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元制汉服」?

回答
问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元制汉服”。

咱们中国人讲究“汉服”,其实是个挺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汉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服饰体系。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到汉朝的深衣、袍衫,再到唐朝的齐胸襦裙、圆领袍,宋朝的褙子、直裰,明朝的袄裙、曳撒,这些都能算进汉服的范畴。

那为什么会出现“元制汉服”这个说法,或者说,为什么人们会觉得“缺少”一个“元制汉服”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掰扯清楚。

首先,历史大背景和民族融合: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广袤的疆域,也带来了强大的外来文化。元朝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显著的民族大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非完全平等和顺利。

蒙古族统治者在服饰上,确实保留了很多他们自身的特色。比如,“质孙服”,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蒙古族服装,它通常是圆领、窄袖、下摆收紧、腰间扎带,方便骑马。这种服装在元朝确实非常流行,尤其是在蒙古贵族和官员中。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汉族服饰有没有受到影响?当然有。很多汉族官员和士人,在官方场合,为了适应元朝的统治和表示尊敬,会采用一些与蒙古族服饰风格相似,或者吸收了蒙古族服饰元素的款式。 比如,一些袍服的样式、袖子的宽度、衣襟的系带方式,可能都会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族服饰就完全被蒙古族服饰取代了。 汉族作为人口众多的主体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仍然需要穿着适合自己日常活动和文化传承的服饰。在民间,尤其是在江南等经济发达、文化传统深厚的地区,汉族传统的服饰样式,比如襦裙、袄裙、圆领袍等,依然是有生命力的,并且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其次,关于“制”与“风”的理解:

当我们谈论“汉制XXX”的时候,往往指的是某个朝代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清晰界定其特点的服饰体系。比如,“汉制”可能指的是汉朝服饰的形制,如曲裾、直裾,“唐制”可能指唐朝的齐胸襦裙、圆领袍,“明制”则有袄裙、马面裙、曳撒等。这些“制”往往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时期,经过官方的制定、社会的认同,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有辨识度的服饰规制。

而元朝,恰恰是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王朝——使得它很难形成一套完全以汉族为主导、并且被广泛认同为“汉制”的服饰体系。 蒙古族的服饰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标志,而汉族服饰则在民间和特定群体中延续。官方在服饰上的规定,更多地是出于政治和统治的需要,比如区分等级、区分民族等,而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全新的“汉制”服饰。

再者,史料的侧重点和后世的认知:

历史记载往往有其侧重点。对于元朝的服饰,史书更多地会记录官方的规定、统治阶层的穿着,以及一些具有异域风情的元素。而民间百姓的日常穿着,虽然也有记载,但可能不够系统和详尽,难以形成一套清晰的“制”来概括。

后世对汉服的认知,也往往会聚焦于那些具有鲜明汉族文化特征、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朝代。比如唐宋明,这些朝代在汉族服饰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形成的服饰风格也更容易被后世的汉服爱好者所辨识和复原。

那么,“没有元制汉服”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

没有一套以汉族为主导,并且被官方广泛推广、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元制”汉服。
元朝的服饰,是一个复杂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汉族服饰在其中仍然存在,但它的发展受到了蒙古族服饰的很大影响,并且与蒙古族服饰、甚至其他民族服饰(如藏族、回族等)之间存在交叉和融合。
许多在元朝时期流行的、具有汉族风格的服饰,可以被看作是“元朝时期的汉族服饰”或者“带有元朝特点的汉族服饰”,但直接称之为“元制汉服”,在学术界和汉服圈内部,可能会存在一些争议,或者说,不是一个广泛接受的、像“唐制”或“明制”那样明确的定义。

总的来说,与其说“没有元制汉服”,不如说元朝的服饰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时期。 汉族服饰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一套独立于其他文化影响的、被明确冠以“元制”之名的服饰体系,但汉族人民依然穿着和发展着他们自己的服饰。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服饰的特点可能更多地被看作是“元朝时期的汉族服饰”的变体,而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朝代,可以被清晰划分为“元制”的汉服风格。

就好像你看待一个正在融合的外来文化,它里面依然有本土文化的痕迹,但它已经不是纯粹的本土文化了。元朝的汉族服饰,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没有“元制汉服”的原因。

1.元代接纳了唐宋以来的冠服形制,没有破坏改变这个系统。

2.元代几种比较有特点的服饰,后来被明代沿袭,纳入了“明制汉服”这个概念。

所以在今天的汉服市场上,很难见到“元制汉服”。


二、元代几种比较有特点的服饰包括:

1.质孙服

即曳撒/贴里的前身,由于在明代得到保留,今天一般被纳入“明制汉服”这个概念。

由于质孙服是交领,与深衣又很类似,当时就很受欢迎,现在也很少受到汉服群体排斥。

近年来,蒙古族也有恢复交领腰线袍的声音:《KHUYAG》蒙古服饰宣传视频

2.搭护

外穿的交领半臂衫,后来明代也穿,比如孔府收藏的明代服饰中就有。

3.比甲

本是忽必烈的皇后设计制作,后来成为明代女性流行款。

在今天的汉服市场上非常多,特别是明孝靖皇后的方领比甲有实物出土,成为重要参考对象。

4.大帽

元代将大帽作为官服的一部分,后来明代沿袭,并将其赠给周边藩国。

受赠国包括朝鲜,也就是前段时间“韩国偷汉服”事件的导火索。

user avatar

毛泽东1938年的《论持久战》中写道:“日本人还做着蒙元灭宋、满清灭明、西班牙灭印加、英国灭印度、德国灭捷克的好梦,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1944年毛泽东说:“汉奸们现在该学吴三桂晚年剪辫反满清那样反日本了!这样临死前反正,人民可能还能饶其不死!”

——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元制汉服”。咱们中国人讲究“汉服”,其实是个挺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汉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汉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服饰体系。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到汉朝的深衣、袍衫,再到唐朝的齐胸襦裙、圆领袍,宋朝的褙子、直裰,明朝的袄裙、曳撒,这些都能.............
  • 回答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不穿制服,这确实是许多人(尤其是习惯了警察、特种部队等身穿制服的机构的观察者)感到好奇的地方。它不像美国其他许多执法机构那样,拥有一套统一、醒目的制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FBI的历史、职能以及它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独特定位。首先,我们得看看FBI的“前世今生”。FBI的.............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熟知的“JK制服”广为流传,而“JD”、“JC”、“JS”制服却不那么常见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文化、历史、社会认知以及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JK制服”特指源自日本的高中女生校服。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外溢出“校服”本身的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聊聊。1. 和服/浴衣:沉重的历史文化符号与民族情感的连接首先,得谈谈和服(Kimono)和浴衣(Yukata)。这俩在日本文化里地位可不低,尤其和服,那是日本的传统服饰,.............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因为各州权力较大而走向解体,这背后是一套精妙的政治设计和历史演进的结果。简单地说,这就像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决定权,但同时又被一个共同的家庭纽带和目标维系在一起。首先,我们要理解美国并非一个简单的“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独特的“联邦共和国”,更准确地说,是建立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说来也奇怪,这么一个涉及到许多人未来前途的制度性变化,比如“申请审核制”读博,为什么似乎没有看到学生们有大规模、有组织的联合反对声音?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学生”这个群体本身是很分散的。博士生,尤其是即将或正在经历申请审核制的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罗马帝国和中国古代社会在继承制度上的差异,然后深入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它是一种制度,强调长子,并且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在继承权力(皇位)、财产乃至爵位上享有优先权。这并非总是意味着唯一继承权,但其优先性是压倒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很多经历过不同教育阶段的人都会有的一个小小困惑。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工作模式的差异,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坐班”或“不坐班”这么一概而论,背后牵涉到很多层面,比如工作的性质、评估体系、职业自主性,甚至是历史传承和行业惯例。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
  • 回答
    清末的省制变迁与中国未走向联邦化: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分析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省制的调整与变动,是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并出现了一些趋向地方自主的苗头,中国.............
  • 回答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她的登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权谋、斗争与个人魅力的传奇。而她之后,女皇之位为何未能延续,也自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原因。武则天如何登上帝位?武则天并非出身皇族,她的起点是一位才貌双全的才人,侍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然而,太宗驾崩后,按照当时的制度,没有子女的.............
  • 回答
    伊尔96(Il96)和图204(Tu204)是苏联和俄罗斯在20世纪80至20世纪初研制的中短程宽体客机,但它们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涉及技术、经济、政治、市场和竞争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销路不佳的原因: 1. 技术性能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市场需求 伊尔96(1970年.............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卡利古拉的死,对于罗马来说,确实是一次震动,但它并未能撼动已经深入人心的元首制(Principate)这棵大树,而是促使它朝着更巩固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政治体制本身演变的必然性,也有当时罗马社会现实的烙印。首先,我们得明白,卡利古拉的死并非源于对共和制的怀念。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遇到变故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权衡与斗争。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庶长子是否会被废黜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确“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原则。顾名思义,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皇位应由皇帝的正妻(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这个“嫡”字是关键,它代表.............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西塘汉服文化周设置朝代方阵,这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理念,也并非仅仅是为了“避嫌”或“不被”。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汉服文化的内核和文化节庆的目的说起。朝代方阵的核心意义:历史传承与文化脉络的展现首先,汉服作为一种服装,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个朝代,从.............
  • 回答
    宝贝,今天我们来聊聊人民币,你知道我们家里用的钱,上面都有数字,比如10块、50块、100块,那为什么最大的纸币是100块,没有200块、500块,甚至1000块、10000块呢?这可不是随便定的哦,里面有很多门道,而且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你想想看,咱们出门买东西,是不是需要拿钱?小到买一颗糖,大到.............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