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服唐制宋制能露锁骨脖子,而明制却裹得一丝不剩?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力强盛,文化交流频繁,对外界的接纳度极高。这种时代精神也体现在了服饰上:

对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朝与中亚、西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例如,唐朝女性的服饰受到了胡服(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一定影响,胡服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对宽松和便于活动,也为唐朝服饰的开放性提供了灵感。
“丰腴美”的审美趋向: 唐朝盛行“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对女性的体态要求是丰腴圆润。在这种审美下,适度地露出肌肤,特别是颈部和锁骨,被认为是健康的、有活力的表现,而非轻浮。
大胆的形制设计:
初唐与盛唐的“袒领”: 唐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袒领”(也称为低胸装或U领)。这种领口设计非常低,能够露出女性的脖颈、锁骨,甚至部分胸部。这在当时的社会是被广泛接受的,被认为是优雅和自信的体现。
轻薄透气的面料: 唐朝也流行使用轻薄的纱罗、丝绸等面料,这些面料不仅质感华丽,而且能够营造出朦胧的美感,为露出肌肤提供了可能。
搭配方式: 即使是袒领,内里也常常会搭配一件色彩鲜艳的抹胸或半臂,既增加了层次感,也避免了完全暴露。

二、 宋制汉服:内敛、理性与文人雅致的风格

宋朝虽然同样繁荣,但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转向了更加内敛和含蓄,这与宋朝理学兴盛、文人阶层占据主导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理学思想的影响: 宋朝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更加严格,推崇端庄、贤淑、内敛的品格。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服饰。
“尚理”的审美追求: 宋朝文人追求的是一种理性、雅致、平和的美。服饰也趋向于简洁、流畅、线条感强,避免过于张扬和暴露。
形制的变化:
圆领、方领、直领的流行: 宋朝女性的服饰领口设计更为多样,但整体趋向于保守。圆领、方领、直领等设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遮盖住脖子和锁骨,但仍会露出部分颈部。
“U领”的演变: 虽然唐朝的“袒领”在宋朝有所保留,但领口普遍收紧,不再像唐朝那样大胆。如果说是U领,通常也比较小巧,或者领口被衣襟或飘带所遮挡。
叠穿与层次感: 宋朝服饰强调叠穿的层次感,外袍、内衫、裙子等搭配得体,形成一种含蓄而优雅的风格。
“褙子”的出现: 宋朝女性常穿褙子,一种无袖或有袖的对襟长衫,通常内搭衫裙。褙子本身的开襟设计就可以露出内搭的领口,间接展现一定的颈部线条。

三、 明制汉服:严谨、端庄与等级森严的礼制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服饰制度非常严谨,并且带有浓厚的宗法礼制色彩,这导致了明制汉服在遮盖性上最为突出:

强化礼制与等级制度: 明朝高度重视礼仪制度,服饰是体现等级、身份和社会规范的重要载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体现尊卑有别,服饰的形制设计趋于规整和保守。
“存天理,灭人欲”的延续与强化: 虽然宋朝已有此趋势,但明朝在实际的服饰设计中更为彻底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对女性的服饰要求更加严格,以端庄、贤淑、不露痕迹为美。
“覆面”与高领的流行:
立领与高领: 明朝后期,尤其是官宦和士大夫阶层,女性服饰中流行“立领”(也称“站领”或“箭袖领”),领口非常高,能够完全覆盖住脖子,甚至延伸到下巴以下。这种设计是为了遮挡颈部,表现端庄和守礼。
“披风”与“大袖衫”: 明朝的礼服和常服中,常常有披风、大袖衫等外搭,这些服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遮盖性,进一步隐藏了身体的轮廓和肌肤。
“抹胸”与“小立领”的搭配: 即使是内搭,也有抹胸、小立领等形式,与外袍结合,将颈部和锁骨完全遮盖。
“覆面”的说法: 在一些史料中,也提到了“覆面”的说法,虽然具体形制不一,但都指向了遮盖面部或颈部的意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不露”的追求。
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比唐朝的开放,明朝社会风气总体上更为保守,尤其是对待女性的行为举止和着装。对女性的贞洁和品德的要求极高,服饰也成为这种社会规范的体现。

