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承秦制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汉却可延续400年?秦朝灭亡根源是什么?

回答
汉朝虽然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其长达四百年的延续与秦朝二世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朝灭亡的根源,以及汉朝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的关键性调整。

汉承秦制,为何命运迥异?

汉朝确实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例如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体系等。秦始皇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汉朝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完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朝完全照搬秦制,而是有所“扬弃”和“修正”。

秦朝制度的优点在于其高效、统一和强大,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

过于严苛的法律和刑罚: 秦朝法律严酷,连坐制度广泛,极大地压制了民间的自由和创造力,导致了普遍的不满。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大型工程,以及连年对外征伐,耗尽了民力,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人员伤亡。
思想文化的禁锢: “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自由,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对民意的漠视: 秦始皇在位时,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其统治方式较为专断,缺乏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和利益协调。

汉朝之所以能够延续长久,正是因为其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对这些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修正:

1. “休养生息”的政策调整: 汉初吸取秦朝民力凋敝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和徭役,鼓励农业生产,让百姓得以喘息和恢复。例如,汉初的“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等轻税政策,与秦朝的繁重赋税形成鲜明对比。
2. 相对宽松的法律和刑罚: 汉初在法律上进行了改革,虽然保留了郡县制和一些严酷的法律条文,但总体上比秦朝宽松。例如,废除了部分肉刑,增加了赎罪的途径。汉武帝时期虽有严刑峻法,但相较于秦朝整体更为温和。
3. “以德化民”的思想引导: 汉初尊崇儒术,推行“以德化民”的治国理念。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但在此之前,汉朝就已经开始吸纳儒家的思想,强调仁政和礼治,这有助于缓和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4. 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利用: 与秦朝的“坑儒”不同,汉朝重用文人,通过科举制度等方式选拔人才,使得知识分子能够为国家服务,并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统治者脱离实际。
5. 政治体制的灵活调整: 汉朝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也保留了分封制的一些残余,例如“郡国并行制”。虽然这在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中央的权力,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避免了极端的权力集中。此外,汉朝的丞相制度相对独立,能够对皇帝形成一定的制衡作用,不像秦朝那样皇帝权力无限扩张。
6. 军事政策的调整: 秦朝对外征伐频繁,耗费巨大。汉初以休养生息为主,对外战争相对克制。汉武帝时期虽然有大规模对外战争,但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边疆,防御匈奴,并且在战争结束后能够及时调整政策,避免过度消耗。

秦朝灭亡的根源:一个系统的分析

秦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层面:

1. 政治层面的弊端:

高度集权下的专制和僵化: 秦始皇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对中国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将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一旦皇帝本人能力不足或决策失误,整个国家机器就容易陷入混乱。秦二世胡亥昏庸无能,赵高专权弄权,秦朝的政治体系完全丧失了自我纠错和调节的能力。
残酷的刑罚和法律体系: 秦朝的法律严苛到令人发指,轻罪重罚,连坐制度广泛。这不仅剥夺了人民的生存权和自由,也导致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恐惧和压抑,难以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
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 秦始皇死后,赵高扶持胡亥上位,一手遮天。他对异己进行清洗,铲除了李斯等有能力的大臣,导致朝政更加黑暗。这种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极大地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缺乏有效的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 秦朝的统治方式过于压制,人民的诉求难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表达。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爆发性的形式出现,比如陈胜吴广起义。

2. 经济层面的压迫: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为了修建庞大的工程,以及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对人民征收了极重的赋税,并强行征发徭役和兵役。这些对民力的过度消耗,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例如,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过度征兵和对外战争: 秦朝为了巩固统一和对外扩张,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征兵数量巨大。这不仅抽走了农村的劳动力,也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凋敝。
经济发展的畸形: 为了支撑庞大的国家机器,秦朝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而非真正以民为本。农业生产受到战争和徭役的严重影响,手工业和商业也受到法律的限制。

3. 思想文化层面的禁锢:

“焚书坑儒”的破坏: 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焚书坑儒”,销毁了大量的民间书籍,坑杀了许多儒生。这不仅是对文化的摧残,也扼杀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种文化上的压制,使得社会缺乏思想活力和创造性。
缺乏思想上的认同和凝聚力: 秦朝通过武力统一了中国,但并未真正实现思想文化上的融合。其严酷的统治方式,也使得人民对统治缺乏认同感,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来共同抵御外来威胁或内部危机。

