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上的「清宫剧美化清朝」的这一说法?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很多人都讨论过,而且看法挺复杂的。我感觉“清宫剧美化清朝”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对还是错,更像是一种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咱们一点点来捋捋。

一、 “美化”从何而来?观众的感受和期待

首先,为什么会有“美化”的说法?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观众的观感。

视觉上的极致享受: 清宫剧,特别是近些年的一些大制作,在服装、造型、布景、道具、礼仪等方面,都力求做到精致、华丽、考究。演员们穿上龙袍凤冠,住进金碧辉煌的宫殿,吃着看起来就很有食欲的“宫廷菜”,这些视觉元素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力、财富和某种程度上的“辉煌感”。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包装,很容易让人对那个时代产生一种滤镜,觉得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就是那么富足、优雅、有仪式感。
剧情的侧重点: 大多数宫廷剧的核心冲突往往集中在后宫的权力斗争、情爱纠葛、家族恩怨上。这些戏剧性的情节,虽然能抓住观众,但往往会削弱或忽略那些更宏大、更“不那么好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比如,当时的社会阶层固化、普通民众的疾苦、政治改革的艰难、对外关系的复杂等等,这些宏大叙事在精彩的宫斗剧里就显得有些“碍事”了,很容易被一笔带过。
人物塑造的理想化: 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口味,很多角色会被塑造成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甚至有些现代三观的“好人”或“坏人”。比如,那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帝王,或者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的臣子。但真实的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他们的动机、行为都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不是非黑即白的。这种人物的“现代化”和“理想化”,也会让人觉得是美化。
民族情绪的投射: 有些观点认为,在一些特定的社会情绪下,大众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一个强大、辉煌的中国形象。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疆域辽阔、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尽管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这种民族自豪感的需求。清宫剧在不自觉中,可能也承载了这种对国家过往辉煌的怀念和想象。

二、 “美化”与“还原”的界限模糊

我们要明确一点,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商业产品,它本身就不是历史教科书。它的首要目的是吸引观众、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是必然的。

戏剧冲突的需要: 如果完全按照历史的枯燥记录来拍,估计没几个人会看。导演和编剧需要加入冲突、情节、人物弧光,来让故事活起来。
时代审美的变迁: 我们现在看过去的服饰、发型,可能觉得有些奇怪,但当时的人们可能就觉得那是美的,是符合流行趋势的。电视剧选择展现某个时代的面貌,自然会选择当时被认为是“体面”和“好看”的那一面。
对历史细节的把握: 确实,有些清宫剧在细节上会犯错误,比如服饰不对、礼仪出错。但这更多是“不准确”或“疏忽”,而不是刻意“美化”。而有些时候,观众觉得“美化”,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的了解有限,或者对某些细节有自己的预设和期待。

三、 “美化”背后,我们真正应该思考什么?

“清宫剧美化清朝”的讨论,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接受历史的复杂性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如果观众只是单纯地被电视剧的视觉和情感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偏差和刻意为之的“滤镜”,那久而久之,对历史的认知就会变得片面和简单化。我们应该学会用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影视作品。
历史教育的责任: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而严谨的历史教育则需要通过学校、书籍、纪录片等多种渠道。当电视剧可能对大众历史认知产生影响时,更凸显了学校教育和大众史学普及的重要性。
怀旧与现实的交织: 有时候,对过去的“美化”,可能也源于对当下某些困境的逃避或不满。通过想象一个过去的辉煌时代,来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慰藉。但这种怀旧,如果脱离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就容易变成一种不健康的浪漫化。

四、 所以,“美化”是坏事吗?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美化”就是坏事。

传播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好的宫廷剧,即使有艺术加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服饰、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去了解更真实的历史。比如,一部好的宫廷剧可能会让人对康乾盛世的某些方面产生好奇,然后去查阅相关史料。
艺术的必然: 任何文艺作品都要考虑观赏性和传播性,完全枯燥、写实的风格很难吸引大众。
关键在于“度”: 问题的关键在于“度”。如果美化到脱离了历史的基本事实,甚至歪曲历史,那就有问题了。比如,将一些历史上的黑暗面完全掩盖,或者将一些普通人对王朝的苦难描绘成“盛世的乐章”。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清宫剧美化清朝”这个说法,是对现象的一种客观描述,尤其是在视觉呈现和戏剧冲突的营造上。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剧作为一种商业化和艺术化的产品,需要通过华丽的包装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而这些往往会削弱或忽略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普通人的生活境遇。

