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文人写的诗词文章能有多下流?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

首先,我们得区分开不同类型的“下流”。

1. 直抒胸臆的情欲表达:

有些作品并非全然隐晦,而是直接描写情欲或男女之事。例如:

唐代一些民歌和乐府诗: 比如《陌上桑》中,秦罗敷面对使君的挑逗,直言“使君君子好,罗敷本是王丝娘”。这种直接回绝,虽非“下流”,但反映了女性对自身价值和权利的认知,以及对男性权力的不屈服。更直白的,有些民歌可能描绘了更为露骨的男女情爱场景,但这类作品很多已经散失,留存下来的也经过了后人的筛选。
唐代的《花间词》: 很多人认为花间词是古代文人“下流”作品的代表。这类词多描绘男女情爱,闺阁生活,用词往往香艳冶丽。比如温庭筠的一些词,如“梳洗罢,出来时,风拂绣罗衣。玉肌冰雪,关山阻隔,何计归?”这固然描写了美人沐浴后的娇媚,但其背后是对离别的思念与情欲的压抑。而更进一步的,有些词句描写情侣间的亲密接触,用词就更为大胆。例如,“红袖织锦回,香汗湿罗巾”这样的句子,虽然字面上不直接,但意境是极为香艳的。
宋代有些词句: 比如柳永的词,其大量作品描绘市井生活和男女情事,用词也常常直白而热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固然感人,但也有如“露花迟,风柳慢,芳草斜晖,斜晖掩映斜晖。何处合成,相思得,长相随。”这类描绘男女约会和情意的词句,在当时被一些卫道士视为不够端庄。再如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然是浪漫的爱情表达,但其背后的热烈情感,也触及了世俗的情感界限。

2. 隐晦曲折的暗示与影射:

更多的时候,古代文人是极为讲究“言外之意”的。他们用各种比喻、象征、典故来暗示情欲和男女之事,这种“下流”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需要读者去体会和解读。

“春药”的代称: 古诗词中有很多词语被解读为暗指春药或房中事。例如,一些药草的名字,如“红豆”(相思豆)在某些语境下也被认为有此含义。更直接的是对“酒”的描写,有时酒是情欲的催化剂。
“云雨”的比喻: 这是最常见的用来指代性行为的比喻。如“巫山云雨”,出自《神女赋》,后成为男女交合的代名词。
物象的象征: 很多物品被赋予了男女交合的象征意义。例如,“丝”、“竹”、“琴”、“瑟”等乐器常常在情诗中出现,它们的声音或形状都可能被用来暗示。再如,“鸳鸯”、“比翼鸟”象征忠贞的爱情,但有时也与情欲联系。一些植物的生长形态,如缠绕的藤蔓,或是某些花朵的盛开,也可能被用来隐喻情爱。
“风月”的语境: “风月”在古代诗词中往往是男女情爱的代称。描写“风月无边”或是“寻欢作乐”的诗句,虽然字面上没有不雅之词,但其指向是很明确的。

3. 戏谑与嘲讽中的“下流”:

有时候,文人也会用戏谑、嘲讽的方式来描绘一些不那么“高雅”的事情,甚至涉及对性、对人性的讽刺。

讽刺诗: 有些讽刺诗会用比较粗俗或戏谑的语言来揭露官场的黑暗、人性的贪婪,其中可能夹杂着对性丑闻的影射。
酒令、俗语: 在文人聚会时的酒令中,常常会有一些荤俗的笑话或谜语,用来活跃气氛。虽然这些不一定能算作严肃的文学作品,但反映了当时文人生活的一部分。

4. 限制与反叛:

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社会对“礼”和“教”的要求是很高,尤其是在主流的士大夫阶层。因此,那些过于露骨的“下流”作品,往往是被边缘化的,或者是通过极为委婉的方式表达。

“雅”与“俗”的界限: 古代文人讲究“雅”,即高雅、脱俗。但同时,他们也是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种“雅”与“俗”的张力,在文学作品中时常体现。
隐晦的表达是为了规避审查和保持体面: 大多数情况下,文人选择隐晦的表达方式,既是为了艺术上的含蓄和耐人寻味,也是为了规避统治者的政治压力和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如果写得过于直白,很容易被扣上“诲淫”的帽子,甚至招致祸患。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下流”的程度和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文人想写一首关于思念情人的诗,他可以写:

相对“雅”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纯粹的思念,无男女之情)
带有情欲暗示的: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描写女子思念丈夫,捣衣声却勾起思念,这里“玉户”和“捣衣”可以有多重解读,暗示了闺阁的寂寞和女性的情欲。)
更进一步,带有较为明显的性暗示的: 比如描写女子衣衫的香气、轻微的动作,或是床榻的陈设,通过这些细节来暗示久别后的相聚或对亲密的渴望。例如,李商隐的诗,很多都有这种暧昧而香艳的表达,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既可以理解为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可以解读为一种情欲的燃烧和毁灭。

