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各地移民上海的人很快都会说上海话,而现在的新移民反而鄙视上海文化?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

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存和工作的现实需求: 当时上海的经济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但机会远不如现在这样遍地都是。外来移民来到上海,很多都是为了找工作、谋出路。而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基层单位、菜场、弄堂里,上海话是绝对的主流。不会说上海话,沟通起来就非常困难,办事也处处碰壁。你说你想找个零工,想和邻居打好关系,想在熟悉的市场里买到便宜的菜,不会上海话,你就得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甚至可能错过很多机会。所以,学上海话,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是融入这个城市的“敲门砖”。

上海话的“吸引力”和“优越感”: 别小看语言本身的力量。在那个年代,上海话给人的感觉是“洋气”、“时髦”、“有腔调”。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开放、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语言自然也带上了这种光环。很多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学上海话,除了实用性,也有一部分是被这种“上海范儿”所吸引。他们觉得会说上海话,自己也能显得更“上海”。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尝试,一种融入主流文化的表现。

相对集中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当时外来人口来上海,很多还是有亲戚朋友介绍,或者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单位工作。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接触到说上海话的本地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模仿和学习。比如,一个从东北来的工人,如果在上海的纺织厂工作,周围的同事、师傅都是上海人,下班回到集体宿舍,大家也说着上海话,耳濡目染之下,上海话自然就学得快。

社会整体的包容和接纳: 尽管有语言隔阂,但总体来说,当时的上海社会对于外来人口的学习和融入是更具耐心的。上海人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但大家也都经历过那个时代,知道不容易。很多老上海人,尤其是在社区里,看到外地人努力学上海话,会觉得亲切,会主动教他们,甚至还会带着点“自豪感”,觉得是把自己的文化传给了新人。这种互动,让学习语言的过程不那么“痛苦”,反而可能带着点温情。

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 过去,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报纸,还有就是口耳相传。上海本地的媒体,包括电视剧、广播节目,很多都是用上海话制作或夹杂上海话的。这些是外来人口接触上海文化的主要窗口,也无形中加速了他们对上海话的学习。

现在的现象:价值观的分化与“鄙视”的解读

现在的情况,为什么感觉不一样了?甚至有人觉得新移民“鄙视”上海文化,这背后原因更复杂,也更微妙。

经济格局和人口流动模式的改变:
上海的吸引力更加多元化: 现在上海不仅仅是就业机会,它还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一个消费中心,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来上海的人,很多不再仅仅是为了“找个工作养活自己”,而是冲着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视野、更优质的生活方式来的。他们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基层生活,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
人口流动更加分散和个性化: 现在没有像过去那样,有明确的“移民潮”,更多的是个人或家庭的自由选择。来上海的人来源更广,背景更多样,他们可能不是一股脑儿地挤在某个区域,而是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户籍”和“本地身份”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并未消失): 过去,掌握上海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地身份”的象征,能帮助你在城市里获得更多便利。现在,虽然上海户籍依然重要,但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于所有常住居民的覆盖面更广了。你在上海生活,即使不说上海话,很多基本的生活和工作也能照常进行。

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冲突:
“上海文化”标签的模糊和复杂化: “上海文化”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它不再是单一的“石库门”、“旗袍”、“海派小说”那么清晰的符号。现代的上海文化,是多元的、混合的,包含了国际化的元素、年轻人的潮流文化、以及更注重个体主义和效率的价值观。
新移民带来的新价值观: 现在来上海的新移民,很多是受过良好教育,来自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他们本身就带着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当他们来到上海,发现这里的文化和他们原有的认知存在差异,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鄙视”的另一种解读: 很多时候,所谓的“鄙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仇恨或否定,而是一种“不认同”或者“不适应”。
对比和选择: 这些新移民可能发现,他们家乡的某些文化比上海的更吸引他们,或者上海的某些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不如他们习惯的那么自在。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家乡的人情味更浓,或者交流更直接。
对“腔调”的距离感: 过去上海话的“腔调”吸引人,现在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腔调”带有一种“小圈子”的排外感,或者觉得它跟不上时代发展。他们更习惯直接、高效的沟通,而上海话的一些表达方式,可能在他们看来是“绕弯子”或者“多余”的。
“保护主义”的误解: 有些新移民会觉得上海在维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倾向,这让他们感到不被完全接纳,从而产生疏离感,甚至误解为“歧视”。他们可能认为,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应该对其他语言和文化有如此明显的偏好。
信息茧房和社交圈: 现代社会,人们更容易通过网络和特定社交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如果新移民的社交圈子主要是其他新移民,或者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交流,那么他们接触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也更容易形成对上海文化的刻板印象或负面评价。

上海话的“使用边界”的变化:
普通话成为公共领域的绝对主导: 在工作场合、学校、医院、政府部门、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公共领域,普通话是绝对的主导语言。这使得很多新移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强制使用上海话就能顺利生活。
上海话更多地保留在私人空间和特定群体: 上海话更多地成为上海本地人家庭内部、老邻里之间的交流语言,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场合(如一些沪语广播、戏剧、老上海主题的餐厅)的标志。对于大部分新移民来说,没有特别强的动力去学习和使用它,除非他们主动想深入了解上海本地文化,或者有非常紧密的上海本地人社交圈。

“文化自信”的演变:
本土文化的“自信”与“焦虑”并存: 上海的本地居民,对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确实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和自信。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可能也伴随着一种“怕被稀释”、“怕失去特色”的焦虑。这种焦虑,有时会通过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让新移民产生被排斥感。
新移民的“文化自信”: 同样,新移民们也带着自己家乡的文化自信。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文化不被上海文化所“认可”或“接纳”时,他们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用“鄙视”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

总结一下:

过去,移民学习上海话,更多是一种生存的驱动、融入的渴望和对“时髦”的向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也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机会。

而现在,新移民“不那么热衷”于上海话,甚至产生“鄙视”的感受,是因为:

1. 生存和融入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上海话不再是生存的绝对必需品。
2. 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多元化: 新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有更多选择和判断。
3. “上海文化”的复杂化和边界化: 上海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上海话的使用空间也更多地局限在私人领域。
4. 社会沟通方式的改变: 普通话的主导地位,以及信息传播的碎片化,都影响了新移民与上海文化的接触程度。
5. “鄙视”更多是对“不认同”和“不适应”的一种表达: 或是对上海文化某些方面的距离感,或是对自身文化被忽略或不被理解的回应。

归根结底,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互动方式的演变,以及个体在现代都市中如何处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这既是时代的变化,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的封建礼教,教大家要懂礼貌,客随主便。而文革后,已经是越粗鲁,越革命了。说实在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反客为主的过程。这是表面。从个人心理来讲,这种“鄙视”,其自卑。【自卑的根源是,错误认知: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海人。】好像上海人是天封的种姓一样。而我们的祖辈,还是“封建”的“郡望”概念。王羲之祖上是山东琅琊人,在绍兴出名了。儿子王献之一口绍兴话。王献之就是绍兴人。而出生绍兴的鲁迅,最后在上海定居。他儿子周海婴,一口上海话,他就是上海人。“鄙视”也好,翻译成自卑也好,根源在于,误认为像肤色一样,世世代代都翻不了牌了。于是借一件无产阶级革命的外衣套在身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