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种骗文盲的说法,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人信?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

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这种说法,就像一个标签,一个简明扼要的解释,听起来条理清晰,容易理解。对于那些对历史细节不太感兴趣,或者没有时间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种“答案”就像是他们需要的“结论”。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省去了他们自己去梳理和思考的麻烦。

其次,这跟一种刻板印象的延续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学习历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秦朝的描述,往往会突出其暴政、严刑峻法。比如焚书坑儒,严苛的徭役,连坐法等等。这些负面特征被反复强调,甚至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剧里被放大,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文化符号。当人们一提到秦朝,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严刑峻法”的画面,而“严密秦法”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秦朝一切问题的根源,包括它的灭亡。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很难轻易被推翻。

再者,“有一定道理”往往比“完全错误”更容易被接受。我们不能否认,秦朝的法律确实是严苛的,并且在很多方面对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那些沉重的徭役,修筑长城、阿房宫、陵墓,确实激起了民怨。所以,“严密秦法”确实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只是,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根本的。但对于那些只看到了“严苛法律”与“民怨沸腾”之间联系的人来说,这种“有一定道理”的解释,就足以让他们相信了。他们可能觉得,既然法律严,那么灭亡也应该是“必然”的,就不需要再深究其他原因了。

还有,缺乏更深入的辨析和普及。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学者们对秦朝灭亡的原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比如郡县制的弊端、中央集权的过分集中、国家财政的枯竭、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等等。但这些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观点,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才能理解,传播起来也比较困难。而“严密秦法导致灭亡”这种说法,因为它简单、直接,更容易在口头上传播,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如果缺乏有效的渠道将更复杂的历史真相传递给大众,那么这种简化的说法就会长期占据“主流”认知。

最后,信息茧房和同温层效应也可能在其中扮演角色。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发达,但人们也更容易被自己认同的信息所包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圈子里,大家普遍认为“秦朝就是被严法搞垮的”,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都会强化这种观点,而忽略或排斥相反的证据和分析。久而久之,这种看法就变得更加坚定。

总而言之,认为“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种说法至今仍有人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简化叙事带来的便利,也有历史刻板印象的惯性,还有“有一定道理”带来的迷惑性,以及缺乏更深入辨析和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它不是一句简单的“骗文盲”,而是反映了大众理解和传播历史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心理和认知习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秦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句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秦法是相对静态的,归类为“制”。

可以说从商鞅到李斯,秦法的制定者都是很专业的法家人物,他们制定出来的法律虽然繁密,但是很少见到有荒唐的法条。从目前出土的各种法律条文来看,秦法在具体的实行操作上,逻辑是没有问题。包括“失期当斩”这样的法条其实是存疑的,因为目前并没有看到秦法有出现过这样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变化而僵硬执行的法条。因此说“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秦法的立法根源在于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法家的立法精神中对百姓是极端蔑视的,完全不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算秦法在实行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相违背。一旦,秦庭高层在“依法行政”上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那百姓就会以各种方式来“违法”。在秦律中“违法”的惩罚极其严厉,这个时候社会运转就趋于僵硬。法家思想下的“依法治国”其实是一个缺乏泄压阀的军国主义体制,当外部环境不适合军事扩张时,国家机器内部的各种零件就缺了润滑油。但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又在强迫这台机器运转,最终这台机器就自爆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史记 陈涉世家》里的一段文字:(陈胜)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其实从目前所看到的秦法条文里,秦法对各种例外的规定是有明确说明的,在立法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强制执行的逻辑漏洞。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如果只有这样的水平,那秦国不要谈一统天下了,这种“一刀切”的水平估计自己都能把自己玩儿死在西部边陲。

再来说说,陈胜、吴广为何能够通过“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这样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法条来鼓动起义。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当时秦统一天下不久,山东六国的普通百姓对秦法的认识程度也不高(识字率也很低)。其二、就算秦法在实际执行层面没有逻辑问题的话,那也不能代表秦法就是合理的。因为这里的根源还是法家的立法精神,透过《商君书》,可以明确地看到法家人物极端蔑视百姓:”辱民、弱民、贫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这样的立法精神,其实际上是在依法“害民、残民”。

