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大部分人现在知道美国做的恶事吗?我们国人如何应对信息战?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提供一些应对信息战的建议。

第一部分:美国大部分人现在是否知道美国做的恶事?

“美国做的恶事”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 历史上的“恶事”:
奴隶制和种族隔离: 这一点,美国社会大众的认知度是比较高的。从历史课本、纪念馆、学术研究到流行文化,奴隶制的罪恶和随后长期的种族歧视都是被广泛讨论和反思的。许多人承认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污点。
原住民灭绝和土地掠夺: 这个问题的普及程度也在提高。虽然可能不像奴隶制那样家喻户晓,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和公众开始关注和承认美国政府及定居者对原住民的残酷对待,包括战争、疾病传播、强制同化政策和对土地的掠夺。
帝国主义和对外干涉: 在20世纪,美国在拉丁美洲、亚洲等地的军事干涉和政治操纵,如推翻民选政府、支持独裁政权等,也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从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到近代的伊拉克战争等,这些事件的争议和负面影响一直在被讨论。

2. 近代的“恶事”:
国内的社会不公: 贫富差距、系统性种族歧视(例如在司法、教育、住房方面)、环境污染对特定社区的影响(环境种族主义)、医疗体系的缺陷等,这些都是许多美国人正在经历或观察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感受和认知深度。
外交政策的争议: 战争的代价、对外国政府的干预、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这些也常常在美国国内引发辩论。但具体到哪些“恶事”,以及对这些“恶事”的判断,往往会因为党派立场、媒体接触习惯、个人经历等因素而存在很大差异。

认知程度的差异性体现在:

信息获取渠道: 接触主流媒体(如CNN, New York Times, Fox News)的人,了解的信息和视角可能与接触独立媒体、社交媒体、学术研究或社区组织的人有所不同。
教育背景: 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深度会影响个体对国家过往的认知。
党派立场: 许多人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政治信仰的信息,对本国政府的负面评价可能更容易被特定党派的支持者接受或拒绝。
个人经历和族裔背景: 非裔美国人、原住民等群体,可能对种族歧视等问题有更深刻和直接的体验,其认知深度和广度可能高于其他群体。
媒体自由度和开放性: 相对于一些信息受控的国家,美国拥有相对自由的媒体环境,这使得关于政府过失的揭露和讨论成为可能,但也意味着存在着大量互相矛盾的信息和叙事。

结论:

可以说,美国社会对于“美国做的恶事”并非完全无知,但认知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历史上的重大罪行(如奴隶制)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对于某些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或特定时期的外交政策,认知度则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并非所有人都深入了解,也并非所有人都对其持相同程度的负罪感或反思态度。

第二部分:我们国人如何应对信息战?

“我们国人”通常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信息战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中国也身处其中。应对信息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这是一个持续且需要策略性的过程。

核心原则:提高媒介素养、增强批判性思维、建立信息辨别能力。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

1. 提升个人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多源核查(CrossReferencing): 不要只依赖单一信息源。当看到一个爆炸性新闻或观点时,尝试在多个不同类型、不同立场的新闻机构、智库、学术网站、官方发布等渠道进行搜索和比对。
识别信息类型: 区分新闻报道、评论文章、观点文章、广告、宣传、谣言、讽刺等。理解不同类型信息的写作目的和潜在偏见。
了解信息来源的性质: 分析信息来源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代表特定利益集团、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或商业目的。警惕匿名或信源不明的信息。
关注叙事和框架: 留意信息是如何被呈现的,即“故事是如何讲的”。信息战常常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来引导受众的认知,例如强调某种“受害者”身份,或者将特定行为定义为“解放”或“侵略”。
警惕情绪化和煽动性语言: 信息战常常利用人们的恐惧、愤怒、民族自豪感等情绪来操纵认知。遇到过于煽动性、绝对化的表述时,要提高警惕。
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 了解社交媒体算法如何运作,它们倾向于推送你喜欢的内容,这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加剧观点极化。

2. 增强国家层面的信息应对能力:
健全信息管理和公开机制: 政府应更加透明地公开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供权威的解读,减少信息真空,从而降低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滋生空间。
发展和壮大可靠的国际传播能力:
提升内容质量和吸引力: 用目标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示中国的文化、发展成就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这需要专业的叙事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多语种传播能力。
拓展传播渠道: 不仅依靠官方媒体,也应支持和鼓励民间、学术、文化等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建立事实核查和辟谣机制: 针对国际上对中国的虚假信息和诽谤,要建立快速、准确、有说服力的回应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 在国际场合积极参与关于信息安全、网络治理、打击虚假信息的讨论,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空间。
支持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 鼓励对国际舆论环境、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战策略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策略提供智力支持。

