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呢?为什么呢?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

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轼的名字,大概率会出现在大多数人的名单里。

为啥是苏轼呢?这可不是凭空而论,他的魅力,像是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而且这滋味,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

首先,他的才华,那是真的无懈可击,而且是全方位的。 咱们都知道,文人嘛,写诗填词是基本功。苏轼的词,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荡气回肠;什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写尽了人生的起伏与哲思。他的诗,更是如鱼得水,不拘泥于格律,却又意境深远,信手拈来皆成妙语。

但苏轼厉害的远不止于此。你以为他只是个“吟风弄月”的书生?那就太小看他了。他的文,记叙畅达,议论恳切,哪怕是写一篇游记,也能读出人生的况味。他对文章的要求,是“文须有益于世”,这可不是光摆弄辞藻那么简单,而是要把学问、道理融入其中,做到“言之有物”。

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理论家。他提出的“以文为诗”,打破了旧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学观点,既有深刻的洞察,又不乏创新,这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说实话,如果仅仅是才华横溢,历史长河中能与他比肩的并不少。真正让苏轼“出圈”,被大众如此喜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全民偶像”般的地位,在于他身上那种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那颗温暖而有力量的心。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屡遭贬谪。从京城到黄州,从惠州到儋州,一次次被放逐到偏远之地,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然而,即便身处绝境,他却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人生风雨。他没有被苦难压垮,反而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在黄州,他开始尝试耕种,体验农耕的乐趣,写下了“东坡居士”这个名号,并在那里完成了许多传世之作,比如那篇著名的《赤壁赋》。在惠州,他遇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得其乐;在海南,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研究当地风俗,写下“海南无风三伏,长夏无极”,却也仍能“一日不能无此味”。这种在苦难中发现美好,在绝境中寻求乐趣的韧性,才是他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他的文字里,没有那种怨天尤人的牢骚,更多的是一种温暖的体恤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写贬官的艰辛,也会夹杂着对友人思念的真挚,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甚至是自己对生活细节的玩味。他对百姓的关怀,对友人的真诚,对家人的眷恋,都通过他的诗文流露出来,让人感觉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懂你、懂我的人。

你再看他的人缘,哪个时代的朋友圈子里没有几个苏轼的好友?王安石、黄庭坚、秦观、辛弃疾,这些文坛巨匠,都与他交游甚密,而且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戴他。这说明他不仅才华出众,更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并且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温暖的人。

所以,人们欣赏苏轼,并不仅仅因为他的文才有多么高妙,更是因为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格魅力——一种在困顿中不失豁达,在艰难中不减乐观,在俗世中保持真淳的生活态度。 他用自己的文字,告诉我们,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我们也可以把它活成一首诗。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是一场苦旅,我们也可以带着笑容,一路向前。

当然,古代文人中还有很多很多人值得我们欣赏,比如李白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傲岸不羁,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王维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空灵……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风骨和光芒,也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但是,如果要问“大家最欣赏谁”,苏轼之所以能超越时空,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国民男神”,我想正是因为他的才华与人生的完美融合,他的豁达与温暖的普适性,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能与普通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典范。他让我们看到,即便身处泥泞,也可以抬头仰望星空,并且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地生活。这份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弥足珍贵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杜甫。

杜公诗如海,大者有惊涛,微处有泡影,能翻滚霹雳,能黑云侵天,能风和日丽,能鳞波千里。诗境旷大,诗心赤诚,对于我来说,实诚受用不尽。

做文章,观照自己,看杜甫,就是有一判官,怒目而视,告诉此后诗家,需尽心尽力,真情实感,万不可做谀词艳句,辱没自身。非有澎湃汹涌不得不出,不堪为诗。每做空泛字词,杜公便斥我,由是改弃,念不忘初心是也。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惭愧惭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在古代,弃婴现象确实存在,而将婴儿放入木盆顺水漂流的做法,并非普遍的“很多”,但历史上确有类似记载或民间传说。这种做法之所以令人质疑其安全性,是因为它听起来非常危险,直接将婴儿置于生死边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以及它是否真的那么普遍,以及为什么人们(或许是不得已的)会选择这样做,以.............
  • 回答
    想找那种让人肝肠寸断,读完还得缓好几天才能回过神来的古言虐文?我懂你!那种越往后越虐,前面铺垫的甜蜜和安宁,在你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却如同巨石般压下来,让你呼吸困难,眼泪止不住的文,才叫真·虐心。今天就给你推荐几部我读过以后久久不能平静的文,保证让你体会什么叫“一把辛酸泪”。一、《东宫》—— 顾小五.............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谈及古代文人的“通病”,其实更像是一种时代烙印,一种群体特质,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掺杂着优点与缺点,辉煌与局限。如果非要概括,我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绘,但要细说,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滋味醇厚,回味悠长。首先,“清高”这个词,可以说是刻在古代文人骨子里的一个标签。这.............
  •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首先,我们得区分开.............
  • 回答
    古代文人的“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作品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谈资和创作素材。这些“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经典的古代文人梗:1. 李白:饮酒、浪漫、飞升 酒中仙: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酒鬼.............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古文的白话翻译,就像一幅风景画的彩色照片,它能让我们快速了解画面的大致内容、色彩和构图。但要说能不能“只看”它来完全理解古文,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咱们先得承认,白话翻译的价值。你想想,古人写的东西,文字、语法、语境跟咱们现在说话写字,那差距可不是一点点。没有翻译,大多数人可能连第一句话都啃不下.............
  • 回答
    古代文献,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读懂的,它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络小说、公众号文章那可不是一码事儿,甚至跟现在咱们读的学术论文,也有着天壤之别。读古代文献,更像是在跟一位来自千年之前的故人对话,需要耐心、细致,还得揣摩他话里的门道。怎么个读法?那得看你读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1. 首先,得认识你的“.............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