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末的省制变迁:为什么中国没有变成联邦?

回答
清末的省制变迁与中国未走向联邦化: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分析

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省制的调整与变动,是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并出现了一些趋向地方自主的苗头,中国最终却未能演变成一个联邦制国家。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变成联邦,我们必须先梳理清末省制变迁的大致脉络。

一、 传统省制的根基与危机

在清朝建立之初,省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它更多的是一种军事和财政上的划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虽然拥有相当的权力,但其任免和监督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种“总督辖一省,巡抚兼管一省”的模式,虽然确保了中央的集权,但也埋下了地方权力膨胀和中央控制力衰弱的隐患。

到了清末,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督抚的权力空前膨胀。为了镇压叛乱,中央不得不授予地方官员征兵、筹饷、甚至自行招募私人武装的权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大员,借助湘军、淮军等地方力量,成为了实际上的“封疆大吏”,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某些中央官员。这种“总督兼理,各省督抚皆握重权”的局面,客观上为后来的地方自治乃至联邦化提供了某种基础。

然而,危机也伴随着权力膨胀而来。中央权威的衰落,使得在面对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时,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同时,地方上的独立性增强,也使得国家整体的利益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暴露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之间失衡的严重问题。

二、 省制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面对严重的国家危机,清末朝廷也进行了一系列省制改革的探索。

1. “抚局”的出现与地方事权的分散: 在一些重要事务上,中央开始尝试通过设立专门的“抚局”来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总督、巡抚的权力,但也使得地方事务的管理更加复杂化。例如,铁路、矿务等洋务事业,往往需要跨省协调,也催生了一些地方性的议事机构。

2. 预备立宪与地方自治的呼声: 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刺激,在中国改革派的推动下,清廷被迫启动了“预备立宪”的步伐。这一过程中,对地方自治的讨论日益激烈。一些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积极倡导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议会、地方政府的模式,认为这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3. 成立咨询性质的机构: 在预备立宪期间,中央开始尝试成立一些咨询性质的机构,例如咨议局的设立,虽然其权力非常有限,但作为一种民意表达和地方声音的传递渠道,具有象征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地方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4. 设立“行省”的模糊化与加强地方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时期,清廷也试图通过划分更小的行政单位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例如将一些较大的省份进行分割或合并,或者设立一些“特区”。但这往往是出于加强中央管控的目的,而非走向联邦化的设计。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有些改革者会强调省作为国家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希望赋予省更大的自主权。

三、 为何中国未能变成联邦?

尽管省制在清末发生了一系列变动,也出现了地方权力上升的趋势,但最终未能走向联邦制,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制约:

1. 深厚的集权传统与皇权思维的惯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思想。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全国的绝对统治是其合法性的基石。即便是改革者,在推行改革时,也往往希望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进行地方上的调整,而非颠覆性的联邦化设计。中央集权不仅仅是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思维惯性,使得对“联邦”这种权力分散的制度设计,在统治者和大多数士大夫心中,都存在天然的抵触。

2. 地方实力派的有限性与国家整体意识的薄弱: 尽管清末地方督抚权力膨胀,但这种膨胀更多是在中央授权下为了应对特定危机而产生的。地方实力派虽然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但他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中央的代理人,而非独立的主权实体。他们所争夺的,往往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地方管理权”,而非脱离中央、与中央形成并列的“联邦邦”。与此同时,缺乏统一的国家认同和“联邦公民”意识,使得地方主义抬头但并未形成强大、有组织的联邦运动。

3. 改革的急迫性与政治遗产的复杂性: 清末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是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下被动进行的。改革的时机极为仓促,缺乏充分的酝酿和民意基础。中央政府试图在维持自身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改革,但改革的步伐却往往跟不上危机的蔓延。这种“救亡图存”的紧迫性,使得任何可能威胁到中央稳定和权威的激进改革,都难以被接受。

4. 改革派的理念分歧与力量不足: 虽然改革派内部对地方自治和联邦制有过讨论,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和强大的政治推动力。一些人倾向于君主立宪,将权力中心依然设在中央,只是增加民意参与;另一些人则看到了联邦制的优越性,但他们的声音在强大的保守势力和中央集权思维面前,显得较为微弱。此外,缺乏强大的、能够代表地方利益的政党或政治团体,也使得联邦化缺乏有力的政治组织支撑。