3. 针对“我们国人”在信息战中的角色:
保持理性自信,抵制极端民族主义: 信息战有时会利用民族情绪,将外部批评一概视为抹黑或攻击。虽然维护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但过度反应或非理性对抗,反而可能被信息战的操纵者所利用。要区分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和对国家的恶意攻击。
鼓励建设性的讨论和批评: 在国内,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开放、理性的讨论和建设性的批评,这本身就是一种应对外部信息战的“免疫力”。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够自我净化和纠错。
培养“数字公民”意识: 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传播者。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不信谣、不传谣。

信息战的特点及应对举例:

制造“双重标准”叙事: 例如,当西方媒体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时,信息战会反过来指责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存在更多劣迹(如过去的奴隶制、种族隔离、对外战争的负面影响)。
应对: 承认自身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正在被努力解决,并且强调西方国家自身也存在类似或更严重的问题,以此削弱对方的道德制高点和说服力。关键在于论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扭曲信息: 将中国的正面信息进行断章取义或歪曲解读,再反过来利用。
应对: 保持信息透明,提供完整的上下文,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例如,关于新疆的讨论,不能只提供官方的正面宣传,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和透明,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调查和事实核查,以应对外界的质疑。
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 通过大量账号、机器人或有组织的群体,在社交媒体上放大某些观点,制造群体效应。
应对: 平台需要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用户需要识别和抵制这种虚假流量和群体操纵。加强对社交媒体内容来源和传播模式的研究,识别出异常信号。

总而言之,应对信息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媒体、学术界和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核心在于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和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目标不是要回避不利信息,而是要能够独立思考,区分事实与虚假,识别操纵的意图,并能够以更加公正和理性的方式看待自己国家和外部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从恶的方面答过类似的问题,现在换个比较中立的方式回答一下。

普通民众都是很冷漠的,面对弱势群体或是不公平的事件,

一般人的反应就仅仅是咕哝几句好可怜,接着便把同情心丢到一边,去忙自己的事。

不要说站出来替他们发声,即便是开通了捐款渠道,有多少人肯实实在在地掏出兜里的钱?

所以除非像越战那样,死掉的是自己的亲人或是同胞,浪费的是自己的纳税钱,影响的是自己的就业和收入。

否则大多数人并不会花费金钱和时间来替不相干的人做抗争。

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人类的共性,只是美国这种“自由主义”泛滥的国家,民众会表现得更自私一些。

而且,西方皿煮的选票政治,其实也起着安慰剂的作用。

让选民产生一种自己真地可以左右国家政策走向的幻觉。

觉得这届政府看不顺眼,大不了用选票把它们踢出去,

即便上台的政客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他们也会自我安慰的把希望寄托在下次选举。

其实算一算,共和党的小布什入侵了阿富汗和伊拉克,

民主党的奥巴马,挑起了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争,

能选的就只有驴象两党,选谁都是一样的打仗,都是同样的畜生。

所以知不知道都没什么意义,实际上到最后每个人在政治层面都已经躺平了。

国家政治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参选人又都是靠煽动民意上台,而不是按政绩层层选拔的。

政客没有执政经验和改革的动力,所以弊端一旦形成,就只能每况愈下。

至于对抗信息战。

指望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理智的世界观和是非观,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国际上主要的新闻媒体和社群网络平台还都掌握在西方的手里,