总结一下差异的原因:

| 朝代 | 审美基调 | 主要影响因素 | 服饰形制特点 |
| : | : | : | : |
| 唐朝 | 开放、自信、多元、丰腴美 | 强盛的国力、频繁的对外交流、胡服影响、对健康体态的追求 | 袒领(低胸)、轻薄面料、大胆的设计,露出脖子、锁骨甚至部分胸部。 |
| 宋朝 | 内敛、理性、文人雅致、含蓄美 | 理学兴盛、文人阶层主导、强调道德规范 | 圆领、方领、直领等保守领口,领口收紧,相对唐朝不那么暴露;叠穿,褙子等形成层次感。 |
| 明朝 | 严谨、端庄、礼制化、保守、等级森严 | 强化礼制、宗法制度、理学思想的延续与强化、社会风气保守 | 高领(立领)、完全遮盖脖子和锁骨;披风、大袖衫等宽大厚重的外搭;抹胸、小立领内搭;强调“不露”,符合端庄贤淑的道德规范。 |

需要注意的是,汉服并非一成不变,每个朝代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和演变,并且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服饰也会有所差异。但从整体的风貌和代表性来看,唐、宋、明在露锁骨脖子的问题上,确实展现了由开放到内敛再到严谨的演变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裹得一丝不剩也没用,

现代人都清楚,相同款式,不同的面料,观感也可能天差地别。

你在地摊上买的棉T恤,质量差一点的,薄一点的都透肉,别说古代了。

棉大量供应以前,贵族穿丝且大量用麻,贫民穿麻,皮毛为辅。


以上的丝和麻的图片,都是现代化以后的理想状态,

实际上以当时的生产力,想要轻薄只能做的更加大窟窿小眼的。

用今天的面料去模仿古代的“形制”无疑是缘木求鱼,我不是针对谁,

所谓汉服谁穿对、谁穿错,其实都是穿着化纤的窗帘面料走街串巷,

真拿那时候的面料做成衣服,谁也出不了门。

汉服圈就盯着所谓形制不放揪别人小辫子刷存在感了。

关于古代服饰和面料的演变,以及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网上资料太好找了,一抓一把,我又不是专业人士,不敢瞎说,

但仅仅聊尺度话题,

和想当然的结果正好相反,形制上的开放其实是保守后的结果。

解释一下,

女性的衣物无非两种,贴身内衣和不贴身的外衣,生产力薄弱的年代,面料供应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保暖和遮羞。

比如唐代服饰最著名的特征就是齐胸襦裙,

现代的人往往据此判断,唐风开放,为啥,因为白花花的胸脯都在外面了,

于是影视剧就顺水推舟,

往奶量大上搞呗,默认了唐朝开放了,整成婷美广告一样最开放。

其实唐朝的繁荣和富庶,确实是让人们在思想上解放,在国际交流上开放,

但在女性服饰上,用今天眼光看有点开放,比之前代其实是保守了,服饰开始兼顾遮羞的功能更多了。

《说文解字》云:“亵,私服也。”
亵即贴身穿的衣服,有轻浮、淫秽之意。

内衣的另一种形制“苞”,《释名·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
因古代染色技术不高,“暑天近汗之衣必无色”,最初的内衣面料多采用本色葛布。
汉代有“羞袒”(鄙袒)、“汗衣”(汗衫)的内衣形制,汗衣与其他内衣的不同在于男女、贵贱皆服。而女子的“心衣” 上端用“钩肩”,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作为常用面料。

中古时期的“诃子”是唐代女性内衣的一大特色。这种以束在胸际间的裙充当内衣,使肩、胸前与后背全部袒露或双肩披透明罗衫,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使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此外还流行无内衣袒领长裙的装束。
宋代女性内衣出现了“抹胸”(抹肚)、“襦”“裹肚”“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钮扣或带子系结,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中国古代布料、服饰的特点及演变》

唐以前的本色葛布内衣,说到底跟做绳子的材质没啥区别,扎的不行,而平织绢用今天的话讲,支数太小了,肯定是透的。要么扎,要么透,生产力不行只能二选一,毕竟身上其他地方也得遮住,面料真没那么多。