4. 社会层面的矛盾: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秦朝的统治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贵族阶层在统一后被削弱,而普通百姓则承受着沉重的剥削。这种阶级矛盾,为起义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长期战争和动乱造成的社会不稳定: 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以及统一后,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动乱。这导致了社会秩序的破坏,人口损失,经济凋敝,使得社会整体处于一种高度不稳定的状态。

关键的导火索:

虽然上述因素是秦朝灭亡的深层根源,但真正引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是苛政导致的民不聊生和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秦二世时期,赵高继续推行严酷的统治,并且通过欺骗和恐吓,掩盖了秦始皇的死讯,篡位成为皇帝。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胜、吴广等一群戍边的农民,因为暴雨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当处死。在这种绝境之下,他们奋起反抗,揭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起义的爆发,暴露了秦朝统治的脆弱性,并迅速得到了广大民众和各地反秦力量的响应,最终导致了秦朝的速亡。

总结来说,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和统治方式存在着无法弥合的缺陷。 它以强大的武力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却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和民生疾苦。高度集权、严刑峻法、繁重徭役、思想禁锢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压垮秦朝这艘巨船的重重压力。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延续四百年,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继承其制度遗产的同时,进行了关键性的修正和调整,实现了统治模式的“软化”和“人化”,从而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秦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由于长期的战争,这个国家的体制在各方面都是面向战争的。比如说阶层流动性,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战争而存在。通过斩首的数量来晋升的体制,在和平时期显然就不好用了。总体上说,秦朝一直未能完成从战时体制向和平体制的平稳转换。军法是极度严酷的,放在战争时期尚可,放在和平时期,久了自然就会引起民乱。

另外,郡县制第一次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集权,也是最不成熟的。最不成熟的地方就在于权力的分享。各地都有豪强,当他们分享不到权力而又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就会考虑推翻现政权来谋取天下,或至少割据统治。秦朝时,楚国旧贵族分享不到权力,最后自然要起兵叛乱。中国古代的制度演进,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全国豪强分享权力的途径。从皇帝任意指派,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实际上就是把权力分享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制度化。秦的时候,如果有科举制度,楚国旧贵族未必会起兵反叛——通过科举来分享权力无疑比战争更可控、成本更低。

汉朝时,为了与地方豪强妥协,产生出来了察举制。察举制,说白了,就是给予了各地豪强派遣代理人进入中央分享权力的机会。由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能减少地方豪强的分离主义倾向,能够分享权力的豪强自然会主动稳定局势。这对政治稳定是非常关键的。

在此以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朝着将察举的标准一步步明晰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科举制度的产生,又一次将中国的政治体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这么简单的政治思想,其实很多国家到今天都没有学会。没有这种分享权力的政治制度,就难以长期维持一个统一的大国。一个大国可能在富贵的时候能够维持,但是当走入低谷的时候,没有中央集权和有效的权力分享制度,就可能迅速分崩离析,彻底消失。

user avatar

有一个可能 就是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新政的好。。。

user avatar

汉承秦制,承接是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但这个体制背后的社会伦理(法家社会到儒法社会),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秦帝国灭亡的根源,正是在一统天下之后,继续沿袭法家极端模式,而没有像汉朝一样,转向温和稳定的儒法社会,这犹如驾驶急速飞奔的马车,不是一定败亡,而是极难驾驭。


一、秦汉体制:中央集团体制纵览

在封建王朝中,君王作为帝国的核心,驱动着帝国的运转。背后的体制结构,如大体下图所示。

(帝国政略图)

1、皇室圈: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在皇城内,最接近皇帝的有三类人,太子、宦官、后宫外戚。这类人相比大臣而言,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极容易借助亲密关系,居高位,结朋党,进而威胁皇权。

2、中央圈:皇权落,权臣出

朝廷百官中,犹以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最为高贵。其中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太尉主管军事,丞相则是百官之首,统领帝国政事。御史大夫是个狠角色,纠察百官,但并无军政实权;太尉虽为名义的军事首领,但帝国最高军事权被君王持有,超过五十人的军队征调,都必须由君王审批同意。将领没有君王虎符,也无法调动军队。太尉,只是君王的军事顾问。真正有可能和皇权产生冲突的,是丞相。汉武帝即位后,有感于相权掣肘,于是设立中朝,建立属于自己的决策班底。

