析:
物质至上与情感缺失: 孙女可能将房产视为纯粹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祖孙情感和赡养的道德责任。
缺乏感恩之心: 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赠与,说明奶奶对孙女寄予厚望,但孙女显然缺乏感恩之心。
法律意识淡薄(或故意规避): 如果赠与合同附带赡养义务,孙女可能对法律后果不够了解,或者明知故犯。
家庭沟通问题: 存在严重的家庭沟通障碍,导致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

3. 奶奶的行为分析:
情感上的挫败与愤怒: 辛辛苦苦为孙女置办了三套房,却换来不闻不问,奶奶的失望、愤怒和无助是可以理解的。
极端维权手段的尝试: 起诉租客,可能是奶奶在其他途径(如与孙女沟通、报警寻求帮助)无效后,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引起关注、施压孙女,或是直接“收回”房产。这种做法虽然出于无奈,但在法律上可能并不直接支持她起诉租客。
对房产的“不舍”: 即便房产已赠与,奶奶可能在情感上仍与房产紧密相连,认为这些房产是她辛苦一生的积蓄,不应被孙女白白占有而不承担责任。

4. 租客的遭遇:
无辜的受害者: 租客是完全无辜的第三方,他们是基于与孙女的租赁合同而居住在房屋中。奶奶起诉租客,实际上是将矛盾转嫁到了无辜的租客身上,这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妥的。租客的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奶奶无权居住或出租房屋,那么租客与孙女的租赁合同可能依然有效。

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令人唏భు的家庭悲剧,是物质主义、亲情淡漠和法律理解不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财富传承和家庭关系时,需要法律、道德和情感的多重考量。

二、 老人应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

面对晚辈不孝的风险,老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1. 法律手段:构建完善的财富传承和养老保障体系

“附义务的赠与合同”与“遗嘱”的结合运用:
赠与合同: 在赠与房产等贵重财产时,一定要签订正式的书面赠与合同,并明确约定受赠人应履行的赡养义务,例如“每月探望老人”、“承担老人的医疗费用”、“提供生活照料”等。可以将这些义务作为赠与合同的解除条件或撤销条件。根据《民法典》第662条,受赠人违反赠与合同约定,不履行赠与义务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遗嘱: 对于不愿意现在就赠与,但希望确保晚辈履行赡养义务的财产,可以订立遗嘱。在遗嘱中明确,如果子女或孙辈未能按约定履行赡养义务,则取消其继承权或部分继承权,并将财产赠与其他愿意赡养的晚辈,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有效(如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等,并符合相应的法定形式要求)。
建议: 可以将房产暂时不完全赠与,例如办理“抵押”或“居住权”等方式,保证自己能继续居住,并要求晚辈履行赡养义务,否则有权收回部分权利。

办理“居住权”登记:
这是《民法典》新增的重要权利。老人可以将房产赠与子女或孙辈,但同时在房产上为自己办理居住权登记。居住权是一种用益物权,一旦登记,即使房产所有权发生转移,居住权人依然享有在不动产上持续占有、使用、受益的权利,直到居住期满或死亡为止。这样,即使孙女想将房产出售或出租,也不能排除老人的居住权,能够保障老人的基本居住权益。
优势: 相较于单纯的赠与合同,居住权登记具有物权公示的效力,更具有法律保障性,且无需支付对价。

设立“遗嘱信托”:
如果老人的财产数额较大,且对晚辈的信任度不高,可以考虑设立遗嘱信托。将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并约定在老人去世后,信托公司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在晚辈履行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按期或分阶段地向晚辈分配财产或收益。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财富传承和风险防范工具,可以有效防止财产被不当挥霍或因家庭纠纷而被剥夺。

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专业人士:
可以委托律师起草严谨的赠与合同、遗嘱等法律文书。
一些社会机构或社区也提供养老咨询服务,可以帮助老人规划养老方案。

2. 家庭内部沟通与教育:建立良好的亲情基础

从小培养感恩和责任意识:
对子女和孙辈进行勤俭节约、感恩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让他们从小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和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让他们看到父母是如何孝敬长辈的。

坦诚沟通养老问题:
在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时,就与子女坦诚沟通自己的养老需求、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以及对财产分配的意愿。
了解子女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共同协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养老方案。