5. 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后续影响: 清末的改革最终被辛亥革命所终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的重心和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中央层面,而非地方独立的联邦化运动。革命后,虽然各省一度出现“独立”的现象,但其性质更多的是对中央权威的挑战和地方自治的诉求,而非旨在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邦国家。袁世凯及其后继者,依然继承了中央集权的衣钵,各省军阀割据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权力膨胀,但其性质与联邦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下的地方主义。

结论

清末的省制变迁,是一场在内忧外患中,围绕着权力分配、国家治理模式进行的复杂探索。从中央集权到地方权力上升,再到改革的尝试,都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和转型压力。然而,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地方实力派的有限性、改革的急迫性以及改革派力量的不足,共同作用下,使得中国未能在这场变革中走向联邦制。取而代之的是,在推翻旧王朝后,国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复杂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时期。中国最终走向共和和统一,但其政治制度的设计,更多地是在汲取了历史教训后,试图在统一和地方活力之间寻找平衡,而非直接套用西方的联邦模式。这段历史,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变成了邦联。

权力是复杂的,理论上和实际运行是两回事。不要觉得联邦制就意味着分权,相比于薛定谔式的高度“集权”,相对稳定的较高集权度反而是的联邦制的优势(同等资源下)。

user avatar

第一中国那会的军阀们肯定都不傻

第二这些人不傻就肯定知道历史上想格局一方的地方军阀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不能割据,那就只有三条路了

1 自己统一全国

2 自己有调教的加入全国统一

3 自己被灭

无论选择那条路,最后都是全国统一

user avatar

建立联邦制这种较为松散的政府结构,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较为宽松的外部空间,才能从容实现的。

美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联邦制,从独立战争--邦联制--联邦制,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相对来说,美国当时的环境比较宽松,可以从容思考这些问题。

然而自清末以降,中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一度分割成各种不同的割据政权,一直到蒋介石勉勉强强统一中国,也是名义上统一,实际上比联邦制更为松散,中央政府政令只能在有限的地区施行,其中还有外国驻军问题,租界问题,“伪满洲国”以及红色政权。这些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自然就谈不上搞什么联邦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政府不能集中力量抵抗侵略,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权利过于分散。

中国现有制度的巩固和先进性,最重要的实例就是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当时刚建国一周年,工业力量弱小,仍是个农业国家。出兵朝鲜,政治局都是反对声一片。非常现实的问题,实力完全不够嘛。

然而中央政府通过集中权利,政令从上至下,从中央到村社,从国家领导到普通党员到最偏远山村里的农民,战争动员令畅通无阻。给志愿军制作的炒面是成千上万的市民家庭生产出的,重庆乡旮旯从来没有出过大山的农民在给从没有见过的志愿军腌制榨菜。我们老家的农民在村委会的动员下,主动请缨保家卫国,扛着红旗徒步走了200公里到达兵站,很多人是第一次走出乡村,有的人再没有活着回去。

如果说当时是联邦制国家,可以肯定地说,这场战争绝不会胜利。

从更长的历史来看,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就非常像联邦制。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中央政府被弱化,权利被集中到地方,节度使的辖区就是一个个联邦。这个制度到五代十国达到顶点。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

节度使常常是犯上作乱的主力,造成政局动荡,而后就被废弃了。

美国的联邦制度或者印度的联邦制度没有酿出大乱子,主要是收归了兵权。如果美国各州都拥有强大的军队,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军权收归中央,治权归属地方。其本质还是中央地方博弈,人民大量向富裕的州迁徙,而处于内地较为贫弱的州人口稀少,这个现象最突出的就是俄罗斯联邦,大量的人口集中到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近似于无。

美国的地理位置之好,直接接壤的国家主要就是加拿大、墨西哥。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完全没有问题。而中国不行,搞联邦制的话,沿海地区人口爆炸,越往西人口越少,那么边疆地区就会极不稳定。

