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和日本当初的那份仇恨?

回答
关于如何看待过去那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与日本之间曾经存在的深深仇恨,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它需要我们站在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同时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那段历史的伤痛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对无数中国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从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同胞在这场战争中牺牲,家园被毁,文化受到破坏。这种切肤之痛,不是一代人就能轻易抹去的。那段历史,留下了太多血与泪的记忆,也塑造了我们民族集体意识中对于侵略者和国家安全的警惕。因此,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警惕,是我们民族自我保护和发展的一部分,是根植于血脉深处的。

然而,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我们今天看待那段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仇恨”二字上。

第一,要区分“仇恨”与“铭记”。 仇恨是一种情绪,它容易被煽动,也容易导致盲目和非理性。而铭记历史,是将过去的痛苦转化为反思和前行的动力。我们铭记是为了不忘却那些牺牲,是为了警惕战争的重演,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如果我们只是沉溺于仇恨,那么我们可能就失去了从中汲取力量的机会,甚至可能被仇恨所吞噬,变得狭隘和封闭。

第二,要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并区分“日本人民”与“曾经的日本政府和军国主义”。 历史上的罪行是由当时的日本政府和军国主义势力犯下的,而不是全体日本人民。在长期的侵略战争中,也有一些日本人,包括士兵和平民,对战争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战争。将全体日本人民都视为敌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区分的是历史上的罪行和今天的日本人民,将我们的矛头对准那些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而不是全盘否定一个国家的人民。

第三,要将历史的教训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积贫积弱就会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这段屈辱的历史,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国家必须强大。因此,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升科技实力,增强国防力量,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拥有维护自身安全和尊严的能力。当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的时候,那些曾经的威胁和挑衅,才不会对我们构成实质性的影响。这种强大,是包含道义和实力的强大,能够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和有影响力。

第四,要审慎地对待与日本的外交和民间交流。 在承认历史问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也应该与日本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交流。经济上的合作、文化上的理解、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对双方都有益处。这种交流不是为了遗忘历史,而是为了在不回避历史的前提下,找到可以合作的领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当然,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承认之上。任何试图淡化侵略罪行、参拜战犯的行为,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

第五,要警惕将历史问题政治化和工具化。 有时,历史问题可能会被一些人或势力用来服务于当下的政治目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这种工具化的历史叙事所裹挟,坚持以史为鉴,而非煽动对立。我们的目标是和平发展,是民族复兴,而不是无休止的仇恨延续。

总而言之,看待与日本过去的仇恨,我们应该做到:

铭记历史,但不沉溺于仇恨: 将痛苦转化为警醒,而非无休止的愤怒。
区分个体与整体: 认识到历史罪行是特定政权所为,而非全体日本人民。
强国强民是根本: 发展自身是最好的回应,是维护和平的基石。
理性交流与合作: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利益,维护地区稳定。
警惕政治操弄: 保持清醒,不让历史问题被工具化。

这是一种更成熟、更具建设性的态度。它意味着我们既不忘记过去的伤痛,也不被仇恨所束缚,而是将这段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以更强大的姿态走向未来,同时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们回答,而应该由日本政府来回答,他们什么时候承认历史,认识到旧日本帝国给亚洲人民带来的苦难并对这些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这份仇恨才有理由消弭。

我们要的是一个“反战”的日本,而不是一个“反战败”的。

user avatar

你小时候家对面住了个混子,趁你小的时候把你打个半死他进去带了一年放出来了。过几年你成了健壮小伙子,那个混子还在你对面住,打不过你了,但经常冲你吐痰,还认了个看上你家房子要逼你拆迁的大混子做干爹。

你现在会如何看待当初打你的这个小混子?

大混子一旦去别的地方溜达短时间回不来,抓住这个小混子打个半死让他以后都老实呆着别出来恶心人才是合理选择吧。


仇恨是浅层的原因,根本是这个小混子天天恶心你还要做那个想拆你家大混子的帮凶。

user avatar

网友问: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和日本当初的那份仇恨?