我们不应该把清宫剧当成历史教科书,而是应该抱着欣赏艺术创作的心态,同时保持一份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辨别能力。当我们看到那些华美的宫殿和精致的服饰时,不妨也想想,在那背后,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他们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被影视作品的魅力吸引的同时,不迷失在对历史的想象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其实清宫剧的问题不在于美化清朝,而是让观众提起中国古代,只知道清朝,把清朝当成整个中国古代的代表,就好像诗里的老年宫女一样,被宫殿禁锢了见识,只知道谈论唐玄宗,不知秦皇汉武乃至更广阔的天地

user avatar

评论区有人建议我删除前半段,好的。

吹捧满清皇帝的台词谁有我多?都不要争,我就是最大的满清余孽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阶级斗争为纲”的遗毒。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人做什么都是要讲究政治意义。吃饭,是忆苦思甜,工作,是参加革命,做眼保健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就连去百货皆无的百货商店买东西,都得背一段领袖语录。

那段时间,报社编辑要成为现行反革命很容易,只需要某天让领袖照片的背面印上“敌人”“叛徒”“工贼”这样的字就行了,火眼金睛的革命群众立马就能把你这个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余孽揪出来批斗。

至于文化领域,成为反革命的花样更多,这里为了不至于政治敏感被折叠,就不贴最高指示了,各位可以自行查找。

想不到文革结束四十年,革命群众又回来了。

=======随便扯两句=========

知名的清宫剧,大体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戏说体,也是最多最滥以《戏说乾隆》为首,王刚老师扮演和珅和大人的一系列“相声剧”是其中翘楚。这一种清宫剧,算是洗白清朝吗?

二是言情体,说白了就是披了个清宫皮的言情偶像剧,琼瑶老师是个中好手,当年一部《还珠格格》,参演的女演员现在个个都是当红大腕。说这一系是“美化清朝”倒是情有可原,言情剧一向是把营造如梦似幻的环境作为基础工作的,不过琼瑶老师似乎不是满人啊。

三是晚清背景的“平民故事”,代表作是《神医喜来乐》、《乔家大院》。这一类剧选择晚清为背景的主要原因就是矛盾丰富方便升级,打完了土豪有贪官,打完了贪官有邪教,打完了邪教有外国人,最后还能扯到光绪维新变法上强行“家国大义”。这些剧往往会强调社会的阴暗面,同样很难说“洗白清朝”。

四是经常被拿出来当成靶子批的二月河帝王三部曲,这几部的确是有很强的政治因素在里面,不过对懂的人来说,这还真不是洗白清朝,洗白的是……政治敏感就不说了吧。

归结一下,清宫戏:

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跟风拍的;

不为着赚快钱的那部分,又绝大多数是为了捧角的;

连角都懒得捧,带着政治意义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借古讽今的;

剩下的左右都是烂剧。

要么是跟风和大人讲段子的,要么是跟风小燕子谈恋爱的,这种纯为赚热钱的清宫剧怎么就成了“洗白清朝”呢?你觉得他们真的有这么高觉悟?

