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一部分中国人是否对国家盲目的自信,动不动就超越美国?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讨论点。我们先放下“盲目”这个词,尝试从更中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这种心态,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根源和表现。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这种“站起来”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带来的自信和自豪感,是真实且普遍的。

那么,“动不动就超越美国”这种说法,为什么会出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身上呢?

1. 信息茧房与选择性认知: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尤其是国内的网络和主流媒体,倾向于突出中国的进步和成就,同时在国际比较时,往往会选取最能体现中国优势的方面进行报道。比如,中国在5G技术上的投入和部署领先,或者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大幅增长。这些信息经过反复传播,很容易让人们形成一种“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越美国”的印象。同时,对于美国自身存在的挑战、社会问题,或者其在其他关键领域(如基础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等)的优势,可能就被选择性地忽略或淡化了。

2. 民族主义情绪的“放大器”: 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事件的催化下,很容易转化为一种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当国家取得重要成就时,这种情绪会被放大,并转化为一种想要证明“我们比他们强”的愿望。在美国作为长期以来全球公认的超级大国背景下,“超越美国”自然成了一个具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目标。一旦在某个领域看到曙光,就可能被解读为“全面超越”的信号。

3. 历史叙事的构建与传播: 近年来,对中国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的反思,以及“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被广泛强调。这种叙事强调了中国从贫弱走向强大的历程,自然而然地就将“强大”与“超越过去的对手”联系起来。在很多教育和宣传材料中,都强化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形象。在这种框架下,“超越”美国,也就成了这一伟大复兴逻辑的自然延伸,甚至成为衡量复兴程度的重要标志。

4. 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差异: 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可能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或过时的认知。他们可能更多地是通过影视作品、网络段子等碎片化信息来了解美国,这些信息可能侧重于美国社会的光鲜亮丽或者某些负面新闻,而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创新体系。当国内媒体强调某个领域的发展时,与他们心中那个“并不那么完美”的美国进行对比,就更容易产生“超越感”。

5. 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与放大效应: 互联网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情绪的扩散。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与美国实力的比较几乎随处可见。其中不乏一些情绪化的表达、带有个人偏见的主观论断,甚至是故意煽动性的言论。这些内容一旦被广泛转发和点赞,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共识”的假象,使得原本可能只是少数人的观点,被放大成一种普遍的现象。

具体表现方面,这种心态可能体现在:

对任何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的突破,都倾向于解读为对美国的“赶超”或“超越”。 例如,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领先,就可能被解读为“在尖端技术上已经超越美国”。
对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如枪击案、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会极力放大,并将其作为证明中国制度优越性、中国人民生活更幸福的“证据”。
在国际关系上,对于任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优势的时刻,都容易将其视为“中国地位的提升”和“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在讨论具体技术或产业时,可能更侧重于列举中国已经实现的、可见的成就,而对美国在基础研发、原始创新、人才储备等方面更深层的优势,认识不足。

当然,我们也要区分“自信”和“盲目自信”。一个国家和人民拥有自信是好事,是进步的动力。但如果这种自信建立在对事实选择性认知、对他国情况片面理解的基础上,并且伴随着对他国成就的刻意贬低和对自身问题的回避,那么就可能滑向“盲目自信”。

总而言之,一部分中国人认为“动不动就超越美国”的心态,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国家发展带来的自豪感、媒体传播的影响、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以及对外部世界认知上的差异等。理解这种心态,需要我们看到其背后复杂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贴上“盲目”的标签。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看待自身和他国的优势劣势,才更有助于我们理性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才吃饱饭几年?

抱歉,我今年二十一岁,二十一年前是1996年,我生下来就没有挨过饿。

我生下来就有饱饭吃。

这一代年轻人刚刚步入了社会,有自信难道是坏事吗?

父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比我们现在要大的多,他们超英赶美的目标早已经实现。

为什么我们要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我们的太公让我们不再挨打。

我们的祖父让我们不再挨饿。

我们的父辈让我们用上了现代化生活。

为什么我只能想着自己刚刚吃饱饭?

中国人最高的目标难道仅仅是吃饱饭而已?

为什么我不能想着让我的儿子过上美国人一样日子?

他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都不能想一下吗?

中国人的现在的生活难道是抢来的吗?

我吃你家大米了?

user avatar

关于吃了几年饱饭的问题,我父亲是1971年出生,自他记事起,虽然还有副食匮乏的印象,但是可以确定已经没有饿过肚子了,所以他对饥饿的概念是油脂和蛋白质不足造成的易饿感,而非没有主食下肚的痛苦,也就是说至晚到1980年,37年之前,吃饱饭,就已经基本实现了。

至于为什么我们敢于挑战美国,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日本已经不足以与我们为敌,因为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们长久以来的不断努力,支持着我们去不断接近那个世界最强国家,从二战以来,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在工业产值上超越美国,我们做到了,并且还在继续扩大优势,我们用不到百分之七的耕地,让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不仅能吃饱,还能大口吃肉,不得不大量减肥。