要判断古代文人的作品有多“下流”,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去套用,更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具体的文本语境来理解。很多时候,那种“下流”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对人性、情感的真实描绘,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加含蓄、更加考验读者功力的形式呈现出来。

总的来说,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并非全然“下流”,但确实存在着不少触及情欲、性别关系,甚至含有戏谑和影射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曲折的“下流”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愿化蚕口吐丝,月月喜奎胯下骑。

二愿化棉织成布,裁作喜奎护裆裤。

三愿化草制成纸,喜奎更衣常染指。

四愿化水釜中煎,喜奎浴时为温泉。

五愿喜奎身化笔,信手摩挲携入直。

六愿喜奎身化我,我欲如何无不可。

七愿喜奎父母有特权,收作女婿丈母怜。

这是曾任民国代理印铸局局长的易实甫向天发下的“七大愿”,愿做护舒宝,愿做洗澡水等等等等。喜奎即刘喜奎,京剧名伶,与梅兰芳也曾有一段故事。刘喜奎在当时追求者甚众,易实甫就是其中最骚气的那一个。

唉,这才是打油届的大佬人物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下流”的内容,但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下流”,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某些层面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不羁的性观念,并且常常以委婉、隐晦、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要“下流”到什么程度,具体要看作品的作者、时代、以及创作的语境。首先,我们得区分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为您斧正您的文言笔记。请您将笔记内容发给我,我会尽我所能,以一位“古文同好”的心态,为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润色。在您发送笔记之前,我先大概说一下我斧正时会关注哪些方面,以及我将如何尽力去除AI痕迹,让它更显“人味儿”:斧正的几个重要方向:1. 词句的选择与搭配: 精准性: .............
  • 回答
    那日我的夫君带回一位姑娘,说是江南遇见的,生的纤弱,眉眼间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婉约。她唤作婉宁,一身青色素衣,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一般,格外惹人怜惜。夫君唤我过去,笑语晏晏地介绍:“这是婉宁,初来乍到,身子不适,你多关照些。”我看着他眼底藏不住的得意,心头涌上一丝莫名的酸涩,却也只得应下,温柔地向婉宁.............
  • 回答
    想要写出半古半白的文字,并非易事,它讲究的是古韵与今语的恰到好处融合,既要让文字带有几分古风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理解,且要自然流露,不显斧凿痕迹。这需要对古典文学有所涉猎,对白话文的驾驭熟练,更需要一颗细腻而善于观察的心。一、 理解“半古半白”的本质:首先要明白,半古半白的文字并非生硬地将古语词.............
  • 回答
    古代文人的“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作品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谈资和创作素材。这些“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经典的古代文人梗:1. 李白:饮酒、浪漫、飞升 酒中仙: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酒鬼.............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普遍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课本上学习的古代文人,大多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名利双收、飞黄腾达的例子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历史选择与教育的必然性: “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传统: 传统史学和.............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古代官员若文学功底尚可,却不擅长即兴写诗词,仕途是否能顺利,这问题说来话长,得看具体年代、看重什么,还得看个人能力如何弥补。简单来说,有戏,但绝非坦途,会遇到一些绕不开的坎。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官员的文学素养是有期待的。读书人出身,起码得能文能武,或者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文学功底好,这本身就是一块.............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谈及古代文人的“通病”,其实更像是一种时代烙印,一种群体特质,是他们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掺杂着优点与缺点,辉煌与局限。如果非要概括,我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绘,但要细说,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滋味醇厚,回味悠长。首先,“清高”这个词,可以说是刻在古代文人骨子里的一个标签。这.............
  • 回答
    关于古代文臣的“极致”之说,诸葛亮无疑是绕不开、且最常被提及的一位。要评价他是否是“极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他所展现出的才能和影响力,然后,再看看他与其他杰出文臣相比,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诸葛亮何以能成为“标杆”?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文臣的“极致”,他的“全.............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古文的白话翻译,就像一幅风景画的彩色照片,它能让我们快速了解画面的大致内容、色彩和构图。但要说能不能“只看”它来完全理解古文,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咱们先得承认,白话翻译的价值。你想想,古人写的东西,文字、语法、语境跟咱们现在说话写字,那差距可不是一点点。没有翻译,大多数人可能连第一句话都啃不下.............
  • 回答
    古代文献,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读懂的,它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络小说、公众号文章那可不是一码事儿,甚至跟现在咱们读的学术论文,也有着天壤之别。读古代文献,更像是在跟一位来自千年之前的故人对话,需要耐心、细致,还得揣摩他话里的门道。怎么个读法?那得看你读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1. 首先,得认识你的“.............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当我们抚摸着博物馆里那些历经沧桑的古代器物,常常会发出一声惊叹:“这 craftsmanship (工艺)真是太绝了!” 这声惊叹,究竟是对古人技艺的由衷赞赏,还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套用?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我们在看一场老电影。你会被它那个时代的叙事方式、表演风格和画面质感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