在《诗经》描写的时代,男女之间是比较开放的,开春一起河边瞎跑,跑散开了捉对造人。

开放的背后也是完全不设防的服饰在推波助澜——布少料透,跑着露肉;开春一奔,子子孙孙

后来男女之间提倡礼教,觉得那是原始人遗留,不好意思那么做了,

此后的封建王朝,老百姓以村为单位安心种地了,所谓男耕女织,鸡犬相闻。城镇化水平依旧非常非常低,夫妻干活外人都离得远远的,已婚妇女在村子内部,种地也好,哺乳也好,在穿衣上是不避讳的。避讳就别劳动了,生存是第一位的,管不了那么多。

如果真有远方客人亲戚来串门或者出门赶集啥的,女性一定是甘愿在家里或后厨不抛头露面的。

背后还是布料问题。纯考虑遮羞,男的其实比女的省布料,又不能穿比基尼赶集。

长期以来,参加社交场合,在外抛头露面一直是男性和极少数贵族女性的特权,原因就是男的不怕露点,而能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严实的,只有贵族才有这个经济条件。

清贫百姓家的未婚少女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为椰风实在挡不住。

等到唐朝,为啥齐胸襦裙一下子流行了,原因很简单,生产力又提高了,老百姓也能追求舒适。穿得起丝织品内衣的时候,谁也不乐意穿葛布,但丝织内衣本来就透,外裙比较厚,傻子穿也知道得把裙往高了提啊,能提多高就提多高。

最好是提到腋下,完美挡住。

所以唐朝开始,中国女性才摆脱了动不动就露点的生活,节时女性才能打扮一下出门走走。

这个穿衣风格是开放吗?露点和露沟二选一,肯定选保守的齐胸襦裙。

现在知道齐胸襦裙是干嘛的了,不是勒乳沟用的,那是导演为了收视率搞的。

《幽灵公主》里面有段其实挺写实的,

日本小国寡民生产力更低,平织绢都无法大批量供应,

只能精加工葛布,直到现在还有专门用古法做的,价格还不便宜。

动画片里火器都出现了,女性还穿这种材质的。

阿西达卡去工坊,见到了踩风箱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场面一度车速巨快,


冶铁厂是最像夏天的环境,可见妇女都只穿葛布单杉,里面真空的,遮羞的能力特别有限,

上岁数的还比较奔放,

年轻点的脸红的不行,被帅哥一脚踹风箱踩起来,姑娘们上下全在露,挡都挡不住。

宫崎骏老爷子肯定是心里了然才给足了这一段戏份,是他作品里为数不多的羞羞场景。


综上,从所谓“形制”看保不保守是没意义的,要结合纺织物发展史来看。

从形制上看好像全挡住,其实根本挡不住,不是面料太透就是太挺括动起来走光,

现代衣服比基尼布料少,因为涤纶锦纶有弹性贴身又够厚,其实已经能穿出门了。

比如中国最著名的衣服之一,

这玩意哪哪都有布料,脖子,手脖子,腿肚子都有,形制保守极了,

只穿它逛街试试?

——

我认为是常识的事情,吐个槽就火了,这让我挺不可思议的。刚刚看书来着,恰好翻到这首白居易的诗。


评论里多有不屑的,可能忘了这题目讨论的是夏天和衣服,即古代女性夏天穿什么,所谓"形制"起什么作用,跟朝代有啥关系。

古代确实没有既不走光,又很轻薄的布料,即便有,也不是平民百姓能消受得起的。这是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决定的。

很多学者把素纱单衣说成"情趣用品",因为看起来和今天的蕾丝一样很透,我觉得是有待商榷的。

"性感"自古是一件非常遵从生产力的事情,很多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今天看来是尺度有点大的,因为衣服是前襟后片露肉太多,略"暴露",但生产力局限,当时大家都那么穿,看看就习惯了,

同样,汉地贵族崇尚礼制,希望衣服宽衣大袖,除了半个脖子和手背,最好把皮肤都覆盖,但生产力实在达不到,而且夏天又太热,那只能平织绢,而且据考证蚕吐丝的粗细也因为品种选育差异,那时候的更细。一个生产力局限性,被愣用现代视角解释为情趣。