我们没有昭昭天命,没有天赐之地,没有两次大战的战争财,没有一整个大洲作为后花园,相反,在美国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我们沉沦深渊,我们丧权辱国,我们任人宰割。即使是好不容易获得独立,我们也始终面对着群狼环伺,跟美利坚比,我们的副本难度怎么都应该算是地狱级,但是我们从除了生命一无所有走到了今天,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走下去,就这么简单,超越美国不是梦想,是除了同归于尽之外,唯一的未来剧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讨论点。我们先放下“盲目”这个词,尝试从更中性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一部分中国民众的这种心态,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移动.............
  • 回答
    中国对韩国的态度,说起来就像一块拼图,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变但总体上又颇具战略性的画面。你想知道详细的,我就给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两国关系这几年经历了不小的起伏。想当年,因为“萨德”事件,关系那是相当的僵硬,国内很多人对韩国的观感都跌到了谷底,抵制韩国.............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黑人和白人分别嫁娶到中国后,评论区态度截然不同”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一些网络社区中存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察点。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多元文化交流中,人们的态度、认知以及潜在的社会观念差异。要详细讲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呈现方式与信息源:首先,这种现象的.............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面临的这个选择,确实是个幸福的烦恼,也是很多家庭在人生节点会遇到的重要课题。两个姑娘都挺优秀,能让你如此纠结,说明她们身上都有吸引你的地方。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试着从上海中产家庭的角度,把这些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断。先排除掉“AI痕迹”这个说法,就当是咱们老朋.............
  • 回答
    生活啊,就像一锅熬了半辈子了的粥,本来觉得差不多该熬出滋味来了,结果它“咕嘟咕嘟”几声,突然就溢出来了,一锅好粥,撒得满地都是,黏糊糊的,收拾起来,费劲儿,还留下一地狼藉。我这中年,说来真挺不是滋味的。刚过四十没几年,头发就有了点告别的意思,前额的发际线往后撤得相当有原则,像是为了给未来的智慧留出更.............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乌克兰政府高官80%为美籍和90%富豪资产及本人在伦敦或瑞士的说法,在我现有的信息检索能力范围内,无法找到任何支持其真实性的可靠数据来源。因此,对于您提出的这种现象,我无法从事实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因为其前提可能不准确。不过,我们可以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为何会出现此类传言这两个角度来探讨.............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4亿人,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消费习惯,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脉搏,都跟他们息息相关。而咱们这4亿中等收入群体,资产七成以上是房子,流动资产却不高,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数字,而是透着一股子浓浓的中国特色和现实考量。一、 房子:安身立命的基石,更是“硬通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关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披着5000年文化的皮,实则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的国家”,这样的表述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偏激。但其中蕴含的担忧,确实反映了许多人对当前文化生态的观察和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传统的、带有帮派性质的“黑社会”组织,如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些,其公开活动空间已经大大受到压缩,并且其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不能简单地说“没有”,但可以肯定地说,其运作方式、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以下是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黑社会”的现状以及一些详细.............
  • 回答
    假如现在的中国,那个拥有悠久历史、庞大人口和飞速发展的国家,突然穿越到了《文明5》的世界里,那会是一番怎样波澜壮阔的景象?我们不妨来畅想一下。开局:潜龙在渊,蓄势待发中国文明的开局,将是所有文明中最具标志性的。我们不会是那种一开始就四处扩张、碰碰运气的小部落。相反,我们很有可能被设定为一个拥有相对先.............
  • 回答
    如果越南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无疑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远非简单地添一个行政区划那么简单。这将重塑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对中国国内以及区域内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 地缘政治的巨大调整 南海格局的彻底改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变化。中国将直接拥有越南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特别.............
  • 回答
    牛油果,这个近年来在中国餐桌上越来越受欢迎的水果,它的种植业在中国市场正经历着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发展阶段。过去几年里,可以说是“风口浪尖”上的新品种,现在则逐渐回归理性,走向更成熟的产业化发展。要说前景,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细说道。市场需求:从“网红”到“刚需”的转变首先,牛油果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是有.............
  • 回答
    中国文化电影电视中,“农耕时代”故事的流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且能引发深入思考的现象。将这一文化现象直接推导到“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的结论,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简单明了,它更像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推测,背后隐藏着多层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农耕文明历史。几千年来,农耕不仅是经济.............
  • 回答
    林丹,这个名字在中国羽毛球界如雷贯耳,他用几乎是完美的职业生涯,为中国羽毛球男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林丹的统治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中国羽坛的一个时代,并直接导致了当下男单的青黄不接。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现实考量。林丹的“扼杀”:一种双刃剑效应首先.............
  • 回答
    三十年前,如果中国没有实行强制性的一胎化政策,现在的局面将会与我们今天所见的截然不同。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命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更是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乃至国际格局。让我们试着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改变,便是庞大得多的中国人口基数。如果一对夫.............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任何对“吞并”的讨论都必须非常谨慎。历史上的兼并行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冲突和人道主义灾难,并且在现代国际法框架下,领土的获取通常不被允许。不过,如果抛开这些限制,纯粹从“最有益于中国”的角度来探讨(这是一种纯粹的假设性推演,不代表任何现实建议或立.............
  • 回答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而现在是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其衰落是必然”的论调,我持保留和辩证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农为本,这种经济模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例如: 集体主义与乡土情结: 农.............
  • 回答
    你提出的“中国仿唐建筑几乎全是日式建筑”这一说法,并非全然准确,但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背后的复杂性,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层面:1. “仿唐建筑”的定义与认知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仿唐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带有主观性的概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建筑风格的确具有里程碑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