秦庭统治者高高在上,运用手中的法律条文不断征发徭役、兵役,即便秦政府手段合法,但是目的不正义。他们肆意地暴民、虐民这才是天下反秦的根源。

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个画面:吴老二是一个楚国人,当秦朝刚建立时他还是很开心的,起码他认为再也不用长时间服兵役,去战场送死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秦朝的皇帝老儿强迫他去北边修长城,强迫他老爹去广西戍边,强迫他弟弟去南京挖秦淮河。他离开家的时候他儿子才两岁,他老娘也卧病在床。他好想念他的家人,也开始怀念曾经楚国的生活了。他感叹曾经楚国没有那么多徭役,没有那么多吃人的法律,更没有以文害人的刀笔吏。现在他一点都不爱秦朝,他也不想多说什么了,于是他跟着已经起义的屯长去找项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认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事实。要解答“秦朝没人当太尉,为何又说太尉始设于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1. “太尉”官职的早期历史:首先,我们得明确,“太尉”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秦朝才出现的。在周朝时期,已经有“太尉.............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社会矛盾、经济压力以及军事军事等因素。一、 政治体制的弊端与统治危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以雷霆手段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埋下了统.............
  • 回答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饱含血泪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秦朝覆灭的真实写照。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尽管灭秦的主力大多出自楚地,但秦朝灭亡后,强大的楚国并没有能够顺利复辟,甚至连一个强大的楚国复国势力都没能有效整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老秦人”为何未能扛起复国的旗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秦朝,一个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王朝,却也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走向了灭亡,仅仅传了二代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暴君误国”可以概括,而是深埋在制度、文化、人心之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秦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过度激进的改革。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虽然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展现了.............
  • 回答
    秦始皇嬴政,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他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更是首位称“皇帝”的君主。然而,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其统治却伴随着严酷的法律、繁重的徭役以及对思想的钳制,后世称之为“暴政”,并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那么,嬴政为何会走上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驱动.............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总是被连在一起,作为中国历史上迅速崛起又迅速覆灭的典范。它们都以结束乱世、统一中国为世人所称道,但同样也因其二世而亡的短暂命运而备受争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严酷的统治与民怨的积累:从“统一”到“压迫”的转变秦朝的统.............
  • 回答
    汉朝虽然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其长达四百年的延续与秦朝二世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朝灭亡的根源,以及汉朝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的关键性调整。 汉承秦制,为何命运迥异?汉朝确实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例如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体系等。秦始皇为中国统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朝政治长期存在黑暗,却能延续近三百年,而秦朝号称严刑峻法、暴虐无道,却只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黑暗”与长久——细水长流的权力结构与社会韧性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的“政治黑暗”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汉承秦制”这个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和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确实点出了汉朝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度上的重要性。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将汉朝的强盛完全归功于“先进的秦制”本身,就如同说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让所有挥舞它的人都成为盖世英雄一样,忽视了使用.............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明朝之初,高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肅清元朝殘餘,開創了洪武之治。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興衰更迭的邏輯,而明朝之所以未能從秦朝滅亡的教訓中汲取足夠的警示,提防宦官和權臣坐大,其根源是複雜且多層次的,絕非簡單的「不吸取教訓」可以概括。首先,我們要理解秦朝滅亡的關鍵教訓是什麼。 秦朝的滅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复杂性,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和秦朝的对比。要解释为什么朱厚照(明武宗)在位多年,明朝依旧存在,而秦始皇(秦始皇)短暂的统治却开启了王朝的灭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朝的存亡并非由一个皇帝个人的“玩乐”与否来决定。虽然皇帝的个人行为对国.............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秦朝,这个以铁腕和严苛律法迅速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帝国,却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仅仅存在了十四年,便轰然倒塌。我们常常惊叹于它强大的力量,也忍不住追问:为何这个看似无敌的帝国,竟会“一代而亡”?要深入剖析秦朝速亡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暴政,而是需要将目光投向其立国之初的种种.............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罗马帝国和秦朝,这两者都是古代世界举足轻重的帝国,它们存在的时长却有着天壤之别。罗马帝国历经千年风雨,从共和国到帝国,再到东西分裂,其漫长生命力令人惊叹;而秦朝,这个以强大武力统一中国的王朝,却在建立后的短短十四年里轰然倒塌,仅传二世。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两个简单因素可以概括,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军.............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 回答
    你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一个核心点: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被后世反复提及和研究?确实,从操作层面讲,“统一度量衡”在今天看来就像是一项政府行政命令,发一道圣旨就能完成。然而,秦朝统一度量衡之所以被历史如此“大书特书”,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道圣旨,而是因为.............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