在互相的审美系统里,会觉得对方的服饰过份"情趣",正好落在了自己的审美痛点上。

女性社会地位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提高,服饰的审美也随着变化,

《幽灵公主》里,女性干的是纯体力活,在冶铁厂踩风箱,酷热,劳累,“一踩四五天”,但女性们甘之如饴,因为这里有吃有穿,不用看男人脸色,比“下面”(广袤的乡村生活)好多了。

起码女性在酷热里考虑的,仅仅是遮羞的问题。

而白居易诗中的冬天,农民却是真真切切的忍饥受寒。要知道他的家乡还是陕西省内,京畿首善之地,百姓就已经"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惟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说起来就是全身上下的衣物不足以御寒,入睡都不能够,只好点一堆杂草,借着火温挨到天亮再说。

看过b站荒野求生德爷冻得屁滚尿流的,都知道什么观感,那是人最不想遭遇的处境,几乎没有之一。

农耕时代男尊女卑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因为耕田这样的重劳作,只能是壮劳力配合畜力来完成,口粮大部分是男性劳动产出的,于是当然男的话语权大,

直到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比如《幽灵公主》里面冶铁造火铳和日制刀剑,明中后期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制瓷业,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靠手工业维生的女性多了,对男性的依附也就下降了。

在黑帽大人治下的女人们,训起老公底气十足。

这个过程,又产生更进一步的贫富分化,黑帽大人又不用踩风箱,里三层外三层裹严严实实,她也不是啥也不干,得抛头露面跟各个大名各个商人谈生意,穿漂亮点有助于交际。

复兴传统服饰,谁都想往漂亮打扮,人之常情,日本也一样,和服是往黑帽大人那个方向使劲的,没人复兴室町村妇那个路子。

但消费了漂亮衣服,更应该留心一下文艺作品,古诗和文献,从白居易到宫崎骏,大师们的作品里充满了人文关怀,在史观上是一致的,都是把时代风貌尽可能展现给大家,不让读者和观众产生一种,这个时代全是贵族,全在穿好衣服,吃美食,每天都享乐的错觉。

你可以从白居易的《缭绫》看出唐代超凡的纺织技艺——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四十五尺瀑布泉,染作江南春水色的布料,的确让人神往,但其实白居易更想说的是——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蹋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基本就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长诗版。

自诩热爱古代文化古代服饰的女孩子,应该先多看看书,读读古诗,两相对照一下,可能会少一点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


————

(5k赞增补)

我希望终结这个问题,尤其是不要再给我举很多画像砖或者壁画了,博物馆我也去过很多个。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史观?而不仅仅是对一些衣服的理解。

有一次我偶尔听评书,单田芳先生讲的评书《虞舜大传》,讲上古时舜帝的一生,他说舜劳作回家,吃苞米面锅贴饼子。

他增加这个细节应该是想凸出舜帝的简朴和生活清贫。

但对于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猛然听到会错愕好几分钟吧,

尧舜时代,如果有玉米,今天的世界,可能会天翻地覆,整个人类史都要改观。

很多当代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上溯几代人,就是天方夜谭。即使是单田芳老先生,说起武林说起唐宋元明清那么历历在目跟真事似的,也有思维盲区,觉得粗粝的饮食无外乎玉米面锅贴饼子,顺口就说了。

当下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女频网文大行其道之后,对古代世界多有片面或偏颇的描述或者暗示,对生产力多有抬高,对民生多有美化,化纤床单加鼓风机就能撑起一部剧了。

副作用就是,年轻人往往既没有阿凡提的智力,又动不动以巴依老爷自居,忽略了大部分古代人地位还不如驴的事实。

常识是一件很宝贵又很难得的东西。

请欣赏《亮剑》对口相声,“丁伟的爸爸光腚”

罗大征有些尴尬,更正道:我是说你们为什么不按规定穿新式军装?
李云龙故意操着河南腔说:俺小时候家里穷,好不容易扯件新褂子,都压在箱子底,过年才穿,现在也不能忘本哪,俺舍不得,过年再说。
丁伟摸摸袖子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件衣服还新着呢,总不能扔了吧?我先穿旧的凑合着,那件新的我准备捎回老家给我爹穿,你不知道,我老家穷着呢,县长的裤子都露着腚,就别说咱穷人家啦。将军们乐得更欢了,队列也乱了。