3、地方圈:官吏与生民百姓

秦汉时期,帝国实行郡县制,地方的军政要事,由郡守执行。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可以窥探王朝的兴衰。秦国时期,行郡县不分封;军事力量集中中央,对地方行使强有力的督察考核;到了东汉末年,中央腐朽,州郡纷纷招募军队,不听中央,杀伐作乱。

体制本无错,错的是,体制里的君王和群臣。

中央和地方,除了权利的制衡,还有两出一进的关系。两出是政令和教化,自中央传至州郡万民。一进,是地方人才进入中央的上升通道。在这三方面,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大相庭径。详见下文。

二、秦汉差异:秦法家社会的崩塌

欲分析秦国灭亡,必先看清它的兴盛。

对秦国而言,商鞅变法立军功爵、设郡县、压制贵族势力,加强君主集权。这些是六国变法都做之事,真正让秦帝国摇身成为虎狼之国的,是背后体制背后的社会伦理——一个去私行,行公法的法家社会。

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是催发极端的体制。战国时代,是个激进血性的年代,杀伐不断,英雄叠出。纵如吴起、孙膑一类的军事奇才,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定乾坤。雄主想要一统天下,非变革一国体制不可。在体制变革方面,商鞅走得最为深刻,也最为功用。此后,虽然六国在军事、外交上,有时能胜过秦国,但在长久国运气数方面,已远远落后。

从边陲之国,到虎狼之国,商鞅是如何做到的?

1、商鞅法家的三大政治原则

在构建法家社会关系之前,要先了解商鞅的政治哲学:铁律制人;举国体制;利出一孔。基于这三大哲学观点,商鞅的一切政治变革,都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

铁律制人:是法家的道德律。在看待人与人关系方面,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银律),君子要忠恕仁义,甚至以德行感化众生(金律)。以仁义道德约束百姓,境界高远,但在战国时代,却十分不切实际。法家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仁义,从人性最恶的角度,来构建整个价值体系。君王不担心臣子不忠,而让他不得不忠;不怕万民作乱,而让其无法作乱。教化方面,选择暴力威慑而不是礼义教化,轻罪重罚,刑罚于将过。

举国体制:极端的竞争,需要极权体制。秦要争霸,那争霸必须成为举国目标。君王的理想,必须彻底贯彻在每一位国民之上。国民可能有他独有的理想:做个手艺人,演说家……但在秦国霸国梦之下,都被无情碾压。举国耕战,图强争霸,是国民不二的理想。六国之中,战争固然是常态,但能达到秦如此彻底的举国体制,或许只有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吧。

利出一孔:举国体制,能调动巨大的体制力量,但力量如果分散使用,也是徒劳无功。在这一点,商鞅极富有政治远见,把举国力量,集中在耕战二事上。正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对工商业极度打压,对儒生说客极尽驱赶,对诗书礼乐极数废弃,对农业和战争极端追求!

于是,造就了一个虎狼之国。

2、法家伦理是实践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

(法家社会伦理关系)

商鞅法家的伦理实践,体现在如下五各方面。

于国:以一统六国为终极目标,举国耕战为基本国策。六国呢?有几国能做到举国体制,又能做到代有雄主,为霸业孜孜以求?

于君:王之所以成为王,不是因为仁义道德,而是君王依仗的地位权势。君王驾驭臣下,靠的是刑赏两大权柄。赏有功,诛有过。但仅做到执法贤明,还不够。春秋战国数不尽的子弑君,臣犯上。君王必须以极端的利益关系,来看待君臣、家庭关系。而法术势,就是其中的手段。

于臣:法家从来不幻想臣子会绝对效忠,它深刻地看到了臣子君王利益的不一致。臣子都有私心,只是君王把私欲控制住罢了。所以,秦国体制下,从来都是不遗余力重用人才,同时又不遗余力制衡权臣。

于民:秦国对待民众,是极为粗暴的驱使。秦国的目的,从来不是经世济民,而是王霸之业。为了提高百姓之间的行政效率,商鞅强行改变秦国风俗,让兄弟分家,增加生产;让乡邻连坐,相互监督。对于百姓而言,帝国只留有一个上升空间,就是军功爵。无功不封爵,帝国的社会等级,全然和战争关联了起来。

