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学生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旨在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背后有哪些意义?

回答
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其核心在于“寻找十个园子里普通的个体”,这个看似朴素的出发点,背后却承载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评选活动,不如说它是对当前高校文化、价值导向以及学生精神状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有趣的尝试。

首先,从“普通”这个关键词入手,我们可以看到其价值取向的独特性。在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往往倾向于推崇那些“杰出”、“卓越”、“领先”的人物和事迹。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如此,各种“学霸”、“竞赛达人”、“创业新星”的标签层出不穷,光芒四射。然而,“特普通奖”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未被聚光灯照耀的普通人。

这背后有几层深刻的含义:

对“精英主义”的审视与平衡: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自然是精英的汇聚地。但过度的精英主义,有时可能会忽视群体中的大多数,甚至让那些在各自领域内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普通人感到被“平均化”或“边缘化”。这个评选活动,是对这种单调评价体系的一种温和的挑战,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而“普通”并非“平庸”。它是在说,那些在宿舍里默默陪伴的室友,在图书馆里坚持自习的身影,在食堂里认真工作的阿姨,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科研助理,他们同样构成了清华园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存在同样有价值。
重新定义“价值”的多元性: 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价值往往与成就挂钩,与名利相关。但“特普通奖”试图打破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学校、为同学、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坚持、责任、关怀、友善、韧性等方方面面。这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回归到人本身最朴实的美德和存在的意义。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值得被肯定的地方?或许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那些在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善良与担当。
构建更包容、更有人情味的高校社区: 清华园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数万师生共同生活的社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区,需要的是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竞争和成就上的攀比。“特普通奖”通过发现和表彰“普通”个体,能够极大地增强校园的凝聚力,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这对于提升校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些在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付出,在这个评选中可能被放大和看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温暖的鼓励。
对“理想主义”的另类实践: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评选有些“不正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活动格格不入。但恰恰是这种“不那么正经”,展现了学生群体的一种反思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并非在否定优秀,而是在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探索和表达他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这种另类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活力和生命力。它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抵制内卷”、“关注个体”的情绪,也可能是一种对社会浮躁风气的温和回应。
引发对“被看见”的普遍渴望: 每个人,无论多么普通,内心深处都有被看见、被关注的渴望。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大学环境中,这种渴望可能被压抑。这个评选,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些平时无人问津的角落。它可能让被提名或获奖的“普通个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被重视,也可能引发了其他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的关注。

从活动的名称“特普通奖”来看,“特”字的使用更是耐人寻味。它并非简单地指“特别普通”,而是强调了一种“特意去寻找普通”的意图。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对“普通”价值的“特别”强调。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们并非忽视那些杰出的,但我们更希望去发现那些在平凡中闪光的“特普通”之处。

总而言之,“首届华清大学特普通奖评选”是一次非常有意思且意义深远的校园活动。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及了当代高等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价值单一化和过度精英化的弊端,呼唤着对个体价值的多元化认知,倡导建立一个更加包容、温暖和有人情味的高校社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千万不要忘记了那些构成世界基石的普通人,因为他们,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底色。这个活动,与其说是在评选,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价值”、“归属”和“人性”的集体对话,而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意义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一个辩证的视角看,这样的评选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提醒所有清华生存的个体:你们实际上生存在一个连普通都需要评选的大环境里。

于是,这种名义上是为了解构压力,焦虑和内卷的评选活动,却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更大的压力,焦虑和内卷。

有人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无他:用一个新的评选来颠覆评选思维结出的恶果,只会诞生出新的恶果。我们看到的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清华个体们察觉到园子里无所不在的评选思维的严重副作用,但他们想出来对抗这种副作用的方法,却反而证明了他们对这种思维的接纳之彻底。

有人问了,那这叫做什么呢?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段话可以给我们答案:

user avatar

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也许是每个在焦虑中的人都需要完成的事情。


评选“特普通”似乎是一个悖论,让大家反思:“普通”要怎么才能比得出来呢?评选就有竞争,如果获得了“特普通”奖,那不就赢得了竞争、不再是一个特普通的人了吗?普通、优秀——这到底有什么标准呢?这个奖项到底该由谁颁发呢?……


去年在敝学部的开学典礼上,老师选我做在校生代表,让我“去给新生打打鸡血”;我想来想去,把讲稿的落点放在了“做一个普通人”上,但由于敝学部的部训是“追求卓越”,最后我造出了一个句子,“做一个追求卓越的普通人”。

这看似矛盾,但我想传达的是——不必害怕追求你自己内心的“卓越”,而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没有达到外界所认为的“卓越”的话,也很好了、没关系。

