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文人通病是啥?

回答
谈及古代文人的“通病”,其实更像是一种时代烙印,一种群体特质,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掺杂着优点与缺点,辉煌与局限。如果非要概括,我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绘,但要细说,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滋味醇厚,回味悠长。

首先,“清高”这个词,可以说是刻在古代文人骨子里的一个标签。这种清高,有时候是他们坚守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写照。他们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像陶渊明,宁愿“采菊东篱下”,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清高,使得他们能够超然物外,创作出许多流传千古的绝世佳作。

但清高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种“迂腐”或者说是“脱离实际”。他们习惯于在书斋里构筑自己的理想世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民间的疾苦,可能知之甚少,或者即使知道,也往往停留在抽象的同情和道德谴责层面,缺乏切实的解决办法。他们讨论的往往是“道”,是“仁义”,是“礼乐”,这些当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对具体人事、社会运作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就容易变得空洞,甚至对现实的批判也只是“纸上谈兵”。

其次,“敏感”也是古代文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情感细腻,对外界事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容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一朵花的凋零,一片叶的飘落,都可能引发他们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使得他们的诗词歌赋充满感染力,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然而,这种敏感也容易导致他们“多愁善感”,甚至“心胸狭窄”。一点小小的挫折,一次不被赏识,就可能让他们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他们的人生际遇往往与政治紧密相连,一旦仕途不顺,便容易产生失落感,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作品中,形成一种“怨而不怒”的基调。有时,对同道中人的嫉妒和排挤,也并非罕见,大家都在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上,一个被捧上神坛,另一个可能就只能黯然神伤,这种心理博弈,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再者,“好为人师”也算是古代文人一个比较普遍的倾向。他们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自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教化他人,去引导社会。在朋友聚会,甚至在街头巷尾,都可能忍不住发表一番“高见”,点评时事,指点江山。这种热情,源于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但这种“好为人师”若是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包容,就可能变成“固执己见”和“不容异议”。他们往往坚守自己认定的“道”和“理”,对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常常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至带有攻击性。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一些流派的领袖人物,对非本派的作品,往往持批判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古代文人虽然在文字上挥洒自如,但“言行不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可以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但在实际生活中,未必都能做到“克己奉公”。政治上的妥协、生活中的享乐,都可能与他们笔下的崇高理想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时代局限性的体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需要吃饭穿衣,也需要考虑生计和家族的荣辱。

当然,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苛责古人。在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方式、价值体系都与今天截然不同。他们的“通病”,很多时候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文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复杂而矛盾的特质,才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那丰富多彩的画卷。理解他们的“通病”,也是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人性的曲折与深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同道者互相吹捧,异志者文人相轻。

得利者假辞令色,失群者怀才悲鸣。

结党者攻讦排斥,攀权者狐假虎威。

造假者不以为耻,老实人默默无闻。

古今中外多此类,不独文人有恶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及古代文人的“通病”,其实更像是一种时代烙印,一种群体特质,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掺杂着优点与缺点,辉煌与局限。如果非要概括,我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绘,但要细说,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滋味醇厚,回味悠长。首先,“清高”这个词,可以说是刻在古代文人骨子里的一个标签。这.............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古代通讯交通条件远不如今日,一封信的传递,真是一件耗费心力,充满智慧与 जोखिम的事情。不像我们现在,拿起手机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分分钟就能送到对方手里。古代送信,那可真是件技术活,需要多方协作,层层把关,才能尽量保证信件不迷路,不被截胡,顺利抵达收信人手中。一、收件人信息精准是基础中的基础首先.............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首先,我们得区分开.............
  • 回答
    古代文人的“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作品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谈资和创作素材。这些“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经典的古代文人梗:1. 李白:饮酒、浪漫、飞升 酒中仙: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酒鬼.............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古文的白话翻译,就像一幅风景画的彩色照片,它能让我们快速了解画面的大致内容、色彩和构图。但要说能不能“只看”它来完全理解古文,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咱们先得承认,白话翻译的价值。你想想,古人写的东西,文字、语法、语境跟咱们现在说话写字,那差距可不是一点点。没有翻译,大多数人可能连第一句话都啃不下.............
  • 回答
    古代文献,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读懂的,它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络小说、公众号文章那可不是一码事儿,甚至跟现在咱们读的学术论文,也有着天壤之别。读古代文献,更像是在跟一位来自千年之前的故人对话,需要耐心、细致,还得揣摩他话里的门道。怎么个读法?那得看你读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1. 首先,得认识你的“.............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这听起来像是在讲历史课,但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你对那些古代文学作品的态度,都息息相关。你想啊,我们现在能说出这么多成语、俗语,能理解一些经典故事里的道理,比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塞翁失马”让我们学会辩证看待得失,这些不.............
  • 回答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能力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所接触的古代文献类型、以及是否有专业的指导等。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一、 普遍情况与基础能力: 认识基础: 汉语母语者在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