于法:法律方面,秦国是有名的严苛繁重。轻罪要重罚,不求公正平等,只是为了法律的震慑;有犯罪动机,纵然无罪也罚,那样就没人再敢作乱。乱世用重典,乱世中的严刑峻法,虽然无情,但却是极为功用实效。

于教:秦国教化,冷漠粗暴,一切以耕战为导向,道德仅仅成了点缀。商君书中,明确声明儒士、纵横家、商人等,是社会的蛀虫。如果他们在秦国得到重用,那百姓就会争先效仿,而不是从事辛苦的耕战。

由此可见,商鞅变革后的秦帝国,已然是一个极权主义的军国体制。深刻强大、强大得让人恐惧。

3、亢龙有悔:法家体制的崩塌

有多大的破坏,就得有多大的克制。在我们看到秦帝国强盛的时候,必须看到这个体制背后的巨大风险。法家思想,为了追求效率,让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走向了绝对的利益面。君王既然无义,臣子何必有情?这样的体制,犹如快速运转的机器,极富力量,也极难驾驭。但始皇不怕,他是千古雄主,大权独揽,刚毅明断。赵高纵然有私心,不敢乱为;陈胜、吴广就算那时起义,必然被迅速镇压;始皇时期,六国反抗势力不强烈吗?远比秦二世时还要凶猛:荆轲、高渐离刺杀,博浪沙袭击……始皇雄霸,能稳稳把控住动荡的时局。

在平和稳固的体制下,万历皇帝可以袋政三十年,帝国安稳如常。但对于秦而言,一个飞奔的法家社会,任何差池,都讲以百倍的后果呈现。秦孝公之后,秦惠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个个雄才大略。持有国之利器,能不被利器所伤。再者,战争时期内部压迫矛盾可以转化为外部杀伐;然而,秦二世,已然太平世,而他太年轻,太庸弱,却急欲效仿秦始皇的功业。宠幸宦官、诛杀大臣、将士离心、不理朝政……他把庸主,演绎出了一流水准。帝国的急剧崩塌,变得不可逆转。

三、秦亡汉兴:儒法社会的重建

秦帝国的崩塌,百姓欢呼雀跃。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秦地百姓夹道欢呼,唯恐刘邦不做秦王。汉朝开国后,如何吸取秦国教训,重建社会,就成了汉代思想家萦绕于胸的宏大命题。

肉体和土地的征服,是容易的。但思想的征服,却异常艰难。

1、外儒内法的波折历程

(外儒内法的历程)

历史总是在正反合的波折中缓慢前进,竞争铸就了极端的法家社会,刘邦并非不知道法家社会在行政方面的巨大执行力,但对于久经战乱的百姓而言,休养生息才是最渴望的啊!汉朝开国初期,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奉行黄老哲学,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息兵生聚,缓和吏治。对外和匈奴和亲,对内重用厚重长者治理乡民。道家追崇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希望摈弃仁义道德,回到返璞归真的社会。这样政治理念,虽然有些理想不切实际,但是在西汉初期,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政治理念。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然而物极必反,经过六十余年的积累,百姓已从战乱中走出。汉帝国开始遇到新的危机,对内财富累积,贪腐滋生;对外匈奴强盛,大军压境。一代有为雄主汉武帝,于是奋然振兴,加强中央集权,连年作战,开疆拓土。名义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武帝一朝本质上就是法家社会的典范,只是相比秦而言,披上了一层儒家薄薄的外衣。司马迁评论其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可谓精辟。武帝一朝,重用武将、酷吏,儒生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渐渐占据主流,但依然没有实现儒家社会的政治理想。这样的非理性欲望,在王莽时期达到了巅峰。王莽被当世儒生寄予了重大的政治期望。在新朝,奉天法古,希望实现乌托邦式的儒家社会。他和秦国一样,走了极端。经历了此般大跃进式的跌宕,儒法两条横流开始真正融合。儒生开始研习法律,文吏开始研读经文,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深谙儒家思想的士人,不再仅仅是博士、学者,渐渐成为掌握政事的士大夫阶层。

2、儒家对社会伦理的重建

(儒家社会伦理关系)

