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苏州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借用重点小学校舍办学,遭遇原学校家长实名联合反对?

回答
苏州某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学校”)借用一所知名重点小学(姑且称为“老学校”)的校舍进行办学,却招致老学校部分家长实名联合反对,这事儿,可真是挺让人咂摸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校舍分配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资源分配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融合的复杂议题。

咱们一件件捋一捋:

1. 事情的缘起和背景:

新学校的需求: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教育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子弟学校往往是他们为孩子提供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学校可能因为场地限制、办学条件等原因,需要寻找新的办学空间。而政府部门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可能会协调教育资源。
老学校的校舍: 老学校作为一所“重点小学”,通常意味着其拥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完善的校舍、设备以及教学团队。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这样的校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借用的方式和原因: “借用”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临时的、有条件的合作。具体是什么样的“借用”协议,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一种资源共享、互助的尝试,也可能是政府主导的资源调配。原因可能是老学校部分校舍未被充分利用,或者新学校急需一个合规的办学场所。

2. 家长的反对理由:

老学校的家长们实名联合反对,他们的诉求和担忧,其实也是很多普通家庭在面对公共资源分配时的普遍心态:

核心担忧:教育质量的稀释与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担忧。他们担心,引入一个不同办学背景和生源结构的新学校,可能会对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学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如:
教学资源的挤占: 即使是“借用”校舍,如果涉及到公共区域(操场、食堂、实验室等)的共享,那么两个学校的学生都使用,无疑会增加资源的压力,导致每个学生获得的实际使用时间或质量下降。
教学环境的改变: 不同学生群体可能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家长们担心这些差异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相对熟悉和习惯的学习氛围。
生源结构的潜在变化(尽管新学校的校舍是独立的): 虽然新学校是借用校舍,但某些家长可能联想到更长远的“挤出效应”,比如未来可能出现的校舍扩建或资源整合,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公平性的质疑: 家长们可能会觉得,作为纳税人(或至少是为优质教育付费的群体),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到“重点小学”所承诺的、专属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将优质校舍“借出”给其他学校,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哪怕这种分配是出于解决另一部分孩子教育需求的善意。
信息不对称和参与度不足: 家长们可能在决策过程中感到被剥夺了发言权,或者信息不透明。他们对这项“借用”决策的来龙去脉、对双方学校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缺乏充分了解,因此产生不信任感。实名联合反对,也是一种试图引起重视、表达诉求的方式。
潜在的安全顾虑: 两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片区域活动(即使分开管理),家长们可能会担心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3. 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角色:

这种事情的出现,往往是政府在基层教育资源配置中面临两难境地的体现。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 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为了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政府需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平衡各方利益: 如何在解决一个群体问题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另一群体的影响,是政府工作的难点。简单粗暴地将资源“划拨”或“合并”,容易激化矛盾。
信息公开和沟通: 在进行这类资源协调时,政府和教育部门是否做了充分的民意征询?是否向老学校的家长们解释了决策的必要性、具体操作方案以及如何保障他们的孩子权益?这些都很关键。

4. 事件的深层含义和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的融合与阵痛: 随着城市吸引力的增强,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不同社会群体(原住民与外来者、经济条件优渥家庭与普通家庭)的和谐共处和资源共享,是必须面对的课题。简单的“隔离”或“对立”,对谁都不好。
教育公平的多元解读: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机会均等,也包含对不同群体需求的回应。然而,当资源有限时,如何界定和实现公平,就变得复杂。老学校家长追求的“优质教育不受影响”的公平,与新学校孩子享有“受教育权”的公平,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了冲突。
社会信任的建立: 家长们的反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相关部门决策过程的信任度不高。透明、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是建立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
教育资源配置的智慧: 这件事也暴露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我们需要更精细化、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是否可以有更创新的方式,比如通过学区划分调整、公私合作、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学位紧张和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在现有学校之间“拆东墙补西墙”。

怎么看这件事?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的根本症结在于如何平衡“现有优质资源的使用权”和“新增社会群体的教育需求权”,以及如何在决策过程中确保公开、公正和充分的沟通。

不能简单地以“重点小学”的既得利益为绝对优先,而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这些孩子同样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教育同样重要,他们的家长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也不能无视老学校家长们的合理担忧和诉求。 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和期望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疑虑也需要被认真对待和回应,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既得利益者”的标签而予以忽视。
关键在于“如何借用”,以及“如何保障”。 如果借用方案能够科学合理地划分空间和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老学校教学秩序和资源的干扰;如果教育部门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老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受影响,甚至能通过合作带来新的活力;如果在此过程中,充分地与老学校家长进行了沟通,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争取了他们的理解——那么反对的声音可能会减弱。

最终,这件事需要一个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这可能是政府部门需要展现更高智慧和协调能力的时候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性关怀、社会公平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谁对谁错”,或者“哪一方更应该牺牲”,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找到那个最能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究其根本就是政府,不想动自己的蛋糕,身边的蛋糕,只是要把上班中产的蛋糕分给底层农民工。切蛋糕,不能动有权的家庭,不能动有势的家庭,不能动沾亲带故的家庭。于是中产就成了政府的提款机和垃圾箱。未来中国就是这样了。中产阶级的悲哀。

