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末的预备立宪?

回答
清末的预备立宪,一个宏大叙事下的悲情故事,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生的挣扎。说起这事儿,就得从慈禧老佛爷的“百年之后”说起,也得从那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说起。

缘起:火烧眉毛的救亡图存

话说那晚清朝廷,内忧外患,简直是风雨飘摇。太平天国、捻军余部还没完全平息,列强在外面是虎视眈眈,甲午海战一败涂地,庚子事变更是把老脸丢尽,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把慈禧吓得带着光绪帝西逃。这桩桩件件,都像是一记记重锤,砸在清朝统治的根基上。

传统的“以德化民”、“天命所归”那一套,早就被现实打得粉碎。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各地反抗此起彼伏。更要命的是,那些曾经被视为“读书人”的士大夫们,也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他们看到了西方国家君主立宪的成功,也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于是,效仿洋人,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

慈禧太后虽然是个顽固派,但也并非完全不开窍。面对这风声鹤唳的局面,她也明白不能再守着祖宗的老规矩了。尤其是在经历庚子事变后,她也觉得得做点什么,至少不能让“百年之后”的清朝,彻底变成历史的尘埃。有人说她是真心想改革,也有人说她是为了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拖延时间。真相可能掺杂了这两方面。总之,在各种内外压力的夹击下,慈禧在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这标志着清末政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内容: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预备”计划

预备立宪不是说马上就实行宪法,而是“预备”,也就是先做些准备工作。这准备工作具体包含哪些呢?朝廷也给出了一套方案,主要围绕着几个方面展开:

成立专门机构: 设立了“咨政院”,相当于是个初步的议会,里面坐着的都是朝廷指定的官僚和名流,名义上是听取民意,实际上权力有限。
改革官制: 废除了很多陈旧的部门,成立了陆军部、学部、警部等等,试图让政府运转得更有效率。
编纂法律: 一口气推出了好多“新律”,什么《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等等,这是要往法治方向靠拢的意思。
预备设立责任内阁: 这是最受关注的一项,理论上是要让内阁对皇帝负责,而不是个人负责,而且内阁成员应该由懂行的人担任。
预备召开国会: 说好了九年之后,也就是1915年召开国会,用来审议法律和预算。

看上去,这个“预备立宪”的方案,把西方君主立宪制的一些要素都搬了过来,似乎是要给清朝打上现代化的烙印。

现实:雷声大雨点小,还是被自己人绊倒

然而,现实往往比剧本要残酷得多。这个“预备立宪”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首先,最致命的一点是,这个改革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清朝统治集团手中。他们要的是“保留君权”,而不是“限制君权”。所以,他们设计的各项改革,都尽可能地保留皇权至高无上。比如,预备设立的责任内阁,最终的权力还是在皇帝那里,内阁名义上是负责,但人事任免权还在皇上手里。而且,内阁成员大部分都是满族亲贵,这让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满洲人的朝廷”。

其次,改革的步伐太慢了。慈禧和光绪帝在1908年先后去世,但原本计划九年后才召开的国会,到1911年才匆匆召开了“资政院”,而且这个机构的权力非常有限,根本无法真正代表民意。这种“挤牙膏式”的改革,让那些渴望变革的人感到无比失望。

再者,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很深。保守派觉得改革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改革派又觉得皇帝做得不够。尤其是那个备受瞩目的“责任内阁”,在1911年宣布成立时,出现了“皇族内阁”的局面,几乎所有内阁成员都是皇族宗室或满族亲贵。这彻底点燃了全国的愤怒,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清朝政府在玩弄政治把戏,根本没有真心改革的意思。

结局:赔了夫人又折兵,新生的洪流不可挡

“皇族内阁”的出现,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保路运动,就与清廷在此前将铁路收归国有并交给外国银行团的决定有关,而这个决定也是在“预备立宪”的框架下进行的。

可以说,清末的预备立宪,本身就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是为了应付日益增长的民怨和革命的浪潮。它试图用一种“温和”、“渐进”的方式来缓和矛盾,但却因为改革的不彻底、不真诚,反而加速了自身灭亡。