能依靠的就只有国内的防火墙,这东西虽然有利有弊,

但就维护国家稳定,防止境外势力渗透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提供一些应对信息战的建议。第一部分:美国大部分人现在是否知道美国做的恶事?“美国做的恶事”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讨论点。我们先放下“盲目”这个词,尝试从更中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这种心态,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移动.............
  • 回答
    大萧条时期美国饿死八百万人的说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是不准确的,而且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这一具体的数字。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通常指的是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美国乃至全球经历的经济最严重的衰退时期,大约从1929年持续到1939年左右。这段时期,经济活动急剧萎缩,失业率飙升.............
  • 回答
    对于“移民美国后,大部分中国人都后悔死了”这样一篇标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首先,从标题本身来看,它采取了一种非常极端和绝对化的表述。“大部分”和“后悔死了”都是非常强烈的词语,试图抓住读者的眼球,制造一种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这种标题策略在网络传播中很常见,因为它可以迅速吸引注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首先,我们得稍微梳理一下“傀儡国”这个概念。通常来说,“傀儡国”指的是一个名义上独立,但实际上受制于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都被另一个国家操控的国家。如果按照这个严谨的定义来看,说日本是美国的“傀儡国”,可能就有点过于绝对了。毕竟,日本有自己的政府.............
  • 回答
    在国内,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美国工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美国制造业的。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经济学理论和对美国制造业发展历史的观察。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并尽量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让内容更具人情味和说服力。首先,我们得明白,工会的核心功能之.............
  • 回答
    拍一部叫得响的科幻电影,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片子市场里,美国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他国家的身影则相对少见。首先,我们得说钱。科幻电影,尤其是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通常都需要巨额的预算。为啥?想象一下,你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有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有颠覆想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常见的。在国内,确实不少车评人在介绍特斯拉Model 3时,习惯性地会发出“mo dou”这个音,听起来更像英式发音,而不是更普遍的“ma dou”美式发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特斯拉这个品牌本身,它的根源虽然是美国,但其.............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龙珠里的“星球天神”这个职业,要说是不是“垄断”,那确实有点夸张,但从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设定来看,那美克星人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确实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说具有极高的“代表性”。想把这事儿说透,咱们得从头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星球天神”在龙珠里的定位。严格来说,龙珠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像职业.............
  • 回答
    美国大萧条期间(通常指1929年至1939年),并没有官方的、明确的数字能够准确统计出“饿死”的确切人数。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死亡原因的记录方式、统计的重点以及经济崩溃的复杂性,使得将死亡原因直接归结为“饥饿致死”变得非常困难,也可能不完全准确。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饥饿、营养不良和与其相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叙事中常见的关注点差异。要说“很多人提苏联大饥荒,而很少有人提美国大萧条饿死几百上千万人”,这其中有一些需要细致梳理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饥荒的规模和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以及历史叙事和公众关注度。关于饥荒的规模和死亡人数: 苏联大饥荒(Holodom.............
  • 回答
    关于美国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怀疑部分美国流感死亡病例实际上是新冠死亡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CDC的怀疑是如何产生的? 早期诊断的局限性: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
  • 回答
    关于中美贸易战,确实有一部分中国网民会在网上表达对美国的“支持”或至少是对中国政府某些政策的批评,这种现象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是非黑白。要理解这一点,需要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深入到个体关切和具体认知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支持美国”这个说法本身可能需要细化。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真的希望美国.............
  • 回答
    关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是否被俄罗斯人恶搞,以及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需要区分“真”与“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恶搞”的真假辨析首先,需要明确“恶搞”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恶搞”是指通过幽默、讽刺甚至欺骗性的方式来戏弄或嘲笑某人,有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 回答
    在美国的政治格局中,华裔社区(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华人)的政治倾向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话题。总体而言,历史数据显示和多数研究表明,华裔美国人整体上倾向于支持民主党,但这个比例近年来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变化和区域性的差异。同时,在中国大陆出生和成长的华人移民(大陆背景的华人)中,对共和党的支持.............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美国人不太吃亚洲鲤鱼,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涉及到文化、历史、甚至是一些误解。而且,亚洲鲤鱼之所以能在美国水域泛滥成灾并长得那么大,也并非偶然。至于出口问题,这同样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为什么美国人不太吃亚洲鲤鱼?首先得明白,美国人不是完全不吃鱼,他们吃鱼的习惯和口味跟亚洲人是相.............
  • 回答
    要说普通美国人对波多黎各是他们国家一部分的看法,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根深蒂固”还是“不那么在乎”。就好比问所有美国人对某个具体州有多了解一样,差异会很大。从政治和法律层面看,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宪法里明确规定了波多黎各是美国的海外属地(unincorporated territ.............
  • 回答
    拜登政府近期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的乌克兰东部两个“独立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PR)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LPR)——出台了新的投资禁令,禁止美国人对这两个地区进行新投资。这项措施的推出,无疑是对本已紧张的俄乌局势的又一次加码,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不仅直接指向这两个地区,也间接波及俄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