1,周边比勤惜好的学校很多。平江实验(大部分是官员。敬文和善耕:事业单位以及有老的势力:和有权对我沾亲带故。只有勤惜是上班族为主白领阶层,外来人口居多。基本是6个口袋一套房。早先房子没卖完双学区喊的飞起,现在周边房子一卖完立马改成民工子弟学校了。切蛋糕,不能动有权的家庭,不能动有势的家庭,不能动沾亲带故的家庭。于是中产就成了政府的提款机和垃圾箱。

2,民工子弟学校声誉很差,都是高年级学生。经常有报道是打架进派出所,谈恋爱。关键是学习家里从不管。学校霸凌层出不穷。现在和城市白领的低年级孩子一起就成了狼和羊,白领的小白羊能受得了社会人的摧残吗?学好还是学坏。

3,私人学校竟然可以搬入公立学校,里面的利益是否合理合法?

说白了,蛋糕就这么大,现在政府开始分蛋糕,只能能去切中产白领的蛋糕。

user avatar

这铁栅栏其实处处都有的,一点也不稀奇。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苏州小学生的父亲,来说几句。

把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按照时间排个序,可以看到几种意见的交织。

这个事情刚出来的时候,满屏都是“歧视贱民”、“种族隔离”的怒骂。

稍过几天,开始有本地中等阶层和教育从业人员出来,从自己的利益和视角去解释问题,说不隔离两败俱伤。

再过几天,开始有“中立”的感慨,说这是当前社会结构在学校的投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不完美也只能接受。

最后看看事态发展:

走在教学临时安置点里,记者看到一楼沿中庭的走廊都已用方格状的栅栏围起,上面挂满了盆栽,将单调的栅栏变成了一面充满绿意的景观墙。通往勤惜实小教学楼和操场的通道则以卷帘门隔开。据姑苏区文教委教育处处长曹铃说明,卷帘门与学校的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了联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开启,方便学生撤离。

相比家长的各种心思,孩子们却对新环境毫无怯意,教室里欢笑声不断。一名三年级的孩子表示,自己很喜欢新校舍,“教室比以前更亮堂了,而且周围有好多树”。另一名孩子指着黑板上的投影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我只在老家的好学校里看过这个,现在我的教室里也有"高科技"了!”
“在学校或老师的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有家长认为会带来歧视,这是他们自身存在错误的心理预设,从而让自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应该是由校区的隔离措施来承担责任。”

含含糊糊,不定性,只妥协,事情算是过去了,网民也慢慢淡忘了,这可能是在中国现状下,最合理也最可能的解决方案。

话题是问我如何看待,我只能说,这是极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案例,充分阐述了一个直观结论和一个深层结论。

所谓直观结论,看上面的提问截图就知道了,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然社会已经分化为以阶级为主要界限的不同社会集团,“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就无法通过讨论达成一致了。

换句话说,“爱”、“正义”、“公平”、“权利”这些概念对于不同的利益群体从来就不一样,指望真诚的讨论就能皆大欢喜,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认为可以通过落实空泛的“正义”来解决问题,从来不指望听证会这种两败俱伤的伪善活动能缓解矛盾。只有先声明立场,声明自己的目标,才有讨论标准可言。

前几天我那篇

之所以引发争议,就是很多人坚持认为阶层不会影响价值观。显然这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

深层结论,就是法律和国家的定义:

法律是统治阶级定义的行为规则。

——关键词:统治阶级,规则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关键词: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中国现在显然是有统治阶级的,但在理论上,统治阶级不肯承认自己是统治阶级,也不想用明文规则约束自己,所以这个社会的大多数矛盾既不能通过法理来获得明确定义,也不能走司法途径得到一个“合法”结论。尤其是在群众越来越习惯援引判例说事以后,统治阶级越来越不喜欢法律这个统治工具了。

中国现在也有不可调和(也就是听证会上谈不出结论)的矛盾,但统治阶级不承认这一点,不承认国家机器是用来强行给出解决方案的工具,基层国家机器只能含含糊糊地解决问题,希望通过时间来缓和矛盾。

所以,这件事之所以在网上引发舆论风暴,首先是因为阶级(层)矛盾,其次是因为统治阶级不肯拿出明确的法律来解决日常矛盾,甚至不承认阶级矛盾,否认现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结果,政府办事的时候含含糊糊,一事一议,不敢给出一个通例样板;谈意识形态的时候回避矛盾,假装全社会还有统一的“正义”标准。当然网民会激烈争论,争相把自己的观点上升为统治阶级观点。

打个比方,一个大家族,内部实际上已经分化成无数小家庭了,而且族长固定从某几个小家庭选出来,有自己的偏向。这样的家族要是明确分家,重定家规,说定各种情况下谁出钱,谁受益,那么全社会就只剩下一个主要争论——家规是不是合理,平时至少有个秩序。但如果族长含含糊糊,一方面从所有小家庭收钱,宣称自己还代表整个家族,另一方面花钱的时候有偏有向,当然每件事都会激发争议,怨气快速积累。家塾怎么建,老师怎么请,谁出钱谁出力谁有资格进,都能打个头破血流,更不要说对外借款,集资修祠堂的大事了。

