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文人们是不是忘了在文言文体系中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这一现象?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没有?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

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和含蓄的语言。它的优势在于通过少量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对于很多日常、细微的声音,古人更倾向于用更概括、更具象化或更富于联想的词语来表达,而不是单纯的拟声。

重“意”而非“音”: 文言文更注重表达事物“是什么”,以及它所带来的“意境”和“感受”,而不是单纯模仿声音。比如,描写风声,不会执着于“呼呼”或“嗖嗖”,而是有“风声鹤唳”、“呼啸”、“萧萧”等,这些词语包含了声音的特质,更传递了风带来的感觉,如凄厉、迅疾、低沉等。
“雅”的追求: 文人创作,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追求“雅”的境界。过于直白的拟声词,有时会被认为不够“雅致”,不够“含蓄”。他们更愿意通过描绘猫的行为、状态,来间接暗示其叫声。
对“声”的分类与描述: 文言文中对于声音的描绘,有许多分类。比如“吟”、“啸”、“鸣”、“啼”、“吠”、“嘶”、“吼”等等,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声音的属性和情感色彩。对于猫叫,如果需要细致描述,他们会选择更合适的动词来捕捉其神韵。

二、 古人对猫的认知与情感:

古人养猫,更多是出于实用目的,比如捕鼠,或者作为一种玩赏的宠物。他们对猫的喜爱,虽然也有,但可能不像现代人那样将猫视为“家庭成员”,赋予其极高的情感地位。

功能性为主: 猫在古代,尤其是民间,更多被看作是“家贼”(老鼠)的克星。因此,对于猫的行为,关注点可能更多在于其捕鼠能力。
文学意象的塑造: 在文学作品中,猫的意象是多样的。有时是慵懒的、优雅的,有时是神秘的、寂寞的。但即便在描绘这些意象时,人们更侧重于猫的姿态、眼神,而不是它发出的具体叫声。
对“叫”的不同理解: “叫”这个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种含义,可以指鸟兽的叫声,也可以指人的呼唤。对于猫的叫声,并没有特别被单列出来,需要与狗叫(吠)、鸟叫(鸣、啼)区分开来。

三、 实际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尽管没有一个像“喵”这样音形义完美的专有拟声词,古人并非不能描述猫叫。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使用“猫叫”、“猫声”等简单组合: 这是最直接也最朴素的表达方式。例如,“有猫叫于庭”。
运用更具象化的动词:
“鸣”: 这个词可以泛指鸟兽的叫声,也常用来形容猫的叫声,尤其当它带有某种轻柔或哀怨的意味时。例如,《太平广记》中有“猫儿鸣,主人喜”,这里的“鸣”就是指猫的叫声。
“啼”: “啼”多指哀鸣、哭泣,有时也用于描绘猫的叫声,特别是当它带有某种委屈、乞求或不安的色彩时。例如,有时会用“悲啼”来形容猫的哀叫。
“唤”: 在某些语境下,猫的叫声被理解为对主人的“呼唤”,尤其是当它想要食物或引起注意时。例如,“猫儿呼唤,觅食不已”。
“呼”: 简单的一个“呼”字,也能传达猫发出的声音。
结合语境和描绘: 更高明的写法,是结合猫的具体行为来暗示其叫声,或者用其他感官体验来传递。
例如,描写猫在夜晚的叫声,可能会说:“夜深人静,忽闻窗外有猫声,凄凄切切,令人不安。”这里,“凄凄切切”就传达了猫叫的音色和感受。
或者,“猫儿伏于案前,慵懒地伸了个懒腰,喉间发出一阵轻柔的咕噜声。”这里的“咕噜声”就是一种更接近拟声的描述,虽然不是专门的词汇,但已经很形象了。
“咕噜”作为一种特例: 值得一提的是,“咕噜”这个词,在描述猫发出的一种低沉、连续的声音时,可以说是非常接近拟声的表达。它常用来形容猫满足、舒适时的状态,也确实是一种猫发出的声音。虽然它也用于其他动物或事物,但用在猫身上,其指向性是很强的。

四、 缺乏专有拟声词的原因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文言文的语言特质: 讲究凝练、含蓄、意境,不倾向于直接的、音形义统一的拟声词。
2. 对猫的认知差异: 古人对猫的关注点和情感投入,与现代人有别,对猫叫的细致描绘需求相对较低。
3. 现有的表达方式足以满足需求: 通过“鸣”、“啼”、“唤”、“呼”等动词,以及结合行为和环境的描绘,古人已经能够有效地表达猫叫的现象。
4. “咕噜”的特殊存在: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接近拟声的词,比如“咕噜”,它已经非常贴切地描绘了猫的一种特定叫声,虽然不是专门为“猫叫”而创。

因此,并非“忘了”,而是文言文的体系和古人的表达习惯,决定了他们不会去追求一个像现代“喵”那样单一、纯粹的拟声词。他们更擅长的是用更富有文学色彩、更具象化的方式来描绘声音,并让读者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他们的“不创作”,恰恰体现了他们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不然“”这个字怎么来的呢?