罗大征算看出来了,这几个家伙是故意要捣蛋,你不让他们表现表现,他们不算完。
罗大征反而镇静下来,饶有兴味地问:好,李云龙的军装是舍不得穿,要等过年才穿。丁伟的军装要捎回家孝顺老爹,这也算是个理由吧,那么孔捷同志呢?你的新军装是打算过年穿呢?还是捎回家孝顺爹?
孔捷说:我倒没那么多事,新的旧的一样过年,想孝顺爹可我爹早死了,不过,我这人有个小毛病,总也改不掉,一看见穷人就受不了,那眼泪就想往下掉,听说丁伟同志的家乡很穷,连县长的裤子都露着腚,就别说他爹啦,恐怕就得光着腚了,我那件军装干脆给丁伟一起捎回 家,也算咱晚辈的一点儿孝心吧……
丁伟忽然听着不是味,马上回嘴道:老孔,你爹才光着腚。
队列里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为什么明末棉花就开始大面积种植了,到建国老百姓依然还光着腚呢?

因为棉花与粮食争地,种了口粮,就不能多种棉花,而纯棉又不经穿,补丁垒补丁,还容易破洞。民国更是军阀逼着老百姓种烟土,粮食都不够吃,爆发大规模饥荒。

直到化纤普及了,局面才扭转。

的确良的原料不是棉花,而是石油。确切地说,是芳烃技术,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对二甲苯。的确良、涤卡、纺织原料、饮料包装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包装材料都是对二甲苯生产出来的。当时,咱们想方设法进口了几套设备,终于能够从石油中做出“布”了。
建国后,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18亿亩的耕地红线,无论如何也不能越过。从石油中生产布料,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然而,芳烃技术在国际上是垄断,此前只有美法两家公司拥有成套装置和技术,全球再也没有第三家,在关键流程和环节上要看他们的脸色,被人卡着脖子的滋味不好受。直到前两年,也就是2016年1月8日,中石化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这个奖的含金量,从2008年设立这个奖项开始,获奖的都是航天、导弹、青藏铁路、歼十、特高压、北斗、杂交水稻这样关系重大民生与军事的项目。
——《亮剑:丁伟他爹穷得光着腚,这到底是段子还是真事 》

刚摆脱了衣不遮体的生活,有了适合夏季的面料,就意味着遮羞是“普惠”的?

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里面,工业城市唐山的居民,已经算是全国生活水平名列前茅的,盛夏时男的穿背心,上面印个xx厂,篮球队,工会纪念之类的,女的就碎花砍袖,徐帆外面那件属实,里面那个白色bra就不一定了,可能有,但极少数人穿。

要么里面也是个稍小的白背心,或者男人的背心吊带改短,或者穿个对襟的,跟闲人马大姐似的。

城镇居民都如此,至于广袤农村老太太和中年妇女,谁里面穿文胸么,啥叫bra?那时候有都市丽人还是有维密?

村头纳凉分两帮,女的一帮,有个单衫穿足矣,横看成岭侧成峰,男的一帮随便光膀子,谁要两边来回晃悠,那就是耍流氓,被扁担追着打出二里地去。

这都建国后了,乡下女性夏季的尺度就这么大。

那古代女性呢?

那么多人回复我艾特我,看着图片恨不得是冬衣那么厚都能当被盖了,为的是证明古代不走光?

把自己裹严严实实的,还要不要下地干活了,要不要弄柴火打猪草,喂鸡喂狗种菜地了?

农民家里可以没有织机,可以没有绢,纱,帛,啥都没有,但不能没有草帽和蓑衣,

草帽遮阳,蓑衣挡雨,然后种地。

中户以下人家,穿衣服下地干活甚至都被认为是败家行径,有空看看《鲁滨逊漂流记》,怎么靠几套衬衫活那么多年,不光腚肯定是不行的。评论区里有人说,怕羞半夜出门干活,可能夸张了,但直到现在,东北农民农忙的作息是两三点起床,焦点访谈结束睡觉,黑黢黢估计互相也看不见。

我还没说过肩奶呢,不少精神古代人就已经三观粉碎了,

看一遍《楢山节考》,还不得直接歪过去?