家族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即便内部矛盾重重,如果家族对外扩张迅速,不断有奴隶或财富进来,也能维持一时。但如果外部资源流入停滞,“没规矩”的家族很容易因为几件小矛盾内部撕裂,把所有怨气都引向族长,最终扯碎整个家族。

民主立法,依法治家,不能是空谈啊。


user avatar

谢邀

我昨晚就看到这条信息量巨大的新闻了,咱们不妨就现有信息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站在原学校家长的角度

公立学校严格按照划分学区收生是不争的事实,学区入学制度本来就是政府制定好的,按这个制度去该学区买房,而且往往是出高价,然后获得在该学校入读的资格

所以这些家长感到不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学区房买到的是在这个学校上学的权利,但绝对不是独占这个学校的权利


其次站在务工人员家长的角度

外来务工人员来苏州打工,如果把孩子留在老家的话,大概率要变成留守儿童。如果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话,适龄就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请注意这些家长并没有要求子女一定要读什么重点小学,他们仅仅要的是读书的机会,这丝毫不过分啊


接着站在学校的角度

教育局把这800个孩子塞过来了,不收是不行的,然而校领导的处理手段实在是让人有些无语

勤惜小学校长蒋利军表示,虽然两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但为了便于管理,会用铁栅栏等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的800名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话可以这样说吗?这简直向我们生动演绎了美国黑白种族隔离制度的由来


最后站在教育局的角度

虽然原新闻没有具体明说,但我们知道之前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已经办不下去了,请注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个勤惜实验小学连积分入学都不收,一下子却被教育局强制安置了这么多学生,现在两边都觉得不舒服,一边觉得被歧视,一边觉得被欺骗。

教育局本该做好应急备案,要么转入就近的子弟学校,要么尽量解决原学校的场地问题,你现在这样做不就是亲手打破了自己制定的规矩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教育资源不公的根源在哪里,我们都懂

韭菜和猪肉同样面临最终被割的境地,尽管一方认为自己与对方并不相同。我们不一样吗?我们都一样!

user avatar

苏州土著,不评论此事,补充几个信息:

1.这个勤惜小学完全不是什么百年名校,是为了配合平江新城卖房建立没多少年的,说什么三万多的学区房简直可笑。平江新城 说实话建的挺失败的,位置在火车站旁边,交通拥挤,人流复杂,火车经过还吵,有点钱买学区的绝不会去那。

2.道听途说,风言风语。这个学校原址本就属于这个所谓的菜小,鸠占鹊巢。现在菜小实在没地方去了,就搞隔离管理。

3.现在的情况是,两边的家长都不愿意,都在闹。一边觉得受到了歧视,一边觉得拉低了学校档次,又有孩子被欺负的危险。


最后感叹一下我大苏州的教育,比不上苏北,比不上无锡南京,还成天yy学区房。

user avatar

首先这题目不是很准确,甚至有点误导,其实外来务工人人员的子女并没有进重点学校,只不过是该校的校舍因为一起司法纠纷,被要求腾退,没了办学的地方,而恰好离着不远的重点学校有多余校舍,然后教育局从中协调,就搬到重点学校的多余校舍了,但其实还是分开办学,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领导还是原来的领导,学校也还是原来的学校,甚至两校之间还修了隔离门、隔离墙,本质上说是一所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做了邻居!


原本这事都不算什么大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着实是重点学校家长令人始料不急的激烈反应,说倒底是贫富隔离出了一点小漏洞!


能买三万块钱一平的学区房的家长,无法容忍自己家孩子,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离的太近!


可笑么?中国还没真正富起来呢吧,却已经分出了上等人、下等人了!


咱们总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这些家长眼里让下等人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平等的参加高考,是不是才是教育资源分配最大的不公?未来是不是也要高考分数再高也抵不上一纸推荐信?是不是还要美其名,一次高考不能公平的反映一个人的优劣?


我的专栏里有一篇,印度高种姓女性是否愿意嫁给低种姓的译文(都是机翻的)

zhuanlan.zhihu.com/p/42


好多印度人在为种姓制度洗地,其中一个回答贴在这里,突然觉得这位三哥说的好有道理:


我就问一句:以后中国要不要搞个种姓制度?

user avatar

我这边,北方某四线城市。上个重点小学都是要家长托关系的,找人送钱样样不缺。

我家这种小地方都如此,何况苏州这样的大都市。重点学校的资源,那都是家长拼出来的。

现在半路杀出来一帮白吃白喝的?

抱歉啊,我要是家长,我也不愿意哦。

user avatar

说白了,孩子成才其实是次要的,成不成才先要成人吧。这些家长把孩子塞进重点学校,可能还花高价报了一堆辅导班,却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传授基本的道德观念,可谓愚蠢至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