儒家对法家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几乎全盘的否定。从法制转向德治,并由此重构了君臣、君民、家庭邻里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样的转变,是有社会背景的。商周从宗族社会走来,那个时期的君王、诸侯本是一家,君王诸侯各以嫡长子继承地位。宗法就是国法,君权就是父权。基于这样的血缘亲情产生的礼仪规范,和现在的法律有同样的效用。春秋战国,经济逐步发展,小家庭代替了宗族经济;同时,士卿士禄逐步瓦解,平民之人也能身居高位。在这样的礼崩乐坏大背景下,法家选择了对礼制的极端否定,事实证明,全然不顾礼仪亲情,对当时社会而言过于激进。与法家相对的儒家,并不愚蠢。他们知道全然复古,推行宗族式『亲亲』必然违逆潮流。士大夫和君王之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如何建立臣子对君王的效忠?如何在理论上,承认君王地位的合法性?这成为汉代儒生孜孜以求的宏大命题。西汉鸿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东汉白虎观会议所成的《白虎通》,极为精妙地解答了如上两大问题。并借由三纲六纪,构建起的儒家伦理,实行千年。

何为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君王之上,是天。君王作为天子,抚育万民。君王替天履行养育万民的义务,进而享有合理化的帝王权利。君臣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成一种拟化的父子关系。子随父,妻随夫之间的孝道,可以推演到臣随君。这在后人看来愚拙的推论,在当时,却奉为圭臬。汉帝国在百姓群臣中,大行孝道,唯孝是举。举荐到帝国中央的能人,必是谨遵三纲六纪之人。百姓之间,不再是督察检举的紧张,而是由来已久的亲情乡俗;君臣之间,不再是赤裸裸的利益,而是忠孝道德。可以说,此般变革,虽然降低了法制效率,却给帝国体制更大的适应性。

在治理民众方面,儒家并不是完全摒弃法制,而是德主刑辅。主要体现在春秋决狱。在处理案件方面,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借此提倡孝道,缓和社会矛盾。罪犯如果动机是好的,可以减轻罪行;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罪行;准许私人为父报仇……这些在法家看来,极其荒谬的决断,在那个时代,未必合理,却是合适的。

总结:汉承秦制,是沿袭了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体制之下的社会伦理,君臣关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纯粹的法家社会,内部压迫,外部杀伐,有很强的行政和军事效率,但极难驾驭,且一定要有雄主在位。所以太平时代,最好缓和内部矛盾,降低帝国运转效率。所幸,汉朝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补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研究、英雄人物和历史解析,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兴亡录

秦帝国虎狼兴盛全解 帝王书:秦灭六国韬略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

汉高祖一统天下解读 汉高祖韬略:楚汉争霸君王论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秦是非常典型的军国。“虎豹之秦”统一六国不是制度最优越,而是制度在战争状态下最优越,他是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能力把民力集中起来。统一之后,秦始皇没有改变军国体系,只是改变了目标。从把民力集中起来征服六国变成了把民力集中起来搞各种工程。适应战争的体系不一定能适应和平,实际上通常很不适应和平,这就是秦的问题。

战争状态下,秦消耗自己的民力发动战争,但战利品则来自于被征服者。和平状态下,秦消耗自己的民力各种折腾,而供养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军国上层的“战利品”没有了,同样来自人民。情况变成战争结束了,负担却更重了的反差状态,这就造成民怨鼎沸。周分崩已久,六国的本国意识已经很强烈,作为亡国者他们对秦本身就仇视,六国王族很容易利用这些新仇旧恨坐等其变。秦始皇之后只要是庸主,秦就危险,何况二世连庸主都不够格。

再说汉,汉在短暂的战争后很聪明的采取了息民政策。文景对匈奴坚定不移装孙子是汉朝持久的关键,休养政策平息民怨用时间冲淡了六国国家意识培养了汉人意识,这个阶段没有出汉武帝是万幸。汉武帝虽然终于出了,还折腾了很多年,但是昭帝又回到了休养政策。一张一弛,汉朝始终处于不出格的状态。