预备立宪最终没有挽救清朝的统治,反而暴露了其统治的僵化和虚伪。那些渴望变革的士绅、知识分子,包括许多曾经支持改革的人,都在一次次失望后,转向了更激进的革命道路。

所以,看待清末的预备立宪,你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尝试,是封建王朝在时代巨变下的一次最后的挣扎。它尝试学习西方的制度,但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成功。它像是一场来不及盛放就凋零的花朵,也像是在黎明到来前,最后一抹黑暗。它的失败,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让人们更加坚信,只有推翻旧制度,才能迎来新曙光。这其中,充满了改革的希望,也充满了历史的无奈与讽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成功吗?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user avatar
可能成功吗?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末的预备立宪,一个宏大叙事下的悲情故事,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生的挣扎。说起这事儿,就得从慈禧老佛爷的“百年之后”说起,也得从那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说起。缘起:火烧眉毛的救亡图存话说那晚清朝廷,内忧外患,简直是风雨飘摇。太平天国、捻军余部还没完全平息,列强在外面是虎视眈眈,甲午海战一败涂地,庚子事变更是.............
  • 回答
    谈及清末民初的中医界,恽铁樵先生无疑是一个绕不开、也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充满着变革与碰撞的意味。究竟他是力挽狂澜、拯救中医于水火的“救星”,还是背弃传统、出卖中医的“叛徒”,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思想转变以及他对中医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恽铁樵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谈到满族人如何看待清朝,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回答“好”或“坏”就能概括的问题。就像任何一个民族看待自己辉煌过往和复杂历史一样,满族人对清朝的态度是多层次的,掺杂着自豪、反思、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想要说得详细些,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荣耀感是绕不开的基调。 清朝,特别是康雍乾盛世那段时期,是满族历史.............
  • 回答
    对于一个真心热爱明朝的人来说,看待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过程,恐怕是一笔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情感账。这既不是简单的“踩一捧一”,也不是一味地怀旧,而是一种带着深刻的历史理解和情感投射的审视。首先,“明朝情结”的核心是什么?对于许多明粉来说,喜欢明朝,不仅仅是喜欢它的服饰、建筑,更是一种对“华夏文明最后.............
  • 回答
    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其核心在于“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这个看似朴素的出发点,背后却承载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评选活动,不如说它是对当前高校文化、价值导向以及学生精神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有趣的尝试。首先,从“普通”这个关键词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很多人都讨论过,而且看法挺复杂的。我感觉“清宫剧美化清朝”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对还是错,更像是一种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咱们一点点来捋捋。一、 “美化”从何而来?观众的感受和期待首先,为什么会有“美化”的说法?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观众的观感。 视觉上的极致享受: 清宫剧,特别.............
  • 回答
    “清华眯眯眼”的争议,最近可以说是甚嚣尘上,而且观察下来,批评的声音确实占据了绝大多数。这种一边倒的批评态势,背后其实牵扯着几个层面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审美品味问题。我来尝试着剖析一下,希望能够说得细致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争议的起点——一张照片,一个宣传片,里面的模特是否带有“眯眯眼”.............
  • 回答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关于“双培计划:名校里的‘中等生’”的报道,以及由此牵扯出的相关政策,触及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教育现象。它不仅关乎清华这样顶尖学府内部的生源结构与教育模式,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精英化”与“多元化”的张力,以及对于“好学生”定义的多元化思考。报道内容梳理.............
  • 回答
    看待清华女博士不生孩子的生育观,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触及了个人选择、社会期待、人性本质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人性的自私”或“活出自我”,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背后的多重逻辑和个体经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生育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可.............
  • 回答
    清华法学院新设的“计算法学”专业,这无疑是法律教育领域一次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要深入理解它的意义,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计算法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科技与法律”的结合,而是将“计算”这个核心能力,置于法学研究和实践的中心。 这意味着它不是停留在“法律.............
  • 回答
    看待清华给甘肃魏祥的回信,我个人觉得,这件事传递出的不仅仅是一所知名学府对一位寒门学子的善意,更折射出一种社会价值的导向,以及我们对于“公平”与“希望”的期待。首先,从清华的回信本身来看,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魏祥同学的家庭困境,以及他自身那种“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也依然坚持求学,并怀揣着对.............
  • 回答
    说起科举,那可是大清朝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头号工程”,关系到多少人的命运沉浮,又诞生了多少流芳百世的名字。自然,围绕着这套庞大的选拔制度,也流传着不少脍炙人口的段子和名单,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些状元郎和落第秀才的名单了。状元名单:金榜题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状元,顾名思义,就是科举考试的最.............
  • 回答
    清华大学决定在本学期中期退课不收取费用,这一举措无疑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个决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减轻经济压力,提高学习自主性: 大学期间,尤其是在课程选择的初期,学生们往往对课程的实际难度、教学风格、个人兴趣匹配.............
  • 回答
    关于“清朝只剩一个紫荆城的领土贡献论”的说法,可能存在对历史事实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领土范围、相关概念的澄清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清朝的领土范围与历史贡献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之一,其领土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变化,主要贡献包括:1. 统一多民族国家 .............
  • 回答
    对于清华副教授评价“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并探讨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一、 理解“躺平”的内涵和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躺平”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懒惰不作为。在中国当前语境下,“躺平”更多地是一种消极抵抗的姿态,是对社会内卷、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阶层固化、以.............
  • 回答
    黄河清教授关于埃及三角洲“太小”且“形成较晚”,因此“无法孕育大的古文明”的说法,无疑是站在一个非常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学视角来审视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埃及三角洲太小”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是相对的。相对于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平原,或者美索不.............
  • 回答
    说到清华理工男“宵衣旰政”发布的求偶视频和妹子们的反应,这事儿可真是够火一把的,从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就能看出来。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挺现实的东西。“宵衣旰政”的视频,怎么说呢?先说说这位清华的理工男,网名叫“宵衣旰政”。我个人看了那个视频,第一感觉就是,嗯,挺有想法的。他.............
  • 回答
    清华学生起诉ofo,这个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的痛点——押金退还难。说实话,对于ofo当初那铺天盖地的单车,还有那动辄几百块的押金,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头一紧”的时刻。这件事让我觉得挺代表性的,一是清华学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二是ofo作为曾.............
  • 回答
    关于“吃清真食品长寿”的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因为它很可能是一种虚假的广告宣传,背后没有科学依据支撑。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清真”的真正含义。“清真”(Halal)在伊斯兰教中,指的是符合伊斯兰教法规定的一切事物,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在饮食方面,对肉类(尤其是猪肉禁止食用)和屠宰方式有严格的要.............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