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文化水平高了,却写不出来古代那些诗句?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土壤: 古代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孕育出来的。那是一个文人阶层相对固定的时代,读书、写诗、入仕是许多士人的人生追求和重要社交方式。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们社会交往、政治抱负、人生哲学的重要载体。他们从小就浸淫在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体系中,对经典、历史、哲学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情感。
时代的精神投射: 那个时代的许多诗歌,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比如边塞诗的雄浑壮阔,是对国家边疆开拓和民族冲突的真实写照;田园诗的淡泊宁静,反映了部分士人退隐江湖、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这些诗歌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政治格局、民族情绪息息相关,具有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共鸣。
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与碎片化: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更快,信息爆炸,文化形式极其多元,从西方文化到流行文化,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和文化养分是碎片化的、个性化的。我们追求的是效率、实用和新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投入程度,在整体上可能不如古代士人那样系统和深刻。

二、 学习方式与创作动机的差异:

古代文人的学习路径: 古代士人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十年寒窗”,背诵大量的古籍,尤其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这是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基础。他们不仅学习文字,更是在学习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观。写作是他们“学而时习之”的自然延伸,是检验学习成果、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的侧重点: 现代教育更注重科学知识、逻辑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也有语文课程,但古典诗词的学习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了解,而非成为内化于心的语言模式和思维习惯。许多人可能能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手法,但很难用那种古人的“语感”去创作。
创作动机的多样性: 现代人写诗,动机可能是个人情感抒发、艺术探索、社交展示,甚至是一种复古的爱好。但与古代士人将诗歌作为“敲门砖”、“社交货币”、“政治谏言”的工具性相比,现代诗歌的创作往往更侧重于个体表达,少了那种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驱动力。

三、 语言的演变与审美的变迁:

古汉语的精炼与韵律: 古汉语在结构上更为精炼,词语的选择也更讲究意象、寓意和音韵。例如,一个简单的“月”字,在古诗里可以承载多少思念、离愁、孤独的意味?古人的创作往往是在极小的篇幅内,用高度提炼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而汉语的声调、平仄规则,使得诗歌具有天然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现代汉语的演变: 现代汉语更加口语化、通俗化,词汇量也更加庞大,但也相对失去了部分古汉语的凝练和音韵美。我们更习惯于直接表达,少了一些含蓄、留白和意象的运用。想要用现代的语言去捕捉古诗那种韵味,需要极高的驾驭能力。
审美标准的转换: 古典诗词追求的是一种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审美。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大众文化层面,更倾向于直白、鲜明、富有冲击力的表达。即使有人想写古典诗词,也可能在“如何写得既有古意又不显做作”上遇到困境。

四、 “大师”的稀缺性:

历史的沉淀与筛选: 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古代诗句,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淘洗和无数读者检验的精华。那些真正能够写出传世之作的文人,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是凤毛麟角。我们接触到的已经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
时代造就的“天才”: 有些伟大的作品,确实是特定时代精神与个人才华相结合的产物。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他在壮丽山河面前的瞬间迸发,是对大自然极致的感受和想象。杜甫的诗,更是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他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让他的诗歌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们不能简单地期待现代人能复制这样的“天才”时刻。

总结来说,现在的人文化水平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古典诗词创作上一定能超越古人,原因在于:

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的根本不同: 古诗词是特定文化土壤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学习方式和创作动机的差异: 古代文人是将诗歌内化为一种语言、一种思维,并赋予其更强的社会功用;现代人更多是从知识层面学习和个人情感表达。
语言和审美的变迁: 古汉语的精炼和音韵美,以及古典审美的追求,与现代语言和审美存在差异。
“大师”的稀缺性: 我们能记住的,本身就是经过时间筛选的精英。

这并不是说现代人没有能力写出好的诗句,而是说用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深度去创作,需要的不只是文化水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情感浸润,以及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表达方式。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模仿古人,而是如何在吸收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视角和语言,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小黄文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对这个问题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B站如今已经是中国二次元文化当之无愧的“老大”,但Acfun(A站)依然拥有自己的忠实用户群体,并且在一些特定领域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渊源与情怀: 鼻祖地位: Acfun是中国弹幕视.............
  • 回答
    现在看俄罗斯文学的人数确实不如过去那样普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小众”现象了。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俄罗斯文学本身的历史地位、时代变迁、传播方式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从19世纪黄金时代开始,.............
  • 回答
    关于“文革洗地”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并且在不同群体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理解为何会出现“为文革洗地的人越来越多”的感受,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记忆的重塑、代际差异、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官方定性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
  •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让人心头一暖,又似乎总有几分道理的“鸡汤文”,以及那些让你惊呼“怎么会这样”的谣言,为什么总能掀起一股又一股的转发浪潮?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只是信息传播那么简单,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些复杂的情感、认知习惯,乃至社会心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对美好、对成功、对.............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国内企业“内卷”和压榨员工的讨论此起彼伏,许多人都感觉国内企业的工作环境似乎不如从前,或者与外企存在差距。而另一方面,外企的管理方式在很多时候又被描绘得更为“人性化”。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压榨”和“人性化”这两个词的语境。所谓“压榨”,在多数情.............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颇为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要探究为何一部分中国人会表现出对中国文化“轻视”而对西方及日本文化“吹捧”的态度,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因素塑造了这种现象。首先,得提到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在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动荡。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中国人聪明勤劳,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这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产。但要问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天资聪颖,父母也曾是辉煌的家族,但要达到顶尖的成就,还需要很多时机、环境和战略的配合。首先,我们要理解“聪明”、“勤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火影同人爱好者共同的感受。为什么现在不少火影同人文作者,似乎对原作的主角团和那些曾经鲜活的正派人物,常常抱有一种“恶意”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黑化”或者说“反差”是创作中一个非常常见的手段,而且在同人创作里,这种手法.............
  • 回答
    要说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把网络小说和我们通常语境下的“文学”混为一谈,这事儿可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得先明白一个事儿,就是“文学”这词儿,它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边界模糊的东西。你今天拿个古诗词跟鲁迅的杂文放一块儿比,大家可能觉得没啥问题,但你要是拿古诗词跟今天网络上那些修仙打怪的网文放一块儿,那感觉就不一.............
  • 回答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当前外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严峻现象和核心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效率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反映出的外卖行业的现象与问题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揭示了技术系统对劳动者的异化和压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到极致的算法定价与时间分配,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背后涉及了人类知识积累、教育普及、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之所以现在的人能够轻松掌握几百几千年前顶尖数学家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人类知识的积累效应(The Cumulative Nature of Knowledge)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科学知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现代社会一个挺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人,即使知道保险的好处,还是会下意识地抗拒它。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里面门道太多了,我试着从几个主要方面给你掰扯掰扯。1. 历史遗留的“坏名声”与信息不对称:你说“排斥”,这词儿挺重的,但背后往往是各种负面体验和不信任感在作祟。你知道吗,早些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