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披着5000年文化的皮,实则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的国家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关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披着5000年文化的皮,实则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的国家”,这样的表述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偏激。但其中蕴含的担忧,确实反映了许多人对当前文化生态的观察和思考。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从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到道家的自然哲学,再到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建筑等等,这些都是“5000年文化”的载体和证明。这些文化瑰宝,它们不仅仅是古老的遗迹,也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的血脉和思维方式之中,塑造了我们看世界、与人相处的基本框架。即便在现代社会,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对长辈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看重,这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然而,说“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这背后可能指向的是一种担忧,即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下,许多曾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技艺传承,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断裂。

想象一下,过去人们的生活节奏慢,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仪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而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传统的节日可能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假期,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被淡化,甚至被一些消费主义的符号所取代。比如,过去的春节,是家庭团聚、祭祀祖先、尊老爱幼的时刻,现在,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更多的是一次外出旅游或购物的机会。

再比如,许多传统技艺,如精美的刺绣、复杂的木雕、讲究的榫卯结构,它们不仅是技术,更是承载了匠人的心血、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但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这些手工技艺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一旦传承链条断裂,那些精湛的技艺就可能真的成为“绝响”。

同时,思想层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西方思想的传入,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在不断地冲击和重塑着传统的价值体系。一些过去被视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会受到质疑,或者需要被重新解读和诠释。如何在这种碰撞和融合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被动地被侵蚀或遗忘,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当然,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就具有演进和适应的属性。传统的文化底蕴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存在,或者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例如,一些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一些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现代技术得以传播和创新,一些传统哲学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时依然具有启发性。比如,中医虽然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但其整体观和辩证思维,在许多领域仍有其独到之处;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在面对自然灾害或国家发展目标时,也能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

所以,说“基本丧失殆尽”可能过于悲观。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依然存在,但“枝叶”在现代化的土壤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长、变形和重塑。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些表面的变化就全盘否定其深厚的底蕴,也不能因为历史悠久就忽视其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和传承的困境。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文化。如果我们仅仅将其视为历史的遗物,或是用于包装的标签,那么它确实会逐渐失去生命力。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其精髓,并在现代生活中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让它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契合,那么传统文化才可能真正地“活”下来,并继续滋养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持续的、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去思考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穿什么衣服,从秦到明,衣冠变化极大;不在于儒家,先秦到清,“儒者”们为了争夺解释权打得头破血流;不在于礼节,动辄叩拜也是元朝之后的玩意儿。


这些通通都是传统的皮,真正传统的魂在于: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知道血缘和出身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2,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我们知道,毅力与决心可以改天换地;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中永不缺乏为全民谋算福利的志士。

4,等死,死国可乎?

在文武之道命悬一线之时,总有逆流而上挽救危亡的英雄人物。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们人人敬仰光明磊落的大丈夫之心。


6,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不认命,不靠神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7,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我们的智者有足够的耐心和远见。


8,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对知识的重视和造就美好生活的决心。

类似的还有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中国,一定要不断自我进化,


这才是我们的传统。

user avatar

说实话传统文化算个屁。不搞创新大家都得死。

传统都是先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千百年之后也会成为先人。

多想想我们能留给后人什么,别老想着传统丢不丢,什么皮不皮的问题。要说传统,东非大裂谷出来的那一批最传统,有用吗?学刀耕火种,母系社会吗?

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精华能吸收的大家早就吸收了,生产力如今已经极大提高了,很多东西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说白了文化是为了人服务的,不能服务于人的文化我觉得呆在博物馆就好。

创新才是发展的原动力,传统不是。按传统现在应该有个皇帝呢,你认为这可行吗?

所以,扯这些文化解构的问题很没劲,少谈传统,多谈创新,要不都完蛋。现在有些人嘴里的传统,不过是想保住既得利益和自己的地位罢了,他们恐惧和厌恶创新。

敢问现在中国能到目前这状态,那项是传统带来的?自古以来吗?不懂。

酱。

user avatar

孔子时代就开始哀嚎,说已经丢掉了周礼了。

汉代今文经古文经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了,就是要争一个正统的解释权。

宋代不用说了,你以为撕逼的高潮是王安石变法搞托古改制?他写的那一大堆文件是干嘛的?就是要说人心不古,我们要从头再来。

真正的高潮来了,朱子干脆被打成伪学,他妈的学派都被禁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要自证“不系伪学”。

传统?拜托,中华民族从来不靠传统吃饭的,我们靠的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你挡我的路,就算是神佛,一样一刀劈了你。

对外说传统,那是忽悠人的,我们自己何尝把所谓传统当回事?

这是我们的传统,你服不服?不服?那是要翻脸咯?

翻脸了,管你妈妈的传统,“犯吾法者,唯有剑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哪里来那么多温良恭俭让的幺蛾子?

user avatar

谁能做到这一点,我大美帝愿意出10年的GDP买这人

user avatar

古代一个县就几个举人,秀才童生千八个
全国三千个县

整个中国懂你说的所谓的文化的就这么几个人,还都已经跪舔了我大清了!!


现在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县,找会被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装逼泡妞的,比古代全国都多……

这叫没了底蕴啦?

不是。是不能靠所谓的底蕴享福了


不信你上一个古文论坛,不用太大的,小的就行,您觉得古代哪个朝代有这么多人??


记住,传统是营养要吸收,不是包袱天天背着。我大怂以后传统成了包袱最后包袱越来越大,肯定被辽金元西夏后来的大清洋大人吊着打啊!

user avatar

全世界都如此,除了那些原始部落可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外,这些跟随时代变化或者引导时代变化的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是保持不变的,越是发达的民族其文化发展变化更快更频繁,也就是“传统文化”成分更少。

不仅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文化跟千年前的相似度和关联度很低,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文化”也都是百年前存在的那些文化而已。

好比,我们现在的语言、服饰、居家和饮食等文化都是过去百年内形成的一样,这些百年前的“传统文化”也都是在其前的一两百年内形成的 再过个百年,我们过去40多年形成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也会变成传统文化。

请注意,以上观点不代表我反对保护好的传统文化,我只是反对借“传统”阻碍文化正常发展变化的行为,反对不承认文化发展规律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