我想起了1943年,突然一位男人敲我家的门,喊着“这是尹东财家吗?”,

“是啊”我妈回答,

又问“招贤村的闵高约是你们家的什么亲戚?”,

我妈回答:“我孩子的舅爷家。”,

传信的人又说:“他们家四口人,全被日本鬼子杀光了,你们去看看吧”。

我妈一惊就哭起来了。立即,我父母领着我到了离我家四里的‘招贤村’。鬼子走了,离我舅家很远就看到他们门前站了很多村民。到跟前一看,他家一扇门立着,另一扇门倒下。我那年11岁,先跑进他们家的大门,向门里边一看,一个老头倒在血堆里,把我吓得立即跑回我妈跟前,哭着对我妈说:“妈,那里有个死人,我害怕”,我父母领着我走进了他家,门里死的老头,是我舅爷,再往里走,看到院里有个草垛,被烧光了,灰堆底下有一片油渍,他家15岁的孩子是我舅爷的孙子,也被鬼子的刺刀刺死躺在正间里。东厢房的老太太是我舅奶奶,被刺死躺在炕上,我没敢看。我妈哭着出了大门,门外很多人。我妈问,为什么鬼子要杀他们全家。一位40多岁的妇女说:“他家15岁的孩子在村头站岗,见了鬼子就往家便跑便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鬼子在他的后面追,鬼子看到孩子进了他们家的大门,把门关上了。鬼子叫门他不开,就砸门,鬼子的火上来了,屋里的老人刚要出来开门,大门被鬼子砸开了,一扇门倒在老头的身上,鬼子看到后,又捅他刺几刺刀。他的媳妇子见事不好,急忙向草垛里钻,又被鬼子看到了,立即把草垛点上火,妇女见事不好,便向外跑,又被鬼子捉住甩进火堆里活活的被烧死了。她指着那堆灰渍说:“你看,周围一片油渍,孩子的妈就是烧死在那里。鬼子到了他家的正间,15岁的孩子无处藏,被鬼子向他胸前连刺两刀。倒在地下。(鬼子)又把炕上的老太太刺了两刀,结束了他家四口人的生命”。惹起了我对日本的长期恐惧和仇恨。细想日本人民是好的,罪恶是在日本政府身上。

事物总有两面性,日本政府让中国人民知道了,当帝国主义殖民地 的残酷性,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什么那么齐心、勇敢,就是日本在中国烧杀抢夺 教育了中国人民,造成的。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皇军扫荡,草木无存。”

从甲午以来中国就被当作了日本武运长久、国运昌盛的垫脚石,从洋务运动破产到五四运动爆发,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以及被烧光、杀光、抢光,动辄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晋察冀,那个时候,真是无村不戴孝,户户闻哭声。一寸山河一寸血,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

时至今日,因为种种原因,日本政府从未真心实意的为侵略和杀掠行为道歉,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原谅,何不先去问问十八梯防空洞里没能走出来的人们同不同意?南京三十万刀下冤魂同不同意?我们爷爷奶奶同不同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替为了民族自由独立付出生命代价的先烈们说“原谅”?

那些说原谅的人们,何不亲自去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腾冲的国殇墓园走一遭,再回来用脑子说话?

今天,您问我怎样看待当初的那份仇恨,我想说,我们既无法原谅,也不应延续仇恨,所谓有朝一日打进日本搞一次“东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中二青年幼稚可笑的言论而已,如果那样,我们又与那些侵略我们的禽兽何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幸运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从来不缺少敌国外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也正是被这些强敌在千百年的锤炼中所得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有一点要明白,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关系,日本、美国、印度、英国,包括并尤其包括俄国,哪一个不是从心底想置中国于死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中国人自己提着一口气奋发图强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众国家给予中国的屈辱历史,正好给了我们这么一口气。

不原谅,一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资格替牺牲者原谅,二是因为唯有居安思危,我们才有可能开创更好的未来。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

所以说,对今天的日本,经济上、政治上,该合作合作,该共赢共赢,唯有涉及到领土及历史问题,事实就是事实,我们寸步不让。

不卑不亢,才是大国风范。

想起梅汝璈先生所言: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也无意于将日本军国主义者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会招致未来的灾祸。”


昨天,我们为了那场战争付出了三千余万军民伤亡的代价。今天,中华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像那些先辈们一样的英雄儿女。明天,我们的子辈孙辈依然会像我们一样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

我们的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这份伤痛的光荣,将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的记忆。

user avatar

我就说了,就因为有这样的中国人存在,所以我相信一旦美国衰落不能保护日本,日本必定第一时间想尽办法拥核。

只有核武器,才是维持和平的真正存在。这点对谁都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