我想古代服饰爱好者(古代贵族服饰风格的化纤模仿秀)如果乐意自己聊哪套衣服好看,哪个淘宝店质量好,我没必要出来说啥,我也不懂,不可能瞎逼逼,

问题就是,不要一揽子把朝代打包进来,绑架史料和古代人,去证明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

杜甫白居易已然够写实的了,他们所见就挺符合当年风貌的,信就信,不信也不强求。

不行还有浩如烟海的地方志,

每个朝代都有金字塔尖的吃穿用度,《红楼梦》里的软烟罗,资治通鉴里说安乐公主穿了个衣服值一个亿,四个角度看上去有四个颜色,就差能当led使了,尖货你看看史料文物,增加点民族自豪感就挺好的,拿来说古代,就有点以偏概全的嫌疑了。

谁也不会拿《小时代》代表当下中国的全貌,

“从年画考证,公元21世纪,华北地区的风俗是大胖小子开法拉利,拉半车水果半车金元宝。”

明显从年画考古不靠谱,那壁画有多靠谱?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是诗人瞎掰的?

让老祖宗提前吃上苞米面,老祖宗也不会从地底下蹦出来谢谢你,从露腚到不露腚这是一个历史进程,没什么好不承认的。

前几天去逛hm,一堆衣服打折39,49,我随手拿起来一件问小伙伴,爸妈那时候的确良是不是就这玩意?他们一瞬间都笑了,原来想买的都丢回去不要了。化纤曾经是稀罕物,现在不屑买了,它比纯棉耐穿结实这个优点,我们已经不需要了,这是生产力提高国家强大的结果。

过往的历史,就是饥馑和礼教并存,压迫和抗争交织的过程,

勇于直面历史,才能珍惜当下。

现在最穷的非洲国家,也起码有T恤穿了,还好我们不止有T恤。

一句老生常谈结尾,真的结尾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user avatar

因为现代汉服主要仿制古代的礼服,明人私下里不会这么穿。

比如明《荷亭消夏图》中,富家小姐在亭中纳凉,肚子上搭一块红布,胸都露出来了,就是这么野!

当然这种半裸状态属于特例,最能体现古人日常状态的画作当属货郎图

这里列举一些明代货郎图中的服饰,部分图片较大压缩后比较糊,建议点击查看原图。

明《春景货郎图》中,无论是平民货郎还是富家儿童,都穿着短袖纱衣,并没有裹得严实。

这还是春天,夏天的穿着会更清凉。

明计盛《货郎图》,儿童身披透明纱衣,腿和肚子看得清清楚楚:



明《秋景货郎图》,富家女子领口开得很低。

富贵人家穿纱衣,平民干农活可以穿“竹衣”,相当于把凉席穿在身上。

古代平民生活艰苦,常常衣不蔽体,就无需讨论形制的问题了。

至于那个万赞回答,说唐之前衣服太透盖不住身体,以至于女子无法出门的,简直是一派胡言。

又不是什么生僻知识,百度一下出土文物它不香吗?

这是新疆出土的汉代男性古尸,服饰质地厚重、颜色鲜艳、纹饰精美。


拿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说事可不高明。

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纱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绝对不是因为布料差、支数低才透明的。

透明的纱和罗属于绞经织物,什么意思呢?就是布料的经线(竖着的线)是弯的,“绞”在一起的

弯曲的经线间有空隙,能透光,空隙越多布料越透明。

非绞经织物的经线是直的,没有空隙,不能透光,所以不透明

平纹为绢,斜纹为绫。缎则更晚些,最早见于元代,宋代工艺达到鼎盛,流行于明清时期。

这是一个使用老式织布机的特写视频,不知明朝织布机是什么结构。

正在织的就是非绞经织物,用一根经线穿过纬线,一拉即可。

作者是西瓜视频超哥,侵删。

用简易织布机模型可能看得更清楚。织布时要将纬线(下图白线)固定并绷紧,用经线(下图红线)在纬线中穿插,形成布料。

显然,弯曲交缠的经线织起来比直线麻烦的多。

所以说,对于织工来说,织出不透明的布料相对容易,织出透明布料更费劲。

同为马王堆汉墓出土,其他的文物可一点也不透:



顺便给上面的千赞回答捉个虫,下面这张《燕寝怡情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作品,不是明代的。


user avatar

要对比那就要对比宋代和明代的交领,明制的衣领明显是要高很多,女的你说保守还勉强能说得过去,但是男的也裹着脖子你说男的能保守个啥。

衣领的变化实际和保守不保守程朱理学思想保守啥的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宋代和明代之间,还有一个长达百年的元代,各类交领实际是有受蒙古服饰较深的影响,变得裹住脖子,就酱。



user avatar

因为和我们的地理环境有关,

地球每几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气温变幻,

唐朝平均气温高,而明朝气温就很寒冷。

这个大环境对我们的地缘政治影响非常大,每当“凛冬将至”,北方的草原就大片大片枯竭,游牧民族不南下劫掠就得饿死。

如今的全球变暖也有可能和这个大周期有些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服饰的审美、社会风俗、甚至技术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汉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唐、宋、明三个朝代之所以在露锁骨和脖子方面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 唐制汉服:开放、自信与多元的审美基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且开放的时代,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在接触汉服时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汉服圈子里大家会这么在意“唐制”、“明制”这些说法,好像非要严格按照某个朝代的款式才能算“正宗”一样?我们穿自己设计的、有汉族服饰风格的“当代汉服”不行吗?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要理解汉服“复兴”的背景和目标.............
  • 回答
    明制汉服的价格之所以普遍偏高,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背后涉及到材质、工艺、设计、品牌、文化附加值以及市场供需等一系列复杂的联动。首先,材质是决定价格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明制汉服,尤其是追求形制的、仿古的款式,往往对布料有非常高的要求。 真丝(桑蚕丝)的普遍运用: 很多.............
  • 回答
    问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元制汉服”。咱们中国人讲究“汉服”,其实是个挺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汉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服饰体系。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到汉朝的深衣、袍衫,再到唐朝的齐胸襦裙、圆领袍,宋朝的褙子、直裰,明朝的袄裙、曳撒,这些都能.............
  • 回答
    汉服爱好者们之所以如此在意“抠出土文物型制”,这背后其实是一股复杂而深厚的情感驱动,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的执着。这不仅仅是对“好看”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寻根,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建构。一、 历史的真实与民族的记忆:1. 追溯本源,寻找真正的“中国风”: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城市规划以及时间流逝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何汉长安城遗址相对保存完好,而唐长安城则被现代建筑大量覆盖,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细致地审视这两座伟大都城的命运。汉长安城遗址:时代的“自然”选择与相对的“幸运”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部分东汉的都城,其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它.............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关于汉朝皇帝死后称“汉X帝”而唐朝皇帝死后称“唐X宗”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需要澄清一下。首先,关于汉朝的皇帝,他们在位时有庙号(如汉高祖、汉武帝),死后也会有谥号。但我们日常称呼他们时,通常是直接加上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X帝”这种称呼方式,特别是“X”这个部分,更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从元到明,再到清,整体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比汉唐之间、唐宋之间那种大规模的分裂混战相对“平稳”一些。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民族关系、军事技术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从几个主要角度给你梳理一下,争取讲得透彻点,也尽量不显得那么“标准件”:一、 中央集权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划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合法性以及王朝核心权力的稳定性。 为什么王莽、赵构的行为导致了历史朝代的明确分野,而武则天虽然也是改朝换代,却被归入同一个“唐”的框架下呢?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朝代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 周朝君主称「王」周朝君主称「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它是一种承袭和发展的称谓。1. 承袭夏商的传统: 在周朝之前,夏朝和商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多称「王」。周朝作为取代商朝的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包括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明朝(1368年—1 DEALINGS)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兴衰与汉、唐等朝代相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未能达到汉、唐的强盛程度: 一、明朝的强盛与局限性1. 洪武、永乐时期的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秦、隋、元这三个朝代,都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统一,却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般短命,而他们之后的汉、唐、明,却能开创出相对长久的辉煌?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制度设计、统治策略、社会基础和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朝:速成与透支的代价秦朝的迅速统一,确实是其.............
  • 回答
    明、汉、唐这几个朝代,之所以会重用宦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这不是某个皇帝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体制性”的倾向。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门道,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不端着架子。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皇权高度集中。在这些封建王朝,皇帝是国家权力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