另外,汉朝有个优势是取代了被六国深恨的秦和又被秦人深恨的项羽,扮演个业界良心七国灯塔的角色,雄踞道德制高点不容易拉仇恨。刘邦虽是楚人却不强调楚国(与其平民出身有关)对化解周时期诸侯本国影响力也开了个好头,如果是大楚沙文主义的项羽得了天下恐怕就久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朝虽然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其长达四百年的延续与秦朝二世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朝灭亡的根源,以及汉朝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的关键性调整。 汉承秦制,为何命运迥异?汉朝确实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例如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体系等。秦始皇为中国统一.............
  • 回答
    “汉承秦制”这个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和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确实点出了汉朝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度上的重要性。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将汉朝的强盛完全归功于“先进的秦制”本身,就如同说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让所有挥舞它的人都成为盖世英雄一样,忽视了使用.............
  • 回答
    “汉承秦制”这话,听起来似乎很顺当,也确实有些道理。毕竟,汉朝建立之初,面临着秦朝覆灭后留下的烂摊子,很多制度沿用秦朝是必然选择,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借鉴了秦朝的经验。比如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甚至是法律条文,都能看到秦朝的影子。秦朝在统一国家、建立集权制度方面的探索,为后来的汉朝提供.............
  • 回答
    明制汉服的价格之所以普遍偏高,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背后涉及到材质、工艺、设计、品牌、文化附加值以及市场供需等一系列复杂的联动。首先,材质是决定价格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明制汉服,尤其是追求形制的、仿古的款式,往往对布料有非常高的要求。 真丝(桑蚕丝)的普遍运用: 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
  • 回答
    问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元制汉服”。咱们中国人讲究“汉服”,其实是个挺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汉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服饰体系。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到汉朝的深衣、袍衫,再到唐朝的齐胸襦裙、圆领袍,宋朝的褙子、直裰,明朝的袄裙、曳撒,这些都能.............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在接触日本姓名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日本名字里那些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汉字,翻译成中文时,不去用我们熟悉的、意思更贴近的字来替换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和历史遗留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在接触汉服时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汉服圈子里大家会这么在意“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好像非要严格按照某个朝代的款式才能算“正宗”一样?我们穿自己设计的、有汉族服饰风格的“当代汉服”不行吗?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要理解汉服“复兴”的背景和目标.............
  • 回答
    汉服爱好者们之所以如此在意“抠出土文物型制”,这背后其实是一股复杂而深厚的情感驱动,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的执着。这不仅仅是对“好看”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寻根,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建构。一、 历史的真实与民族的记忆:1. 追溯本源,寻找真正的“中国风”: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汉承楚制”之说,并非简单一句口号,而是对中国早期历史发展脉络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指的是汉朝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甚至是生活习俗等多个层面,都明显受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影响和继承。要详述此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政治制度的渊源:从分封到郡县的融合与演变汉朝建立之初.............
  • 回答
    咱们历史课本上常说“汉承秦制”,这话听着是挺顺当,但仔细咂摸咂摸,这“承”字背后,可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要说汉朝真的“承”了秦朝多少,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看。首先,在政治体制上,秦朝建立的那一套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系,汉朝基本是接着用了。你想啊,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你看到的这件服饰,如果仔细辨认,它的身上同时融合了明朝汉服和朝鲜王朝韩服的某些特征,但要说它绝对是明制汉服或者绝对是韩服,那就有点勉强了,更像是一种融合或改良,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明制汉服和朝鲜王朝韩服各自的典型特征说起,然后我们再对照你看.............
  • 回答
    在国际互联网上,围绕“制汉服抄袭韩服”的讨论,韩国方面确实有不少声音,并且这一话题在全球汉服文化圈和韩国文化圈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的边界模糊: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汉朝及其后续朝代)与朝鲜半岛(古代朝鲜)在历史上有着漫长而复杂的.............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唐朝(618年—907年)和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它们在不同时期展现了各自的特点和成就。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分析,需要从疆域、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制度、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这三者对比的详细分析: 一、疆域与.............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复杂,汉人在清朝的处境经历了从最初的压迫到逐渐融入的过程。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汉人在清朝的处境: 一、政治地位:既有矛盾又有融合1. 八旗制度与旗人特权 清朝以满族八旗为统治核心,汉人被.............
  • 回答
    汉族是否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而非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尚武”的定义。通常,“尚武”可以理解为: 重视武力、崇尚军事和武艺。 将勇敢、力量、战斗能力视为重要的价值。 在国家层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扩.............
  • 回答
    汉字是否还可能出现“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汉字确实还有可能出现新字,但其出现的方式、频率和影响将与古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汉字的造字原理与演变规律首先要理解汉字并非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
  • 回答
    汉服是否拥有版权,这是一个复杂且经常引起讨论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核心观点:汉服本身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服饰形制,是没有版权的。但是,围绕汉服的创作,例如具体的款式设计、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以及品牌形象等,是有可能获得版权保护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