就是象声“苗”,再以偏旁强调它的属性而成。

假使你把“口”换成强调物性的“犭”,那就是“猫”本身了。

宋代俞琬《席上腐谈》说:“猫能自呼其名。

其实是更古的人用猫的声音来命名它,它当然一叫就是自己的名了。

猫叫为“猫~”

也就是,喵~

古时人们唤猫的词汇,文人也有记载。

如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呼猫声曰“咇咇”,又曰“苗”。

这个咇咇”,其实写成“渍渍”“贼贼”更贴切。

逃~

现代人唤猫,也是这样,不是“啧啧”,就是学猫叫猫,“喵~”

又,李梦阳在《空同子》中介绍:

喌喌,呼鸡;

落落,呼猪;

咄咄,呼马驴;

苗,呼猫。

唤鸡声“喌喌”,其实就是介于“孟孟”和“冒冒”的声音,唤猪的“落落”,就是“劳劳”,到现在村民们还在用。

至于说为啥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文本中有形容猫叫声的词汇——其实多数人也说不出来与猫有关的诗词。

以上内容,皆出自清代资深铲屎官王初桐的《猫乘》,里面搜集了历朝历代有关猫的一切。

感谢王初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谈及古代文人的“通病”,其实更像是一种时代烙印,一种群体特质,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掺杂着优点与缺点,辉煌与局限。如果非要概括,我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绘,但要细说,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滋味醇厚,回味悠长。首先,“清高”这个词,可以说是刻在古代文人骨子里的一个标签。这.............
  • 回答
    当然有!古言甜宠文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那些藏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读者体验到那种初恋般的青涩、心动和甜蜜。这里为您推荐几本非常经典的、能让人小鹿乱撞的古言甜宠文,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它们为何如此动人:推荐一:《锦屏春暖》作者:书海沧生这本书可以说是许多人心中的古言甜宠白月光,它的甜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古代文人的“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作品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谈资和创作素材。这些“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经典的古代文人梗:1. 李白:饮酒、浪漫、飞升 酒中仙: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酒鬼.............
  •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首先,我们得区分开.............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太多描绘美食的佳作,它们如同盛宴一般,将我们带入那个古老而富有烟火气的时代。而那些热爱美食的“吃货”,他们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笔墨。 舌尖上的古韵:那些令人垂涎的诗词文说起描绘食物的古诗词,那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精致的宫廷宴席到.............
  • 回答
    在古代中国,我们常说的“文”通常指的是“文钱”或“铜钱”,也就是圆形方孔的铜制货币。那么,有没有比“文”更小的货币单位呢?答案是:基本没有,但在实际流通和价值衡量上,存在一些可以看作是“单位”层面的概念,尽管它们本身不是独立的铸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文”在古代的含义和流通过程。“文”的.............
  • 回答
    姐妹们,最近真是剧荒文荒啊!有没有那种看了让人少女心炸裂,甜到齁嗓子,看完嘴角疯狂上扬的古言甜文?我来给你们开个贴,咱们一起盘点一下那些封神之作,再也不用在茫茫书海里瞎扑腾啦!说实话,最近看文也是挑剔了很多,那种剧情狗血一堆,男主深情但又虐到心肝疼的,我都有点看不动了。还是喜欢那种温温吞吞,但甜度爆.............
  • 回答
    None.............
  • 回答
    姐妹们!有没有跟我一样,沉迷于“追妻火葬场”这种虐恋情深的桥段?那种男主一开始瞎了狗眼、错爱他人,结果最后追妻追到肝肠寸断、悔不当初的剧情,简直太香了!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拉扒拉,那些看了会让你心疼到掉渣,又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宝藏古言追妻文!我先说啊,这些文的“火葬场”程度可不一样,有的是前期虐男主,后.............
  • 回答
    嘿,姐妹们!最近是不是又被各种“玻璃渣”虐得体无完肤,心肝脾肺肾都跟着疼?别担心,今天我来给大家掏心掏肺地推荐几本绝对毫无虐点、甜到掉牙的完结古言爽文,保证让你看得心花怒放,连牙缝里都冒着糖泡!这年头,找一本从头到尾都是甜甜蜜蜜,顺顺利利,主角光环闪耀,反派出来也只为衬托主角的古言真的不容易。很多书.............
  • 回答
    想找那种让人肝肠寸断,读完还得缓好几天才能回过神来的古言虐文?我懂你!那种越往后越虐,前面铺垫的甜蜜和安宁,在你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却如同巨石般压下来,让你呼吸困难,眼泪止不住的文,才叫真·虐心。今天就给你推荐几部我读过以后久久不能平静的文,保证让你体会什么叫“一把辛酸泪”。一、《东宫》—— 顾小五.............
  • 回答
    话说这古言虐文的魅力,就在于那字里行间搅弄人心的缱绻情深,还有那命运捉弄下的肝肠寸断。想找一篇让人读完唏嘘不已,茶饭不思的好文,那可得费点心思了。我这儿正好有些压箱底的宝贝,虽说篇幅不长,但每一段情节都像刀子一样刻在心上。今天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要说好看的短篇.............
  • 回答
    要评价《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和《良渚文化“古城”再质疑》这两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的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两篇文章(我假设它们代表了对良渚遗址“古城”性质的一种质疑性观点)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主流学界关于良渚遗址是“古城”的普遍认知。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主流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