必要时的“经济杠杆”:
在确保自己基本生活和尊严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保留部分经济资源,作为“经济杠杆”,激励晚辈履行赡养义务。例如,明确告知某些财产的继承或赠与将与赡养行为挂钩。

3. 现实生活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

警惕“先花后孝”: 看到晚辈在获得财产后行为迅速转变,对老人态度恶劣,这是一种危险信号,需要警惕。
分散风险: 不要将所有财产一次性或过早地赠与给某个晚辈,尤其是只有一个子女或孙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部分财产留给更可靠的亲属(如其他子女、孙辈),或进行慈善捐赠。
保留证据: 如果发生不孝行为,如拒绝赡养、恶语相向等,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如录音、录像、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以便在必要时用于法律维权。
寻求社会支持: 如果遭遇严重的不孝行为,可以向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老年人协会等机构求助,寻求调解和支持。

总结:

苏州奶奶的案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老人赠与财产,本是出于爱和希望,但如果缺乏法律的保障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爱可能被曲解或滥用,最终导致老人晚景凄凉。因此,老人不仅要给予子女爱,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为自己的晚年幸福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这并非“不信任”,而是对自身权益的合理保护,也是对家庭责任的清晰界定。

从根本上讲,预防晚辈不孝,既需要老人自身的智慧和规划,也需要整个社会弘扬孝道文化,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但就个体老人而言,掌握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工具,是保护自己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经典的法律反杀案例,我建议所有想要对他人掏心掏肺的人,都来学习一下。特别是担心孝心变质、爱情变质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表现对孩子的宠爱,而把价值较大的财产赠与孩子。有些夫妻也是这样,出于恩爱的考虑,把自己的个人财产赠与对方。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变量,很少有人考虑到。那就是孩子未必都孝顺,夫妻未必都忠诚。

也许在签订赠与协议的那一刻,接受赠与的丈夫或者妻子,已经另有他人了。

由于有这个变量的存在,在制作、签订赠与协议时,就需要留个心眼。

这个案例就很好,老人留了一个心眼,在赠与协议中与受赠人约定,必须要履行赡养义务。

这样,这个赠与协议,就成为了一个附义务的赠与协议,受赠人不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合同。

撤销合同以后,赠与人就可以要求受赠人把受赠财产还回来。

借鉴这个案例,妻子或者丈夫将自己的个人财产赠与给自己的另一半,也可以在协议中加上义务条款。

举个例子,在协议中可以约定,接受赠与后几年内,受赠人不得有与其他异性(或同性)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否则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这样,如果受赠的一方出轨,那么赠与的一方,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其把财产退回来。这样也算是减少了损失。