从历史和现实以及地理来看,联邦制都不能成为中国的制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末的省制变迁与中国未走向联邦化: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分析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省制的调整与变动,是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并出现了一些趋向地方自主的苗头,中国.............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大家对光绪元宝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清朝末期流通广泛,铸造数量庞大,而且各地铸造的版式也颇为丰富,给集币爱好者留下了很多研究和收藏的空间。说到宣统皇帝登基,也就是宣统元年(1909年),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转折的时期。此时的清朝,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表面上看,仍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 回答
    改土归流和清末边疆建省,这两项政策看似是王朝对地方统治的调整,实则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尤其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国家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它们,就如同揭开中国从一个以农耕为核心的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关键注脚。改土归流:重塑地方权力与族群边界“改土归流”并非一蹴而就,它贯穿.............
  • 回答
    清末时,普通人是否还普遍将满清视为“异族朝廷”,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虽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党人中响亮,但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异族”的认知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的深入以及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得模糊、淡化,甚至在某些.............
  • 回答
    清末革命党人是否算“皇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仔细辨析。简单地说,绝大多数革命党人可以说带有“汉本位”的色彩,但将他们全部简单归类为“皇汉”,可能有些过于简化,甚至会产生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皇汉”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中的含义。传统意义上的“皇汉”指的是推崇汉族至上,并将汉.............
  • 回答
    清末,若那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并非满族皇帝,而是汉族统治者,历史的轨迹或许会迎来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统治民族的更迭,更可能触及到政治体制、文化认同、民族关系乃至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等方方面面。首先,政治体制的演变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清朝虽是满族统治,但其政治结构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制.............
  • 回答
    民国时期的重工业,要说“退步”这个词,得先弄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如果把清末的重工业水平简单理解成零基础,那民国时期无疑是有了起色,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如果把“退步”理解为从一个上升趋势被打断,或者发展得不如预期,那倒是能找到不少原因。咱们得先看看清末那点儿家底。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批人,搞洋务.............
  • 回答
    清末的预备立宪,一个宏大叙事下的悲情故事,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生的挣扎。说起这事儿,就得从慈禧老佛爷的“百年之后”说起,也得从那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说起。缘起:火烧眉毛的救亡图存话说那晚清朝廷,内忧外患,简直是风雨飘摇。太平天国、捻军余部还没完全平息,列强在外面是虎视眈眈,甲午海战一败涂地,庚子事变更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如果把抗日战争的战场放在清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让满清政府来抵抗日本的侵略,我猜想,撑不了多久,最多也就是几年光景,或许更短。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悲观?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看看满清当时的“家底儿”。到了清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满.............
  • 回答
    如果清末的中国出现一位像明治天皇那样具有远见卓识、果敢决断且深受国民拥戴的君主,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无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来畅想这种可能性。政治层面:从衰败王朝到中央集权的新型国家首先,明治天皇在日本最核心的作为是终结了封建幕府统治.............
  • 回答
    清末的会党势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深深地烙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一褒一贬,而是要看到它复杂的历史作用和内在矛盾。一、 会党:历史的沉淀与社会的反弹首先,得明白会党并非凭空出现。在清朝统治之前,甚至在明末,民间就已存在各种秘密会社,它们往往与反抗压迫、追求平等、复兴故国等理念联系在.............
  • 回答
    谈及清末民初的中医界,恽铁樵先生无疑是一个绕不开、也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充满着变革与碰撞的意味。究竟他是力挽狂澜、拯救中医于水火的“救星”,还是背弃传统、出卖中医的“叛徒”,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思想转变以及他对中医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恽铁樵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看到清末的老照片,那些脸上刻满沧桑、衣衫褴褛的普通百姓,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你问到是不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生活都这样,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要明确一点: 任何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普遍都不可能像现在我们想象中的“安逸”或者“富足”。 绝大多数人,无论在哪个朝代,其生活的主旋律都是围.............
  • 回答
    刺马案,也称为“马新贻遇刺案”,是清末一件轰动一时的公案。这桩案子至今仍笼罩着层层迷雾,历来众说纷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视角。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兴趣的普通人,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桩案子的看法和一些个人思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起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清末,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
  • 回答
    英国对华关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和历史印记,尤其是在看待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时,会时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清末错觉”的影子。但这并非简单地指向“再来一场鸦片战争”,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历史的回响:挥之.............
  • 回答
    美国如今的境遇,与其说是在照搬历史剧本,不如说是在上演一幕更为复杂、更加多元的现代戏。要用明末或清末来简单概括,未免过于狭隘和简化了它独特的当下处境。不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元素,来帮助我们理解。关于“明末”的影子:明末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帝国走向衰落,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压力巨大。如果从这个.............
  • 回答
    明末西北地区确实没有出现像清末那样规模宏大的回民战争,而是以传统农民起义为主,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民族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两次时期的具体背景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明末的“回民”概念与清末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构成、认知和组织形式也存在差异。.............
  • 回答
    理解“屈辱”这个词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至关重要。历史上,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被外部势力干预、经济剥削、主权受损的时期。这些经历在当地居民看来,可能带有强烈的“屈辱”感。将这些经历与中国清末民初的特定历史背景进行类比,需要审慎分析当时的具体条件和国际格局。清末民初中国经历的“屈辱”,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