我想,这跟“评选特普通”活动希望传递的价值是相似的。


最后附上去年9月时的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14级本科生、18级学术硕士□□□,这是我第六次参加开学典礼了,从新生到几年工作人员然后又到新生,现在站到台上,代表在校生发言,我真的感觉非常荣幸。我想分享一下这几年来,心理学部所教给我的事情:当然不是读心算命,也不是怎么保养头发,而是——做一个追求卓越的普通人

这句话里的第一件事,是不必害怕“追求”。
我来自乡镇地区,大学让我有机会去更远的地方接触更多新的事物,本科的时候我跟着学部的项目去过密歇根大学,跟密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参访他们的心理系;跟着学校的青年领导力项目去过斯坦福、伯克利,参观硅谷、听商业大牛的分享;上个学期,我还代表京师心理大学堂,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去当哥大中国心理论坛的嘉宾,与华盛顿教育局顾问、壹心理新媒体主编等人同台分享。我是一个人去纽约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用英文做分享,如果把紧张程度从1到7评分,我恨不得打8分,从答应去之前我就开始害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胜任,然后一直紧张到上台。结果我在台上忘词了。下台之后我就想躲起来,没想到自由交流的时候,好几位哥大的同学校友来找我说喜欢我分享的内容,跟我继续讨论这个话题,还说我分享时的姿态拿捏得好。而对中间的小差错念念不忘的,只有我自己。
当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决定做一个新尝试的时候,除了期待,多少还有些“瑟瑟发抖”。
我们会紧张、担心自己做不好,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回忆过去,总是免不了汗涔涔地想起自己出错的瞬间,而对于未来,也难免紧张忧虑,害怕尝试。
但社会心理学说,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那样关注自己。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好像站在聚光灯下,瑕疵会被无限放大,但把我们推到聚光灯下、看到这盏聚光灯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做出追求卓越的选择时,没有必要过度害怕出错。

第二件事,什么叫“卓越”。
高考看排名,保研考研考博也看排名,我们能来到这里,多少都是因为我们跟别人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不可否认,社会比较是我们终其一生难以避免的评价标准,然而,一直用“跟别人比”判断自己是否成功、一心想着自己赢了对手才算成功的人,普遍更焦虑,也更容易在面对困难时退缩。
我现在有一个很喜欢的身份,是京师心理大学堂的主编,四年前,大学堂建立的目标是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也能了解、运用心理学,刚起步时,一方面没有像成绩那样明确的评价标准,一方面这件事是很利他倾向的同时需要自己投入很多,因为传播知识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深入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所以,大学堂的小伙伴们读了很多课上没有要求过的文献,学到了很多跟作业完成不那么有关的知识点,但是其中的意义感和成就感,不亚于专业课拿了95分。
有了这些不求“跟别人比”的积累,我们反而顺便达到了“他人标准”上的优秀,大学堂这几年在微信和知乎吸引了四十多万关注,在知乎机构号的排行榜蝉联榜首;而大家在大学堂的经历也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机会,不止我被邀请去纽约,从这出来的小伙伴们也非常受心理新媒体公司的欢迎。
用内心的充实而非外界的评价作为追求的目标,把跟别人比的劲头用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积累上,才是真实的“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卓越”。
另外,“卓越”可以有许多种评价标准,尤其是对于本科同学来说,虽然学习依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活不必囿于单调的身份,除了学习、参与科研、做科普,我还支过教,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我做过国家级创业项目,接触了一点点创业;我在学生会待了三年一直到主席团,带起了赛客说这个公众号。多元的尝试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复杂的,带给我们多方面的意义感,同时让我们不会因为做某事的过程中的一个小失败,就觉得自己被全盘否定,可以缓冲其他事情的压力带来的消极感受。

最后,为什么“追求卓越”,还会落脚到做一个“普通人”呢?
这是因为,我们追求卓越,追求自我实现,并不是苛责自己,不是嫌弃自己不好。如果追求卓越的路反而带给我们太多消极感受,那就得不偿失了。
认识到大家都是普通人,都会有偏差、会有偷懒,就不会有太多的不合理信念,不会沉溺在糟糕至极的想法里。理解和接纳自己偶尔的“做不到”,这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在人生中总会面临许多挑战和焦虑,面对痛苦自我关怀的能力,我想是心理学给我们的盔甲。

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做一个健康、幸福的普通人。我想这是我这几年里,从学部老师同学身上、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到的事。
祝大家在学部的几年中,学到更多,创造更多。
谢谢!
user avatar

贵清连“普通”这件事都要拿一个标准框起来评上那么一评,那只能说明贵清骨子里还是没有接纳普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