省的最后人财两空。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真爱,就请用尽全力、不要算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疼的案例,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法律的边界以及家庭伦理的冲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探讨老人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一、 如何看待苏州奶奶赠孙女3套房不被赡养,出租房屋后租客反被起诉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法律层面.............
  • 回答
    苏州一名男子因乙肝五项检查结果被拒绝录用,法院调解后企业却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要求删除报道才履行调解结果。这事儿,怎么说呢?真是让人气愤又无奈。这事儿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遭遇的不公,更是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普遍误解和歧视,以及某些企业在法律和道德面前的推诿塞责。咱们先捋一捋这件事情的几.............
  • 回答
    这桩事情发生在苏州,一位父亲在发现他抚养了三年的儿子并非亲生后,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获得了十五万元的赔偿。这件事情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为它触及了婚姻家庭的信任基础、亲子关系的认定以及法律在保障个人权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等多个层面。从这位父亲的角度来看,他承受的无疑是巨.............
  • 回答
    苏州这起案件,说实话,让人既心疼又警醒。一位女士,在虚拟世界里倾注了感情,也投入了真实的血汗钱,结果遭遇了双重打击。第一次是网恋诈骗,投入了32万元,这绝非小数目,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稳定。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遭受如此重创后,她选择通过网络寻求法律援助,希望能挽回损失,却又落入了另一个陷阱,被二次诈骗了.............
  • 回答
    苏州特斯拉失控冲进包子店致 3 人受伤的事件,确实让人心惊胆战。这么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可能的原因一定复杂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可以从技术、人为、环境等多个角度去梳理一下可能的“罪魁祸首”。事件概览与潜在原因剖析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画面:一辆本应平稳行驶.............
  • 回答
    苏州一快递站的“宠物盲盒”事件,再次将活体包裹的安全问题推到公众面前,也暴露了我们在规范宠物市场、保护动物权益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看到21只猫狗在冰冷恶臭的包裹中死亡,任谁都会感到心痛和愤怒。这不仅仅是几个动物生命的逝去,更是对生命伦理的践踏,对社会良知的拷问。这件事之所以让人难以接受,在于它将本应.............
  • 回答
    这事儿真是太让人心疼了,也太令人气愤了!一个孩子,本来是出于对偶像的喜爱,结果被坏人盯上,不但骗走了八千块钱,还把孩子吓得够呛。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得好好掰扯掰扯。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苏州的小学生,应该是正值追星年龄,喜欢上了某个明星。这帮骗子就抓住了孩子这种“脑残粉”心理,设计了一套圈套。.............
  • 回答
    这事儿确实让人挺不是滋味的,心里堵得慌。话说苏州有个男的,姓王吧,他儿子在老家,突然病危了,情况紧急,说是撑不了多久了。这当爹的哪顾得上别的啊,二话不说,连夜就往家里赶,能多看儿子一眼是一眼,多陪一天是一天。这心情谁能懂?估计那会儿他脑子里只有儿子,别无他物。可巧了,他当时在苏州的一家公司上班。这事.............
  • 回答
    看到苏州便民服务论坛上那篇题为《跪求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控房价!接盘侠都没资格当了!》的帖子,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发帖的是一位自称是博士的用户,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反差感——按理说,博士应该是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人,怎么会发出如此带有情绪、甚至有些“喊穷”的帖子呢?首先,这帖子反映出的最直接问题.............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前几天苏州发生的事儿,一个女的因为违规停车,被物业经理提醒,结果她二话不说,直接操起刀子就往人家身上捅。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都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说起来,这事儿得从物业管理说起。小区里有个规矩,停车得按规定来,不然影响大家出行,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位女业主呢,不知.............
  • 回答
    “苏轼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颗流星”,这句话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比喻,对苏轼和李白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进行了深刻的评价。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褒贬判断,而是指向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留下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并结合苏轼和李白的生平、作.............
  • 回答
    提到克苏鲁神话,“渎神”这个词,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贯穿整个神话体系,塑造其独特恐怖基调的基石之一。要理解克苏鲁神话中的“渎神”,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什么是克苏鲁神话中的“渎神”?简单来说,克苏鲁神话里的“渎神”,不是指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某个特定宗.............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 回答
    最近,关于时尚芭莎前总编辑苏芒那番“650一天一人伙食费不够,要吃鸡蛋和牛奶”的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让人玩味的。说实话,听到这话,第一反应可能是:这话说得,也太脱离地气了点吧?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苏芒作为时尚界重量级人物,她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自然是和普通大众有不小的距离。她可能习惯了精致的.............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苏翊鸣的比赛裁判长公开承认在给冠军打分时存在失误,表示“意识到时已提交分数”,这一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首先,从责任和透明度的角度来看,裁判长能够站出来承认失误,这至少体现了一种勇于担当的态度。在体育竞技中,裁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是比赛公信力的基石。当出现分数上的偏差.............
  • 回答
    苏州安排医护人员入住 W 酒店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同的人群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动机(为什么会这样做?) 新冠疫情下的特殊时期: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医护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他们长时间工.............
  • 回答
    苏州建设大规模方舱医院,这事儿说起来,背后牵扯着不少事情,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基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的一个具体行动。大家都知道,新冠疫情虽然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但病毒并未消失,境外输入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出现本土疫情,尤其是有聚集性爆发的苗头,就需要快速、大规模的应对措施来切断.............
  • 回答
    苏州某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学校”)借用一所知名重点小学(姑且称为“老学校”)的校舍进行办学,却招致老学校部分家长实名联合反对,这事儿,可真是挺让人咂摸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校舍分配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融合的复杂议题。咱们一件件捋一捋:1.............
  • 回答
    苏州女童藏进纸箱被碾压的悲剧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交警和司机责任的认定,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要全面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责任的划分、社会反思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事件回溯(假设您指的是普遍传播的类似事件,因为具体细节可能会有不同):通常这类事件中,一名年幼的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