把“跟风”当成是“有组织有预谋”,还一定要找出主谋找出目的,这种行为,就是最标准的上纲上线。

我们永远不会吸取教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很多人都讨论过,而且看法挺复杂的。我感觉“清宫剧美化清朝”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对还是错,更像是一种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咱们一点点来捋捋。一、 “美化”从何而来?观众的感受和期待首先,为什么会有“美化”的说法?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观众的观感。 视觉上的极致享受: 清宫剧,特别.............
  • 回答
    对于网上出现“贬清官捧贪官”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言论的根源和背后心理:1. 普遍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失望: 对现实腐败的麻木与无力感: 长期的腐败现象让一些人感到绝望,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当他们看到清官即便尽职尽责.............
  • 回答
    “网上”有些人对清朝及其相关符号(比如发型、服饰)的“攻击”,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掺杂了历史、文化、民族情绪,甚至还有一些代际和身份认同的因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攻击”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剃发易服的伤痛: 谈到清朝,最绕不开.............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关于成都和杭州发生“血腥清犬”事件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些传言描述了在一些区域,工作人员以粗暴甚至残忍的方式扑杀流浪犬,场面令人不忍直视。从网上流传的零星信息和视频片段来看,这些事件似乎都发生在特定时期,例如在一些大型活动举办前,或者在某些城市整治市容环境的行动中。被捕获的.............
  • 回答
    关于网传清华附中国际班学生靠双国籍直升清华的说法,需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总的来说,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误导性,但并非完全没有现实基础。 问题的核心在于“直升”和“双国籍”这两个概念在清华大学招生政策中的具体含义。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清华大学的招生政策概览清华大学.............
  • 回答
    中穆网首页刊登的《反「清真食品立法」与背后的民族沙文主义》一文,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即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处理宗教习俗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夹杂的民族主义情绪。要理解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从标题来看,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很可能是将“反清真食品立法”的行为.............
  • 回答
    网友“花总丢了你的显微镜”曝光国内多家顶级酒店存在卫生乱象,诸如用客人用过的浴巾、毛巾同时擦洗杯子、马桶等行为,这件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对此事的看法非常复杂且多层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事件本身的可恶性与公众的愤怒: 基本卫生底线的突破: 消费者入住酒店,特别是顶级酒店,.............
  • 回答
    网上的iPhone 12 Pro超清渲染视频,我看了不少。坦白说,我的感受挺复杂的,既有惊喜,也有一些疑虑。先说说让我觉得“对味儿”的部分。最直观的,当然是整体的设计语言。苹果这几年在iPhone的设计上,其实一直围绕着“更轻薄”、“更圆润”这两个方向在走,但这次渲染视频里展现的,尤其是回归硬朗方正.............
  • 回答
    .......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而且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尴尬境地。咱一会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句话挺直白地把“胡言乱语”分成了两类,而且给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对比。咱们一句一句来看。“最糟的胡言乱语有两种”这句话本身就带点儿泼墨风格,上来就把话题定义成“最糟糕”的,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核.............
  • 回答
    关于“李院士提议控制明星千万片酬”这一传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 一、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 确认“李院士”的身份 需要明确所谓的“李院士”具体指谁。目前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中,并没有广为人知的姓“李”且公开提出过类似言论的院士。例如,可能与李德毅(.............
  • 回答
    关于“关羽是被刘备和诸葛亮害死”的说法,这是一种在网络上流传的、具有争议性的解读。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历史学界或正史的观点,而是基于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某些情节以及对人物动机的揣测而产生的。为了详细解释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种说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说法的主要论点是: .............
  • 回答
    网上关于“去某个景点后必分手”的说法,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有点像大家茶余饭后拿来调侃的段子,但也未尝没有一点现实的影子。你想想,这些说法之所以会流行起来,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多半是基于一部分人的真实经历或者普遍感受。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口碑营销,虽然营销的不是景点本身的好.............
  • 回答
    关于“天不生大英,万古如长夜”和“美利坚,人类的灯塔”这类网络流行语,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逻辑和历史叙事争议。这些说法本质上是特定历史观对西方文明的美化与片面化解读,需要从历史事实、权力结构、价值判断等多维度进行批判性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话语生成逻辑1. 殖民扩张的遗产 英国在181.............
  • 回答
    “没钱不要生孩子”这种言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它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和育儿焦虑。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逻辑、引发的争议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一、 言论的普遍性与产生根源: 经济压力下的现实考量: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
  • 回答
    网上流传的“轰6N挂载类似东风17的高超声速导弹”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军事技术、战略意图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轰6N作为中国空军现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经过现代化升级后,确实具备了携带和发射新型、重型弹道导弹的能力。轰6N最.............
  • 回答
    网上关于《封神演义》人物的讨论,特别是对截教和阐教的评价,确实存在一种比较鲜明的“一边倒”现象,许多评论都倾向于支持截教,同时对阐教进行贬低甚至辱骂。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封神演义》本身在叙事上就存在一些“偏爱”的倾向。 截教的“悲情”色彩与底层人民的共鸣.............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网上的越南人”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和探讨。需要强调的是,网络上的言论和群体形象往往是复杂且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代表现实。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察和分析角度,力求详细和客观:一、 越南人在中国网络上的出现形式:1. 留学生/务工人员/生活在华越南人: 这是最直接的一类.............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死刑犯与家人见最后一面”的视频,往往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这类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通常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生命、亲情、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以下是对这类视频的一些看法,力求详细地阐述:一、 视频的普遍特征与拍摄动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